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重生之幸福来敲门 >

第5部分

重生之幸福来敲门-第5部分

小说: 重生之幸福来敲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老师要求按个子高低,男女生各排一队,大家你推我搡地稀疏站好后,李晓虹发现,她可能营养跟得上,个子竟然不是最低的,一个班三四十人,还排到了中下,不由心情大好。
看到张家麟一脸无奈排在最前面,心情更好了几分。让我暑假叫了你那么久的表哥,表哥又如何,还不是没我高嘛。
调侃了下心情,又想,本来她不想这么高调要跳级的,可时间不等人,在这里也学不到什么东西,不想再这么在小学浪费时间,也不想再让父母多辛苦几年。
她一定要早些出去,才能更好想办法改善生活,改变原来的生活轨迹。
放学后李晓虹和张家麟一起去他家包书皮。
见到王翠,李晓虹说:“妗子,今年竟然是两个王老师教我们,真是太幸运了。”
“呵呵,不是你们的运气。因为你们两个都跳级了,成绩还不错,校长和老师都对你们充满信心,想着能带出来两个好苗子呢,这不,王老师刚送走了毕业班,今年就下来准备带你们。你们可不要让老师失望啊。”
王翠没说的是,张王小学已经很多年没出什么成绩了,每年在全镇排名中都是下游。张王小学只是一个村办小学,村人不重视,小学生生源不足这是一方面,这老师就是另一方面。学校里两个王老师是最顶尖的老师,以往就让他们接最重要的五年级毕业班。
因为成绩不好,没有正规教育系统内的老师,教育局对张王小学几乎是漠视,什么资源也轮不上,更别说什么培训之类。
这不,好不容易遇上两个出类拔萃的学生,校长和老师都孤注一掷,想着如果在乡里考试中成绩能好些,再提要求也就合情合理。不过,这些倒是没必要对两个孩子说了,他们要做的就是好好学习,把成绩提高上去就行了。
“两个王老师听说很严厉,我们怎么这么倒霉啊。早知道我就不跳级啦,还要多学那么多东西。”
“你不会是怕比不过妹妹吧,所以才不敢去王老师班?”
“怎么会?妈你就会小瞧我。”张家麟不吃激,一下就跳了起来。
不过,听到前面妗子的话,李晓虹倒是心中一动,也想到了这个。
当下也有些佩服校长的决断,不是哪个老师都敢这么放着一个毕业班不管,专门为两个才几岁的小孩做出这样的决定的。
并且,这样做如果有了成绩,最大的好处是两个教课老师的,作为快退休的校长,只是一种荣誉罢了。
如果说上辈子李晓虹有遗憾的话,两个王老师也都算是。
如果有可能,她希望自己努力能够在这一世改变这两个好老师的命运。
作者有话要说:在那个年代,实际情况比文中写的更严重,就是现在有些山村小学条件也简陋得很,这还是有老师支教,有社会捐赠的地方,其他更偏僻的地方就不用说了。

☆、买卖

第二天是星期日,一周就休这么一天,李晓虹还是依计划早早起床,做做早操,练了一会儿字。
这时候想学些自己喜欢的知识都没办法,因为没书。
乡里的书店不用说了,就有几本连环画。而县城,在几十里外的地方,前世第一次去还是小学时去参加作文比赛。
那时两个老师也都人生地不熟,小女孩跟着男老师开始不好意思说。后来想上厕所时只记得到处都是长长的巷子,到处都找不到厕所,为了找个厕所,步行走了很远的路,把她憋的忍受到了极限,难受极了。
前世李晓虹一向浮燥,那些优美的文字是工作后心静的时候才慢慢看的,记忆力已不好,具体内容都记不住。家里零散的几本书是马恩列斯的书,这时又适逢家闲,没有东西可以打发多余的时间,一个早上加半个上午李
晓虹就觉得自己要闲得发慌了,咳,还是养气功夫不到。
李晓虹觉得,回到过去,最痛苦的还不是物质生活的飞速下降,而是精神生活的贫乏,是连学点东西都没地方可学的空寂。
姐品味的不是苦涩,而是寂寞,想到这句话,李晓虹有些风中零乱了。
没有娱乐,没有书籍,没有对等的精神上的交流,特别是从一个网络生活成为生活必备,各类书籍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的年代回来的人来说,真是一件可怕地事。
家里的仅有的一些报纸也翻遍了,看报纸上的信息,社会的改革开放已是必然,报纸已在为此造舆论。
不然去跟小朋友们做游戏?李晓虹摇摇头把这个念头晃出脑外,自己长了一个成年人的灵魂,无论如何也投入不了其中了。
最后,李晓虹找出了家里角落里的书,找到□□的选集,慢慢翻了起来。
其实品得进去后,发现□□的文字是非常好的。文字犀利,论点精当,用词精确,记得高中时课本上还选了他还好几篇议论文。虽然这对于习惯了后世丰富多彩网络小说的人来说,有些枯燥了些,可有胜于无。
有事做时,时间就过得很快。
妈妈的话没错,爸爸上午回家来了。
听到外面自行车丁零零地响,夹杂着爸爸和人打招呼地声音,李晓虹就奔了出来。
看到爸爸正推着一辆半旧的永久自行车进院子。
他个子不太高,一米七向上一点儿,可身材挺拔,带着军人式的板正。而鼻子上戴着一付眼镜,把身上那种军人特有的阳刚冲淡了许多,显得斯文有礼。
要不然妈妈这个经常在村子里跑着开会的村女工委员,也不会嫁给爸爸这个独苗。妈妈那个年代,独苗说明没人帮衬,都不乐意嫁的。
“爸,你回来啦。”
“虹她妈,我回来了。”
两人间平淡地对话让李晓虹鼻子有些发酸,这是她的爸爸,一向对她慈爱有加的爸爸。
这时候他身体还好好地,身体健康,四肢有力,正处于男人最美好地三十出头的年纪。还没有被生活的重担压弯了脊背,还没有被病魔缠身行动不便。
从来没有这一刻,她这么感谢满天神佛,不管因为什么原因,让她回到了这时,回到了父母仍健康的现在。
她冲过去,扑进了爸爸怀里,紧紧地抱着爸爸。
前世自己很少见爸爸,偶尔见一次,他又匆匆走了。所以小时候李晓虹对爸爸是有些畏惧的,也就亲近不起来。等到年纪渐大,作为一个内向的女孩子,又不好意思和爸爸表达自己的亲近。
而李志军也不是会表达自己且感情外露的人,所以和爸爸的这个拥抱,却是有记忆以来李晓虹的第一次。
原来爸爸的怀抱是这样的,宽阔厚实,像山一样安全。
也许是被自己闺女难得一见地亲昵惊着了,李志军有些笨拙地拍着女儿地背,宠溺地说:“闺女,怎么啦,是不是有坏小子欺负你。来,告诉爸,爸给你去出气。”
爸爸没事,仍然健康壮实,真好。
天空这么蓝,空气这么新鲜,真好。
“没事,你怎么这么久才回来?”
李志军掏出一把水果糖塞进李晓虹口袋里。
“是想爸爸了还是想爸爸带的糖了啊?”
“嗯,都想。”李晓虹从爸爸怀里出来,吸了吸鼻子。
李晓路不忿都被姐姐占了便宜,赶快抱着李志军腿:“糖,糖,我的!”
“好,你也有。”说着,李志军也抓了一把给李晓路。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抱大腿?李晓虹暗暗地想。
“你看你两个闺女,都跟你这么亲,我白白在家天天侍候她们了。”
“打醋啦!打醋啦!又酸又香的醋喽!”这时外面街道上传来卖醋人的吆喝声。
一家人这时都笑了起来。
李志军嘿嘿笑着说:“虹她妈,你不是吃我的醋吗,这不,外面有人在卖了。拿了瓶子让晓虹去打吧。”
“去就去!”张梅英白了他一眼,对李晓虹说:“给,晓虹,这是两毛钱,咱们打一瓶。”
“卖豆腐喽,卖豆腐喽,水嫩嫩地豆腐喽!”外面又有人在叫卖。
“你看你运气真不错,一回来,卖东西的人都来了。要不就只能给你做水煮白菜吃了。”
“可不是嘛,还是我有口福,你们就跟着我享福吧。”
“我,福气。”李晓路含着糖,含含糊糊地说。
李志军哈哈大笑,他一把抱起了李晓路,举到了头顶上,“举高高喽!” 
“晓虹,去看看豆腐怎么卖的。”
“卖豆腐的,豆腐多少钱一斤啊?”
“五毛钱一斤,用豆子换的话是一斤豆子一斤半豆腐。”
回去告诉了妈妈,张梅英倒了些黄豆,李晓虹拿着瓶子,一家人都出来了。
换豆腐的人拉着一个平板架子车,正车把朝下停在街道大路中间。
“换得太少了,多些吧,一斤豆子能出好几斤豆腐呢。”
“最多一斤六两。我秤给你高些就是了。”
“两斤吧,如果可以我就多换几斤。”
“大妹子,你也知道,有时候点卤点不好的话一整个豆腐都会坏掉。我也得要个功夫钱不是?”
“你看现在还没人来,如果我买了吃着好,不就开了个好头,也给你做做宣传。”
“好吧好吧,最多一斤八两,不换就算了。你可不要给别人说啊,给别人都不会再这么便宜的。”
“成,你放心吧。”
从南京到北京,真是买家没有卖家精。
李晓虹知道一斤黄豆能出四五斤豆腐,这样的话卖豆腐的人对半赚都不止。可是,人家大老远拉着架子车跑到这里,不赚钱的话谁干呢?
想到这里,她想很快就要收秋了,每年割麦和收秋的时候大家出的力气大,也都愿意做些好吃的。如果自己家也便宜些弄个豆腐,那一段应该可以卖得比较好的,自己家也能赚一些。
最重要的是,卖豆腐只是一个开头,通过这件事,她一直想实施的一个计划才能更好推行。
但是这个事,给她妈说不行。妈妈从来没做过买卖,一辈子都是个老老实实地农民,根本就没这个经商意识。反而爸爸在外面跑,见多识广,她得先争取爸爸的支持才行。
于是,她悄悄把李志军拉到一边。李志军弯腰凑到她耳朵边,自己女儿说:“爸,你看这个卖豆腐的可赚得不少,我一个同学家是做豆腐的,他说一斤黄豆一般能做四五斤豆腐呢。他卖给我们才给一斤多。不然在秋收的时候我们也去拉个豆腐,回来在我们村上卖掉?”
李志军诧异地看了看女儿,他只知道女儿学习现在非常好,人聪明,没想到自己闺女一阵子不见,还挺有些想法的。
“一般收秋大家都乐意吃些好的,豆腐做起来又快又好吃,这是个好办法。只是我们家根本就没人有空啊。我得上班,忙得回不来,你妈妈还得干活。”
“你看,秋收的时候我们小学就会放两个星期假,秋收我又干不动活,正好可以去拉豆腐卖啊。”
“你这么小,怎么能行呢?”
“小又怎么了,我都学过乘法计算了,只要你们再教教我怎么认秤就没问题了。”
李志军又看了李晓虹半天,李晓虹静静不言,站得笔直任他打量。看女儿神情坦然,态度自然。李志军也有些心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农村六七岁的小孩在家里已是个小劳动力,帮忙带孩子、割草,放羊,一些力所能及的活都能干。
李志军就是觉得,有些舍不得,孩子还这么小呢,就想着帮家里挣钱,这是否意味着作为家长的自己不合格呢?
于是李志军说:“其实你不用这么慌着挣钱,咱们家又不是养活不了你。”
“我知道,可是我想去挣钱,我觉得蛮好玩的,再说你和爸妈挣的钱是你们的,我也想挣自己的钱。”
“可是你这么小,个子也就比架子车高不了多少,能拉得动车吗?”
“一个豆腐又没有多沉,放到车上就更省力气了。再说了,最开始我们也不用一下子买一个豆腐,就先买半个豆腐试试如何,这样就更轻了。”
看女儿下定了决心,李志军最终勉强同意了,然后两人又合伙说服了张梅英。
一问,卖豆腐的叫陈相,就在五里外的陈家村。一家人和他商量好了,等到李晓虹放假,李晓虹自己去拉豆腐,节省他的时间,为此,要按照一斤黄豆三斤豆腐的标准给,双方皆大欢喜。
作者有话要说:文下好冷,西伯里亚寒流经过。。。

☆、担保

买过豆腐,张梅英去准备炸油条。之前她发的面已发好了,她在案板一角上抹了些油,怕擀面杖上沾油后又粘面粉糊在一起,就找了个玻璃瓶子洗好,用来擀面片。
这次炸油条,用的油是自己家里榨的菜籽油,不像后世那样超市里卖的油那么透明澄净,火热起来后就起了白沫。因为烧的是木柴,灶屋里烟这时也就起来了,李晓虹被烟一炝咳了起来。
“出去吧,屋里烟太大,不用这么干巴巴地守着。”
被妈妈看成贪吃鬼了,李晓虹在妈妈背后翻了个白眼,不过多少年没有用柴烧火做饭了,还真是有些不能适
应,就听话出去了。
李志军出去和别人说话去了,一会儿大家都知道他回来了,邻居家的小孩一个一个过来,眼巴巴地在李晓虹家门口守着。李晓虹一人给他们了两块糖,这才都轰地散了。
李晓虹听到有邻居问:“大兄弟,今年秋天收公粮会多少钱一斤啊?”
“现在指标还没下来,只能到时候再说了。再说,不一个乡,乡里要的提留也不一样,价钱估计也会有些差别。”这是李志军的声音。
“咱们种点地不容易啊,如果价钱比去年再提些就好了。”
“谁说不是呢,不过今年天气不错,庄稼长得好,到时候交的公粮可以给个优等。”
“能这样就好喽。”
一会儿,李志军就回来了。他把小女儿抱到腿上,一边一个,问她们是不是在家里听话。
李晓路赶快表示:“我可听话啦。”然后睁着一双乌溜溜地眼睛看着李志军,又转头看看李晓虹,看大家都不吭声,她一付疑惑地样子。 
那么明显地快来表扬我的表情取悦了另外两个。李晓虹揉了揉她的头发,说:“路路可真乖。”
“嗯。”
“听说你跳级了?我的闺女就是厉害,这么聪明,人家都说外甥似舅,看来真是不假。”
李晓虹不想再提这件事,就对李志军说:“对了,爸,我想让你给我买几本书,不知道你还去不去外地出差。”
“什么书?”
“一本《幼学琼林》、一本《古文观止》、一本《古汉词常用字字典》、还有唐诗宋词鉴赏词典。”
“要这么多啊。”
“我们在学唐诗,老师还让多背呢,还有古文,以后慢慢也会学起来的,反正我现在有时间,多记些正好。听说打好基础了,对作文很有好处的。”
中国的父母从来都有望子成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