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聪明的故事-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头部、身体、尾部,所以不能说他们已绕过松鼠一圈。
他们争论很久,各说各的理,谁也不能说服谁。他们俩究竟谁对谁错呢?
两个人都可以说是对的,因绕着松鼠画了一条封闭线——圆周,可以说
是绕了松鼠一圈。没有绕过松鼠的头部、身体、尾部,也可以说是没有绕过
松鼠一圈。可为什么谁也说服不了谁呢?这是由于他们在行动前没有预先订
立一个标准。如果订立了一个明确的、唯一的标准,那就只能有一个答案,
而不可能有两个答案了。
这个例子说明,缺少同一个标准要引起混乱。同样,缺少同一个标准,
分类就不可能正确。比如有个学生在作文中将亚洲国家进行分类,他写道:
“亚洲国家包括大国、小国、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
他的这个分类不是同一个标准,所以十分混乱。“大国、小国”是以地
方大小来分类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是以国家性质来分类的。
现在把两者合在一起分类,所以十分混乱。
四怎样善于动脑
人和动物区别之处就在于人善于动脑,而动物不能。一个聪明孩子和一
个不聪明孩子的区别,很大程度也在于善不善于动脑。
1。定势破除法
思维定势是在动脑时,只根据思维的习惯进行思考问题的方式。思维定
势束缚人们的思维,使思维在老路上行走,压抑了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所以,必须破除它。这种动脑方法就叫做定势破除法。
1939 年10 月11 日,美国白宫里正在进行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交谈。萨
克斯受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委托,正在说服罗斯福总统重视原子能的研究,
抢在纳粹德国之前制造原子弹。
萨克斯一直等了两个多月,才得到了这次面见总统的机会,自然十分珍
惜。他先向总统面呈了爱因斯坦的长信,接着读了科学家们关于核裂变的备
忘录,一心想说服罗斯福总统。可是罗斯福听不懂那艰深的科学论述,反应
十分冷淡。直到萨克斯说得口干舌燥,总统才说:“这些都很有趣,不过政
府若在现阶段干预此事,看来还为时过早。”
萨克斯心灰意冷地向总统辞别。这时,罗斯福为了表示歉意,邀请他第
二天来共进早餐。这无疑又给了萨克斯一次机会。萨克斯心事重重,深知问
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纳粹德国在1939 年春夏之间,连续多次召开了原子科
学家会议,研究制造“铀设备”的问题,最近,又突然禁止从它的占领国捷
克斯洛伐克出口铀矿石。如果数百万人的德国钢铁军团,再装备上在当时还
绝无仅有的核武器,欧洲战局将难以设想。然而,美国政府对这潜在的威胁
还一无所知。为此,萨克斯整夜在公园踯躅,苦苦思索着说服总统的办法。
第二天早上7 点钟,萨克斯与罗斯福共进早餐。他还未开口,罗斯福就
对萨克斯说:“今天不许再谈爱因斯坦的信,一句也不许谈,明白吗?”
可是萨克斯用了一个办法,居然说服了罗斯福。
他想的是什么办法呢?
“我想讲一点历史。”萨克斯看了总统一眼,见总统正含笑望着自己,
他说:“英法战争时期,在欧洲大陆上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在海上却屡战屡
败。这时,一位年轻的美国发明家富尔顿来到了这位法国皇帝面前,建议把
法国战舰的桅杆砍断,撤去风帆,装上蒸汽机,把木板换成钢板。可是拿破
仑却想,船没有帆就不能走,木板换成钢板就会沉没。于是,他把富尔顿轰
了出来。历史学家们在评述这段历史时认为,如果当时拿破仑采纳了富尔顿
的建议,19 世纪的历史就得重写。”
萨克斯说完后,目光深沉地注视着总统。
罗斯福沉思了几分钟,然后取出一瓶拿破仑时代的法国白兰地,斟满了
酒,把酒杯递给萨克斯,说道:“你胜利了!”
萨克斯热泪盈眶。他说,总统的这句话,揭开了美国制造原子弹历史的
第一页。
这是一个有名的打破思维定势的例子。如果萨克斯仍是照老办法去说服
罗斯福,那肯定不行。现在他打破思维定势,另想办法,用历史的故事来说
服罗斯福,结果是一举成功。由此可见,要会动脑筋,就要不受思维定势的
束缚,要敢于打开思路考虑问题。
2。角度转换法
所谓角度转换法,就是在动脑时,原来想的办法不能解决问题,需要重
换一个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是一种有效而又常用的动脑方法。
看下面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国王,只有一只好眼睛,一条好腿,另一只眼睛是瞎眼,
另一条腿是瘸腿。有一天,他召来3 个画家,命令他们给他画像。国王说:
画得好的有赏,如果画得不好就要杀头。
第一个画家把国王画得很像:国王有一只瞎眼、一条瘸腿。但国王一看,
气得直叫,说是有意出他的丑,于是把第一个画家杀了。
第二个画家把国王画得很美,好手好脚,很有精神,像一个美男子,但
国王一看,气得更厉害,说是画家讽刺了他。结果把第二个画家也杀掉了。
第三个画家见前面两个画家都被杀掉了,急得直冒冷汗,但他不愧是聪
明人,画的画叫国王十分满意,国王赏给他很多钱。你知道这个画家是怎样
画的吗?
原来,这个画家把国王画成在山上打猎的姿态,国王把猎枪搁在一块大
石头上,一只瞎眼闭着,一只好眼瞄准,一条瘸腿跪在地上,一条好腿弓在
前面。画家画了国王,却没暴露国王的弱点,所以国王很高兴。
这就是说,第一个画家的动脑角度没有选择好,所以吃了亏。第二个画
家一看不好,就转换了一个角度,但这个角度也没有选择好,所以也吃了亏。
第三个画家在前面两个角度的基础上,重新又转换了一个角度,结果成功了,
也就是角度转换对了。
角度转换法实际是说,原来的想法(角度)不对头,需要再换一个想法
(角度)。
那么,怎样才能把角度转换好呢?这就要注意不怕艰苦。进行角度转
换,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而且成功率很低。如果碰到一次角度转换或几次角
度转换不成功就灰心丧气,不再努力,那么可以肯定说,任何一项的角度转
换都不会成功。
所以,要使自己聪明,不怕艰苦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天才出自勤奋,
这是很有道理的。
3。分析思考法
有一天正晌午,邵康节(北宋著名哲学家)和他12 岁的小儿子邵伯温
在院子里乘凉,突然院墙外边伸出一个人头,朝院子中瞅了一圈,又缩了回
去。邵康节问儿子:“你说这个人瞅啥?”伯温说:“八成是个贼,想偷东
西,看见有人,又走啦。”“不”,邵康节说,“他是找牛的,不是贼。”
儿子不信,跑出门去向那人问是不是找牛的。“是呀!”找牛的人说:“小
兄弟,你咋知道我是找牛的?”
是呀,邵康节是怎么知道这个人是找牛的?
邵康节是这样解释的:伸出头的人若是贼,见院子里有人,便会立即缩
回去。他见院子里有人,还是瞅了一圈,这说明是寻找东西,而且是寻找会
动的东西,只瞅一下而没有仔细看,说明是个大东西。看他的样子是农民,
所以准是找牛的。
邵康节知道那个人找牛依靠的是分析。正是由于一系列的分析。他才得
出了正确的结论。这种方法,就叫做分析思考法。
分析有正确的分析和错误的分析之分。下面这则故事中的人运用的就是
错误的分析:
13 世纪时,北威尔士王子列维伦有条忠实而凶猛的狗——盖勒特。一
天,王子出猎,留狗在家看护婴儿。王子回来后,看见血染被毯,却不见婴
儿。而狗呢,一边舔着嘴边的鲜血,一边高兴地望着他。王子大怒,抽刀刺
入狗腹。狗惨叫一声,惊醒了熟睡在血迹斑斑的毯子下面的婴儿。这时,王
子才发现屋角躺着一条死去的恶狼。原来盖勒特为保护小主人,咬死了恶狼。
王子悲痛万分,把狗葬在自己的公馆里。
狗伤害婴儿嘴边会留有鲜血,不伤害婴儿的嘴边也可能会留有鲜血。而
王子认为凡嘴边有鲜血的就是伤害婴儿的,所以,他必然产生错误的分析,
得出错误的结论。
那么,怎样才能进行正确的分析,避免错误的分析呢?
这就要求处理问题要详细占有资料,弄清事实真相,不能片面地看问
题,而应全面地看问题。上面这个王子就是没有弄清事实真相,片面地看问
题造成的。对孩子来说,全面地看问题在理解课文方面、做作业方面,以及
和同学相处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4。根据合理法
张居正是我国明代有名的政治家,从小就十分聪明。他5 岁那年夏天,
有一天非常热,他见树上的知了叫个不停,就问他爷爷:
“爷爷,那树上叫的是啥东西?”
爷爷回答说:“那是知了。”
“知了怎会叫呢?”
“因为它有壳!”
“那乌龟也有壳,为啥不叫呢?”
“乌龟是在水里的!”“青蛙不是也在水里吗,它咋会叫呢?”
“因为青蛙有口嘛。”
“爸爸钓鱼放鱼的鱼篓子,有那么大的口,我怎么没听到它叫过一声
哪?”
“那是竹子做的,它哪会叫呢?”
“您那根笛子,不也是竹子做的吗?为啥吹起来会响的呢?”
这一下,可把爷爷问住了。
为什么爷爷被问住了呢?
因为爷爷回答的根据(理由)不合理。知了会叫,是因为有发音膜,发
音膜振动,就发出声音来,和它的壳没有关系。张居正问“乌龟也有壳,为
啥不叫”时,他爷爷说“在水里”。“在水里”和会叫也没有必然联系。这
也是根据不合理,从根据推不出结论来。所以,他爷爷一个个问题被问住了。
从根据能合理地推出正确结论的动脑方法,我们叫它根据合理法。世界
上的事物,都有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原因就是根据、理由。如果根据或理由
不充足,不合理,那么就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特别在破案方面更是这样,只
有有了充足的根据或理由,才能破案。如下面的一则破案故事:
农历年底的一天下午5 点,法院的王科长准备下班,突然卖油条的个体
户赵大拉着一个中年人闯进来,进门就泣不成声地说:“王科长,你可给我
主持公道哇!”
王科长叫他们坐下,慢慢说来。
原来,赵大隔壁的康某,在秋天生病住院时借了赵大现金500 元,讲明
年底归还。当时还写了借条为据。今天下午,赵大找康某讨债,康某却不认
帐,因此两个人吵吵嚷嚷,一直闹到法院。
“你借过赵大的钱没有?”王科长问康某。
康某说:“不错,我借过他500 块钱,但12 月15 日那天我已经还他了。
如果不信,他退回我的借条现在还在我手里保存着呢!”说着就掏出一张借
条来,白纸黑字,果然不错。
王科长又问赵大:“你说他借用你的钱没有还,把他写的借条拿出来。”
赵大小心翼翼地掏出一个纸卷,展开一看,不禁大惊失色,原来是一张
无字的白纸。
康某大声嚷道:“看!这哪里是我的借条,纯属是讹人,钱早还过了,
借条在我这里哪!”说完还得意地把借条一扬。
赵大捶胸顿足地发誓道:“天地良心,他确实借我的钱没还呐。”王科
长沉思片刻,说:“我一切都明白了,康某确实借钱未还。”康某不服,大
呼冤枉,但王科长义正辞严地揭穿了他骗人的把戏,使他不得不承认自己想
赖帐,并把欠款归还给了赵大。
王科长的理由有两个:
(1)按照一般习惯,还钱后,借债人收回借条后会立即毁掉的。现康
某保存了借条,说明他是有预谋的。
(2)若赵大存心讹诈,决不会用白纸充当借条。至于他手中的白纸,
是康某当时用乌贼汁书写的借条,时间一长,字迹自然消失。康某又另写一
张借条,借以迷惑视听。
这两个理由很充足,很合理,所以康某不得不认错。
王科长所用的动脑方法就是根据合理法。
所以有甲,因为有乙,乙是甲的根据和理由。这对孩子的说话、作文、
做数学都有很大的帮助。
5。类比思考法
有一次,鲁班攀登悬崖,抓住一棵茅草,一拉,手被拉了一道口子,鲜
血直流。鲁班对茅草仔细一看,发现茅草边沿有细细的小齿,所以能这样锋
利。于是,鲁班想,如果在铁条上也锉出小细齿来,不是能更锋利吗?经过
试验,铁条上锉上细齿果然十分锋利。这就是鲁班发明锯子的故事。
鲁班的动脑方法就是类比思考法,类比思考法是一种比较的方法。
那么,怎样应用类比思考法呢?
它要求类比之间的两件事物要恰当。如果不恰当,那么这个类比思考应
用得不成功。
比如,从前有个卖油郎,娶了个会过日子的好媳妇,她每天把丈夫卖的
油偷偷地舀出一勺装进罐子里。到了年底,丈夫愁着没钱还帐,更无钱过年。
他媳妇就把一罐子油拿出来说:“这是我积攒下来的,拿去卖了还帐吧,剩
下的钱再买些过年用的东西。”卖油郎可乐坏了。
这件事被一个卖皇历的人知道了,他回家就向自己的妻子夸卖油郎的媳
妇。他老婆听了不以为然地说:“哼,那有啥稀奇!”以后她每天也偷偷地
藏起一本皇历。到了年底,丈夫愁着还不了债,她就把一大摞皇历拿出来,
让丈夫卖了还债。她丈夫看着这一堆老皇历,哭不得,笑不得。
这个卖皇历的妻子,她运用的类比思考方法是不恰当的,所以,才闹出
了笑话。
6。逆向思考法
逆向思考法是在思考过程中,遇到无法从正面解决的问题就掉转方向,
从反面考虑问题的思考方法。
比如,在8 世纪时,日本建筑大坂城时,需要很多大石板,要求每块有
大席子那么大,而且要从很远的地方运来。由于大石板太大,放到船上,一
下子就把船压沉了。怎么办呢?于是有一个人建议,是不是把大石板用绳子
吊在船下面试试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