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在异国星空下:外交官看世界 >

第17部分

在异国星空下:外交官看世界-第17部分

小说: 在异国星空下:外交官看世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耶路撒冷国际化;

    (2)维持现状,逐渐取得国际承认;

    (3)一分为二,西部新城归以色列,东部旧城归巴勒斯坦,三大宗教圣地国际化。

    耶路撒冷问题是一个跨世纪的争端,不知2l世纪的何时才能解决。

    愿和平早日回到和平之城——耶路撒冷。

第五部分:附录 外交礼仪趣谈(1)

    在外交场合,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也不管你身份高低,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举手投足见雅俗。

    守时

    时间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概念,对商人来说,时间就是金钱,对医生来说时间就是生命,而对外交官来说,时间就是尊严。

    大使馆几乎每天都有外交活动,不论是走出去,还是请进来,都要严格遵守时间,既不迟到,也不早到。出外参加活动,为防止塞车和其他意外原因,一般都是提前出发。到陌生的地方参加活动,不熟悉路程,一般都要事先派司机和礼宾官去探路,把时间计算好,以免误事。

    我在欧洲工作八年,所见外交官均非常守时,有时是一分钟不差。当然有时也遇到过不守时的事,这是很偶然的。我在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馆工作时,一天晚上6时宴请古巴文化参赞夫妇,他们提前一个小时就来了,下车吃了个闭门羹——进不了宴会厅,主人还未上岗。传达室一看客人来了,急忙打电话让招待员开门,招待员又给我打电话,我迅速更衣出迎。双方都处于窘境。对方感到有失礼节,一再向我致歉,说看错了时间,我只好委婉地说:〃至亲不拘礼,你们今天多带来一个小时的宝贵时间,我们可以多聊聊。〃

    1984年,我到驻利比里亚使馆工作,乍从欧洲来到非洲,时间观念大变。一次我在使馆设晚宴招待利比里亚外交部代理部长等五位官员,大家都先后到达,唯部长助理布尔迟迟不见人影,我很着急,问代理部长:〃怎么办?〃他说:〃你们定!〃正在这时布尔晃晃悠悠来了,我迎上前去说:〃总算把您等到了!〃他看看表毫无自责之意。我笑着对他说:〃代理部长等你半个小时了。〃你听他怎么说:〃才半个小时啊!〃他手指自己的脑袋,冲我笑了笑说:〃我是指非洲的时间观念。〃

    握手

    握手是人际交往的礼节。在外交场合,随时随地都要互相握手,以表示问候、友好、感谢、祝贺等等。握手要表现热情,眼睛要注视对方,身体微微前倾,含笑致意。

    握手讲究先后,男女握手,女士要主动伸手;主宾握手,主人要主动伸手。若出于友好热情,或出于情不自禁,男士对女士、客人对主人主动伸手,对方都不应该拒绝,在外交场合,任何人拒绝对方的主动握手都是失礼行为。

    外交官步入外交场合,一般都是面带微笑,眼观四方,和陌生人相遇,要点头示意,和熟人相遇,要握手致意,若中间有人相隔,可招手致意,切不可假装看不见。

    对于别人的失礼行为——也可能由于疏忽——要有外交官的豁达大度,若过分计较,则有损尊严。英国外交家萨道义曾说:〃要想使自己显得愚蠢,有效的办法就是在位次和礼仪问题上大吵大闹。〃

    在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美国代表团团长国务卿杜勒斯向美国代表团下了一道〃不准和中国代表团人员握手〃的命令,成为外交史上的笑料。

    周总理在同外宾谈话时曾多次谈及此事,他说:〃我们不能像杜勒斯那样笨,到了日内瓦还规定一条,不许和中国人握手。〃

    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事先决定在他下飞机见到周总理时一定要由他主动伸手同周总理握手,以表示对当年杜勒斯失礼的歉意。

    周总理同尼克松总统会谈时曾对尼克松说:〃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在日内瓦会议上杜勒斯的副手史密斯想同我接近,但又不好破坏杜勒斯的戒条,他用右手端着一杯咖啡走到我的面前,又不好用左手跟我握手,就拉了一下我的胳膊。〃引起哄堂大笑。

    这一历史片断,非常生动地反映握手这一外交礼节在外交活动中的重要性和敏感性。

    饮酒

    人类饮酒已有数千年历史,各民族都有饮酒的习俗,在人际交往中,对饮酒多有共识。

    在外交活动中,外交官几乎天天都要和酒打交道,参加国宴、家宴、便宴、招待会、酒会等等,都离不开酒。有时拜会,主人为表示友好,也要上酒。近年来酒会十分盛行,大型节庆,外交官到、离任都要举行酒会。从1980年起,我国国庆也改为酒会形式。

    酒会以各种饮料为主,略配小吃,客人可手端酒杯,随意走动,广泛接触,自由交谈。

    酒会在外交场合多称鸡尾酒会。这一名称第一次见诸文字,是在1806年5月13日美国的一份日报上。据传当初美国有一富翁要举行招待会,让佣人把各种颜色的酒都摆出,佣人问:〃这叫什么酒会?〃说话间,有只公鸡经过,见鸡尾五颜六色,主人灵机一动说:〃就叫鸡尾酒会(cocktail)。〃从此这一称谓遍及世界。

    在外交场合,不论是参加宴会还是酒会,对于饮酒,各国的习惯和做法和我国不尽相同,一般而论,应注意:

    不劝酒。饮酒时要举杯互祝健康,每个人根据酒量饮酒,可以抿一下,也可以一饮而尽。但不要劝酒,免得使人为难。

    在正式宴会上,一般由服务员给客人上酒,主人问你喝什么酒,如果你不是清教徒,可指名要你喜欢的各种酒,杯中有酒可以不喝,但不能说什么酒也不要,这会使主人难堪;主人敬酒时,你手举空杯,也显得尴尬。

    饮酒时勿吸烟。在我国边饮酒边吸烟,显得潇洒自在,被视为一种特别的享受,但在有些国家此举是一大忌讳,只有当主人公开宣布:〃女士们,先生们,现在可以吸烟了。〃方可以吸烟。否则被视为不懂礼貌。

    互相碰杯。席间一般是主人先举杯,〃欢迎光临〃,客人也要相机举杯,〃感谢主人〃。碰杯时,要碰出声音,这样可以增加友好气氛。

    饮酒碰杯盛行全球,据传,在古罗马,盛行决斗之风,决斗前要饮酒以壮气势。为防止对方下毒,在饮酒前彼此举杯相碰,并交换酒,日久天长,便形成碰杯的习俗,其意义也演变成互相敬重,互相祝贺。

第五部分:附录 外交礼仪趣谈(2)

    送花

    花是美丽的,爱花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可以说是人的天性。而且鲜花也是表示关怀与表达情意的最好载体。观花可以赏心悦目,舒缓紧张的心理。早在汉代时就有〃折柳送别话依依〃的习俗。在现代人生活中,鲜花已介入了人际交往中。人们在院子里养花,在室内插花。到朋友家做客,到机场、车站接人,总要带上一束鲜花。

    在外交场合,互相送花司空见惯,都希望通过赠送鲜花以表明心意。赠花时,一般都要从花的色彩、香型和象征——即花语等方面综合考虑。

    当朋友住院你探视时,可送一束黄月季花,以表示〃早日康复〃,或送一束松柏、梅花,以鼓励你的朋友〃坚贞不屈〃和病魔进行斗争。病人卧床有孤独感,鲜花可使满屋生辉,看到鲜花,想到友谊,自然可鼓舞你的朋友与疾病进行顽强的斗争,其效果不言而喻。

    当友人新婚时,一般送百合花、并蒂莲等,意为〃百年和好〃、〃郎才女貌〃。如果接受花的新婚夫妇不解其含义,你可当众解释,更易烘托新婚之喜的浓烈喜庆气氛。

    当友人过生日时,对年长者,一般送龟背竹或万年青,以祝老人〃健康长寿〃;姑娘过生日,一般送玫瑰花、红月季花,祝愿她〃聪明美丽〃;青年男子过生日,一般送石榴花、月季花,祝贺他〃青春似火〃、〃感情奔放〃。

    送花是有讲究的,一定要遵照各国各地的习惯。如对法国人千万不可送菊花,在法国人眼中,菊花是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向台胞送花,忌送梅花,因为梅花与〃霉花〃同意,你若送给人家梅花会误以为咒他倒霉。

    赠送礼品是一门艺术,礼品一定要因人而异,在送礼之前,一定要很好地研究受礼者的身份地位,并要注意其爱好和兴趣,同样一件礼品,送给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效果。我们在莫斯科送礼品,景泰蓝最受欢迎,政府官员拿到家中,一般都是摆放在所有礼品中央。外出办事,对一般工作人员,送几盒清凉油,他们最高兴。在当时的苏联,很多人对清凉油感到神奇。波兰总统瓦文萨访美时,美国总统送给他一副钓鱼竿,不值几个钱,但大大博得瓦文萨的欢心,爱不释手。

    送礼要注意民族习俗,即入邦问禁,绝不能将猪皮制作的礼品送穆斯林国家的朋友,绝不能把牛皮制作的礼品送给奉牛为神明的印度人。

    向台湾同胞送礼,切不可送扇子,台湾民间有俗语:〃送扇无相见〃,也不可送剪刀,以剪刀送人有〃一刀两断〃之意,并使对方感到威胁。

    赠送礼品要注意捆扎,捆扎花束的传统起源于400多年前的欧洲。浪漫的法国人首先想到这种捆扎花束的手法:先剪去花茎,然后用金线(银线或铁丝)将鲜花捆绑成束。在花束中间穿插花边,代替枝叶。最后,在这件精美的艺术品上洒昂贵的化妆油。这样的一束鲜花自然价格不菲,但能够永久保存:鲜花枯萎后并不凋谢,而沾有化妆油的花可以散发出迷人的芳香。

    现在,一切都变得简单易行而无需太多花费:可以买现成的一束花,或是请导购小姐帮助你扎好。现代人买花趋向于大众化:只要喜欢,一束花的品种可以多种多样。例如,最常见的搭配是一朵玫瑰,三朵郁金香,再配上几支满天星。当然衡量一束花的好坏、品种是不是繁多并非关键,重要的是看花是否新鲜娇嫩。对要赠送的花束,要用纸包裹,然后用红缎带捆扎,这样可给人以美的感觉。

    送礼一般是友好的表示,但对敌对国家来说也是一种微妙的外交手段。苏联人曾送给前美国驻苏联大使一只鹰,美国大使将这只鹰摆放在客厅,未料,内藏窃听器,苏联人通过这只鹰搜集到大量情报。后来英国外交部派人到莫斯科检查窃听器,忽然从仪器中听到美国大使的声音,他们便将此事告诉美国大使,美国大使馆才将这只鹰〃解剖〃,把窃听器取出。

    有鉴于此,使馆收到礼品后,一定要仔细检查,以防〃包藏祸心〃。从送礼可窥见外交斗争复杂性之一斑。

    禁忌

    在外交场合,经常听到恭维话和赞美之辞,这样可使彼此拉近距离,增加欢乐,正如马克·吐温所言:〃我接受了人家愉快的称赞后,能够光凭着这份喜悦生活两个月。〃我记得在布拉格宴请巴基斯坦使馆首席馆员赫拉利时,他一进门便风趣地对我说:〃我夫人今天中午没有吃饭,等着来吃中国这顿晚餐。〃席间对每道菜都以惊讶的口吻称赞一番,临别,他夫人用手比划了一下脖子说:〃我已经吃到这里啦!〃大家听了无不欢笑。

    但是,同样赞美的话,不是对谁都可以用的,而要因人而异。一天,美国朋友斯特恩亲自驾车到使馆作客,笑谈间有位年轻人恭维他〃在古稀之年亲自开车真不容易,〃他听了大惑不解,惊问:〃你是不是认为我老态龙钟,反应迟钝,不能开车了?〃使这位好心人非常尴尬。顿时使欢乐的气氛布上阴云。

    在和外宾交谈时,话题经常涉及狗,狗在西方人眼中是忠实的朋友。当年尼克松访华时向人自谦道:〃Weareallo1ddogs(我们都年事已高)。〃如果以中国人的概念直译(我们都是老狗),便会闹出笑话。在布拉格,有一次我偕夫人到加拿大使馆一秘家作客,进门后女主人对其家庭成员一一介绍,最后则是〃andmydog〃(和我的狗),将狗作为家庭成员之一。谈话间,那条小哈巴狗一直依偎在她身旁,她一面用手抚摸狗背,一面和我们说话,并颇含深情地谈道:〃我们从马来西亚调来捷克斯洛伐克时,行李都已包装停当,未料半夜来了小偷,多亏这条小狗,冲着小偷汪汪叫,才把我们惊醒,保住了家产。〃

    我在黎巴嫩时,有一位朋友叫岗杜尔,他讨厌猫,喜欢狗,每天和狗相聚不离,就连到使馆作客也要带着狗。一天,我和他谈到狗,说中国有句谚语:〃猫是奸臣,狗是忠臣。〃他听了拍手叫绝,连声说:〃这话太好了!〃

    另外,在女人面前勿问岁数,在男人面前勿问钱数,在台胞面前介绍自己的配偶,千万勿称爱人,要称太太,介绍丈夫要称先生,否则人家误以为是〃第三者〃,因为台湾〃爱人〃是〃情人〃的代词。

第五部分:附录 外交官趣谈

    外交官就是具有外交代表身份的外交人员,外交官带有神秘色彩,众所瞩目,略予纵横谈之,自然有它的趣味性。

    〃一等秘书〃与〃第一书记〃

    我在捷克斯洛伐克工作时,有一天,我从布拉格机场乘飞机赴罗马尼亚,过海关时,海关人员手持我的护照,仔细打量我,发出微笑声。我感到奇怪,问道:〃你笑什么?〃

    他说:〃你是中国大使馆的'第一书记',和我们党的最高领导人胡萨克一样。〃

    我这才明白他发笑的原因。

    我当时是一秘,护照上英文是:firstsecretary(也可译为〃第一书记〃)。胡萨克是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中央主席团第一书记,英文称谓完全一样。

    后来在一次外交活动中,我遇到法国使馆一秘,我当作笑话,向他谈及此事,他边笑边说:〃我遇到的一件事比这还可笑。〃他绘声绘色地向我谈了事情的经过——

    有一天,他和大使、参赞到布拉格城郊一家饭馆用餐,落座后,他对大使说:〃你的面子大,向服务员讲一下,让他快点上菜。〃大使二话没说,便起身对服务员说:〃我是法国大使,今天有急事,请快点给我们上菜。〃服务员看了大使一眼,说道:〃什么大使,我没有听说过。〃爱理不理,大使扫兴而归。

    参赞说:〃我去试试。〃说着走近服务台,面带微笑:〃达不利登(捷文〃你好〃),我是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