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细节看清朝(精编)-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讲到,此处暂且不表。
单从封建社会对官员评价标准来看的话,林则徐应该算是一个好官。他处事细致扎实,为官清廉,很得道光帝的器重。所以道光帝派他去广东查禁鸦片,其实很有道理,若是派其他官员去,很可能成为走过场,使得禁烟行动再次流产。林则徐也没辜负道光帝的信任,到任之后,雷厉风行,立即开始了禁烟活动。林的禁烟取得了巨大成功,他到任后的主要活动,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针对中国人,查禁烟馆、截获烟土、销毁烟具、惩治烟民等等。实际上这方面的工作都是老套路了,林的工作重点并不在此,所以这些主要还是交给广东的地方官…两广总督邓廷桢和广东巡抚怡良负责。林本人的主要工作是另一方面,即针对向中国倾销鸦片的英国商人的工作。正是在对外方面取得的成绩,使得他的禁烟获得了成功。林到任之后,先是对“行商”下手。行商是具有对外贸易垄断权的中国商人,他们对来华贸易的外国商人负有法律上的担保之责。
自1816年起,行商们对每一艘英国商船都做了绝对没有鸦片的担保,这当然都是胡说八道。林对他们下了严令,要求他们交出鸦片,并保证以后再也不走私鸦片,另外通过行商还向在粤的各国商人传达了清政府查禁鸦片的决心,希望各国商人不要以身试法。然而外国商人们见惯了大清官场的腐败,以为这又是一场例行的、光打雷不下雨的恫吓,目的不过是为了索取更多的贿赂,所以他们并没有遵令,一箱鸦片也没交。于是林则徐痛下杀手,1839年3月下旬,他先是将几名为首的行商斩首,然后将外国商人们所居住的商馆区封锁,将其中的300多名外国商人关了禁闭。结果过了几天,英国人表示屈服,英国驻华商务总监督义律以英国政府的名义劝告英国商人,将鸦片统统交给自己,由自己交给林则徐。此次上缴的鸦片多达二万余箱,占1838年到1839年间运往中国的鸦片总数的六成左右!林则徐见英国人屈服,就解除了对商馆区的封锁,然后于1839年6月3日奉道光帝命令于虎门销毁了这批鸦片。至此,林则徐的禁烟任务胜利完成。
林则徐禁烟(3)
》 ?
九票之差和两个错误(1)
历史的细节总是让人扼腕:如果英国议会里多五个人投票反对战争,鸦片战争就不会爆发了。
但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
因为从林则徐的错误当中我们可以看出,鸦片战争无论何时爆发,大清朝总还是要输的,晚打其实不如早打。早打早清醒。
禁烟任务的完成,只是整个事件的小小开始;而林则徐在这个胜利中所犯的一些错误,直接导致了最终战争的爆发。林则徐的第一个错误,就是接受了义律表示愿意交出鸦片的禀帖。这一点似乎有些难以理解,但是应当考虑到义律的身份是英国驻华商务总监督,接受了他的禀帖,就使得事件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本来是中国官方针对普通外国人的反走私的司法行动,这样一来变成了中英两国官员代表各自国家的官方正式交涉。这就使得战争变为可能。
而义律之所以劝告英国商人将鸦片交出,由他一并交给林则徐,并不是打算就此遵守清朝的法令,而正是打算通过把鸦片的性质变成英国政府的财产,以此为借口鼓吹对清朝发动战争。在他被林则徐困于商馆区内的时候,他就写信给英国外相巴麦尊,要求政府立即对中国采取军事行动。巴麦尊是当时英国政府里著名的鹰派,对外关系方面一贯采用强硬政策,义律的建议正合他的心意。
加上国内鸦片商人集团和棉纺业商人集团都大力支持对华用兵,巴麦尊于是就在内阁提议派出远征军,英国内阁遂于1839年10月决定派出舰队前往中国。考虑到当时的通讯条件,从英国伦敦到中国广东来往书信需要约四个月时间,英国内阁的决定应该是根据中国6月份的形势做出的,也就是说,当林则徐在虎门意气风发地销毁鸦片之时,战争的阴云其实已经笼罩在了大清国的上空。“日不落”帝国的军舰和士兵,从1839年10月起,源源不断地从英国本土、南非和印度,向中国南海洋面进发。然而英国内阁虽然已经开始派兵,但是战争这样的大事在英国的政治体制下还是需要议会来做最终决定的。尤其是当时的西方人对中国还怀有一种普遍的敬畏之心:毕竟是曾经取得过无比辉煌和荣耀的大帝国,盛唐的万千气象和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余威犹在,英国人对于自己能不能对这样一个大国战而胜之,还不是十分确定。1840年4月7日,英国议院就对华战争军费案和广东鸦片商人赔偿案开始辩论,经过三天的激烈争论,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内阁的提议。已经在中国南海洋面上集结待命的大英帝国舰队,等的就是这个决定。而同一时期大清最高决策者道光帝对战争的认识是怎样的呢?其实早在1838年7月,就曾有过英国军舰开到广东虎门之事。当时的英国驻印度海军司令马他仑应义律之邀,并奉伦敦方面的命令,率领军舰两艘来华,意图炫耀武力,支持鸦片贸易,并支持义律对中英两国平等交往的要求。
这个举动的含义其实是十分清楚的,即英国方面为了鸦片贸易是可以不惜动用战争手段的。但可惜的是大清朝上下…从广东的地方官员到道光帝…由于完全不具备近代外交知识,没有人明白这个信号的真实含义,根本无动于衷。两广总督邓廷桢在给道光帝的奏折中对马他仑和义律维护鸦片贸易的意图仅一笔带过,倒是对义律给他的公文不用“禀帖”的形式大发议论,说“在臣一字之更,何关轻重,唯平行于疆吏,即敌体于天朝,体制攸存,岂容迁就”等等,还是典型的天朝思维模式。而道光帝对此也并不重视,只是嘱咐了邓廷桢几句就算完事。他们的表现再联系到之前各省督抚在讨论鸦片问题时无人提及英国的反应,可以想见,大清朝当时举国上下并无人想到此事可能引发战争,他们所关心的,只是如何在维护天朝尊严的前提下妥善解决鸦片及其所带来的白银外流的问题。然而尽管如此,道光帝召林则徐进京觐见的时候,还是嘱咐林则徐“不得轻启边衅”。
道光帝是个守成之主,治国策略是能省就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他登基之初,新疆发生张格尔叛乱,结果花费了一千万两银子,动用军队四万人,才抓住了张格尔,平定了叛乱,道光帝对此心疼不已。而清朝此时的财政状况也不好,所以虽然会过日子的道光帝并不怀疑清军再一次获得战争胜利的能力,但是钱他是不舍得花了。所以他给林则徐的指示是,鸦片务必杜绝,边衅决不可开。其实道光帝所担心的也只是边衅一开,大清国又要花费不少银子,根本没有考虑到会战败并且割地赔款的问题。所以说大清国上下,至少在林则徐赴广东之前,对于战争可以说毫无准备。
九票之差和两个错误(2)
等林则徐到了广东,不多久道光帝就得到消息:林则徐收缴鸦片两万多箱!道光帝龙颜大悦,给林则徐加官进爵,大大地封赏了一番。正好当时的两江总督出缺,道光帝就任命林则徐为两江总督,准备派他去督办盐、漕、河三务。这三件事可历来是中国的大事,派林则徐去办这三件事,说明了道光帝对林则徐的重视,而两江总督在地方官当中是仅次于直隶总督的位子,把林则徐由湖广总督调为两江总督,实际上也就是升了林则徐的官。在道光帝看来,鸦片一事林则徐自然很快就能彻底解决,不久即可到两江总督的位子上赴任。不料林则徐之后在广东纠缠不清,总有些不大不小的事情报给道光帝,最后道光帝终于忍无可忍,给林则徐下令说“即将英吉利国贸易停止”!干脆什么贸易也别做了,一劳永逸,以绝后患。
为了不再让鸦片事务来烦扰自己,这位一向俭朴的皇帝甚至打算放弃对外贸易所能获得的税银,说“区区税银,何足计论”?然而道光帝根本就不会知道,拒绝通商给大清朝带来的是怎样的后果。再来看林则徐。林则徐的第二个错误,就是他在给道光帝的奏折中得出结论,“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只不过是“私约夷埠一二兵船”,未奉国主调遣,擅自粤洋游弋,虚张声势”。这个结论是如何作出的呢?林则徐到了广东,与英国人打过一些交道之后,还是了解了不少情报的。从史料上看,当时林则徐至少雇了四名翻译为他翻译英文书报,林本人也很重视这些情报,把情报整理编辑成册,以供随时阅读参考。在对西方世界了解极其模糊的大清朝,作为一名天朝的封疆大吏,钦差大臣,能做到这些已经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了。
然而可惜的是,即使是了解情报最多、最详细的林则徐,对于即将爆发的战争也是完全没有预料到;相反,他从他了解的情报中倒得出了英国人不敢开战,只是虚张声势,企图进行军事讹诈的结论。首先,林则徐从情报中已经大概了解了英国的地理位置、国家大小、军队和舰船数量等等情况,但是林则徐没有亲眼见识过英军强大的近代军事力量,仅从这些字面数字的比较上,很容易就得出了英国远远比不上大清朝强大的结论,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在他看来英国距离大清达六万里之远,如果英国人劳师远征,主客之势,众寡之数实在过于悬殊。其次,从情报中林则徐了解到英国是以贸易为立国之本的,对华茶叶贸易利益尤大。因此他又认为,即使断绝了英国鸦片贸易的利益,仅仅为了正当的贸易能够继续进行,英国也要慎重考虑,不会轻易开启战端。对于这一点应当注意的是,林则徐得出的这个结论是建立在他认为英国开战必败的基础上的,他并没有想到如果英国获得了战争胜利,正当生意和鸦片生意都将获得巨大利益。
在他看来,天朝在战争中会失败是不可想象的。再次,他注意到了情报中介绍的一些英国人士反对鸦片贸易的声音,并且对英国女王要求商人们遵守中国法律的规定格外重视,甚至在给道光帝的奏折中都有所谈及。据此他认为,鸦片贸易不过是一些不法商人勾结英国驻印度等地的地方官员所做的非法勾当,并非英国的官方意思。而他根本就无法想象,英国社会的民主与法治导致了上述情况的产生,而这些情报所反映的事实并不影响英国议会和政府做出对华用兵的决策。最后,他还分析过在华的英国鸦片商人的背景,认为这些人都是一些散商,并无影响政府决策的能力。他还提醒道光帝说,义律此人常年在华,对大清的局势颇为了解,算得上是个中国通,他听说有“边衅”之论,就借此讹诈,希望道光帝不要上当。在给其密友广东巡抚怡良的信中,林甚至对义律的强硬态度表示出无法理解,认为“然替义律设想,总无出路,不知因何尚不回头”?这就是在电影中忧国忧民一脸正气的林则徐!然而他已经是在当时的大清朝对英国最了解的一个人了!就在这样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大清朝遭遇了鸦片战争。
开战:仿佛见到外星人(1)
面对科技比自己发达很多倍的外星人,人类简直不堪一击。但是最终凭借着孤胆英雄的神勇,人类最终还是战胜了强大的对手,保护住了自己的家园。这是典型的好莱坞式情节。
可惜,电影里的美好终究是一种虚幻,现实是残酷的。大清朝的将士们再英勇,也无力扭转整个战局。
战争的整个过程颇为复杂,难以一一详述,在此只选择几处重点谈谈,以助于了解当时的真实情形。正式的战争始于1840年7月5日的定海之战,然而实际上在此之前,双方已经开始动用武力。1839年6月虎门销烟后,局势愈演愈烈,双方围绕着英国商人具结保证不再走私鸦片、英国水手将中国村民殴伤致死和续缴新近到来的鸦片等问题先后发生多次外交对抗。1839年9月4日,义律到九龙要求中国官员供应食物,被拒绝后下令开炮,此为双方对抗诉诸武力之始。
由此至战争正式打响,共九个多月时间里,据林则徐的奏折中称广东沿海共发生战事七起,但由于当时作为天朝官员的林则徐并没有近代外交知识,他是把清军扣查鸦片船等并非两国交战的事件也算了进去,再加上还有误烧西班牙商船的事情发生,所以所谓的七起战事实际上仅有两起是中英双方国家武力的对抗,一次是9月4日的九龙之战,一次是11月3日的穿鼻之战。九龙之战时,英国远征军还在从地球另一边长途跋涉到中国的路上,此时义律手下正式军舰仅有印度总督应其邀请派来的窝拉疑号一艘,其余均为装载了火炮的商船。当日义律和窝拉疑号舰长士密率三艘小船到九龙索要食物,未达到目的后士密下令开炮,双方交火后英方增援,但窝拉疑号因为风停无法靠近参战,英方增援船只均为火力不济的商船;清军则是以海岸炮台为依托,水师三艘师船作战,将士奋勇,最后双方可以说未分胜负。然而战后双方的报告却很有意思。双方对于过程叙述并无多少不同,关键在于战果,林则徐称清军战死两人,受伤四人,水师师船轻微受损,而击翻英船一艘,击毙英人至少十七名;而英方的战后纪录中并无清军损失记载,但称己方几乎没有损失,仅几人受伤。而穿鼻之战,双方的报告更是大相径庭,不仅战果不同,连事情起因经过也各执一词:林则徐称1839年11月3日,英国某商船遵守自己的命令具结保证,于是要进入虎门进行正常贸易活动,但英舰予以阻挠,水师提督关天培前往查看,结果英方率先开炮。英方则称,义律和士密二人听说林则徐就具结一事发出最后通牒,于是率英舰两艘准备前往递交信件要求林收回成命,由于逆风,抵达穿鼻炮台,遂准备通过当时在炮台的水师提督关天培递交信件。但是关天培不接受信件,反又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