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鸣镝--中国地空导弹部队作战实录 作者:陈辉亭-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东西方进入冷战时期。美国渴望得到中国大陆上的战略情报,而台湾国民党当局也迫切需要美国的援助,双方互有所求。蒋介石指使他的儿子蒋经国,策划国民党空军情报署与美国中央情报局派驻台湾的机构,以“西方公司”为掩护,编成了一个三十四中队,用来对中国大陆进行低空侦察。
三十四中队主要使用B-17和P2V型低空侦察机。先是使用B-17飞机。B-17飞机是装有四台活塞式发动机的轰炸机。这种飞机原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用来轰炸德国的机种之一。经过改装,作为战略侦察机使用。它的低空性能好,续航时间可长达17个小时。据统计,截止到1959年,台湾蒋帮使用这种B-17飞机入窜大陆多达五六十次,有时一次就飞越近十个省市,长达10个小时。
然后是使用P2V飞机。P2V飞机是由美国洛克希德公司为美国海军海上巡逻设计制造的。它既有螺旋桨发动机,又有喷气发动机。低空慢速时,使用螺旋桨发动机,可在300米以下的高度飞行,有时可低至几十米。高空快速时,使用喷气发动机。因机翼是平直状,飞行速度可快可慢,续航时间长达15个小时,非常适宜夜间低空飞行。机上设有多种电子侦察装置,被称为“空中电子实验室”,乘员达十五人之多,用来侦测我通信和防空雷达的波段。
这个中队到大陆侦察一般都是下午4时左右从台湾起飞,黄昏或天黑后进入中国大陆空域。它的这种昼伏夜出的习性,正与蝙蝠相同,故以“蝙蝠中队”命名。
为适应夜间隐蔽,增加大陆歼击机在空中发现目标的难度,飞机的机体都漆成黑色,所以,也称为“黑蝙蝠”。该中队的队徽,即为一只展翅的蝙蝠,飞在北斗七星之间,蝙蝠的翅膀穿透外围的红圈,象征着它的任务就是潜入大陆赤色的“铁幕”,窥探大陆的情报。
“蝙蝠中队”对大陆的侦察,严重地威胁着新中国领空的安全。
这两种飞机因为飞得低,给我防空部队作战造成了很大困难。
对防空情报雷达来说,由于目标飞得低,雷达搜索目标时仰角小,目标信号与地物回波信号混杂在一起,发现目标的距离近,测定的坐标误差又大,不利于给高炮部队指示目标,也不利于引导我歼击机进行攻击。
对歼击机来说,当时我歼击机大都没有机载雷达。在飞行状态中,暗夜目视要发现空中移动着的黑色目标,其困难可想而知。有少量的歼击机如米格-17Ф飞机,虽装有机载雷达,但下视性能较差,只适于高度3000米以上作战。高度低于3000米时,机上雷达受地物回波的影响,也使飞行员难以分辨是固定地物还是活动目标回波。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军还曾从苏联引进过探照灯兵器,在防空军里成立了探照灯兵。主要用于在夜间配合歼击机和高射炮兵对空作战。即敌机在夜间入窜时,先用探照灯照射住目标,供我歼击机攻击和高射炮瞄准射击。探照灯有雷达灯,有跟踪灯,也是先用雷达灯捕捉目标,跟踪灯跟踪照射。因P2V飞机低空飞行,雷达灯和其他雷达一样,受地物回波的影响也大,测定坐标不准确,也不易照中。即使照中了,飞机在照射区的飞行时间非常短暂,为歼击机和高射炮兵提供的射击时间有限。兵种之间配合作战,密切协同非常重要,但这种配合又很难严丝合缝,稍有疏漏,战斗也很难奏效。这种兵器又受气候的影响较大,只能在夜间晴朗的天空才能使用,阴雨天气就不行了。后来,随着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歼击机和高射炮上都装备了火控瞄准雷达,地空导弹作为新的防空手段正在崛起,探照灯逐渐失去作用。到60年代初,遂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我军的探照灯兵也就成为了历史。
对高射炮兵来说,因为目标飞得低,射击区域小,飞机在射击空域的飞行时间短,高射炮发射不了几发炮弹,飞机就飞出射击区域了。由于飞机飞得低,方位角和高低角变化快,造成我瞄准困难,命中率也大大降低。
高炮部队为打这种飞机很伤脑筋。起初,打了几仗,都打得不得要领,未获战果,眼睁睁地看着敌人从炮口下溜掉,急得高炮战士抓耳挠腮、捶胸顿足地哇哇叫。当时在高炮部队曾流传着这样一种顺口溜:
P2V!
P2V!
你飞到哪里,
哪里就倒霉!(意指打不下来,要检讨,要受批评)
1957年11月20日,国民党空军一架B-17型飞机,从湄州岛附近窜入大陆,先后经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陕西、山东、山西等九省上空,散发传单。
21日,一架P2V飞机在青岛西南之马藏附近黄海入陆,在大陆上空活动9小时13分钟,飞行全程约3000公里,沿线空军部队曾先后起飞18架次飞机拦截,但均未击中。周恩来总理对此提出了严肃的批评,并指出:“我们应用一切方法将蒋机击落,不然影响太坏。”
1957年12月8日,总参谋部向毛泽东主席呈送了关于一年来防空作战情况的报告,毛泽东看过后,根据此前两架国民党空军飞机入窜大陆未受到打击的情况,为鼓舞和激励斗志,在报告上批示:“彭德怀同志:非常必要,请你督促空军全力以赴,务歼入侵之敌。”
毛主席的战斗号召,极大地鼓舞了空军的斗志。我歼击机、高射炮、雷达、探照灯部队发奋图强,认真接受前几仗没有打好的经验教训,努力研究、改进战法,英勇战斗,很快就创造了连续击落敌机六架,击伤两架的重大战果,随机丧生的蒋机空勤人员多达61人。
据统计,“黑蝙蝠”中队从1953年成立至停止侦察,加上在飞行训练和执行任务中意外坠毁,死亡人员达148人,损失十分惨重。
由于低空飞行侦察不断遭我军击落,迫使美蒋不断更换机型,除继续采取夜间低空侦察外,又增加了昼间高空对我侦察的机种,侦察高度不断升高。到了50年代中末期,就逐步演变成以高空侦察为主的方式,当时主要代表机型是RB-57A型高空侦察机。在使用RB-57A飞机高空侦察的同时,美国已着手开始改装RB-57D和研制生产U-2型高空侦察飞机。
1957年9月,美国交给国民党空军RB-57A型飞机两架。经过四五个月的训练后,于1958年1月7日,开始入窜大陆侦察,被我防空雷达首次发现。
当日该型飞机由台湾桃园机场起飞,由山东荣成与石岛之间窜入大陆,经文登、莱山、平度、胶县等地入海,在南朝鲜的西海岸消失。这种飞机最大升限达17000米左右,最大时速约1000公里,续航时间7至8小时。从此,美蒋便拉开了对中国大陆高空侦察的序幕。
1958年2月18日,正是农历正月初一。10时25分,我对空情报总站通报:在上海市的东北方向,距海岸线150公里至170公里的海面上空,发现RB-57A型飞机一架,高度8000米。
11时,我驻青岛海军的一部П-20雷达在方位125度、距离215公里处发现RB-57A,高度已爬升到14000米,时速700公里。该飞机飞到山东诸城后,改航向70度,向青岛的流亭机场飞去。
我驻青岛的海军航空兵部队,由中队长胡春生、飞行员舒积成驾驶米格-17Ф飞机双机起飞迎敌。在敌机高度15500米,我长机高度15000米,僚机高度15700米开炮攻击。但两次炮击,均未命中。在第三次攻击中,舒积成把敌我距离拉近到430米至75米连续开炮三次,敌机中弹冒烟倾斜下滑。长机再次从正后方进入,在800米距离上一直把炮弹打光。僚机紧接着从敌机正后方接近,距离在600米至430米,连续开炮两次,敌机急剧坠落,取得了较高空作战的胜利。
这种RB-57A型飞机投入对大陆侦察不到两个月,就被我歼击机击落,证明了它不适合用于在中国大陆的侦察活动,从此就销声匿迹了。
1958年10月,美国又将美国空军四○二五联队的两架RB-57D型高空侦察机交给国民党空军使用,开始了对我大陆纵深进行侦察。
RB-57D型飞机是美国空军的一种较为新型的高空侦察机。当时据外国报刊披露,该机是在B-57型轰炸机的基础上改制而成。主要改进了两大项:一是机翼增长了约70%,达到了33米,比后来的U-2型战略侦察机还长5.9米。二是改用了两台较适应高空飞行的发动机,每台推力为4536公斤,较B-57型飞机发动机大1261公斤,其最大速度为每小时1100公里。根据几次入侵侦察的测定,上升限度可达20000米,活动半径可达2000公里以上。机上装有四部照相机:两部是长焦距的,牌号为K-38;两部为短焦距的,牌号为KC-1。这四部照相机均装在机身前的第二舱里。在高度18500米实施航空照相,可拍摄长约4000公里、宽约70公里地幅的地面目标。美国人为减轻重量,使它在高空中飞行,不惜一切地把能拆的设备都拆了去。
RB-57D型高空侦察机的这种基本性能,均大大地超出了我军当时装备的歼击机的飞行高度和最先进的100毫米高射炮的射击高度。虽然每次敌RB-57D型飞机入窜侦察,我均起飞多批多架歼击机进行高空拦截,终因高空飞不上去,而无法攻击。
与此同时,由美国人驾驶的U-2型高空侦察机,也开始不断地入侵我福建、广东地区进行侦察。1958年一年,美国人驾驶U-2飞机对我国进行侦察六个架次。截止到1958年的年底,我外交部已向美国政府提出了第45次严重警告。这种高空间谍飞机在中国大陆上空的飞行侦察,如入无人之境,也就是说,新中国高空的天窗是被敌人开着的,这严重地威胁着新中国国防的安全,形势非常逼人。
2 聂荣臻率团赴苏,中国地空导弹兵应运而生
当时,能对付20000米以上的高空侦察机最好的武器就是地对空导弹,但中国没有。
杨成武副总参谋长率团参观苏联在远东军区组织的军事演习时,被一种新式的防空武器吸引住了,它就是当时苏联防空军装备的最先进的萨姆-2型地对空导弹。
这是一种用雷达控制制导导弹击毁空中飞行目标的先进兵器。它打得高,可以射击24000米以下的目标,当时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种飞机能飞到这种高度;也打得准,在无干扰的情况下,敌机只要飞进它的射击空域,用三发导弹打一架飞机,命中概率为98%。是打击空中目标,尤其是高空目标的有效武器,也是对付当时在中国大陆上空进行高空侦察的RB-57D和U-2飞机的有效防空武器。
杨成武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原防空军的首任司令员,也是新中国防空的奠基人之一。这位在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吃够了敌人空袭苦头的将军,深知对空作战的重要性,对我军防空兵种的建设极为重视。从苏联归来,他便积极力主引进这种新型的防空武器,尽快组建中国的地空导弹部队,以打击敌人对我大陆的高空侦察。
1957年9月10日,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与陈赓、宋任穷率领了一个庞大的国防工业代表团赴苏联访问,采购我急需的武器装备。经过与苏方多次艰辛的谈判,于1957年10月15日达成协议:苏联同意向中国销售萨姆-2型地对空导弹兵器,第一批先提供给五套兵器,36发导弹。五套兵器的用途分别是:三套用于装备作战部队,一套用于科研,一套用于训练。
按照1957年10月15日中苏签订的《苏联在火箭和航空新技术方面援助中国的协定》中约定的供货时间的安排,1958年6月,中央军委做出决定,由空军组建地空导弹部队。
首先是在全空军范围内挑选干部战士,在北京的清河镇高级防校(现在的空军司令部科研大院),组建了地空导弹第一营,营长张建华,政治委员张思聪。10月8日,地空导弹第一营正式成立。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上将在成立大会上宣布: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地空导弹部队第一营正式成立。
他对第一营的干部战士说:“你们这些人是经过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才决定调来的,你们是空军的‘宝贝’,也是地空导弹兵的种子。希望你们尽快地从苏联老大哥那里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学到手,担负起保卫祖国领空的重任。”
之后,于1958年11月20日,空军党委决定由北京军区空军组建第二营,南京军区空军组建第三营。
地空导弹第二营是由北京军区空军从高射炮兵、雷达兵、航空机务兵、探照灯兵、通信兵部队抽调人员组成的。诞生在北京市大兴县城以北的高米店军营。
这所军营原是北京军区空军的一所军士学校,学校已经停办,暂作二营组建之用。
地空导弹部队组建时,干部一律是高职低配,团长、政委调来当营长、政委;营长、教导员调来当连长、指导员;连长调来当排长。那个年代的干部战士,党的利益高于一切,虽然是高职低配,但只要是党和人民信任,革命工作需要,大家不但没有怨言,反而感到光荣和自豪。
二营营长岳振华原是北京军区空军高射炮兵第五一一团的团长,在北空的高炮团长中是最优秀的,年仅32岁,高高的个子,长得魁梧精干,是个老高射炮兵,是保卫北京的老防空卫士。
建国前夕,傅作义将军在北京起义,我军接受了一个团的日式高射炮的装备,组建了高射炮兵第五一一团。岳振华从晋察冀八路军八团三连指导员的岗位上,被选送到了该团。新中国成立后,他就任该团第一营营长,带领全营驻防在北京广安门外甘石桥、回民学校、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