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唐-第4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威又说道:“那是主帅无能,副将为了大局,只好违抗命令。
然而裴行俭从青海,到西域,再到黑山,一次又一次用辉煌的大捷证明了自己,曹怀舜在青海,儿臣让他率领那么多军垩队,居然都不敢攻克承风岭,差一点误了大事。他有什么资格私自出军?”
这不是问题的关健,裴行俭是自己的人,又对母亲十分反对。一次又一次的大捷,让他的名声如日中天,隐隐快要超过刘仁轨了。父母亲会不会坐看这和形势的发展?
可是李治说不出口。
对此,李威也早预料到了。掣肘裴行俭成为必然,就将当年李世民用胡人掣肘各个功臣一样。可是偏偏选中这个软货,在东宫早就预料会在曹怀舜身上发生一些事,有可能裴行俭在代州,也知道,只是装作不知,坐看事态糜烂的。
只可惜了那一万人,李威也觉得自己性格改变了。
想到了这一万人,又说道:“横水一败,助涨了突厥暴乱的气焰,而且是一万人的伤亡。当年关中大早,父皇、母后,你们为了多救济百姓,在宫中节衣缩食。试问,又能省下来多少钱帛?能救活一千人,或是五百人。然而现在是一万人,一万个正当年的劳动力。”
心性没有完全泯灭,这一句带着更强烈的诘问语气。
李治再次语塞。
成者为王,败者寇,还有什么好说的。败就败了,可这个曹妇人居然在横水与阿史那伏念杀牛献金帛求和!想到这里,李治气得就是直哆嗦,太不争气了!
这时候,吐蕃的使者返回了逻些城。
交通的不方便,所以一来一去,往往需要很长时间。
也有唐朝的使者,但带回来的消息,让吐蕃人十分高兴,那怕是对唐朝反感的人,人家来送金子,布帛、茶叶与瓷器,为什么不高兴?还有书籍,真没有人看出李威用意。唐朝的生活习惯,对胡人蕃人的吸引力不强,然而文化却有强大的吸引力。吐蕃有自己的文字,可有许多人会说汉语,会写汉字,喝茶,穿丝绸衣服。这些书籍也被哄抢一空。
唯独遗憾的没有铁器。
唐朝简铁资源还不够用呢,到处从海外找铁买铁,也不能给。那些是给吐蕃享受的,一个个官员贵族只顾享受了,**了,这个国家离灭亡也就不远了。那个铁器能给吗?
正在唐朝使者册刻新赞普时,亲唐派与亲赞普派系的大臣喜气洋洋的时候,一个人走向了生命的尽头。
文成公主入蕃很多年了,高原气候的艰苦,再加上松赞干布死得早,受了噶尔父子的气,身体一直不大好。去年论塞调傍离开后,就一直重病不起,但议和是自己支持的,在等待消息,挣着一口气,多活了几个月。听到顺利搭成和议,这口气也松了下来,于是身体迅速恶化。派人将没禄氏喊来。
对文成公主,没有太多恶感。况且这次帮了忙,没禄氏立即赶到布达拉宫。
文成公主命令周围服侍的人退下,看着没禄氏说道:“太后,我这一生最大的遗憾,是不能老死在中原。还是长安好啊,繁华,气候宜人。”
没禄氏没敢作声,以为文成公主想要将她的骨骸带回中原安葬。那可不行的,她是松赞干布的王妃,必须在吐蕃,按照吐蕃的规矩安葬。
文成公主继续说下去:“太后,我没有看到唐朝的新皇帝,听说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
“嗯“没禄氏重重地点了一下头。
“有没有想他?”
没禄氏脸一红,说不想那是假的,可怎么好说出。?
第六十八章穷(下)
李治不能再包庇曹怀舜了。;
简单的商讨之后,曹怀舜贬去所有官职,流放岭南。
但在民间引起了争议。不能说一次战败,就会永远战败,上秦时的孟明视,眼下的梁积寿与薛仁贵,皆失败过,可与曹怀舜情况不同。人家败是失误,不是怯弱。这上战场就是生死博杀的,怯弱了,还打什么?太上皇不是用人失误,是用人越来越昏庸了。
先有大非川之败,又有横水之败,唐朝这是怎么啦?
岂止!
李治手上边功总体不差,这时候底子虽然衰退,但还有一些底子,交给武则天后,仅有的底子糟蹋完了,不是一败两败了,是一败再败。
因为对突厥人唐朝有心理上的优势,此次横水大败,议论声很大的。幸好此时郑当渠全部竣工,消息传得及时,牵走了百姓的注意力。
看到邸报,李威将韦弘机喊来。
赏识他对土木的才华,李威给了他一次戴罪立功的机会,重新授于都水监使者之职,专门管丹水渠,以及全国未来的水利实施。但到了最关健的时候,从郑当渠到丹水渠不用一百里路就可以全部打通。
可将是技术含量最高的一段。中间有许多大山,地势高拨,又没有合适的水源供给。在这不到一百里的河渠上将修建两个中型水库储水,随之还有s渠降低坡度,以及多道原始的船闸——陡门,甚至不得不强行开凿出两个不算太高的石山,将石山生生炸出一条河道出来。另外还有建造各个防坍堤,用巨木与岩石在各个石灰岩的山体,强行修一道堤坝出来,防止山体滑坡坍塌。
不是很长,即便将所有河渠拉直,顶多一百里多一点,然而难度将会超过三门渠的难度。
不但是丹水渠到了最头痛的地段,各地的水利勘探报表也源源不断地呈报上来。对水利,唐朝一直很重视的,有史料的记录就有三百多项。最多的是李隆基,一共五十八起,然后是李治,是四十五起。不过考虑到李隆基地位时间比李治长了九年,国家又是财政最良好的时间段,也说明了最关心的“民生”的皇帝,是李治。就是最末的唐僖宗,国家整个无序,十五年间还有一起水利记载于史册。
但有惩于隋炀帝大运河之弊,唐朝的水利工程皆不是很大,就着国家财力进行的。一大半是各个地方的刺史亲自主持,与朝廷没有多大关系。但这次大修水利性质又不同,若是让各地刺史主持,必然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将会造成河流堵塞,生态失去平衡。特别是江南,第一河道必须让出来,否则洪水泛滥成灾,将成严重性的灾难。到后世,还不停地抗洪救险呢。现在江南有,但因为开发得少,情况不严重,几乎都没有史书去花精力记载。一旦整体开发,情况却是两样的。
第二必须留下一些湖泊蓄洪,甚至要使各个官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比如江堤河堤必须留下一个缓坡,减少水位高时的水压对河堤的冲击,即使是河道与湖泊中间的淤泥,也只能适当的挖掘。保持河道上游的树木不得胡乱砍伐,减少山洪爆发。保留一些芦苇野菰的存在,将湖边的淤泥固定不至于流失。定期检查河堤上的白蚁,防止蚁穴扩大,造成溃堤。
如何落实,李威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总之,将后世看到的一些抗洪救险,以及大堤的种种隐患,一股脑地倒给了韦弘机,再让韦弘机与一些内行的专家群策群力,落实细节。
但有一点,这就不能一个州县去实施,而要所有州县相互配合。中央朝廷也不得不出来主持大局。
说完了,李威很少过问。
关健时候,问得多,也许让人想入非非,说不定产生不好的想法,对这件事也来一个掣肘。
可是郑当渠结束,即将进入下一个环节。全国大修水利的事,留在日后,可是打通郑当渠与丹水渠马上继续接上去施工了。这不是在丹水下游,考虑水势浩大,即使是夏天,也可以施工。仅考虑是耕种时间,规模不能弄得太大,有闲工夫的人,前来做一下民夫,没有,回家种田,不能耽搁了生产。粮食,就算种种变革下去,真正来说,整个唐朝依然是地广人稀,但还是唐朝最重的课题。可难度大,李威要了解一下。
韦弘机进来,两人交谈了良久。
“韦卿,辛苦你了,丹水渠这一次得我将它弄好,不要有失误,后面的……才是真正的……”
“得花多少钱帛?”韦弘机也是满脸兴奋。
丹水渠即将竣工,已经吸引了举国上下的关注。但丹水渠最终目标还是为了将物资运到长安,拱卫京城。只是这一次做得漂亮,没有给朝廷带来经济压力,也没有劳民,另外还副带着衍生了许多新事物,造福于国家百姓。所以百姓说它是善政,欢声雷动。但相比于接下来的工程,两渠仅是一个毛毛雨。不仅是花费,还有广泛程度,这有可能涉及到全国三分之一地区,能平空变出来几百万顷甚至近千万顷良田。
即便最悲观的想法,也会变出来三四百万顷耕地。整个唐朝有多少户人家,一户人家一百亩,也就是一顷地,仅此一举,就能安屯三四百户人家衣食无忧。但账不能这样算的,若这样算,整个唐朝得有多少耕地,是几个一千万顷,一人一顷地也有了,然而为什么地不足?手中有几千顷几百顷耕地的大户人家,庶族地主数不胜数。不能平均算的。
但其意义肯定也远远超过了两渠的意义。这些地只要公平的分配下去,会养活许多百姓,也为朝廷增加许多税务。
“得多少钱,我还能有你清楚?”
“臣没有算过,是不敢算,会花很多钱的。”
“不急,你先将计划理出,写一份详细的奏折,呈上朝廷。嗯要实施,最少得要五年到八年。”
“那么晚啊,那时臣也早老了。”
李威默然,不管怎么说,韦弘机还是一个人才的,只是没有将他用对地方。但今年也奔七了,能不能坚持到那时候,真不好说,就是能坚持到那时候,身体多半也不行了。
不但是韦弘机,还有裴行俭、刘仁轨、薛仁贵、李谨行,这些文臣武将,皆是一个今年高。是不是要看一看中年大臣中,有没有什么人有才能的?脑海里想了一下,除了狄仁杰等少数几人,真没有让他发觉有什么人有特别的才华,包括魏玄同在内。只好说道:“是啊,因此,你也要保重身体,等到那一天。”
……
曹怀舜流放,但还有另一个问题,不仅是曹怀舜,还有李文暕。此次他没有大过,可也表现得很无能。也就是说,李治亲点的两将,皆没有才干。然而幽州与恒州的军队,作为这一战的侧应兵力,总要有一个人统帅的。
前方不知什么时候决战就要开始,后方这一人选却久久未决。
李治还是没有问李威,实际上问李威,李威也拿不出什么好人选,哼,程务挺,张虔勖勉强凑和。张虔勖资历不足,程务挺他也不大情愿推荐,于是再次装聋作哑。
但另一件,李治无法不让儿子不出面了。
买来了唐朝的大量船舶与武器,倭国人终于不甘心了,今年二月份,东南风正起的时候,海面上的风浪也不是很大的时季,大量的船舶从东而来,带着许多倭国的士兵,登陆新罗半岛。
一个恶心的民族,一个完全不象人类的民族,两个民族直接对撞起来。
金法敏算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不管怎么说,能从唐朝手中抢来大片土地,还迫使唐朝默认了此事,就是有吐蕃突厥的原因,也很不容易的。但数次的战役,新罗人生活十分困窘。
他的运气也好,吐蕃人与突厥人先后用兵,赢来了难得的喘息时机。这几年中,他立即乘机与唐朝修好,派出大量的使者请罪,然后治理国家。几年下来,居然新罗重新恢复了生机。后来棒子历史将他称为文武王,意思是能文能武的意思。算是一个人物。
但李威疏忽了一件事,金法敏是很厉害,可是他也老了,这些年操劳过度,甚至有时候都亲自上阵杀敌,身体每况愈下。他的儿子金政明才六岁。闻听倭国突然入侵,无疑晴天霹雳。
这时机拿得也太巧了吧?
不象后世,媒体传播很快,倭国入侵新罗,唐朝要几个月后才能听到大约的消息。象新罗国内的困难,唐朝压根儿,就没有听到过。皇太子年幼,他自己又时常生病,新罗正处于最困难的时刻,倭国大肆入侵,无疑是一个最大的恶噩。立即抱病起来,亲自组织反抗。
这个民族也很顽强的。不然也不可能从唐朝手中讨来便宜了,而且倭人犯一个严重性的错误。此次入侵,花了许多钱,几乎将如来佛祖上的金衣都扒下来,融化了,向唐朝人购买武器。他们入侵,不仅是岛国意识,想在大陆上搭上一块跳板,还有就是为了财帛。
按照与唐朝皇帝的协议,你们如何打,我们大唐不管,占多少地盘,就得到多少地盘。不但是这个,掳掠财富不管,并且因为国内部曲减少,任由你们掳掠百姓,到登州来向唐人出售。唐朝禁止人口买卖,然而屡禁不宣,几乎到后来不怎么管了。但除了吐谷浑,那是生生折了薛仁贵十万人的部族外,还有战略意义,不能当作正常的政策。无论是谁到新罗,也不好将这些百姓当作部曲。
唐朝迁移了高丽人,但是安置,不是部曲,性质不同的。
一上岸后,什么事情都做出了,能抢的几乎抢掠一空,包括人在内,全部抓捕起来,集中看押,准备一起押到登州,卖给唐朝人。
这种近乎灭户的政策,激怒了新罗人。反抗更激烈,这些百姓都是经过唐朝军队与靺鞨军队战火浴沐下来的百姓,依然保持着凶悍的性格。几处登岸口,战况因此变得惨烈无比。
可是倭人得到了唐朝大量先进的武器,交战得久,渐渐占据上风。金法敏一看不行,自己身体时好时坏的,一旦倒下,自己儿子年幼,国家本身就有可能产生动乱,再加上倭人入侵,新罗危在旦夕了。派出使者,登上小船,到了登州上岸。然后马不停蹄地赶到洛阳。
李治说此事我不管,也不好管,这种做法简直不符合儒家本义,传出去争议会很多,然后又说了,你去与我儿子谈吧,他才是唐朝的皇帝。
这个叫金法本的使者,又找到李威。
李威听他说完了,道:“你们新罗是我们唐朝的友国,倭国也是我们唐朝的友国。手心是肉,手背是肉,你让我们唐朝怎么管?不如这样吧,择日我会派一名使者前去倭国,替你们两国调解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