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修福积德造命法 >

第15部分

修福积德造命法-第15部分

小说: 修福积德造命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今天缺乏以往的基础教育,能做的就是古德所讲的“亡羊补牢”。所以把学佛的头几年着重在背书——背诵《无量寿经》。尤其是年轻人,二十岁以前是求学最好的黄金时代,能把这部书背得很熟,一生受用无穷。这种作法是一举四得:第一、中国语言不会忘掉,尤其是海外的侨居子弟,使他不忘本。第二、能够认识中国文字。第三、目的是通达文言文。能通达文言文,这是自己一生真实的本钱,他有能力阅读《四库全书》——就是我们中国五千年所传下来的这些经典,这是古圣先贤智慧经验的结晶,可以吸收都变成自己的学问。第四、也有能力读佛经,作为学佛的基础。佛法是无上究竟圆满的智慧,所以背诵经典是根本的基础,非常重要。能断恶修善,又能作心地功夫,就是修清净心。‘以期必验’,所求必定可以得到。

语余曰。符籙家有云。不会书符。被鬼神笑。此有秘传。只是不动念也。执笔书符。先把万缘放下。一尘不起。从此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由此而一笔挥成。更无思虑。此符便灵。

‘符籙’是道教的一种法术,类似佛门里的念咒。‘不会书符’,就是不会画符。‘被鬼神笑’,不会画符的人,画的符不灵,鬼神都笑话他。‘此有秘传’,这符要怎样画才灵?秘诀是‘只是不动念也’,就是不动念。‘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由此而一笔挥成,更无思虑,此符便灵’,画符的秘诀就在此,你懂得秘诀,也就会画符了。
你要是懂得这个原则,念咒也是如此。有人念咒很灵,念大悲咒加持的水很灵,有人念得不灵。秘诀在那里?就在此地。他念咒从头到尾没有一个杂念,这就灵了。如果念咒当中有一个妄想、一个杂念,这咒就不灵了。所以咒愈长愈难念,愈不容易灵验。楞严咒非常之灵,现在念楞严咒的人很少有灵验的。为什么呢?念楞严咒时不知道打了多少次妄想——一个妄想就不灵了,何况打很多妄想,当然不灵!
同样的道理,念经也是如此。念一部《无量寿经》,如果没有一个妄想,那了不得!必定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感应道交。所以我们读经要以清净心、平等心、真诚心、恭敬心去念就有感应了;一面念一面打妄想是不可能有感应的。
由此可知咒愈短愈好念,愈短我们摄心比较容易。而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更短了,如果嫌这个还长,莲池大师告诉我们念“阿弥陀佛”四个字。念这四个字没有一个妄念,这四个字就灵验了。就好像我们这里打电报给阿弥陀佛,电报打去,那里就收到了。如果加一个妄念,他就收不到,没有感应。这段开示的道理很重要。

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

‘祈’是祈祷,或者是向佛菩萨祈祷,或者是向天地鬼神祈祷。‘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感格’就是感应、灵感,这是非常重要的开示。“要从无思无虑处”,使心地真正清净,没有一个妄念——就是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我们祈求佛菩萨定要如此用心,至诚恭敬的去祷告,才有感应。原理如是,怎么会没有感应?我们中国人祭祀祖先,在祖先神位前祷告,也是这个原理,心不清净祷告是没用处的。所以古代祭祀,这是大典,主祭者要沐浴斋戒三天。这三天修清净心,自己关在一个小房子里,一切万缘放下。我们佛家讲“观想”,祭神如神在,到祭祀时,确实他的祖先神灵来了。
所以要知道,寺院里供奉的佛菩萨,佛菩萨在不在?不一定在,不是说佛菩萨形像供着就在。如果这个寺院里面,四众同修,心地真诚清净,佛菩萨就在;如果心地不清净,往往有一些妖魔鬼怪冒充佛菩萨来作祟了。这事《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所以寺院里不一定是真有佛菩萨的。

孟子论立命之学。而曰夭寿不贰。夫夭与寿。至贰者也。当其不动念时。孰为夭。孰为寿。

这是孟子所说的,‘夭’是短命,‘寿’是长寿,这是迥然不同的两桩事情,为什么说是‘不二’?我们起了妄念,有分别、有执着,这是“二”;如果不分别、不执着,就‘不二’了。
‘当其不动念时,孰为夭,孰为寿?’可见得是‘从无思无虑处’才能看到不二。夭与寿不二,这是举一个例子;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不二的,佛法中所谓“入不二法门”。不二法门是《维摩诘经》上讲的,不二法门也就是净宗所讲的一心不乱,也是《华严经》所讲的一真法界,这是诸佛如来果地上的境界。这里孟子也说到不二法门,可见都是地上菩萨的境界。

细分之。丰歉不贰。然后可立贫富之命。

这里讲到安身立命,心安住的所在叫做‘立’。“富贵安于富贵,贫贱安于贫贱”,社会就安定了,天下就太平了;在生命之中、生活里面,都能够得到乐趣。乐趣是什么?没有妄想,没有忧虑,没有烦恼。乞丐可以说贫贱到了极处,他要真正能够知命,他也很自在、很幸福、很快乐。
民国初年,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江苏,当时有一个乞丐,白天出来讨饭,晚上就在破庙里睡觉,生活过得很自在、快乐。以后他的儿子做生意发了财,在地方上很有声望,很有地位,他父亲还在外面讨饭,人家就骂他:“你这做儿子的真不孝!有这么大的财富,怎么可以让你父亲在外面讨饭呢?”儿子听了也很难受,就派很多人到处去找,把父亲找回来了,在家里供养。他父亲在家里住了一个多月,又偷偷的跑出去讨饭。人家就问他:“你在家里享福不好吗?”他说:“不自在!我白天游山玩水,晚上到处为家,生活多么自在,快乐无比!在家里受人供养,简直受罪!”他能在贫贱上立命,真正放得下,真自在!财、色、名、食、睡,一点都不动心,心地清净安乐。看这个社会,就像看戏一样;社会上的人天天追逐名闻利养,社会大众演戏,他在一旁看戏。这个人确实不是普通人,这真正是智慧立命的好样子。人生在世,追求幸福美满的人生,幸福美满不是财富,也不是地位。所以要知命,要能够顺应——“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才能真正幸福美满。

穷通不贰,然后可立贵贱之命。

‘贵’是富贵,能够安于富贵;‘贱’是贫贱,能够安于贫贱。“贫富”是从财富上说的,多财是富,少财为贫。‘贵贱’是从社会地位上说的,贵是地位高的,贱是地位低的。

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间。惟死生为重。曰夭寿。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

“生死自在”就把所有顺逆境界包括了,无论处顺境、处逆境,无不自在,正是所谓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得大自在,这是真正的人生。真正真实的幸福,没有大学问,没有真实的功夫做不到。由是可知唯有“觉者”才能安身立命,迷的人没有法子,天天胡作妄为,愈陷愈深。所以佛常常在经上说之为“可怜悯者”,真正可怜!

至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

‘俟’是等待,‘修身’等待我们的命运改变、改造。改造命运并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做得到的,是要有时间之累积,要勇猛精进,并且与自己的勤、惰、迷、悟有很大的关系。一定要觉而不迷,正而不邪,还要勇猛精进,再假以时间,一定能得到效果。

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

‘修’就是修正。“行”就是行为,思想、见解、造作,这些都属于行为。说了‘身’就包括心、包括语。身、语、意三业有过失、有恶意、有恶行,要把它改正过来。‘治’就是对治,要用方法对治。

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

‘觊觎’是非分希望善报、善果早一点来,这个心是妄心,这一念是障碍。古人说:“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只要勤于耕耘,它自然有收获,何必要天天去求?这是把实修的方法教给我们——什么都不要求,只管断恶修善,到最后什么都得到了。不必求,样样都得到了;有求反而得到的有限,求一桩,就得一桩,多可惜!若不求就样样都得到了。为什么说不求样样都得到?因为你不求,样样都是性德显露,与性德相应,所以样样都得到。若有所求,则修德不与性德相应,故所得者有限。
实在讲,了凡居士他所得到的是修德,还不是性德,因为他还是有所求——先求功名,然后再求儿女。他有求,求一样就得一样。如果他一切希求的念头都没有,唯一修身积德,则他样样都圆满。他没有求寿命,寿命也延长,他的寿命只有五十三岁,以后活到七十四岁。
‘觊觎’是非分的希望,要把一念非分希望的心除掉。‘将迎’,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攀缘”,把攀缘的心也要去掉。‘皆当斩绝之矣’,把它断除,没有丝毫非分的希望。如理的希望就是我们的生活能过得很安稳,三餐吃得饱、睡得好、穿得暖,这就够了!衣食不缺,生活安稳,小房子住得很舒服,费用少,生活容易。一般人要求奢侈、豪华,讲求派头,不知道要付出多少的辛劳,这是得不偿失。自己纵然有能力、有福报,应当给大家共享,那你的福报就是积德——积百世之德,你的子子孙孙都享受不尽。所以有余福一定给大众去享受,这才是真正聪明有智慧的人。所以一定要有耐心,何必求福报提前的到来!

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实学。

‘实学’是真实的学问。‘直造先天之境’,就是佛法讲的“返本还源”,也就是说自性流露,不是凡夫的境界。这里面有真乐,法喜充满,真正是离苦得乐,这是觉悟的人所求的。

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

这是教他“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的修行方法,这叫“圆修圆证”——《华严》上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修一切修”,秘诀还是‘无记无数,不令间断’,这就是常讲的不间断、不夹杂,这个功夫很重要。要不要记数?云谷禅师传给他不必记数,只要求不间断。古德有很多要求我们从记数下手,原因是什么?我们懈怠懒惰。所以每一天老老实实的定一个数字,一天念一万声,一定要念满一万,来对治懈怠懒惰的毛病。不记数,有时候就忘掉。像了凡这样的人非常老实、认真,教这种人可以不必记数,记数反而是夹杂。他真学、真做、真精进,所以就教给他不间断、不夹杂。法门平等,无二无别,关键就是要一门深入。古人从读经下手的非常普遍,不管是念经还是念咒、持名,都要以清净心、平等心、恭敬心一直念下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受用。
‘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无心’两个字很重要,这两个字是关键的所在。‘无心’就是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袁了凡虽然和云谷禅师两个人在禅堂里,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妄念,他没有到无心的程度。他只是一点信心把烦恼伏住,不是定功;他相信一切皆是命运,相信因果报应。所以云谷禅师教他更进一步,要“修定”。持准提咒是修定——妄想、执着没有了。真性就显露出来了。佛在大乘经上常说的“法尔自然”,就是净宗所讲的一心不乱,这是佛门里面修证的目标,也就是圆满真实的功夫。功夫到了,‘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就是我们常讲“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念一句佛号如此,念经也是如此。我们念《无量寿经》——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念经一样达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乱。可见得方法,手段不相同,原则、原理、目标完全是相同的。到念头不动的时候,感应自然就现前了。
所以做功夫,大致上分三个等级——上乘的功夫,理一心不乱;中等的功夫,事一心不乱;下等的功夫,功夫成片。修学一定从功夫成片,再提升到事一心不乱,晋级到理一心不乱。所以我们功夫达到第一个阶段时,不可中止,不要满足,一满足就不能提升了。
功夫成片的上乘,已有生死自在的可能——想那一天走,就那一天走;想什么时候走,阿弥陀佛就什么时候来接引你。虽到这个境界——生死自在,最好还在世间多住几天。为什么?经上讲娑婆世界修行一天,等于西方世界修一百年,住在这个世界磨练磨练。第二个更大的意义是多劝几个人往生。我们自己去了很好,若是能带一批人去,那不是更好!所以就不妨把目标着重在帮助别人,在化他。“自行化他”,功德是圆满的,这样才能报答佛菩萨的深恩大德,帮助佛接引众生。有求必定有得,也就是‘灵验’。

余初号学海。是日改号了凡。

古人跟我们现在不一样,有名、有字、有号。“名”是父母取的,决定不能改变。要是把自己的名字改掉了,这是大不孝。父母给你取的名,就是父母对你一生的期望,你把名字改掉,对于父母的希望忽略了,这是真正的不孝。古时候名、字之外再用“号”。用号的在社会上是比较有身分、有地位了。
古人成年之后,没有人再称他的“名”了,这是对他尊敬。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在没有行冠礼之前,大众皆可以称他的名,行了冠礼之后,表示他已成年了,如果称他的名就是对他不尊敬。那要怎样称呼呢?就是在行冠礼时,他的同辈、兄弟、同学、朋友送他一个“字”,从此以后称他的字,不称他的名,一生都是如此。纵然将来做官,朝廷上皇帝也称他的“字”,不称他的“名”。若称名,必是他犯法有罪了,他要被判刑罚罪。这些称呼上的常识,不可不知道。
若对他更恭敬,“字”也不称了,称他的“号”,或是出生地名——他是某一地方出生的。表示这个地方出了这样一位受人尊敬的大人物。称地名是最恭敬、最尊敬的。譬如清朝的李鸿章,当时很受大众尊敬,名、字、号都不称,称他“李合肥”——他是合肥人,佛门里也是如此,到达最尊敬的时候,名、字、号都不称了,往往称寺庙或地名。像我们称智者大师为“天台大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