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755年:中国盛衰之交 >

第8部分

755年:中国盛衰之交-第8部分

小说: 755年:中国盛衰之交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宗一直不大放心,便借游幸隆庆池为名,驾幸五王子宅。中宗此行,名为游乐,实为祭天消灾,想以自己真龙天子的身份,压住这里所谓的“帝王之气”。几个月后,中宗突然暴病而亡,不过并非隆庆坊的“帝王之气”把他压死,而是他的妻子韦氏下手把他毒死的。

韦后毒死中宗后,秘不发丧,立中宗16岁的幼子李重茂为帝,自己为太后,临朝称制。又怕朝臣们反对,让上官婉儿出面同太平公主商量,想取得太平公主支持。太平公主提出必须让相王李旦辅政,才能让韦后临朝,想以此牵制韦后。韦后装作同意,等敕令发布,她正式临朝听政后,又以相王与韦后叔嫂之间、难以在朝堂为礼的理由,要求相王李旦退出辅政地位。

相王李旦常年在武则天的高压下生活,养成了淡泊自守的个性。韦后不让他参与朝政,他也没有什么意见,但却引起了李隆基的不满。李隆基见韦后等人浊乱朝政,料到将来必为祸患,便秘密交结羽林将佐及京中豪杰之士,相约伺机起事。

而韦后也预感到威胁将来自相王李旦家中。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她与女儿安乐公主及其他亲信密商,计划杀少帝李重茂,就此嫁祸于相王李旦,乘机发动一次大清洗,将所有异己一并铲除。

兵部侍郎崔日用获悉韦后的阴谋后,密遣宝昌寺僧人深夜至李隆基府中告密。李隆基不敢延迟,连夜赶去太平公主府中,对太平公主说:“如今事已危急,时不我待,若姑姑再犹豫,大家都死无葬身之地。”太平公主听了勃然大怒,决定支持李隆基联络羽林军重要将领,发动兵变。太平公主还命儿子薛崇简相助,去说动羽林营总监钟绍京作内应。

景龙四年(710年)六月庚子之夜,即中宗死后的第18天,李隆基同羽林营中几十个心腹豪杰,从南苑潜入羽林营,将羽林将军韦播、高嵩杀死,提着两颗人头,向羽林营全体将士示众,并宣布道:“韦氏鸩杀先帝,妄想篡国,当共诛诸韦及逆臣贼子,为先帝报仇。”韦氏一伙人一直不得人心,李隆基一番话,引起了羽林军士中大部分人的共鸣,表示愿意听从调遣,支持李隆基。于是,众人一起涌出军营,兵分两路,一路攻玄德门,一路攻白兽门。几路人马在凌烟阁前会合后,一齐杀向太极殿。

正在睡梦中的韦后闻变后从床上惊起,披发跣足逃出太极殿,想逃到飞骑营(皇帝的心腹卫士)避难。半路遇到乱兵,立时便被杀死。将士们割下她的首级献给了李隆基。安乐公主则被万骑营斩首。此刻,上官婉儿已由婕妤进为昭容,闻知事变后,立即见风使舵,主动带领宫人去迎接李隆基,却被李隆基立斩于旗下,死时46岁。禁卫宫中的诸韦和韦后亲信,全部斩首。第二天,李隆基下令紧闭宫门和长安城门,分派万骑搜捕诸韦亲党,尽诛诸韦。

『注:上官婉儿有很高的文学成就,她的诗文创作一洗江左萎靡之风,力革南朝以来四六骈俪的章法,挣脱六朝余风,使文风为之大变。与其说开古文复兴气运的是韩愈、柳宗元,无宁说是上官婉儿已经早为盛唐的文学面貌绘出了清晰的蓝图。她的诗对唐诗的辉煌发展也有极大的启导作用。到了开元年间,唐玄宗追念上官婉儿的才华,下令收集其诗文,辑成20卷。张说为她写序:“敏识聆听,探微镜理,开卷海纳,宛若前闻,摇笔云飞,成同宿构。古者有女史记功书过,复有女尚书决事言阀,昭容(上官婉儿)两朝兼美,一日万机,顾问不遗,应接如意,虽汉称班媛,晋誉左媪,文章之道不殊,辅佐之功则异。”她在险恶的宫廷环境下长大,善于逢迎,懂得随波逐流的生存之道。是以被后人评价为“有才无德”。』

等到大事已定,李隆基立即亲自赶到相王府向父王叩头谢罪,说明为形势所迫、不能预先告知父王的苦衷。相王还能说什么呢,老泪纵横,一把抱住儿子道:“我的儿,社稷之祸由你平定,拯救天下百姓,全仗你大力,你还有什么罪呢?”父子相抱而泣。由此也可见李隆基谋定后动的冷静性格。

事变后第二天,李重茂照例出视早朝,登上皇帝宝位就座,对重大变故毫无知觉,群臣面面相觑,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此时,太平公主走进大殿,大声说道:“嗣君(指李重茂)准备让位给叔父(指李旦),各位大臣以为如何?”大臣中有人事先早已与太平公主通气,立即大声赞成,说理应立长君,群臣自然一片附和声。太平公主走到李重茂面前高声说道:“人心已经都归向相王,这已经不是你这小孩子的座位了,快快下来吧。”李重茂木然呆着,不知所措。太平公主却不由分说,走上前去,亲自动手,强行将少帝李重茂从皇帝宝座上拉了下来,此时,距离他初登皇位仅仅16天。相王李旦顺理成章地走上皇位坐下,恢复帝位,即为唐睿宗。太平公主的果敢性格由此可见。她与母亲武则天相同的果断性格和对权势的热烈渴望也注定了日后必定要与精明能干的李隆基发生激烈的冲突。

李重茂被拉下皇位后不知该如何应变,只能流着眼泪走到下首站着,随即被降封为温王,又改封楚王,史称殇帝,又称少帝。不久,李重茂兄谯王李重福不服相王,拥兵占据洛阳,自行称帝,并封李重茂为皇太弟。不过,李重福不久便兵败身死,李重茂则不知所终。

睿宗复位后,依旧不忘17年前妃子离奇失踪一事,下令将刘妃和窦德妃二人失踪的嘉豫殿全部挖掘一遍,却始终未发现两位妃子的遗体或任何蛛丝马迹。睿宗只得在洛阳南郊建造了两座空陵,并追赠刘氏为肃明皇后,窦氏为昭成顺圣皇后。

李隆基立下大功,先是被封为平王,拜殿中监同中书门下三品,不久又被立为皇太子,风头一时无二。诛灭韦后亲党一举将李隆基推向历史舞台的中心位置,然而,他一踏上政治舞台,便处在权力斗争的漩涡之中。

睿宗得以复位,太平公主也出了不少力。太平公主自恃有功,睿宗又颇念兄妹情谊,对她极为尊重。这对兄妹,性格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睿宗是个萎靡不振和胸无大志的人,而太平公主却继承了她母亲武则天的坚强性格。每逢宰相奏事,睿宗总要先问是否与太平公主议过,于是,太平公主更为擅权弄法。太子李隆基不愿任人摆布,必然与太平公主发生矛盾。

太平公主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也把李隆基视为最主要的敌人,阴谋废除他的太子之位,另立一位老实听话、便于控制的人为太子。她在李隆基身边安插了不少耳目,要他们暗中监视李隆基的行动,随时向她汇报。李隆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太平公主都了如指掌。她还在睿宗面前搬弄是非,挑拨他们父子关系。没有主见的睿宗不由得有些怀疑李隆基。

这时又有人上言,说5日内有急兵入宫。睿宗召集大臣商议此事时,张说指出:“此有谗人设计,拟摇动东宫耳。陛下若使太子监国,则君臣分定,自然窥觎路绝,灾难不生。”(《大唐新语·卷一》)姚崇、宋璟、郭元振等重臣也都赞成张说的意见。

宋璟又与姚崇上奏,建议对太平公主干政加以限制。但睿宗不听:“朕更无兄弟,唯有太平一妹,朝夕欲得相见。卿勿言,余并依卿所奏。”(《大唐新语·卷一》)太平公主知道后大怒。李隆基暂时惧怕太平公主的势力,于是上奏说宋璟、姚崇离间骨肉,请加罪黜。于是姚崇被贬为申州刺史,宋璟被贬为楚州刺史。李隆基身上具备的帝王权术可见一斑,即使是他的支持者,必要的时候,他会随时牺牲。

一山不容二虎。姑侄之间的明争暗斗愈演愈烈,矛盾日益激化,双方剑拔弩张,一场新的宫廷内战随时都有可能爆发。睿宗性情散淡且懦弱,对妹妹和儿子都很爱惜,开始还大搞平衡,后来再也无力处理他们之间的矛盾,心力交瘁下,便借口有彗星出现,要“传德避灾”,表示愿让位于太子。太平公主生怕太子即位后对自己不利,遂与同党极力劝阻。睿宗一向软弱,却在这件事上坚持己见,可见他已经预料到骨肉相残的悲剧将再一次上演,既然他无力阻止,那便眼不见为净吧。

景云三年(712年)八月,太子李隆基在武德殿登上帝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风流天子唐玄宗。玄宗尊睿宗为太上皇,改元先天。除三品以上官吏的任免和大案要政仍由太上皇亲自上理外,其它一切庶务悉数由玄宗督办。

玄宗即位之后,太平公主的势力有增无减,“宰相七人,五出其门。文武之臣,大半附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因此而导致政局不稳,政事昏暗。太平公主甚至阴谋废杀玄宗。玄宗身边的亲信宫人元氏为太平公主亲信崔湜收买,暗中在玄宗服用的“赤箭粉”中放毒药,欲置玄宗于死地。

崔湜,字澄澜,定州人,太宗朝宰相崔仁师之孙。崔湜少年以文才闻名于世,青年时期便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左补阙。为官期间,他善于见风使舵,武则天时巴结女官上官婉儿,成为上官婉儿的面首,臭名远扬。中宗朝,他巴结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一路青云直上,当上了宰相。韦氏倒台后,他又投靠太平公主。

先天二年(713年)七月,玄宗抢先动手,尽杀太平公主同党,派王毛仲和高力士前往拘捕太平公主,逼迫她自杀,亲族也连坐被诛,崔湜等都被赐死。唯独太平公主之子薛崇简因多次劝谏母亲,特旨免死,赐姓李,官爵照旧。后世史学家认为太平公主的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自她之后,再也没有如此多的女性能够长久地影响中国的政治了。

十二月,玄宗大赦天下,改元开元。直到这个时候,玄宗才成了名实相符的君主。通过艰难曲折的斗争而获得皇冠的玄宗,终于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大唐朝廷的殿堂上。

自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女皇武则天退位、唐中宗再度称帝,至先天二年(713年)七月唐玄宗诛灭太平公主势力,整整有八年半的时间。这期间,皇帝换了4人,在位多则5年有余,少则不足20天。不少人蠢蠢欲动,觊觎皇帝宝座,以致祸变再三,整个大明宫都笼罩在血腥当中。开元之后,武周以来的多次政变终于结束。从皇室庶子到太子监国,再由太子监国到登基称帝,其间政治阴谋和喋血斗争不断,成为玄宗登上政治舞台的序幕,并对他之后处理国事的方式形成持久的影响力。

睿宗的“难得糊涂”可以说糊涂得非常及时,之后,他便安详地在宫中颐养天年,于开元四年(716年)病死于长安宫中的百福殿。“弃天下如敝履”,自古以来,皇帝中只有睿宗一人真正做到。

特别要提到的是,玄宗定年号为开元,取的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也就意味着唐朝历史掀开新的一页。开元元年这一年,玄宗29岁,雄姿英发,正要大展宏图。谁能料得到呢,42年后,公元755年,安史之乱骤然爆发,泱泱大唐因此由盛而衰。在同一个皇帝手中达到了盛极,又在同一个皇帝手中而衰。这真是人间最大的悲喜剧,他以胜利者的姿态走上了政治舞台,却以失败者的形象降下了最后的帷幕。

第二章 东方的传奇

开元盛世,是一个充满着梦想,同时也能使梦想变为现实的时代,人生的种种理想都能被这个气势恢宏的时代所激荡。一个封建泱泱大国所有迷人的光彩,都在这半个世纪的岁月中闪耀:疆域辽阔,物产丰富,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整个开元年间,唐朝的君臣和百姓就是在歌舞升平中度过。还有什么比生活在这样的盛世更令人心满意足呢?唐朝,成为东方的传奇。长安,成为传奇的乐土。然而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说过:“物盛而衰,固其变也。”(《平准书》)又提出要“见盛观衰”。遗憾的是,玄宗没有借鉴前人的历史经验,他看到了繁荣强盛的表面,却没有看到背后更深刻的政治危机。节度使统辖的军队过于强大而内地军备废驰,导致内轻外重,成为后来安史之乱的伏因。而促使伏因爆发的,并非只有一个人。

【一 贞观之治】

隋朝末年战火纷起、连年战乱,土地荒芜,人口锐减。拿魏徵的话形容便是:“今自伊、洛之东,暨乎海、岱,萑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可见唐朝建国之初,面对的便是一个相当凄凉的局面:经济凋零、国库空虚、文化衰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用贤勤政,主动采取了一系列开明的政策和措施,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去奢省费,轻徭薄赋。结果政绩相当卓著,吏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武功鼎盛,民族关系融洽,歌舞升平的治世局面形成了。因为唐太宗年号“贞观”,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贞观之治”,成为与汉代“文景之治”相媲美的另一著名盛世。太宗也因而成为中国历史上文治武功并盛的皇帝。

根据史书记载,贞观年间,“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这是一幅相当动人的社会图画:朗朗乾坤,牛马遍野,谷价低廉,太平世界,一切都富足而美好。此时,中国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强昌盛的封建国家。

太宗能够做到这些,主要是因为他懂得“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太宗出生于隋开皇十八年(599年),当时“隋炀帝承文帝余业,海内殷阜”(《贞观政要·安边第三十六》),正是隋朝的盛世,然而隋炀帝即位后荒淫奢侈,大兴土木,游幸无度,皇帝坐了不到14年,隋朝便土崩瓦解,短命而亡。唐太宗本人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看到农民起义军的强大力量,认识到“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以隋炀帝杨广的破家亡国为戒,也懂得了王朝的兴衰取决于帝王行动的好坏,因而励精图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