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骑王 >

第3部分

骑王-第3部分

小说: 骑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必须先有全体宽松地静止状态。然后能照理想地计划。使需要紧张地部分变为紧张。不应当紧张地部分保留宽松地原状。好比摺纸手工。必须先使一张纸十分平直。然后能照图案摺成某处曲折某处平直地状态。所以。这种静止。是十分重要地;没有适宜地静止。就不能有正确地基础状态。更不能有得当地动作。因为一切地内家拳。都要经过这种静止地状态。所以叫它做准备状态。因为一切地内家拳地动作。都要由腹实胸宽地状态下实行。所以叫它做基础状态。
    在此。我更把一般人所视为神秘之谜地“丹田”。加以明白地说明。
    在道学和内家拳里面。丹田是认为很重要地。关于丹田地位置问题。有种种不同地说法。同善社里一班人。说它在两目之间;其余地。有说在脐下二寸。有说在脐下一寸。学道和练习内家拳地人。往往先努力探求丹田所在。这完全是舍本逐末地工作。其实所谓丹田。不过是一个注意点或者内部地紧张点。同善社地信徒。静坐地时候。注意于两目之间。所以他们地丹田就在两目之间;其他练气者和内家拳家。注意而且紧张腹部。所以他们地丹田就在脐下。至于一寸两寸。则随人之感觉而异。更无研究之必要。总之。只要明白上述地生理上地紧张状态移到腹部地必要。不必求所谓丹田而丹田自见。倘使不明白这个生理上地关系。就是找到丹田也没用。而且还要酿成有害地错误。
    古书里“运气丹田”四个字。是极端有害地。气不能通过丹田——腹部。这是谁都明白地了。目下懂得点科学地人。如蒋维乔、冈田藤田辈。把它改作“入力丹田”。入力丹田地结果。是腹部变成不需要地庞大。却并不坚实;胸部故意向下运力。反感到不适。
    总之。这是完全离开了原来地目地了。虽然也有许多人知道这种现象地不良。但是没觉到这是根本地教授法地错误。他们只知道对学者说“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却没有觉到根本上“失之毫厘”地。还在“运气丹田”和“入力丹田”地说法。
    因为觉到“运气丹田”的易流于错误,于是更创“提肛”之法以救济之。实则腹部紧张,肛自上提。所以这都是枝枝节节的方法。我们只要留心于腹部的必须紧张和胸部的必须宽适,就一切都有了。那“留意”的时候的一点“意”,就是古人误会做“气”的;以后的人更误会做“力”——由胸部故意下压的力”,那更愈错愈远了。
    上文已经说过,腹部的紧张,是要腹的各方面同时内压的。然而运气丹田者往往只有下压力。紧张时各方面同时的内压是极自然的,而运气丹田者往往要勉强以力下压。紧张的内压,何以会自然?这是因为由上而下,有自然的地心吸力和反动力;由下而上,有因腿部、臀部的紧张而生的自然压力;同时,腹部周围,因受压而生出自然的反抗力,向内紧压。
    因为这个基础状态的重要,我再详细点解说一下。在上文,我们已经见到内部的紧张有四种原因。现在,就说明内家拳家应付这四种原因的巧妙的方法。
    第一,对于物理上的反动力,当它达到肺脏的时候,肺脏呼气缩小体积以避之,使这种反动力越过肺脏而达于腹。
    第二,对于无意识的胸部的连带紧张,代以有意识的腹部的紧张。或者可以说:以有意识的腹部的紧张,夺去无意识的胸部的紧张。内脏的体积,始终不过这一些;所以,充实了腹部,当然不致再充实到胸部。
    第三,对于肺部的作势,顺其自然而扩大之。在向外用力以前,肺脏吸足空气。躯干因充实而感到安定,精神因胸腔饱满而感到雄伟,胆力因之增大。在向外用力的时候,同时呼气作向外的势,使力易于外出。当此作势的时候,肺脏起急剧的收缩。那急剧的收缩,一面压肺内空气,向气管奔放,一面更使肺体轻下压——完全是自然的下压。此事的形势,正和放炮时相仿佛:气管犹如炮口,肺体犹如炮身;炮口放射子弹,炮身要向后退,气管放出空气,肺体要向下移。所以说是完全自然的。这种肺脏自然的下压,除能使腹部紧张和轻移反动力向下外,更能造成一种很有效的向下的势,使身躯稳定,不致倾跌。
    第四,对于因肋骨筋肉的紧张而起的胸廓的缩小,一面用意识减轻紧张的程度,因为那紧张有一部分是无意识的;一面呼气缩小肺体以避压迫。这是必须极端注意的,下移腹部,只需要本段所说外来的自然的反动力和肺脏作势呼气时自然的反动力,而不可有丝毫勉强的用力或者所谓“入力”。
    这种基础状态的重要,有许多简单的实验方法。在独脚停立的时候,倘使是胸实腹虚,就要摇摇欲跌地感到不稳定;一变换到腹实胸宽的状态,马上就觉到稳定。倘使把一个人的两眼封闭,移他到一张凳子上面立着,他当然会很安定地立着。然后请一位他平时所极信任的人告诉他,他此时立在百尺高台上的一角,他就非倾跌不可。这是什么缘故?这是因为他没有感到危殆的处境的时候,不至有极度胸实腹虚的状态,所以还能安稳站立。一感到处境的危殆,就立刻提心吊胆起来,成为极度的胸实腹虚的现象;上重下轻,自然就要倾跌了。
    道家还有“水升火降”“阴阳易位”的说法,顺便在此处解释一下。
    所谓“火”,就是中国医家的所谓“实火”。一般人胸部实而腹部虚,所以,照他们的说法,是火在上而水在下。学道之后变换到腹实胸宽,就叫做“水升火降”。“阴阳易位”,自然更明显了。一般人胸实腹虚,是阴在下而阳在上;道家腹实胸宽,是阳在下而阴在上;所以叫做“阴阳易位”。道家又说:火属阳,水属阴。所以“阴阳易位”和“水升火降”是相通的。
    道家练气的一派,他们静坐时的状态,是和内家拳家的基本状态一致的。所以,同善社的一派,斥他们是在求后天。意思是,阴阳未分的无极是先天,阴阳已分的太极就是后天。上文已经说过,阴是虚的意思,阳是实的意思。练气者的腹实胸宽的状态,就已经有了虚实,就已经分阴阳。同善社的一派保持着满体驰松的状态,不分虚实,所以说是阴阳未分的无极。
    “水升火降”以后,水在上,火在下,成为平常烧煮的形式。因此就有道书内“烧炼”的说法,更有丹炉、丹鼎,……等名称。这都是以外物拟人体,都是寓意。是因为这种养生的法术,发明者极为不易,而听者或视为平凡,故不肯明白示人,免致为世所轻视。为表示神秘起见,更指为神人秘授,名为“天机”。“天机不可泄漏,违者天神谴之”,这是他们的禁条。后人不知此意,竟要真个造起丹炉来炼丹,真是可笑之极!
    此种故示神秘的风气,不仅道家为然,儒家释家亦然。佛典的玄秘,是一般人所知道的。儒家也有“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之语。所谓“性与天道”,也不过是这一些养生的工夫。其实,这种养生的法则的精妙,除了不了解的愚夫以外,谁都不能否认的。古人所怕的是过于简单易学、易见于人。其实就在这简单易学的特质上,格外增高这种法则的伟大的价值,何至于见轻呢?
    顺便再在此处指出通常的错误的姿势。
    练习外功拳的人,往往紧缚腰部,目的是在使腰部坚实。因为缚得太紧了,往往生出不良的影响。因为通过腰部的大动脉的受压迫,血液的循环便受了阻碍。那经过的神经系,也易因同样的压迫而起麻痹现象。还有,当腹部所受的反动力过大的时候,没有向外随意伸缩的可能;因之大小肠受着过重的压迫而损伤,成了便血的病象。同时,腹部虽能因束缚而紧张,然而不能解除胸部的紧张——不能像内家拳能移胸部的紧张状态于腹部。
    练习内家拳的人,虽然也加腹部以适宜的围束,但决不紧缚;要保留它的弹性以备肠脏感受反动力时的应有的伸缩;要在这种自由的状态之下造成坚实的腹部。
    练习运动和体操的人们,欢喜挺突出的胸部,以造作强壮的姿态。这也是完全错误的——提倡挺胸的生理学家,当然是一样地错误。当然,我们的胸部,不能陷于伛偻,以致心脏受着压迫;但是过度的挺突,使上体成为后倾的形势,也要使心肺感到紧张——这是一般人都可以觉到的。这种紧张的成因,一部分由于向后倾倒的恐惧,一部分因为背于心肺的自然的形势。
    练习内家拳的人,不要有这种不需要的胸的挺突。他要时时使身体的位置,适应于力学的指点的定则:不论坐立,要得着自然的安定——“自在”。他不要用任何部分的力,勉强维持他的坐立的姿势;所以不但胸部不觉到紧张,任何部分的紧张,都要设法除免或减少它。
    肺部的扩大,当然是需要的,但是那应取径于适宜的练习,使它自然地扩大,而不能勉强使它张大。上文所说肺部的作势的方法,是使肺部扩大的最好方法。
    第六节意识和动作的合一
    现在讲到动作了。动作的时候,紧张达于四肢。四肢的紧张,因动作种类之不同,有时左紧右松,有时左松右紧,有时左右同紧。紧即实,实即古人所谓阳;松即虚,虚即国人所谓阴。劲松虚实的参互,就是古人所谓“阴阳的参互”。因此,古人就有“太极生八卦”的说法,稍微了解易学的,总晓得八卦就是阴阳参互的种种形态。
    在一般人,他那组织内脏的不随意筋,固然不受他们的意识——神经中枢——的支配;就是随意筋,何尝真能随他们的意?这种意识不能智慧筋肉肢体的状态,可以分做下列三种:
    (一)完全无意识的动作;
    (二)意识和动作先后的不一致;
    (三)肢体不受意识的支配。
    完全无意识的动作,本来是用不着解释。可是,一般人所认的无意识动作,范围甚狭,仅仅指拿铅笔蘸墨,心想往西足向东走之类。此处的所谓无意识动作,范围要稍微扩大一些:要兼指一切无意识的筋肉的紧张,如写字时口部的努动、读书时腿部的紧张或双拳紧握等。
    所谓意识和动作先后的不一致,是指有动作的意志之后的形体的抢先,或意识的抢先。形体的抢先,在连续重复演习同一的动作时很容易见到。譬如,练习形意拳者,在演习“劈拳”、“崩拳”一类的拳式的时候,经过较久的时间,就要发生肢体抢先的弊病:往往意识还没有命令伸拳,而拳已先伸了出去。弄到后来,不是手足听从意识,而变做意识跟着手足。要手足出去了以后,意识才觉到;意识失去指挥统率形体的能力而反被形体所统率了。意识的抢先,在趋赴一个目的地时,至为显著。因为心急的缘故,往往身体还在半途,而意识已经飞越到目的地去。并不是意识真能单独地飞出去,是说意识在幻想到目的地的一切了。古书有“意马难收”之说,就指这种情景而言;意识虽然不能真个疾驰向前,但此时体内确有一种向前的势,似欲夺躯壳而出。
    所谓肢体不受意识的支配,是说在有意识的动作当中,意识依然不能支配肢体。比方,意识命令右手用全力向前挥拳,而右手畏缩不前,不能用出全力。这个,一则由于不娴熟:肌肉有如未经善良训练的兵卒,不能执行中枢的命令。孩童不能从事与重大的工作,也就是这个原因。二则由于下意识的作用:神经中枢——上意识——命令右手用全力向前挥拳,而下意识会在半途给右手一个戒备
    的暗示,右手因而起了畏缩。这在神经衰弱者,最为显著。
    形意拳”的意义,就是在使“形”和“意”合一。形就是动作的意思。手足所到之处,意识亦随之而到——一切动作,都是有意识的。这个方法,是很简单的:只须先注意——灌注意识——于向外用力的手,再使足和手相应——同时动,同时止。练拳的人在手向外伸的时候,目光注在手上,就是这个意思。
    形意拳的合一,是很重要的,它的功效,有下列二种:
    (一)体力和意志的集中;
    (二)可以经常保持腹实胸宽的状态。
    体力的集中,当然是很重要的。练习拳术,并不能直接使体力增大,不过能使体力集中罢了。体力的增大,是要在筋肉发达以后,才能真个发生更多的力。这是生理上的定则。
    但是,要集中体力,先要集中意志。意志是体力的先锋;我们先有确定的意志,然后能用集中的体力。比方,我们要向壁上击一拳,我们必定先有不畏痛的决心,要非击不可的意志,然后能用出十分的力。倘使心里有丝毫的游移或者疑虑,手便会犹豫退缩,当然不会用出很大的力来。
    一般人的乏力,并不是真实的力的缺乏,而因为力的分散于各部而不能集中。这是一个很显明的例:倘使你的两足的位置,对于你的身体不合力学上支点的定则,使你的身体有倾跌之虞,你就不能在你的拳上用出很多的力,因为一部分的力是分到足部去做维持身体免倾跌的工作去了。一般人的力的分散的程度,尚不止此。简直连不需要的所在,都在无意识地分散他的力。不需要的紧张,差不多的人都难免的吧?坐立的时候,肩往往耸而不垂,这就是在肩部不需要地紧张,紧张的所在就是分散力的所在;有无意识的紧张,便有无意识的力的分散。大约意志愈散乱的,紧张的部分愈多,力的分散亦愈甚。患神经衰弱病的人,他自己觉到处处在紧张;而别人看起来,也觉到他身体的各部分都不自在。于是他要有分外的疲劳,因为力分散得太厉害了。
    形意合一地经常维持腹实胸宽的状态的功效,在练习时可以很明显地觉到。不注意地无意识地——或半意识地——动作的时候,心神常是不安定的——不放心的。瞎子走路的时候,就是半意识的行动的一种,他的心神当然是很不安定的。他并不是不用他的全部的意识,是因为他的意识的本不健全。再,我们在无意中倾跌的时候,胸部便要感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