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任何借口-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富庸佟�
事实上,直到这一刻,林肯仍然希望以此来激发这位将军的斗志,但总统的期待再一次被无情地击碎了。麦克莱伦继续拖延进攻,甚至还要求给予部队更多的补充以应付被他错误高估的敌军。1862年4月9日,林肯只得再一次地给麦克莱伦写信督促他采取行动。“我再次告诉你,你不管怎么样也得进攻一次吧,”在信的结尾林肯甚至恳请地写道:“我希望你明白,我从来没有这样友好地给你写过信,我实际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支持你,但你无论如何能不能不找任何借口,打上一仗?”
但是,在林肯发出此封信之后的一个月,麦克莱伦的军队继续延误战事,林肯只得在国务卿斯坦顿和蔡斯的陪同下亲临前线督战。而麦克莱伦竟然借口脱不开身不肯前来与林肯会合。林肯只好亲自承担起领导战争的重任。
然而,麦克莱伦将军好像并没有因此而受到触动,他依然我行我素。虽然林肯这时仍不愿撤换麦克莱伦将军,但他知道要想有所改变,就必须当机立断的撤换将军。1862年7月11日,林肯委任亨利·哈勒克将军为联邦军司令,这时距他将麦克莱伦的职权一分为三仅仅四个月时间。这样一来,麦克莱伦只得向这位自己昔日的部下屈就了。当他任命哈勒克的时候他想了很多,第一步他决定让哈勒克全权决定战争的进展,他甚至赋予他在必要的时候解除麦克莱伦职务的权力。
在林肯看来,此时的麦克莱伦已经是“强弩之末”了,他正在沿着斯科特几位将军老路走下去。和斯科特一样,麦克莱伦慢慢被剥夺了权力,先是失去了联邦军总司令的权力,然后被迫服从哈勒克指挥,最终就像斯科特一样,被彻底弃用了。
不幸的是,哈勒克的表现与他的前任一样,林肯寻将遭遇到最大的挫折。
在对哈勒克的任命下达3个半月之后,林肯再一次对联邦军队进行了重组。1862年10月21日,他任命麦克勒南德为密西西比军区司令,23日任命罗斯克兰斯为坎伯兰军区司令。11月5日,林肯解除了麦克莱伦的职务。这些变动发生在短短三个星期之内,起因于哈勒克也令他无比失望。林肯不得不事必恭亲,他不得不让驰骋在战场的指挥官直接听命于他,只偶尔通过哈勒克传达指示。为了赢得积极有利的局面,林肯显然已经做了再一次打破和重组一切的准备。虽然这样有可能犯错误,但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比任何错误都更令人难以容忍。
…
完美执行的典范(2)
…
但是,麦克勒南德的任命再一次令林肯失望了,麦克勒南德原是伊利诺斯州的民主党人,只是由于政治上的原因才受到总统任用。他虽然也具有进攻性,但过于盲目自信,而且心胸狭隘,贪图个人荣誉。他曾向林肯写过长信对他的同事特别是对格兰特横加指责。他肯定想不到自己对格兰特的诋毁,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1863年1月25日,林肯便命令麦克勒南德直接听从于格兰特的指挥,这距离他升任密西西比军区司令仅仅3个月,而此时格兰特正统领着密西西比沿线的所有军队。
林肯十分喜爱格兰特,早在1862年格兰特在田纳西州取得重大胜利的时候,林肯就已经开始注意到他。2月16日,他攻克了多纳尔森要塞,就在同一天,林肯提升他为少将。由于在田纳西的战斗伤亡巨大,加上又有人传闻说他有几次在战场上喝醉了,有人要求林肯解除格兰特的职务,但总统却十分坚定地支持格兰特。林肯说:“我不能放弃这个人,因为他英勇,善战,不找任何借口。”
在林肯一系列的任命中,罗斯克兰斯也没有给他带来好运。这个人只是平庸之辈,他只在林肯督战时才采取一些行动。
林肯描述他“像一只被击昏了头的鸭子,茫然不知要冲向哪里。”
1863年10月16日,林肯命令所有西部军听从格兰特指挥。在接到提升的消息之后,格兰特立即解除了罗斯克兰斯的职务。林肯对他的新任指挥官所表现出来的进攻意识大加赞赏。之后的一个月,格兰特在田纳西的米申岭和鸬考特山取得了巨大胜利。这时林肯才真正感到费尽心机总算找到了他寻找已久的战将。
林肯当机立断,制定他对联邦军队组织结构的最后一次重组的计划。1864年3月10日,林肯正式提升格兰特为中将,将所有美国军队集中在他的领导之下。数周之前,美国国会通过一项决议,恢复美军的中将军衔和美军总司令的职务,并授命总统可以委任任何人担任这一职务。在格兰特之前只有两个人担任过这一职务,那就是乔治·华盛顿和温菲尔德·斯科特。自1861年初以来,美国第一次又有了三军总指挥。林肯再次采取断然措施,而这次是众望所归,不会再有疑义了。
1864年3月,格兰特被接往华盛顿去领受总统个人的亲自感谢,国会授予他金质奖章以表彰他的战功,格兰特成了全国人民瞩目的英雄。但这时的格兰特外表看起来却不像个英雄。当他出现在白宫的众人面前时,有人这样描写道:“他是一个矮个子圆肩膀的人,穿着一件褪了色的军衣。他外表上没有一点引人注目之处。他没有步伐,没有架子,没有风度;有的只是乱蓬蓬的胡子和一双蓝眼睛,此外又加上一副难看的长相。”格兰特的长相确实曾使许多渴望一睹这位英雄风采的人大失所望,但就是在这不引人注目的外表和谦虚的举止背后,却潜藏着统率千军万马的战略奇才。
在《格兰特回忆录》中,记录到了这么一则故事:
在白宫举行正式任命的当天,林肯将格兰特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和他讨论了当时的局势,在经过一番推心置腹的讨论之后,林肯意味深长地给格兰特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动物之间发生了一场大战,交战的一方怎么也找不到一个英勇善战的指挥官。最后,他们找到了一只名叫乔科的猴子,他说他能统率他们的军队,只要把他的尾巴加长一点就行。所以他们就弄来一根尾巴,把它接在他的尾巴上。他向它赞赏地看看,心想应该再加长一点。于是又加了一条尾巴,可他还不满足。尾巴一接再接,直到最后,乔科的尾巴盘起来把整个房间都塞满了。他还是一个劲地要更多的尾巴,由于没有盘的地方了,他们就把尾巴绕在他肩上。他不断地要,他们就不断地把更多的尾巴绕在他身上,最后,尾巴的重量终于把他压垮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格兰特在林肯心目中的地位,也给予格兰特一个极富想像力的比喻:格兰特不是一只拼命要求附加条件的无能的猴子,而是一个浑身是胆,满腹才华的军事指挥家。他不需要附加条件,不需要任何理由,他只要有限的资源外加自己睿智的头脑就绰绰有余,胜券在握了。
在林肯总统的心目中,格兰特将军就是那个他一直要找的人。
那个人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是一个勇于负责的人。
他是一个在冒险中还敢于想像的人,在想像中还敢于付诸行动的人。
他就是那种主动工作、完美执行的人,没有任何借口的人。
干得好,格兰特!
…
主动去做(1)
…
1862年4月,格兰特率领的联邦军队突入田纳西州匹兹堡码头附近的夏伊洛,成功地解除了南方军队对田纳西州的控制。
夏伊洛战役在规模和程度上都远远超过了当时美洲大陆上所发生过的任何战役。格兰特的部队取得了重大胜利,但伤亡也是惨重的,格兰特也因此受到了攻击、诽谤,有人说,格兰特当时喝醉了,他没有预料到南方军的进攻,因而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纽约还派了一个牧师代表团到白宫问林肯,要求撤换格兰特。林肯耐心地听他们讲,他们讲了一个小时。然后林肯说:“诸位还有话要说吗?”代表们说:“没有了。”于是林肯问道:“诸位先生,你们讲得很好,我想请你们告诉我,格兰特将军喝的酒是什么牌子的?”大家回答说:“不知道。”林肯说:“这太令人遗憾了。如果你们能告诉我是什么牌子,我将派人购买该牌子的酒10吨,送给那些没有打过胜仗的将军们,好让他们也像格兰特一样打几场胜仗!”
为什么林肯总统要送酒给格兰特?
因为在当时的战争情境中,联邦军队大部分的将领一直在打败仗,他们甚至差点被南方军队打到华盛顿。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人敢于主动进攻,更没有一个人能像格兰特那样:当他还是上校时,他就开始打胜仗;当他升为陆军准将时,他还是在打胜仗;当他升为少将时,他仍然在打胜仗。他打胜仗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他总是能利用手中的有限的军队、有限的武器,创造战场上的最大胜利。
在后来格兰特升为联邦军队的总指挥后,他更创造了战争史上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格兰特因为创造了无数影响后人的经典战役,他本人也被称为“战场上的想像大师。”
林肯总统是格兰特最有利的支持者。而格兰特以他非凡的执行力赢得了林肯的信任。
林肯在后来的评价也曾说道:“格兰特将军是我遇见的一个最善于完成任务的人。”
攻击亨利要塞和多纳尔森要塞就是格兰特主动完成任务的最佳战例之一。但还不仅于此,在攻打两个要塞的战役中,他第一次使用铁甲舰船参与水陆两栖进攻,使北方军威大振所向披靡。
之后不久,格兰特率领联邦军乘胜攻占田纳西州首府纳什维尔,一下子向敌方纵深推进了320多公里。处于同时代的德国人马克思曾称赞这个胜利说:“收复这样广大的一片土地,在仅仅一个月内从俄亥俄河进展到坎伯兰河,像这样的毅力、坚决和迅速,是欧洲正规军很少能达到的。”
在维克斯堡战役中,格兰特曾经经历两次失败,但他没有气馁,而是再次进行了精心策划。身穿褪色军装,头戴磨损的金线帽子的格兰特,一边研究着地图,一边聆听大家谈论维克斯堡。参谋们谁也揣摩不出长官的心里在琢磨什么,当他对部下说出了他决定再次攻打维克斯堡的真实意图时,大多数人都反对,说他的计划太冒险了。他们说,格兰特的计划会毁掉北方打胜这场战争的全部可能性的。但是,格兰特还是出兵来到密西西比河西岸,从维克斯堡城前经过。他让部队在城南的一个地方乘上炮舰,渡过了河。部队在东岸登陆,在司令官的催促下,向内陆突进。为了闪电般袭击敌军,任何非必需的物品都不准携带。格兰特本人只带了一把梳子和一柄牙刷,没有替换的衣服,没有毯子,甚至没有坐骑。军队从维克斯堡南面向内陆进发。格兰特在城北的活动已经麻痹了南方军,他们不明白他在要塞南面登陆的用意。南方军指挥官慌忙南下,想摧毁格兰特的给养线,却发现根本没有什么给养线。因为格兰特违背了一条这样的基本作战原则:进攻部队的活动不能脱离掩护得很好的给养基地。他完全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他以这片土地为生,一边前进,一边就地征集他所需要的食物和马匹。
这场战役的胜利,改变了南北双方力量的对比,是使北方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在进攻里士满的计划中,格兰特更是将他的创造力和想像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当时到达里士满有三条路:
走东路要过好几条河,走西路会断绝所有的水运给养,一切军粮和弹药都由车拉。走中路,要经过莽原,那是一片方圆20英里的灌木和荆棘丛生的地方,还有沼泽,在茂密的林丛中,人得择路而行。那儿既用不上大炮,也用不上骑兵。格兰特最后选择走中路。
在密林中,他与南方的李将军发生激战。没有后方、没有侧翼,精疲力尽的士兵睡得人事不知,血流成河,尸首遍地。李将军说:“我打了一辈子仗,这一仗令我终生难忘。”
两天的激战,格兰特的部队损失了18000人,他将部队稍事休息。他的对手把堵在通向渡口道路上的部队全都撤走了,这样联邦军就可以畅通无阻地后撤了,联邦军上下都在谈论着撤兵一事。当黑夜再次来临时,格兰特指挥部队启程了,一路上尘土飞扬,战士们都不知道开往何处。他们到达莽原东部小径上的一个交叉路口。如果往左拐,那就是向北走。但是,他们向右拐——向南进发了。顿时士兵们发出了巨大的欢呼声。格兰特走过行军行列,战士们向他欢呼、挥帽子,夜行军变成了胜利的进军。这是格兰特一生中决定性的时刻,如果他撤兵的话,国家就会毁于一旦。在战场上与格兰特棋逢对手的李将军,在当时就曾经判断:“格兰特绝对不是那种打不赢就后退的人。他一定会迂回,然后继续前进。”这是另一位优秀的指挥官对格兰特最富想像力的判断。只有当你了解,什么是主动完成任务,你才会了解李将军为何会丝毫不敢大意、也从不去低估对手的用意。
…
主动去做(2)
…
即使是这样,他最终还是败于格兰特之手。
干得好,格兰特!
***************
*第三章责任到此,不能再推
***************
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自觉自愿是一种极为难得的美德,它能驱使一个人在不被吩咐应该去做什么事之前,就能主动地去做应该做的事。”
…
岗位比生命重要(1)
…
你要对谁负责?
这个问题让我想到格兰特。在林肯选拔将军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从现代企业的角度来看,林肯寻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公司的老板寻找合适的人才的过程。
林肯寻找人才的过程是这样的:他先使用公司的元老,当他发现元老不适合时,他并不马上撤换他,而是将他的权力分给一位新人。他对这个新人进行考核,不断地有新人被推出来,最后,他找到了他要找的人。
林肯应该庆幸格兰特的及时出现。因为率领军队歼灭敌人这个工作任务已经很早就确定了,可是一直没有合适的人来完成它。格兰特的出现使这个任务的完成有了可能性。顺理成章,格兰特就获得了完成这个任务所需要的权限。
格兰特应该感谢林肯,因为是林肯首先提供了这一工作机会。因为任务的需要,才要找这么一个人。如果没有这个机遇,格兰特就不会脱颖出来获得“指挥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