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岂是哭来的--正说刘备 作者 罗衾不耐-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恕5比唬醣竿毒匀徊皇茄Ю追妫哟怂退惆敫龉胰肆耍蘸竺獠涣寺酃π猩汀�
校尉是仅次于将军的高级军职,能够指挥邹靖的不是担负幽冀战区“扫黄”任务的北中郎将卢植,就是幽州牧刘虞。当然,邹靖也有可能是受何进大将军的派遣独立指挥一支中央派遣军。不过,最大的可能他是归卢植节制,由此刘备才能以卢植学生的名义隶属邹靖帐下。显然,刚出道的刘备其志不在小,没有投靠同学公孙瓒,而是走了老师卢植的门路。不过,也看得出刘备的命确实好,出道之时就有一个作为“扫黄”第一人的老师(卢植的地位要高于同时受命“扫黄”的左中郎将皇甫嵩和右中郎将朱隽),而同门的公孙瓒则很快就成了中国北方的第一霸。
以刘备现在的身份,自然也不会像《三国演义》写的那样跟“涿郡太守”刘焉(刘璋的父亲,事实上刘焉根本没在幽州任过职)互认叔侄。以刘备那点可怜的作战经验和人马,更不可能一上来就来了个五百破五万。罗贯中把这个虚构的黄巾将领命名为“程远志”,大概是指他给刘备祭了刀,让刘备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因此成全了刘备的远大志向。
《先主传》注引《典略》明确记载了刘备的第一次军事行动,但作战对象不是黄巾,而是张纯的叛军。刘备起兵以来,在家乡一带混出了“武勇”的名头,甚至传到了青州平原县刘子平(是当时的县令或当地的大户)的耳朵里。那时张纯趁乱在幽州煽动乌丸造反,搅扰青、徐、幽、冀四州,朝廷下旨让青州派兵去幽州助剿,青州刺史派从事(州政府秘书长)带着不多的人马火速北上。路过平原时,刘子平把“武勇”的刘备及其民兵小分队推荐给了青州从事,谁知这支混合小部队出城后很快就遭遇了大队敌寇,寡不敌众,四散奔逃。刘备身负重伤,动弹不得,眼看就要做刀下之鬼,说时迟,那时快,刘备灵机一动,连忙闭上眼睛,全身纹丝不动,就势装死了,结果还真骗过了敌人。后来,关羽、张飞和简雍会合一处,一看大哥没冲出来,等敌人离开后赶紧去“打扫”战场,果然发现了奄奄一息的刘备,连忙把他救上马车,刘备算是捡回一条命。
《典略》在绘声绘色描述了刘备这次不太光彩的战斗后,来了一句:“后以军功,为中山安喜尉。”《先主传》上也笼统地说“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这种写法当然不是为了讽刺,却颇有讽刺的效果,因为我们没有看到有关刘备“军功”的任何描述。不过,三国时代的确就是在这样乱哄哄的景致中开场的。最初的战争,敌对双方都是不谙战阵的农民,打仗有点像赶集或械斗。不过那时似乎也讲究重在参与,刘备能够为国家分忧,自己掏钱招兵买马,敢于冲杀在对敌斗争的第一线,无论战事成败,都是英雄行为,都立下了不小的功劳,所以,刘备在讨黄巾之后能够当上县尉(县委第一副书记,副县长,县武装部部长,县民兵独立团、预备役团政委兼团长,公安局局长,县武警支队政委兼队长)并不为过。那时像刘备这样因势而起的人估计不少,要不各州郡的组织部也不会派出督邮到各县重新对这种军功干部进行遴选淘汰了。
刘备二十四岁起兵,抓住历史机遇,很快就由一介布衣成为一名国家“县处级干部”,走上仕途。但他面临的是一个大乱之世,既有机遇,更有困惑。不仅是他,那时能够看清未来的估计没有几个。在以后的几年中,刘备辗转奔走,不知所措。欲知详情,请看第七回:辗转青徐。
第七回:辗转青徐
从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在家乡起兵讨黄巾,到中平六年弃守高唐,五六年间刘备颠沛流离,辗转无措,四处存身。这一时期,很像是刘备一生的缩影和预演。
刘备这个苦孩子,其实并不爱哭,而是一个乐观向上、屡败屡战、给点阳光就灿烂的人。是呀,假如他的人生观再不积极点,估计早就一头扎哪死了。关于他的故事,在《三国志》里写来是一段段佳话,而且还都是斗志昂扬的,但我读来却每每为之心酸。
TXT小说共享论坛 http://freetxt。5d6d。,欢迎您上传、下载、推荐、交流小说
《江山岂是哭来的——正说刘备》 第9节
幼年的刘备在自家屋前大楼桑树下稚声稚气地发出豪言壮语:“别看俺现在受你们欺负,但以后俺肯定能坐上有这么大华盖的天子之车!”看到此处,我不免心酸,这分明是一个家道败落、孤苦伶仃、备受欺侮的孩子说出的不平语。做了平原相的刘备,当太史慈携孔融之命向他求援时,崭露头角的他说了一句:“什么?大名鼎鼎的孔北海也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在草根里蹦跶的刘备呀!”(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也!)这是不胜欣喜的话语,这是急待主流社会肯定的话语,读之也令人心酸。以后,在白帝城临终时,刘备对诸葛亮又说了一句大实话:“俺家的阿斗有点脑残,你要是看他还能扶,就扶一把,如果看他实在没戏,就请阁下自做西蜀之主吧。”(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对此话的涵义,一干学院“学者”竟然研究来研究去还莫衷一是。其实,如果稍微懂得一点民间情伪,就会明白刘备的这句话其实是一个很常见的民间伎俩,即俗语所说的:话是拦路虎。也就是说,这招我给你先说出来了,看你还走不走。结果刘备的一句大实话惊破诸葛胆,吓得这个书生当时瘫软在地、屁滚尿流,毕生动弹不得,只能像抽了疯似的南征北伐,以此独揽大权、政由己出,陷阿斗于被架空的尴尬境地,从而找回一点心理平衡。什么兴复汉室,全是一派鬼话。尽管刘备的一句话就具有如此巨大的杀伤力,但读来还是让人感到心酸,因为毕竟这是图穷匕见的最后一招了。这三段话,活脱脱勾画出刘备的人生三部曲,少年孤穷而有大志,青年迫切渴望获得承认,而到临终还要含辛茹苦地为后事操心。先主的一生,真是可歌可泣的一生呀。
刘备的一生,先后依附或依靠过不少人。在这里,我们不是说他善于利用他人,更不是说他反复无常,而是说他胸怀远大并充满自信。一个英雄可以暂时为人之下,但在心里永远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也清楚自己要做多大的事情,没有谁能够阻止他前行的步伐。是锥子就得脱颖而出,是金子就不能总被埋在土里,是天鹅就不能永远站在鸭子的队伍里。正所谓:金麟岂是泥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所谓“王霸之姿”,正是如此。
公孙瓒和卢植给刘备一个机会,刘备也尽量靠自己的努力向前闯。他没有耽误时间,黄巾之乱初平,二十五岁的刘备被朝廷封为安喜县(今河北定县东)尉。不过卢植很快被宦官算计了,下野了。没了后台,做个官绝非易事,于是,刘备刚一当官就制造了一个“督邮事件”。
黄巾起事之初声势浩大,灵帝和他宠信的太监们把事态估计得比较严重,于是慌了手脚,忙不迭地封官许愿,建立激励机制,以此激发出像刘备这样的杰出青年参加革命工作的热情。黄巾平定之初,朝廷上下也是惊魂未定,还真的兑现承诺,对有功之臣封官加爵。不过等风平浪静了,酷爱做生意的灵帝终于缓过劲来,一想这买卖有点不划算,于是下旨各郡对那些以“军功”为名趁机混进革命队伍的干部进行考核,甄别淘汰。于是一个小小的督邮来到了安喜县。
督邮是啥官呢?其实也就相当于现在市纪检委或市委组织部派下来审查干部的人。他们的级别并不是很高,最多也就是科级,甚至是普通科员,但这些小官却是郡守的直接属吏,职责就是监察各县的官吏,“凡传达教令,督察属吏,案验刑狱,检核非法等,无所不管”,真可谓位轻权重,到了哪个县,哪个县的县官见了他们都比见了亲爹还要亲。正是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督邮既然到了安喜县,看来刘备要悬。
事实上,各州刺史本来也是搞监察的,级别也不高。那时的州本来就不是行政单位,而是为了监察的方便而制造的一个虚设单位。州刺史相当于现在各省的纪检书记,其地位远不如各州下面握有实权的郡守和国相(相当于现在地级市或地区的书记)。而各州州牧,才握有实权,掌管一州军政,但这并不是常设职务,除非到了黄巾之乱这样的大乱之局才会临时设置。三国之乱之所以好看,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朝廷权力下放,各州牧(省委书记、省长)取得实权。
书归正传。督邮既然来了,作为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的刘备自然要去拜见。可是,令每个被审查干部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督邮拒绝接见刘备。看来这个督邮不是想“办”刘备,就是想索贿。如果是一个平常的县干部,此时此刻估计不是当场休克,就是心脏病发作。可刘备是何等样人?一听不见,二话不说,掉头直奔县衙,抄起一根水火棍,又飞步赶回县委招待所,上去咔嚓就是一脚,把大门踢开,迈步直闯总统套房,一把将年轻的正干人事的人事科长像拎小鸡似的从床榻拖到地下,又像拽死狗一样拉到院子里,(服务员小张惊叫一声,拿起床单裹住娇躯跳下床慌忙逃走。此处按下不表),刘备拿起都邮的裤腰带结结实实地把这小子给捆了起来,挥起水火棍劈头盖脸地砸向督邮。一边打一边怒火万丈地说:“你也干人事?你也干纪检?你们除了吃拿卡要还会干什么?我叫你贪!老子在前方吃紧,你们在后方紧吃,老子还要拿银子孝敬你们?……”这一打不要紧,等到刘备把怒火都发泄出来,也结结实实狠狠打了督邮二百来下,直打得胳臂都抬不起来,直打得督邮头破血流、奄奄一息。刘备自知闯下大祸,索性这个官也不当了,于是让人拿来县尉的大印,丢在地上,恶狠狠地说:“没有钱,就不能当官吗?好!老子不当了行不行?”说着解下系印的绶带把督邮绑在马桩子上,带着关羽、张飞、简雍三人以及几十个兄弟策马离开安喜县,扬长而去。(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枊,弃官亡命。)
事实上,刘备如果对这个督邮加以贿赂,这个县尉肯定会平平安安地做下去,也许以后还会顺当地做到县令。不过要向这样一个黄嘴小儿低头,那还是刘备吗?那样中国历史上怎会出现一位刘先主?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把打督邮的事安到了张飞身上,本意是“美化”刘备,不过他太不清楚英雄的涵义了,事实上他笔下的刘备从一开始就不是刘备。其实以张飞“世家子弟”的眼界,对这个督邮倒不至于如此恼怒,老张家是土财主,对官府敲竹杠的事情应该见多了。《三国演义》说是刘备劝住了暴怒的张飞,但历史上可能出现的真实场景也许正好相反,应该是理智的张飞一把拉住因为丢了面子而勃然大怒的刘备,说道:“主公,别打了,再打就出人命了。”
不过,上级人事科长跟地方干部的冲突倒不是什么新鲜事。无独有偶,两百年后,在东晋也发生了一个类似的故事,而且比刘备的故事还要有名,那就是尽人皆知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英雄不遇,千古皆然!一叹!
尽管刘备这件事做过了头,但也不是多大的罪过,毕竟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跟关羽那样的通缉犯大有不同。估计那个督邮回郡复命得这样写:查该员谎报军功,滥充县职,且贪墨搜括,生活腐化(刘备与县招待所小张乱搞男女关系,经过连夜讯问,查有实据),现已革职查办。
不过,挨打的事情,这个督邮未必会说,因为那实在太丢脸了,要是让人知道,以后还怎么混,再说也不会被评为“工伤”。此事之所以被写入历史,估计是刘备他们后来经常把此事挂在嘴上。这个故事类似于当年曹操和袁绍抢新娘、曹操以五色棒执法,也具有独创性并足以显露英雄本色。
古人写历史其实比今人好看得多,因为他们很注意挖掘和保留那些充满勇敢、智慧乃至“淘气”的故事,从中可以窥见人性的光辉。有人说“历史可以写得很好看”,其实这句话是个笑话,也就是蒙骗一些没有读过书的人。古代历史写得本来就很好看,我没看到今人有超越古人的。其实,古文也并不难读,当时的作者也无非是把鲜活的生活语言“翻译”成文言,而且在许多地方保留了原汁原味。我们应该明白,古人说的话其实也是白话,读懂古书其实是把古文再翻译成白话,并读出字面后面那些曾经是那样鲜活的东西。
毕竟是乱世,刘备对鞭打督邮的事情也没太放在心上。在逃亡的路上,刘备和兄弟还趁机去了趟首都洛阳,大概是想见见世面吧。后来,他们遇到一个军官毌丘毅,他是大将军何进派往扬州丹阳郡招兵的。此时的毌丘毅有权无兵,听了刘备的履历,倒也愿意刘备为他保驾护航,同去丹阳。果然,路过徐州下邳时,他们遭遇小股敌寇。对此,刘备及其义勇军小分队倒是见多了,于是一鼓作气杀退敌人,保得毌丘毅到丹阳完成使命。毌丘毅知恩图报,他手里没别的,就是有官,于是保刘备做了下密县(山东昌邑县东)县丞,又是一个副县长。
刘备在下密当县丞不久,“复去官”。这次《先主传》没给出原因,难道又一次把人事科长打了?总之是大英雄真本色,不吃眼前亏那是肯定的。大概还是得毌丘毅保荐,刘备很快又做上了高唐县(今山东禹城西南)的县尉,这次大概总算是坐稳了,于是由县尉而升为县令,但面对敌寇的来袭,寡不敌众,刘备弃官而走。
几年间,刘备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在安喜、下密、高唐不同的州不同的县做过三任副县长、一任县长,可惜都没做长;这显然是因为他没有后台,他现在谁的人也不是,再加之以一个县的兵力对付小股敌寇还行,但遇到大队人马就没有办法了,五百破五万、八百破十万的故事毕竟只能出现在小说里,结果最初几年,刘备总是输得很惨。别人有关系还可以交了学费换个地方,而刘备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