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误入桃花源 >

第13部分

误入桃花源-第13部分

小说: 误入桃花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立,发表了《新民说》,提出了国民性改造。《新民说》的目录如下:

    第一节叙论

    第二节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第三节释新民之义

    第四节就优胜劣败之理以证新民之结果而论及取法之所宜

    第五节论公德

    第六节论国家思想

    第七节论进取冒险

    第八节论权利思想

    第九节论自由

    第十节论自治

    第十一节论进步

    第十二节论自尊

    第十三节论合群

    第十四节论生利分利

    第十五节论毅力

    第十六节论义务思想

    第十七节论尚武

    第十八节论私德

    第十九节论民气

    第二十节论政治能力

    梁启超在叙论中说:“国也者,积民而成。国之有民,犹身之有四肢,五脏,筋脉,血轮也。未有四肢已所,五脏已疗,筋脉已伤,血轮已涸:而身犹能存者。则亦末有其民愚陋,怯弱,涣散,混烛而国犹能立者。故欲其身之长生久视,则摄主之术不可不明;欲其国之安言尊荣,则新民之道不可不讲。”新民实际上是为了新国,或者说新国就必须新民。什么是新民呢?梁启超说:

    新民云者,非欲吾民尽弃其旧以从人也。新之义有二:一日,淬砺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日,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二者缺一,时乃无功。先哲之立教也不外因材而笃,与变化气质之两途。斯即吾淬砺所固有,采补所本无之说也。一人如是,众民亦然。

    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斯实民族主义之根柢源泉也。我同胞能数干年立国于亚洲大陆,必其所具特质,有宏大高尚完美厘然异于群族者。吾人所当保存之而勿失坠也。虽然,保存之者非任其自生自长,而漫曰:「我保之,我保之」云尔!譬诸木然,非岁岁有新牙之出,则其枯可立待。譬诸井然,非息息有新泉之涌,则其涸不移时。夫新芽,新泉,岂自外来者耶?旧也,而不得不谓之新。惟其日新,正所以全其旧也。涌之,拭之,发其光晶:锻之,练之,成其体段;培之,浚之,厚其本源,继长增高,日征月迈:国民之精神,于保乎保存,于是乎发达。世或以「守旧」二字,为一极可厌之名词。其然岂其然哉?吾所患,不在守旧,而患无真能守旧者。真能守旧者何?即吾所谓淬砺其固有而已。

    仅淬砺固有而遂足乎?曰:不然!今之世非昔之世,今之人非昔之人。昔者吾中国有民而无国民,非不能为国民也,势使然也。吾国则巍然屹立于大东,环列皆小蛮夷。兴他方大国,末一交通,故我民常见其国为天下。耳目所按触,脑筋所濡染。圣哲所训示,祖宗所遗传;皆使之有可以为一个人之资格;有可以为一家人之资挌,有可以为一乡一族人之资格:有可以为天下人之资格。而独无可以为一国国民之资格。夫国民之资格,虽未必有以远优于此数者,而以今日列国并立,弱肉强食,优胜劣败之时代,苟缺此资格,则决无以自立于天壤。故今日不欲强吾国则已,欲强吾国,则不可不博考各国民族所以自立之道,汇择其长者而取之,以补我之所未及。今论者于政治学术技艺之大原,不取于此而取于彼,弃其本而齐其末。是何异见他树之蓊郁,而欲移其枝以接我槁干?见他井之汩涌,而欲汲其流以实我眢源也?故采捕所本无,以新我民之道,不可不深长思也。

    世界上万事之现象,不外两大主义:一曰保守:二曰进取。人之运用此两主义者,或偏取甲,或偏取乙。或两者并起而相冲突,或两者并存而相调和。偏取其一,未有能立者也。有冲突则必有调和,冲突者调和之先驱也。善调和者,斯为伟大国民,盎榙鲁撒逊人种是也。譬之顷步,以一足立,日一足行。譬之拾物,日一手握,以一手取。故吾所谓新民者,必非如心醉西风者流,蔑弃吾数干年之道德,学术,风俗,以求伍于他人。亦非如墨守故纸者流,谓仅抱此数干年之道德,学术,风俗,遂足以立于大地也。

    新民实际上塑造一种新道德的国民,因为旧民只具有私德而没有公德,所以只有具有公德的人才能叫新民。梁启超说:

    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公德者何?人群之所以为群,国家之所以为国,赖此德焉以成立者也。也者,善群之动物也(此西儒亚里士多德之言)人而不群,禽兽奚择?而非徒空言高论曰:「群之?群之!」而遂能有功者也。必有一物焉,贯注而联终之,然后享之实乃举,若此者谓之「公德」。道德之本体,一而已。但其发表于外,则公私之名立焉。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二者皆人生所不可缺之具也。无私德则不能立。合无量数卑污,虚伪,残忍,愚儒之人,无以为国也。无公德则不能团。虽有无量数束身自好,廉谨,良愿之人,仍无以为国也。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虽然,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试观论语孟子诸书,吾国民之木铎,而道德所从出者。其中所教,私德居十之九,而公德不及其一焉。如皋陶谟之九德;洪范之三德;论语所谓温良恭俭让,所谓克己复礼,所谓忠信笃敬,所谓寡尤寡悔,所谓刚毅木讷,所谓短命知言。大学所谓知止慎独,戒欺求慊。中庸所谓好学,力行,知耻,所谓戒慎恐惧,所谓致曲。孟子所谓存心养性,所谓反身强恕。凡此之颊,关于私德者,发挥几无余蕴。于养成私人(私人者,封于公人而言,谓一个人不与他人交涉也。)之资格?庶乎备矣。虽然仅有私人之资格,遂足为完全人格乎?是固不能。今试以中国旧伦理,与泰西新伦理相比较,旧伦理之分类,曰君臣,曰父子,曰兄弟,曰夫妇,曰朋友。新伦理之分类,曰家族伦理,曰社会(即人群)伦理,曰国家伦理。旧伦理所重者,则一私人对于一私人之事也。(一私人之独善其身,固周于私德之范围。即一私人与他私人交涉之道义,仍属于私德之范围也。此可以法律上公法私法范围以证明之。)新伦理所重者,则一私人对于一团体之事也。(以新伦理之分类,归纳旧伦理,则关于家族伦理者三,父子也,兄弟也,夫妇也。关于社会伦理者一,朋友也。关于国家伦理者一,君臣也。然朋友一伦,决不足以尽社会伦理。君臣一伦,尤不足以尽国家伦理,何也?凡人对于社会之义务,决不徒在相知之朋友而已。即绝迹不与人相交者:仍于趾会上有不可不尽之责任。至国家者,尤非君臣所能专有。若仅言君臣之义,则使以礼,事以忠,全属两个私人感恩效力之事耳,于大体无关也。将所谓逸民不事王侯者,岂不在此伦理范围之外乎?夫人必备此三伦理之义务,然后人格乃成。若中国之五伦,则惟于家族伦理稍为完整,至社会国家伦理不备滋多,此缺憾之必富补者也。皆由重私德,轻公德,所生之结果也。)夫一私人之所以自处,与一私人之对于他私人,其间必贵有道德者存,此奚待言?虽然,此道德之一部分,而非其全体也。全体者,合公私而兼善之者也。私德,公德,本并行不悖者。然提倡之者,既有所偏,其末流或遂至相妨。若微生亩讥孔子以为佞,公孙丑疑孟子以好辩。此外道浅学之徒具不如公德不待言矣。而大禁达哲,亦往往不免。吾今固不欲演拾古人片言只语,有乌而发者,敗韵嘹覆 R嶂泄赡昀矗砉压饕澹滴掠行牡恪7段Ъ热账跞招。浼溆醒月坌惺拢龃朔段猓静荼竟嬗兴×φ摺1饲浚宥辉谄湮徊荒逼湔雀粢澹苑切χ偶分C至鞔胺鞘な牵褚娌桓粗挛挝铩=穹蛉酥⒂谝蝗阂玻蚕砥浔救褐畽崂从械本∮谄浔敬渲逦瘛9恫欢撸蔽褐级选1顺质砉压饕逭撸晕崴湮抟嬗谌海辔藓τ谌骸S冠抟嬷∥酰亢卧颍咳河幸砸嫖遥椅抟砸嫒海俏义腿褐憾怀ヒ病7蛞凰饺擞胨饺私簧妫推渌Τブ海谒降卤匚镆印N狡浜χ坝谒艘玻腿焊赫吣朔吹妹吧迫酥我玻渴挂蝗褐耍韵嗦识脱伞1艘蝗褐荆苡薪ず危慷宋耷钪畠U客日夜蠹之,而瓜分之,有消耗,无增捕,何可畏也?然则其必群为逋负者所拽倒,与私人之受累者同一结果;此势理之所必然矣!今吾中国所以日即衰落者,岂有他哉?束身寡过之善士大多,享权利而不尽义务人人视其所负于群者,如无有焉。人虽多,曾不能为群之利,而反为群之累,夫安得不日蹙也?

    梁启超除此还论述到新民应该有国家思想、冒险精神、权利思想、自由思想、自治思想、自尊思想、合群思想、生利分利思想、毅力、义务思想、尚武思想等精神和思想。梁启超思想深刻,微言大义,讲道理很有说服力。如果具有这些优秀和精神和思想,那么中国人才可称为新民。

第五章 特立独行开时代风气之先的现代思想家 第十八节  改造主义思想家鲁迅

    鲁迅曾经学过医,试图改变国民软弱的体格,救治像他父亲一样多病的人;但后来鲁迅发现即使国民身体强壮如果不改变其精神,国民仍然毫无希望。鲁迅意识到治疗国民的处方,即治身不如治心,心不变人永远不变,精神不变人永远依旧。为此,鲁迅弃医从文,拿起笔杆子,解剖自己也解剖国民的灵魂,企图从心理上彻底改变国民愚弱的精神。身强体壮有什么用?没有先进的精神,人的生命与猪的生命不是一样吗?鲁迅发现了国民的一种最可悲的精神,即看客精神,正如鲁迅在日本看到那部幻灯片时觉醒到:国民从同胞的痛苦中得到了些许安慰和快意,国民的精神有一种麻木的“无爱”,从别人的痛苦中体验生命的存在,从别人的死亡中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这种麻木的无爱即使是同为下层的民众是间也是广泛存在的,人们对祥林嫂的冷漠,人们对孔乙已日耻笑,人们对阿Q的态度……人们的精神愚昧至极,宁愿充当看客,更宁愿看到别人的不幸和痛苦,事不关已,高高挂起,苦中作乐,从别人的痛苦中享受生命的快乐。儒家的“仁爱精神”跑到哪里去啦?

    在不平等的社会中,统治阶级用礼教来维护自身的利益,用礼教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但是如果人们把儒家的仁爱精神抛在一边只利用儒家的礼教,那么在这个一平等的社会里,人们之间必然充斥着麻木的无爱,即冰冷的恨。下层民众很恨统治阶级,但又很爱成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于是把这种对统治阶级的恨转化为对同为下层民众的恨,下层民众自相残杀,统治阶级坐收渔翁之利。儒家本来把仁爱精神列为第一,但是统治阶级却置之不顾,弃其精华,利用儒家的礼来统治民众,而且把儒家的礼误用到格致。没有仁爱,不平等的社会里,必然导致剥削与压迫。这里又扯远了,我们还是言归正传。

    鲁迅试图改变国民精神,实际上就是希望同为下层的民众应该互爱,而不是充当看客,像阿Q一样,他本来也是弱者,但他本性还是欺弱怕强,没有对与他一样处境的人们的丝毫同情心,这是民众愚弱之处和可悲之处。这种看客精神本质上是比统治阶级那里尝到的,因为在民众的潜意识里,民众也想成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就像孔乙已一样梦想有招一日成为举爷,享受荣华富贵。实际上,民众身处下层社会,心里却还是统治阶级或上层社会的思想,所以阿Q幻想:

    ……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下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

    “东西,…直走进去打开箱子: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自己是不动手的了,叫小D来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

    “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

    欺弱怕强,缺乏仁爱精神和斗争精神,这就是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也是阿Q精神的一个方面。我们在《水浒传》里可以看到梁山好汉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仁爱精神和斗争精神,但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好汉从聚义到忠义,内心本质上仍然是想成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旱路了梁山英雄的恶根性,最终断送了梁山英雄的伟大的“无产阶级**事业”。

    生命的存在,不仅是物质的肉体的存在,而且还是精神的心灵的存在。物质永远而且也只是精神的基础而已,物质的发达和强大并不必然造成精神的发达和强大。心不变则人永远不变,精神不改变则人永远是老样子。欺弱怕强的现象是中国人精神的普遍现象,人从欺弱中得到一种*,释放了怕强的压抑,取得了暂时的心理平衡,也就是争取到了做奴隶的权利。中国人既缺乏儒家的仁爱精神,又缺乏西方人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我们从《西游记》里看到了孙悟空的反抗精神,但孙悟空的精神世界同样是贫乏的,他只是想“皇帝轮流做,何时到我家”,他也只是想成为统治阶级或上层社会的一员,根本不是为自由而斗争。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就是学而优则仕,成为统治阶级或上流社会的一员,在下层民众中耀武扬威,中国人的“衣锦还乡”意识就是这样。这些奋斗目标与其说是为精神而斗争,不如说是为物质而斗争。

    任何社会的本质都是不平等,在人类历史上从来都没有出现过真正的斗争,将来也很难会出现真正的平等,人与人的不平等似乎是一条千古不变的规律,只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