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岂是哭来的--正说刘备 作者 罗衾不耐-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艿乃闩檀蟾攀牵ü型獗词蕴阶约旱暮耪倭Γ⑾魅鹾谓挠跋炝Γ佣谖蠢吹恼种腥〉镁孕缘挠攀啤5嵌坏乃闩潭即虼砹耍窍氩坏降氖牵父龌鹿倬桶押谓炝耍吭虬言芨A恕�
何进和袁绍两人把一盘好棋给下坏了,以后的事态没有按他们的设想进行,不仅宦官进行了绝地反击,而且来京勤王的董卓更是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行。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第九回:董卓窃国。
第九回:董卓窃国
在兵临城下的背景下,洛阳城里发生了类似于12级地震的惊天剧变。
我常说三国时代乱得精彩,但这一段故事并不精彩。何以故?这都是让何进和董卓这两个大老粗闹的。现在,士大夫们都获得了空前自由,而且也在京城洛阳扎了堆,可他们运用权力和武装的经验都远远不够,做事情畏首畏尾,犹豫有之,莽撞有之,唯独没有果断。因此,何进无能,袁绍莽撞,结果让董卓造成祸乱,他们手拉手地一起为东汉王朝送了终。
也许是常年裸奔着了风寒,汉灵帝在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四月一病不起,眼看就不行了。然而,也许太专注自己的革命工作了,他忘记了还有一样最要紧的事还没做,那就是革命接班人还没有选定。与东汉无数短命绝嗣的皇帝不同,汉灵帝由于喜欢体育运动,好歹还活过了三十岁,并为江山社稷留下了两个接班人,一个是十四岁的刘辩,也就是何进大将军的外甥;另一个是九岁的刘协,王美人所生。这个刘辩更多的基因大概是从母系那边继承来的,平庸而轻佻。灵帝对老大很是看不上眼,而老二因聪明伶俐甚得欢心。但对于选择接班人这样重大的问题,灵帝倒也明白,没敢轻易做出废嫡立庶、废长立幼的决定。
蹇硕以及十常侍虽然恋权贪财,但对灵帝却唯命是从、忠心耿耿,因为在他们心中,灵帝实在是个千年一遇的好领导。同时,他们不愿看到何进的权势进一步膨胀,于是也不希望何进的外甥刘辩接掌大位。但怎么让何进出局呢?十常侍想了一个好点子,那就是借口西凉韩遂作乱,提请大将军何进领兵西征。何进这个时候也不傻,以青徐黄巾复起为辞,设法拖延时间。不几天,汉灵帝病死,蹇硕决定先发制人,诛杀何进,然后再立刘协为帝,于是召何进入宫。何进知道蹇硕不怀好意,于是称病不入,并在宫外集结军队严阵以待。蹇硕迫于压力,不得不同意立刘辩为帝,是为少帝,何皇后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袁绍的叔叔太傅袁隗与大将军何进同时辅政,何进一口气提拔了袁绍等二十多人的职务,一时威镇当朝。
对于何进的权势,最怕的还不是十常侍,而是蹇硕。蹇硕因为手握军权,与光杆司令何进矛盾最大,势如水火,因此恐惧不安。于是他不得不先跳了出来,再度谋害何进。但这个阴谋被人告发,于是何进逼迫十常侍下令捕杀蹇硕。
面对早已厉兵秣马、摩拳擦掌的士大夫们,十常侍为了维护与何进以及何后的和谐局面,他们竟愚蠢地抛弃了手握兵权的蹇硕,将其收斩。蹇硕也许是新得灵帝宠信,与根深蒂固的十常侍未必和谐,在外面也许人五人六,但在宫中给十常侍提鞋都不配,因此一纸文书就赴了黄泉。宫里自有宫里的规矩,冒进的小字辈蹇硕死得并不冤。不过十常侍杀了蹇硕,实际上削弱了自己的力量。本来西园八军名正言顺地掌握在他们手里,现在则全部转归大将军何进。如此一来,他们此时手中已经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武装力量。在和平年代,他们还能依靠皇帝撑腰,可一旦失去这个依靠,当士大夫们铁了心要动武时,他们只能坐以待毙。
宦官已经让步,何进现在可尽诛宦官,一手遮天,但野心勃勃的袁绍却不想让水这么快就清下去,于是告诫何进斗争远没有结束,必须杀掉所有宦官,以绝后患。但这样重大的事情,何进竟然要向他的妹妹何太后请示。同样奇怪的是,何太后竟然继续把宦官当做依靠,坚决不同意何进诛杀宦官,何进因此也不敢动手。而更奇怪的是,何太后的母亲与何进的弟弟何苗因拿了宦官的贿赂,也替宦官们说好话,坚决阻挠何进对宦官采取行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何进一家子都是无胆无识的糊涂虫,历史把他们放到政治舞台的中心,只是让他们死得更快而已,不过,他们虽死不足惜,但却苦了汉室江山。
何进浑浑噩噩、犹犹豫豫,袁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担心夜长梦多,把他晾在旱地上,于是再次向何进建议调集四方猛将豪杰,领兵开往京城对太后进行兵谏。这个办法也许给何进壮了胆,他终于点了头。于是四方兵起,朝野震动,外戚联合士大夫同宦官的总决战已经不可避免。
但此时何家人的表现仍然异常可笑,哥哥在四处调兵准备诛杀宦官,而妹妹却匆匆忙忙地把中常侍、小黄门们都遣送出宫,以保其命。但宦官们一看何进真要大开杀戒,跑到哪儿都是一个死,于是竟然跑到何进府第,团团跪在何进的脚下哭天抹泪苦苦哀求。袁绍一看十常侍都送上门来了,在旁力劝何进乘机把他们全都宰了。但没主意的人也一定心软,当年项羽不也是这样吗,在鸿门宴上因为心软而放过装孙子的刘邦。这个时候,好人何进也下不了手,硬是把十常侍都放了。但袁绍并不甘心,于是假传命令,通知各州郡逮捕宦官的亲属。
宦官们一看袁绍抄他们的后路,真是无路可走了,只好铤而走险。与何进不同,他们都是在血雨腥风里走过来的,贼胆包天,而且行事果断。他们借口离京前要最后侍奉一次太后,又跑进皇宫,并假传何太后的谕旨,召何进进宫。何进竟然不知是计,不听众人的劝阻,糊里糊涂地入了宫。
对于此后的事态,我几乎都不想叙述下去了,因为实在不够精彩。光熹元年八月二十五日(189年9月22日),在张让的指挥下,中常侍段珪等率领数十名宦官,将何进斩杀于嘉德殿前,并把何进的头颅扔出宫外。手握重兵的何进连几个宦官也不敢杀,那就难怪死在宦官之手。
在外面等候的何进家兵一看主公竟然身首异处,于是红了眼,立即围攻南宫。防卫宫禁的中央警卫团团长(虎贲中郎将)袁术,也率兵加入战团,并火烧宫门。这时车骑将军何苗也亲自领兵来援,但他的到来只是续写何家可笑的故事——何进的家将与何苗不和,甚至认定何苗企图保全宦官并对何进的死负有责任,于是两个将军府的家兵忘记了诛杀宦官,自己却打了起来,何苗最后可笑而可悲地死在何进家兵的刀下。
TXT小说共享论坛 http://freetxt。5d6d。,欢迎您上传、下载、推荐、交流小说
《江山岂是哭来的——正说刘备》 第12节
何家人可笑而可气地丧失了权势,现在整个洛阳城都归袁家掌握了,袁绍、袁术和他们的叔叔袁隗主持大局。袁绍、袁术以及曹操率军杀入宫中,关闭宫门,同时发出了“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命令,指挥士兵在宫中搜索,连一片瓦片也不放过,不论老幼,只要看见没长胡子的,格杀勿论,最终将宦官斩尽杀绝,死者达二千多人。一些没长胡子的人,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宦官,甚至主动脱裤子给兵士看。(绍遂闭北宫门,勒兵捕宦者,无少长皆杀之。或有无须而误死者,至自发露然后得免。死者二千余人。)何进的死为一场大政变以及东汉的崩溃做了血的奠基,袁绍等也才敢于发难。宦官们胆大包天,废立的事也不是做了一回两回了,他们缺的仅仅是正义;而士大夫的胆识则是一点点培育起来的,尽管他们自以为手握正义,但没有何进的鲜血,袁绍兄弟也不敢动手。
与何进与袁绍他们相比,张让、段珪等十常侍更不像弱者,他们逃窜之余,还裹挟了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小哥俩。先是从秘道(复道)逃往北宫,后又逃出洛阳城,一路北行。洛阳直辖市河南地区行署专员(河南尹)王允同志听到消息后,立即派河南地区中部区委书记(河南中部掾)闵贡予以阻截。闵贡追了三天,追到黄河岸边,厉声叱责张让等人。张让见前无活路,后有追兵,旁边又有个姓闵的把自己祖宗三代都骂遍了,恼羞成怒,惊恐交加,一想干脆不活了,于是投河自尽。至此,困扰东汉政权几百年的外戚和宦官问题,竟然在短短的四天时间里奇迹般地消除了,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不好的秩序也是秩序,失去宦官庇护的东汉王室,将遭遇恐怖的苦难。
闵贡等人搀扶着小哥俩,向洛阳方向前进。走到北芒阪下,突然前面马蹄声揭地掀天,滚滚征尘随风大作,一彪凶悍的铁骑已驰到眼前,为首一人膀大腰圆、黑脸虬髯,有人认出他正是并州省委书记董卓。
说起董卓,其实那时已经是东汉帝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了。董卓,字仲颖,凉州临洮(今甘肃省临洮县)人,自幼膂力过人,在马上可以左右开弓,是一名天生的军人,很早就成为帝国重点培养的军事人才。他在东部参与镇压黄巾时作战不利,但在西凉平定羌人却是把好手,一来二去,已经成为维持西部稳定局面不可或缺的人物。董卓依靠的力量是他的一支私兵,由“湟中义从”和秦胡兵组成,异常强悍。“义从”是指一群很讲哥们义气的亲兵随从,类似于子弟兵。后来公孙瓒在辽东也弄了一帮好骑白马的哥们相随左右,号称“白马义从”,也许是受了董卓的影响。郑泰曾说:“天下强勇,百姓所畏者,有并、凉之人,及匈奴、屠各、湟中义从、西羌八种。”(《后汉书·郑泰传》)当时天下最强的六支武装,董卓竟然拥有其中的三支,其军力之强如何不令人畏惧?几年前,当司空张温总领西部军事讨伐边章叛乱时,董卓就不太买账。那时孙权的父亲孙坚正好在张温帐下,那也是个压不住脾气的英雄,当即就劝张温:“这样一个狼子野心的家伙,现在不给宰了,恐怕早晚要成祸害。”可是张温在西部军事上还要仰仗董卓,否则“西行无依”,于是未能杀之。
西事渐平,但董卓却已尾大不掉。朝廷想掳夺董卓的兵权,于是调他出任中央政府的少府。对于这个九卿之一的高位,董卓并不稀罕,更不想离开军职,于是抗命说部下阻拦不能赴任。很多年以后,袁世凯也是用这招搪塞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死活不去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国历史总是喜欢不断地重复,有时相似得让人感到恐怖。朝廷还不死心,一心要董卓离开西凉,于是又把并州牧的位子腾出来让他坐。并州也属边地,而且董卓曾经做过并州纪委书记(刺史),对于这个任命实在找不出理由不去了,除非直接造反。但董卓还是提出了一个条件,做并州牧可以,但要带上自己的三千亲兵。为臣子的竟然明目张胆地同皇帝讨价还价,真是匪夷所思。不过谁让灵帝曾经那么大力推动商品经济呢?董卓无非是照葫芦画瓢而已。而且此时朝廷软弱,已经没有力量制裁董卓,于是董卓带着三千亲兵兴高采烈地前往并州赴任,这又开创了东汉帝国的一个先例。
关于董卓为何戏剧般地突然出现在少帝小哥俩的面前,《三国志》和《后汉书》的记载不一致。不过,董卓蹲在洛阳城郊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他始终在等待最佳的出动时机。自然,他不是要替何进和袁绍卖命,而是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显然,董卓的弟弟董旻是他在朝中的眼线,董旻那时在洛阳做着一个不大不小的官——奉车都尉,在洛阳政变中也表现活跃,不过他干的也不是什么正经事,而是火上浇油、浑水摸鱼,何苗就是他伙同何进的家将杀的。
初到洛阳的董卓,军力并不强大。那时,西园八军、两将军府的残兵剩将、丁原率领的并州军、袁绍的部队、鲍信和张辽招募的军队,加在一起要比他们多得多。作为一个军人,董卓对政治不太明白,但玩军事的确有一套,很快就在洛阳城给公卿和百姓们上演了一个武装游行的好戏。他让部队在夜间悄无声息地调出城外,然后次日白天再鼓乐喧天、浩浩荡荡地开回城中,而且每隔四五天就来这么一次,疑似西凉兵正源源不断地开到洛阳。洛阳一哥袁绍被这么大的阵势搞蒙了,不敢动手收拾董卓;而别的军官从军人的角度不禁对“兵强马壮”的董卓肃然起敬。于是,何进、何苗的家兵投奔了董卓,吕布杀了上司丁原,领着并州军马也投到董卓帐下。吕布的同事和老乡张辽,一看勇猛如吕布者都归顺了董卓,于是带领所部千把人也投了董卓。吞并多家武力之后,洛阳城中的董军已经是一头独大了(京师兵权唯卓为盛)。
本来是洛阳城中一哥的袁绍,此时却毫无作为。《三国志》和《后汉书》一致说:“绍畏卓,不敢发。”但此时还有一个比曹操还要猛的强人就不信这个邪,他就是鲍信。他回到洛阳后,指出董卓外强中干,力劝袁绍趁着董卓立足未稳,发动突然袭击。可惜,袁绍被董卓三天两头开进的人马搞得晕头转向,遂不动手。鲍信是一个杰出的人,后来英雄惜英雄,与曹操并肩作战,只可惜早早战死,否则会留下更多的传奇。
袁绍并不惧怕董卓本人,只是担心董卓那令人生畏的武力。当董卓就废立问题向他征询意见时,袁绍坚决不同意。董卓大怒,手按佩剑,大声骂道:“你这个小兔崽子!天下事的决定权在我不在你,我要做的事情,谁敢说个不字?难道你怕我手中的宝剑不够锋利吗?”在这一刻,袁绍的怒火也终于爆发,很像一个纯爷们似的反唇相讥:“你以为天下就你一个强人吗?咱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随即也把佩刀一横,拱了拱手,摔门而出。袁绍随即离开洛阳,逃奔冀州,转过年来即揭起讨董大旗。
袁绍一走,董卓凭借并不强大的武力,成为洛阳城的一哥。这段历史最为诡异的是,懦弱的屠家子何进手握重权却不敢对付几个手无寸铁的宦官,而实力并不雄厚的董卓却敢作敢当,擅行废立,把皇权玩弄于股掌之间。在北芒阪下,董卓同少帝刘辩和刘协小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