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入桃花源-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偏于见闻较确的中国一方面,其余大多数都还须介绍译述外国的著作,扩大读者的精神,眼里看见了世界的人类,养成人的道德,实现人的生活。
在“人的文学”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周作人写出了大量“平淡而有情味”的闲适散文。这些“闲适的小品”名篇大多写于1920年代,代表作如《雨天的书•;序一》、《故乡的野菜》、《北京的茶食》、《鸟声》、《乌蓬船》、《苍蝇》、《吃茶》、《喝酒》、《初恋》、《怀爱罗先珂君》、《两株树》等。它们被公认为是现代抒情记叙小品的经典名篇,周作人也由此赢得小品文“圣手”的赞誉。这些小品文是“知识和趣味的两重统制”,平易宽博,情趣盎然。这其中有他与浙东妇孺同乐的平民意识,乌蓬船中听雨的诗境,品茗茶时的悠然自得乐趣,喝酒时不过分放纵的樽节自控,情感的基调是欢乐明快的;也有北京绵绵冬雨的令人窒息的“阴沉”与“气闷”,感慨文化古都都缺少“精炼”的“茶食”,听不到悦耳的报春“鸟声”,以及得知“初恋”情人死后的淡淡的哀愁,情感基调是“气闷”和“苦涩”的。周作人小品文艺术是植根于他对“生活的艺术”的理解的。他在《北京的茶食》中说:
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他的“闲适的小品”就是基于对生活的开阔而深刻的理解,为了生活的“消遣与调剂”而写出的。这类平和冲淡、闲适苦涩的小品文里,“景”、“知”、“情”、“趣”、“理”浑然一体,有着朴素而清新、单纯而丰富、闲适而苦涩的独特风致和隽永神韵。周作人“闲适的小品”的成功,启示着现代散文家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美”和创造“美”,开创了以他为代表的现代小品文流派。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在日常生活中以平常心发现随处可见的“美”和创造“美”,然后就能享受生命的快乐。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可以办到的。而自由、爱情、欲望、自我实现、权力、财富、责任等,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人生的意义就是为了追求生命的快乐。
快乐是自己的事情;只要愿意;你可以随时调换手中的遥控器;将心灵的视窗调整到快乐频道。
微笑的后面蕴涵的是坚实;无可比拟的力量境由心生;境随心转。
吃不到的葡萄就把它看成是酸的;不仅可以把自己的心情调节到快乐的频位上;还可以解决很多现实问题。
要记住:不能容忍不完美;只会给你的人生带来痛苦而已。
现在的已在你手中;只要看护得好就不会丢失;缺乏的对于你来说却始终是一个模糊不清的谜;能否得到;怎样获得或获得多少都是未知数。所以与其对缺乏的艾艾怨怨;不如乐视囊中所有。
每件事情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当你遇到不好的部分时;先学会思考;如何在这里学习和成长才是最重要的。〃牢骚太盛防断肠〃。
为别人会做而自己不会做的事自卑;不如想想你会做哪些别人做不到的事。
看得开;想不透;做不到;是我们的通病。我们容易将别人的事看得如水中倒影般清澈;而一旦涉及到自己;就会有老眼昏花之态。只要能活着看到日月星辰;就不要烦恼。
原谅别人;是对自己的最好方式。因为释放了自己;才能有健康自由的心态。
人生许多的苦恼都是从〃知道〃而来;人间许多事情;在你〃不知道的时候;便没有所谓的痛苦〃。不该看到的事;不该听到的话;不该了解的机密最好别去查问——不知是福。
有时候人必须接受无可奈何的命运安排。
满足不在多加燃料;而在于减少火苗;不在于积累财富;而在于减少欲念。放下贪欲;追求平实简朴的生活;是获得快乐的最简单方法。
第九章 生命之意义 第四十七节 自己快乐,同时让别人也快乐
著名诗人卞之琳有一首诗《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首诗富含哲理,说的是什么呢?有人说是指“装饰”的悲哀,也有说是立意在“相对”。以笔者看来,是指人与人要兼相爱、交相利、共快乐。人生意义之最高境界就是自己快乐,同时让别人也快乐。
生活如同跳舞,不仅要让自己快乐,同时让自己的舞伴也快乐。
生命本身就如同一道风景,你看,我看,大家互相看。
快乐如同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你的快乐也一样装饰着别人的梦。
再看一下他的另外一首诗《妆台》:
世界丰富了我的妆台,
宛然水果店用水果包围我,
纵不废气力而俯拾即是,
可奈我睡起的胃口太弱?
游丝该系上左边的担角。
柳絮别掉下我的盆水。
镜子,镜子,你真是可憎,
让我先给你描两笔秀眉。
可是从每一片鸳瓦的欢喜
我了解了屋顶,我也明了
一张张绿叶一大棵碧梧--
看枝头一只弄喙的小鸟!
给那件新袍子一个风姿吧。
“装饰的意义在失却自己,”
谁写给我的话呢?别想了--
讨厌!“我完成我以完成你。”
这首诗与上首诗异曲同工,意思相差不大。结尾的一句“我完成我以完成你”分明就是说我完成我的快乐,实际上也是为了完成你,即让你也快乐。“完成我”指我一定要让自己快快乐乐,而“完成你”就是指要让你也快乐。
人生如同一面镜子,你快乐,镜子里的人也快乐。我快乐,别人也会受到感染,也会跟着快乐。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有了“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这一“绕”,就默契了人与自然的联系,在桥上看风景的人,也就进入了风景之中,卞之琳于是给我们拓开了一个新的审美空间。从此我们再读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就有了“人在风景中”的联想,因为“相看两不厌”的诗人与敬亭山,都成了我们的审美对象。
人生意义之最高境界就是自己快乐,同时让别人快乐。相看两不厌,我乐你也乐。与人同乐,乃人生意义之最高境界。《孟子》中一则文章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第十章 快乐的真正含义 第四十八节 内心安宁
剧作家曹禺的处女作《雷雨》,以192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为背景,以周姓与鲁姓两个家庭各个成员之间的*、血缘与伦理纠葛为线索,表现封建宗法专制主义所造成的家庭悲剧,以及作者对人类命运悲剧所作的痛苦思索。但实际上,这是坏人的悲剧。周朴园是个大坏蛋,他是某煤矿公司的董事长,年轻时曾与佣人之女侍萍相爱,后来为娶一位门当户对的小姐,周家逼得侍萍带着刚出生不久的次子投河自尽。周朴园因无力保护侍萍而深感愧疚。但他后来的婚姻生活并不如意。三十年来,周朴园一直真诚地怀念着侍萍。但当侍萍突然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因害怕她损害自己的名誉、地位而对她冷如冰霜,又企图用金钱来打发侍萍远走。他对侍萍态度的变化,表现了资产阶级的本性。他本性就是恶人,坏事做尽,虽然他过着富裕的生活,但他内心受着良心的责备,一点也不快乐。
蘩漪是《雷雨》中最具悲剧性格的人物。蘩漪尽管受过一点新式教育,但“五四”之后传入中国的西方个人主义,并没有成为她的自觉意识。她追求人的意志自由,基本出于她身上的原始野性。因此,她虽不满意周朴园的夫权专制,但又不能以新型女性的姿态跨出周公馆的高墙深院,只得将对爱情的渴望和无处宣泄的怨愤凝结在心底。三年前,周萍的到来重新点燃了她生命与爱情的烈火。但更为不幸的是,她最终又遭到周萍的抛弃。这种极度的精神与情感的重压,造成了她的阴鸷乖戾的极端性格和绝望疯狂的变态心理。她与周朴园的矛盾,是人类追求情感与意志自由的天性,与封建宗法专制主义矛盾。蘩漪身上的这种野性正是性恶的表现,坏人就是因为任意表现自己的野性造成的,她的悲剧实际上就是一个恶人的悲剧,她内心浮躁,野性常折磨着她,她很痛苦。
周冲是朝阳,他冲动,热情,孩子气,天真,善良,富有同情心,这几乎是一个完美的孩子。周冲有着冲破这污浊的世界的执念,他的理想是那么的美好,美得犹如一个用水晶雕琢的理想国度,在这个澄清的国度里,没有喧嚣,没有飞尘,没有争执,没有虚伪。每个灵魂都无比安宁,每个灵魂都圣洁得如同处子。他身上干净得没有一点杂质,他的心灵更有着寻常人无法逾越的纯真。冲,他也有自己的思想,只是有些理想化,他把人看的都太美好了,这是他的优点也是致命的弱点。当作者用他的笔一笔一笔谋杀这个干净的灵魂时,我觉得好残忍,从认识到父亲的威权笼罩到与大海的鸿沟再到母亲撕裂的面具既而爱的人又不是真正的伴侣,接踵而来的失望把这个灵魂逼至了绝境,一种幻灭的悲哀占据了他年轻的心。所有的一切最终埋葬了这个圣洁的灵魂。他没有来得及冲破这个丑恶的世界,但他完成了作者赋予他的某种使命。周冲是个完美的好人,但他也死了,不过他是安静地死了,他的内心是安宁的。
快乐首先是内心安宁,否则快乐就是假的,内心不安怎么会快乐呢?孔子说:“仁者无忧”。无忧无虑的人内心就会安宁,怎么样才会无忧无虑呢?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人的一言一行若是按自己的良心去做,肯定就能无忧无虑。有良心和良知的人就是内心安宁的人,那些没有良心和良知的人就是内心不安宁的人。人们常说:好人一生平安。其实不然,应该改正一下:好人一生内心安宁。而坏人永远受着良心的遣责,内心永远不会安宁,永远不会快乐。一个坏人,即使他能满足自己的欲望,他也不会快乐。内心安宁才有可能快乐,当然快乐需要具备许多条件。
第十章 快乐的真正含义 第四十九节 内心强大
巴金的最后一部中篇小说《寒夜》,是他现实主义创作的力作。作品通过抗战后期一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汪文宣、曾树生家庭的悲剧,描绘大后方苦难的生活图画。汪文宣家破人亡的故事是抗战中许多善良知识分子生活的真实写照。战乱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酿成他们悲剧的祸根。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是造成他们不幸的内因。
《寒夜》的主人公汪文宣是个为了生活在图书公司整天埋首做校对工作的小公务员。菲薄的工资、贫困的生活、庸俗势力的社会、仰人鼻息的环境,使汪文宣曾树生年轻有为的性格发生扭曲。汪文宣善良而懦弱无能,虽勤劳做事但仍受歧视,因正派不善巴结而心情郁结。家庭少有欢乐,婆媳经常不和吵架,使得他左右为难。在单位受气,在家又两面受气,终于肺病发作死亡。
汪文宣是个循规蹈矩的善良的好男人,是个很有才华的多才多艺的人,对朋友慷慨,对妻子宽容,对母亲孝顺,同时还领养了一对孤儿,充满爱心,“如果他生活在和平年代,我敢说他应该是个挺成功的男人。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在那个*的战争年代里,他的过于简单的世界观以及他为人处事的方法,显然是格格不入的。他无力去改变环境,也不知道如何去改变,所以才一步步造成了最后的悲剧。
汪文宣的悲剧与其性格就有极其密切的关系。长期压抑的社会环境使汪文宣由一个有理想,有热情的青年转变成为一个胆小怕事、逆来顺受、极为懦弱的人。他在单位经常面对领导的冷眼、同事的欺侮。小说中写到他带病刚一上班,同事又逼他加班,说材料当天就要,他敢怒而不敢言,甚至连怒都不敢表现出来。为了生活,只有忍受。自己亲眼看见树生同陈经理进了咖啡馆,他脸通红,心也跳的厉害。他想进去找树生,但怕把事情弄糟;他想回书店,但又放心不下她;他想在门口等她出来,又觉的这样她太没面子;他患得患失始终没有勇气去面对。他神经过敏,很在意别人的议论和看法,别人无意间的咳嗽他都认为别人对自己有意见。他有病上班时面对领导敌视的目光连痰都不敢吐,硬是咽到了肚里。另人多么的心酸!同时他又特别的爱面子,当妻子和他吵架离家出走后,他本来牵肠挂肚,但妻子给他写了一封短而冷的信,他就给她回了一封更短而冷的信,好象她根本不在乎她,好象他是一个拿的起放的下的人。汪文宣活的很累,他的心思很重,心理压力特别大。他的善良使他经常的自责,家里人生活的苦,他就怨自己没有出息,背上沉重的精神包袱。他多愁善感,心理承受力差,具体表现在当妻子说他是‘老好人’时,他的心在隐隐作痛;当妻子无意中说跟了他是当初瞎了眼的时候,他感到每一个字都象针在刺他的心;当他看见妻子的调离通知书时,他的心象木棒捣着似的痛的厉害;当妻子信中提出要离开他的时候,信上的每一个字都象铁爪在抓他的心。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汪文宣心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