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毛泽东的人生哲学 >

第6部分

毛泽东的人生哲学-第6部分

小说: 毛泽东的人生哲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准蹲ㄕ淮嬖诹耍褡ㄕ挥卸韵罅耍挥卸酝饷芰耍笪颐钦庋墓沂欠褚彩视Γ空飧鑫侍馐欠裉敢幌隆:罄矗诎私焓腥嵘厦魅匪担荷缁嶂饕骞矣忻挥薪准洞嬖冢坑忻挥薪准抖氛肯衷诳梢钥隙ǖ乃担缁嶂饕迨且桓鱿嗟背さ睦方锥巍T谏缁嶂饕逭飧隼方锥沃校勾嬖谧沤准丁⒔准睹芎徒准抖氛嬖谧抛时局饕甯幢俚奈O招浴A心蹈锩だ螅竟斜煌品慕准叮噬嫌凶时局饕灏В诨褂凶什准恫杏啵∽什准兜拇嬖诓欢喜碌淖什准叮虼耍煌品说慕准痘故浅て诖嬖诘模踔烈幢佟E分拮什准陡锩缬⒐⒎ü榷荚屑复畏锤矗饨ㄖ饕灞煌品院螅季思复胃幢佟I缁嶂饕骞乙部赡艹鱿终庵指幢佟C蠖靥峤准抖氛陨缁嶂饕迳缁峤准逗徒准抖氛媛傻奶剿鳎诼砜怂贾饕宸⒄故飞系谝淮蚊魅坊卮鹆�20世纪现实社会主义是否还存在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否还存在着国际垄断资本演变、颠覆的威胁,是否还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是否还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克服斯大林在1936年过早宣布苏联已彻底消灭资产阶级和消灭阶级的错误,批判了苏联赫鲁晓夫集团的“全民党”和“全民国家”的修正主义思想。
毛泽东历经艰辛的探索创立起了新学派,初步形成了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其基本点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在当时都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所接受,并为历史实践所证实,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1956年以后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发展。
毋庸讳言,毛泽东提出创立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学派,发起新的启蒙运动以后,经历的曲折和灾难确实不少。他在探索的过程中,在这个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中,的确走过弯路,说过错话,有过分歧,犯过错误,特别是犯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付出沉重的代价。这用不着去隐讳。但是,我们还应更深远地看到,人类的历史,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来不是像东西长安大街那样笔直的,而是曲折的。历史的进程,从来不是依任何个人的愿望为转移的,当然也不是依毛泽东和中国工人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毛泽东所犯的错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他一个人头脑里固有的,而是有它的深刻的历史的、社会的根源。我们所走的弯路,所犯的错误,对整个的历史来说,还只是一个小插曲,这方面,我们也应该作为宝贵的财产来接受。毛泽东发动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种尝试虽然都失败了,但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新学派还是创立起来了,和苏联的一套对比,反思苏联和东欧国家为什么从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化而走向解体剧变?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却在持续地发展下去,就可以看出中国社会主义新学派的重大意义了。
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时期创立的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新学派,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中国式社会主义新学派的创立,就没有完整的科学的毛泽东思想。我们党的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领导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正是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创立的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学派(理论和实践),并且还在继续发展下去。
毛泽东倾其一生,领导了前无古人、艰辛备至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他领导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摧毁了旧中国的经济、政治结构,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建立了自由、民主、独立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改变了世界格局,取得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成功。毛泽东的一生,是为民族的解放、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无私奋斗的一生。毛泽东的一生,是伟大理论家、思想家的一生。他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创立用他的名字命名的“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这是他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留下的最宝贵财富。20世纪中国的历史经验表明,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没有中国社会主义的建立,也没有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二十一世纪,毛泽东思想仍然是中国人民的伟大旗帜。


  

 


参考文献 
王恕焕 
'1' 《毛泽东1936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第8页。
'2' 毛泽东的回忆,参见《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探源》第11页。
'3'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410页。
'4' 《毛泽东1936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12页。
'5' 周世钊:《毛泽东青年时期的几个故事》。
'6' 《毛泽东1936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9页。
'7' 佛教称欲界、色界、无色界为三界。下为欲界,中为色界,上为无色界。这是由佛教善恶报应和禅定修行理论概括出来的。
'8'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87页。
'9' 《毛泽东在1936年同斯诺的谈话》第13页。
'10' 萧三:《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出版。
'11' 《论语类钞》长沙宏文图书社,1913年出版。
'12' 《达化斋日记》,1921年3月15日。
'13' 《讲堂录》,《时事报社》“学灯”。
'14' 《毛泽东1936年同斯诺的谈话》第26页。
'15'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86—87页。
'16'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24页。
'17'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53页。
'18' 四部之篇:三国魏荀勖分书籍为甲部(六艺,小学)、乙部(诸子兵书,术学)、丙部(史记及其他记载)、丁部(诗赋图赞)四部;至晋李充重分四部,定为经、史、子、集。隋唐以后经籍艺文分类,多用四部为序。也作群书的通称。
'19'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24页。
'20'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21' 《张昆弟日记》1917年9月23日。
'22'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86页。
'23' 《毛泽东书信选集》第150页。
'24' 周世钊:《湘江怒吼》。
'25' 《毛泽东1936年同斯诺的谈话》第30—31页。
'26' 《毛泽东1936年同斯诺的谈话》第26页。
'27' 《毛泽东1936年同斯诺的谈话》第31页。
'28' 权延赤:《走下神坛的毛泽东》第72页,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4月版。
'29' 二十八画生,是毛泽东的笔名。1915年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向长沙各学校发出一则署名“二十八画生”的《征友启事》。“二十八画生”是毛泽东三字的演化,繁体毛泽东三字,为二十八画。
'30'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305—306页。
'31' 《健学会之成立及进行》,《湘江评论临时增刊》第1号,1919年7月21日。
'32'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390、294页。
'33'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390、294页。
'34' 《在峥嵘岁月中的伟大实践——回忆毛主席在北京的部分革命活动》,见1971年9月13日《光明日报》。
'35'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467页。
'36' 《毛泽东1936年同斯诺的谈话》第37—41页。
'37' 《“七大”工作方针》《人民日报》1987年7月17日。
'38'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第366页。
'39' 《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5页。
(40) 《新民学会通讯集》第2集。
(41) 《毛泽东1936年同斯诺的谈话》第39页。
(42)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474页。
(43)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474页。
(44)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第374页。
(45)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51页。
(46)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59页。
(47)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7—318页。
(48)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8页。
(49) 《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8页。
(50)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页。
(51)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86页。
(52)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86页。
(53) 《毛泽东诗词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118页。
(54) 《毛泽东诗词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118页。
(55) 《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257页。
(56) 《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第1卷,第547页,三联书店1959年版。
(57)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59页。
(58)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7页。
(59)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第68页。
(60) 《毛泽东诗词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56页。
(61) 转引自《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第164页。
(62)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36页。
(63)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8页。
(64)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页。
(65)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23页。
(66) 1956年9月27日接见外宾的谈话。
(6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2页。
(68) 转引自1969年4月28日《人民日报》。
(69)叶剑英:《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
(70)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58—1059页。
(71)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6页。
(72) 《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97页。
(73) 《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86页。
(74) 见1961年7月16日《人民日报》。
(75) 转引自中共湖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综述》,见《共产主义小组》(下)第473页。
(76)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6、17页。
(77)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6、17页。


  

 


人生的根本问题 
王恕焕 
为什么人服务是人生的一个根本问题。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还说:“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其他许多问题也就不易解决。”'1'毛泽东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自觉地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总结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经验,深刻地阐明了无产阶级文艺必须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思想。他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2'“中国的革命的文学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3'文艺应该为人民服务,文艺工作者应该同人民结合,应该熟悉人民,表现人民,这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主心骨,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和根本指导方针。
为什么人的问题,即为谁服务的问题,不仅是文艺的一个根本的问题和原则问题,而且也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目的的根本原则问题。这是因为,在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在还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时候,不管人们回答“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目的问题时,答案如何的多种多样,多么不同,但最后总要归结到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上。例如,有的人追求享乐,说“活着是为了吃喝玩乐”;有的人追求名利,说“活则计利,死则虑名”;有的人追求权势,说什么“宁可少活十年,休得一日无权”;有的人则主张“人生为大众,营私以为丑”,认为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的生活过得更好,等等。这些观点说到底,就是一个为什么人的问题,都有一个服务的主体是谁的问题。是为个人或少数人的利益服务,还是为社会、集体、为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服务,这是人生目的的实质。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的人生目的,都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都是为个人或少数人服务的。工人阶级作为新的生产力的代表,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革命、最伟大的阶级,它以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解放全人类为最终目的,这就决定了工人阶级的人生目的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4'
为谁服务,为什么人的问题,换言之也就是一个人的根本立场问题,是立足于那一个阶级,替那个阶级说话、办事,为那个阶级服务,反映那个阶级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在阶级社会中,立场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人要想逃避这一根本问题都是不可能的。
毛泽东说过:“立场问题。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也就是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5'他还说:“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6'毛泽东在这里阐明要为人民服务,必须站在人民大众的正确立场上,并阐明“人民大众的立场”与“无产阶级的立场”、“党性的立场”统一的。因为人民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一个政治概念,它与敌人相对而言。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如我国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在解放战争时期,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产阶级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人民的范围;在社会主义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共产党的党性是工人阶级阶级性的集中表现。工人阶级是先进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