八喜电子书 > 游戏竞技电子书 > 水浒之星 >

第70部分

水浒之星-第70部分

小说: 水浒之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蔡京封太师,总揽三省政务。”赵佶亲颁圣旨,规格不是一般的高。
  宋朝官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这是给宰相、亲王使相的加官,不常设,其特拜者不预政事,皆赴上于尚书省。
  “三公”在大宋建国以来就没有授予任何一个人,这叫虚位以待,宁缺勿滥。所以,蔡京才会给童贯的“司空”前边加一个“检校”,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太师位居正一品首位,是个位极人臣、不能再高的职位。有宋一朝只有开国宰相赵普等屈指可数的几个人被加封过太师衔。
  “最高荣誉”就是形容大宋的太师呢。
  太师如果没有总揽三省政务,还不如当个宰相实在,可话说回来,你不当宰相也没机会当太师,再说的抬杠一点,你就是当了宰相也不一定能当太师。
  宰相可是拥有实权,象蔡京这种老官僚、老政治家对于那种“最高荣誉”什么的虚套套是没多少追求和热情的,他只对权和利感兴趣,蔡京是一位务实不务虚的人。
  赵佶是官场上老大,必定知道蔡京心中的算盘,所以,才会封他为太师之后,再加上“总揽三省政务”六个字。要不会让大家误以为“老菜”退居二线——调到“政协”养老去了呢。
  太师是“名”,总揽三省政务是“实”。
  蔡京这叫名至实归。
  宋时官制,以中书门下省——同平章事称宰相——负责执政。
  枢密院——枢密使称枢相——负责掌军。
  三司——三司使称计相——负责管财。
  宰相、枢相、计相合称为“三相”,事权不相上下,不相统摄。意思就是谁也管不了谁,目的就为了互相制约,防止某个部门的权力失控,一枝独大,乃至一手遮天。
  如果谁也管不了谁,哪不是乱套了吗?
  不会,要知道,在大宋可是皇权至上,皇帝是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最终还是“朕说了算”。
  皇帝分散大臣的权力,就是为了更好的集中自己的权力。
  宋制的特点除了以中央集权、百官分权外,在用人上还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重文轻武。
  说到“重文轻武”和“削藩镇之权”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目的高度一致。
  宋朝最高军事长官枢密使——枢相一职建国来一直由文人担任,因为宋太祖就是由一位职业军人发育成长最后才变成皇帝的,所以,有宋一朝对于武人掌握军权是非常忌讳的,老赵家的人怕有一天,会有另一位象赵匡胤一样的职业军人夺走了赵匡胤建立起的赵氏江山。
  历朝历代,老赵家这一点做得最好,没有一位职业军人发生过类似“陈桥兵变”这种事情,原因很简单,一个国家整个政治机制都在监督和防范着你,你怎么会有机会搞“兵变”?



'(160.当爹不易)'
  在大宋,如果你是一位武官,做到节度使就算到头了。
  毕竟象狄青这种逆天的存在、一介武夫官居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从士兵到元帅、由布衣做宰相。”在大宋是绝无仅有的,要不怎么是“神”呢。
  所以,狄青手握重权之后,引发了包括君臣上下朝野内外的一致反对,直到把他搞倒搞臭才算罢休。
  为了老赵家的江山永固,象狄青这种没文化的人必须躺下!
  老赵家的人一直就只相信拿笔杆子的文人,却不敢相信拿着枪杆子的武人,比如神宗天子赵煦相信徐禧,却不相信种谔,这是有历史原因的。
  宋朝文化事业繁荣昌盛,文艺界的名人辈出,扎堆涌现,在中华文化史上是非常罕见的,这也是有历史原因的。
  从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到第八位皇帝赵佶,他们都非常得重视文化的普及和教育,无论他们自身文化程度有多高,无一例外。
  汉、唐以来上千年都没有解决和避免的“藩镇割据”的问题,在有宋一朝没有出现过。
  问题是,你解决了一个问题,很可能会出现俩个问题。比如宋朝解决了“藩镇割据”问题,却造成了“三冗”——冗员、冗兵、冗费——三个问题。
  宋朝是封建制度高度发达的一个朝代,中央集权,皇权至上,这期间经济蓬勃发展,科技突飞猛进,文化欣欣向荣,只不过,社会矛盾依然存在,而且日益尖锐。
  因为,统治阶级总是在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这就造成有权的人更有权,有钱人更有钱,有地的人更有地;与之相反,没权的人更没权,没钱的人更没钱,没地的人更没地。所以,被统治阶级就会等着盼着变成统治阶级。
  其实,权、利之争,才是最根本的社会矛盾。
  闲话叙过,书归正传。
  “三省”就是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这是大宋中央的三个最主要的行政组织机构,各有职司。
  蔡京总揽三省政务就是这三个省的事情。
  宋朝对于权力的制约是相当成功的,既便你功劳再大,也不会让你行政、军事、财政一肩挑的。
  赵佶给蔡京的权已经高到不能再高了,位极人臣,但蔡京心里仍不是很满意,他原以为会再被授个王爵什么的。
  扰拶什么也没干还封了个郡王呢,对了……,他做得唯一的一件事就是改个名字叫赵怀德。
  “为什么姓赵的一生下来就可以封王,象我们这些不姓赵的封个公爵都要累出一身臭汗呢?”蔡京忍不住心里叽歪了一句。
  原来蔡京想要封王呢。
  说到王,秦前的王,才是真王,那叫“诸侯王”。既便是在汉时,王也很显赫的,因为王是有封地的。到了宋朝其实王爵也就是好听点罢了,已经没有那么尊崇了。
  宋时上朝排班的时候,宰相位在王公之上,宋朝的王分为嗣王和郡王,也是正一品官,它就是一个象征性的显爵,既没有封地,也没有税收,更不管事,只拿工资。
  问题是,谁不原意从事一个白拿工资又什么活都不用干的职业呀?所以,蔡京追求王封,是广大求职者的最高追求,不算过份。
  不干活,白拿钱,这么好的事为什么我就遇不到呢?
  “全怪自己爹没姓赵呀。”蔡京心里又叽歪了一句。
  蔡京和李至忠有的一比,一个嫌爹没把自己生在美国,一个嫌爹不姓赵,只有当爹的才最能理解爹,现在,当爹的真是不容易吗?
  看看,人就是这么永不满足,或许赵佶如果封蔡京为王,蔡京还是不会满足吧,当王怎么有当皇帝更有面子呢?
  嘿嘿!你懂得。
  蔡京的失望是不会在脸上表现出来一丝一毫的,只见他一脸感激,迅速表明态度,“臣蔡京接旨。”然后又表示一下自己的谦虚,“臣做得很不够,以后一定加倍努力。”
  “哈哈哈哈!”赵佶很高兴,亲自扶起太师蔡京,“太师请起。”
  等蔡京起身,赵佶又说道:“太师请坐。”瞧瞧赵佶对人家蔡太师多有礼貌。
  等蔡京坐下后,赵佶用期待的目光看着蔡京那张饱满、富有光泽的脸,说道:“不巧的是,朕今天遇到一个难题,朕很想知道答案。”
  蔡京心里一阵阵恶寒,“浮生难得一日闲,连半个时辰都没到呢,我就知道你小子请我喝茶就不会有好事。”蔡京面带微笑,诚恳的说道:“为国效力,为陛下解忧,是臣的光荣使命。”
  赵佶问道:“太师还记得宝文阁那日的事情吗?”
  蔡京只是稍愣了一下,脑海中电光火石般闪过了自己这数十年去过宝文阁每一次经历,他很快的知道赵佶说的是哪一次,赶紧回答:“臣记得。”
  蔡京的记忆力惊人,脑容量极大,蔡京知道,大宋国还没有那个人的记忆力可以与自己一较高下。他的脑海那是相当的大,就象一条河——而且是条奔流不息的“比特”大河。
  “很好。”赵佶点点头,盯着蔡京的脸说道:“那日提起西夏向朕求和,当时太师料道西夏其一是明知不敌,求和自保;其二是缓兵之计,伺机反扑。却没料到会有其三——夏国会向辽国求援,现在事情持续发酵,又出现了其四……辽国真得来插手了。”
  蔡京脸上微微一紧,被人揭短——犹其被皇帝再次揭短总之是一件不好意思的事情。
  赵佶很满足的回忆着眼前的这个权术和心机相伴、书画和文采并重、外表忠厚、内藏奸诈、名燥当世、权倾中外的蔡京当时吃瘪的窘相,心情不是一般的好。
  赵佶笑了,笑的很开心,他继续回忆着,“朕问‘卿有何策?’、太师回答‘容臣考虑周全……’、朕当时告诉太师‘朕不急,相公就慢慢考虑吧。’时间过的真快呀,俩个多月过去了,还好太师并没有忘掉此事,现在辽国使者耶律大石已经来到东京,要朕归还西夏的银州,朕想知道,卿有何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