纱帘的背后-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知道,此刻,这个人完全是个虚弱不堪而又断断续续的生命,被他无法满足的欲望所攫住,精神的欲望比肉体的欲望更加可怕……
“拴上门,”皇帝命令道。
于是,她拴上了门,当她再次回到他的身边时,他带着一种吓人的、无法满足的渴望目不转睛地看着她……一位生活在宫里的老宫女曾经告诉她……如果想延长皇帝留在寝宫的时间,可以将一种非常管用的药草掺进他爱吃的菜里,这样可以给他出乎意料的、非同寻常的力量。但这种药草也很危险,不要用得太多。那样将会使人完全枯竭,最后甚至能致人死地。
第三天早晨,筋疲力尽的皇帝头埋在枕头里,沉入半死不活的寂静之中。他的双腿发蓝,双目微阖,无法动弹,他瘦削的脸庞慢慢地变得苍白泛绿,加之他黄色的皮肤,看上去就像死了一样。
作者告诉我们,72个小时马拉松的结果,就是叶赫那拉怀孕了,而咸丰皇帝,则成了“一个低能儿”。
传记作者所考虑的下一个问题,就是“到底谁是这个男婴事实上的父亲,这个孩子在数年之后就成了大清帝国的统治者”。他们声称,由于过度纵情声色,咸丰皇帝早就半身不遂,所以叶赫那拉根本就没有生产,而是从一位汉族妇女那儿弄来了一个男婴,冒充叶赫那拉和咸丰的儿子。
另一位作者补充说,这个孩子的母亲是被叶赫那拉的太监掐死的,为的是灭口。这些作者完全不理会满洲人在皇位继承之事上都是些怎样的偏执狂,这样李代桃僵的事根本不可能发生,而且,叶赫那拉的怀孕将会受到严密的监控,这和威尔士王子6的王妃所遭遇的情形,没什么两样。这些趣闻也许看上去很愚蠢,但人们相信它们。
西方人笔下,所有关于叶赫那拉是一位邪恶操纵者的描写,皆导源于巴克斯爵士,凭藉假说,巴克斯道出了这样的真相:叶赫那拉是一个聪明、好斗和专横的人物,这样的人物更经常的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而不是现实中,她能用廉价的手镯作为贿赂打通路子,得以进入地球上最难以接近的堡垒,那里用性和狡诈接纳每一个人;她被当作皇帝的人质,唆使其他所有人,本能地借助谋杀的手段以除掉任何障碍。这实在是一幅非常有趣的讽刺画,但它彻头彻尾是假的。
人们终于发现巴克斯是个伪造材料、编织传说的骗子,这一发现让重新审视所有材料成为必要。每一种依据巴克斯的传说所作的描述都变得令人生疑。因此,我们必须从头开始,看看叶赫那拉到底喜欢什么,以及,她生命中的戏剧性事件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回顾她一生中最生死攸关的极端时期(这个时期充满国内战乱、外敌入侵、宫廷政变和反政变),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立刻就显露出来:那些其他人所干下的谋杀之类的勾当,全都栽到了她的头上。在有些案例中,元凶不难确认;而另一些案例,虽说有许多嫌疑犯,但叶赫那拉并不在其中。倒是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发现:西方人把叶赫那拉和其他女人搞混了,于是,有一些针对她的、耸人听闻的指控,却是张冠李戴的结果。
她真实的身份是什么呢?有两点可以肯定:其一,作为宫里的一位年轻女孩,同时作为一名来自外省、身份卑微的天真少女,当时她几乎完全被忽略了;其二,她生下了唯一存活下来了的、以继承皇位的男性后嗣,正是这一事件改变了她,使她成了一名政治代理人。这就是迄今所知的全部事实。
作为一个对皇宫全然陌生的女孩,她并不是一个受本能驱使、嗜血成性、总在搜寻受害者的人,她其实是一种反应型人格,所有的迹象都显示,她是一个内向、孤僻而忧郁的女孩,她沉潜内敛、深藏不露,密切注视着事情的发生,不管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她都随遇而安。她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一种悲伤而不幸的深沉记忆,她曾经解释说:“打从我小的时候开始,我这辈子就一直很苦。我从父母那儿没有得到过丝毫快乐,因为我不讨人喜欢。我妹妹总是能得到她想要的一切,而我,则常常不被理睬。”作为家里最年长的孩子,她觉得受到了虐待、被人忽视,并且,没人喜爱她,她度过了一个孤独寂寞的青春期,这种性格逐渐发展,在帘幕和面具的背后,隐藏着一个聪明而不幸的女孩。作为一个厄运受害者,这种对于个人悲剧的强烈感受,如影随形,伴随她整个一生。加之在后来的岁月里,她生命中的两个男人(丈夫和儿子)又都先她而去,给她留下无尽的哀痛和忧伤。
她终于有机会从家庭的不幸中逃离出来,这一机会得自于她作为一名嫔妃进入了帝王之家。当她被提名为秀女人选时,年方14,16岁那年她获选入宫,到了18岁,她已经完成了所有的准备工作。这4年严酷考验的结束,就像从一所严格苛刻的学校毕了业,她已经被彻底驯服,谨慎小心,如同一个进入任何一家欧洲王室内部私室的女孩一样。这是一个令人恼恨的、装模作样的礼仪世界,唯一的秘密只能保存在你内心的深处。每一个人都注视她,不间断地看她是否犯错。她不得不装出温和、愉快的样子,小心翼翼地伺候她的新郎,逐一熟悉那些无聊透顶的繁文缛节。她之所以顺从,是因为人们就是这样期待她的。除了漂亮和顺从,她什么也不是。
在紫禁城里,她得以首次接触到中国至高无上的、类似神一样的人:天朝皇帝和他残酷阴险的爱新觉罗家族,以及他猜疑妒嫉的异母兄弟们——那些亲王贝勒。和传说恰恰相反,她既没有在宫里大跳其华尔兹,也没有勾搭皇帝和他的兄弟们。他们全都信奉传统的儒家信条:鄙视女性,所以她和他们之间的接触其实非常有限。她唯一有规律地保持接触的是皇太后,即使在那儿,她也不过是一大群女孩当中的一个。
除了皇帝的直系亲属以外,所谓的朝廷,还包括那些野心勃勃的政治顾问,心怀鬼胎的各部大臣,以及指挥那些从未上过战场的军队的将领们。这些高级官僚和世袭的独裁者,他们的偏见、狂妄、无知和愚蠢将支配她整个一生。未来的她,将被他们塑造成形,被一种早就在运转的强大力量塑造成形,被伟大的事件和虚弱的人格塑造成形,除此之外,别无他途。男人和女人早就被那些争权夺利和阴谋诡计纠结缠绕在一起,在叶赫那拉还没出生的时候,这些早就已经陈旧而朽腐。
第一部分 叶赫那拉氏第8节 叶赫那拉氏(3)
至于她丈夫咸丰皇帝,其历史记录则十分糟糕。发生在叶赫那拉身上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咸丰的坍陷和他的统治崩溃的必然结果。
在父系这一支脉,咸丰皇帝的血统可以直接上溯到清朝的创始者努尔哈赤,他为满清王朝接手气数已尽明朝铺平了道路。
明朝是中国最长的朝代之一(公元1368…1644),前后经历了16位统治者(其中一位两度临朝),但明代晚期的皇帝全都是一些昏庸无能之辈,他们的精力全都消耗在寻欢作乐上,只剩下一架华而不实的行政机器惹人注目。在16世纪末叶,王朝进入弥留之际,就等着被人推倒一旁。国库空虚,税负繁苛,洪水泛滥,干旱频仍,饥荒遍野,这些都是传说中暴政苛酷的征兆,显示了上天的震怒。内外交困的明朝承受着来自蒙古、日本和俄罗斯的武力威胁。明代最后的四位皇帝,没有能力面对这样的挑战,于是干脆将国家大事交由宠信的太监去处理。
绝望之中,中国的上层阶级开始寻找新的选择,以替代明朝的统治者。传统上,一个朝代如果悖于天理,触怒天颜,上层阶级则可以决定是否应该弃暗投明,拥戴新君。
救赎来自于一个叫“女真”的少数民族,这支游牧民族来自寒冷的高原峡谷和朝鲜西北部多风的大草原。女真族不断向明代的国境线内渗透,他们定居下来,吸收采纳了汉族的一切,只保留了为数不多的生活习惯和礼仪风俗。他们拒绝让女人缠足,男人则以他们的发型闻名于世:剃得光光的前额,黑色的头发编成一根又粗又长的辫子,就像后脑勺上拖着一根绳子。
过去的几百年里,女真族陷入内部混战之中,主要对手是爱新觉罗和叶赫那拉这两个部族。明朝的官员则乐于在他们之间挑拨离间,这无疑是在玩火。一位明朝将军怂恿爱新觉罗的一位首领去攻击他的对头,然后又将他出卖给另一方。这位首领受尽百般折磨,最后被处死。他的死引起了一场大屠杀,最后在1586年被努尔哈赤所终结,他就是那位被杀首领的孙子。努尔哈赤通过军事征服和政治联姻,将女真各部族联合成一个统一战线。他垄断了毛皮、人参和珍珠市场,和明朝皇帝交好。满心感谢大明朝廷把他这样一个附属国的首领当作皇帝看待。努尔哈赤的另一项历史功绩,就是组建了一支7;500人的大军,把他们每300人分成一个军事编队,以不同颜色的旗子予以识别。以军事专制的方式,他利用这些“旗人”来管理他的帝国,监视他的臣民。与此同时,努尔哈赤还成功地让他的儿子皇太极率兵入关,威胁要侵占中国本土。
皇太极在使用迂回战术方面,是一位大师。他首先征服了朝鲜,从而积累了进攻中国的雄厚资金。他又利用朝鲜的国库,收买了蒙古可汗跟他结成联盟。蒙古允许皇太极的旗兵穿越他们的领土,从侧翼包围明朝军队在长城防线中的薄弱环节。从而打开了一个缺口,直捣北京。一位明朝将领匆忙率兵回防北京,这时,他发现皇太极的密探早已在城中散布谣言,说他已经秘密和皇太极结盟。明朝皇帝(一个不是很聪明的家伙)相信了这一谣言,把自己的将军抓了起来。皇太极的旗兵大摇大摆地进入了北京城,尽情地烧杀抢掠。在明朝的军队还没来得及重振旗鼓之前,皇太极就收拾起他们的战利品,再大摇大摆地回了他们远在长城之外的家。他现在还没做好准备对抗整个华夏帝国。在这段时期,他很欢迎那些望风而来的汉人士大夫以及那些愿意叛逃的明朝官员,让他们在满族亲王宽松散漫的监督之下,与蒙古顾问携手合作。这一成功地混合了三个不同民族的团队组合,使得女真政府似乎少了一些外国色彩,从而也更容易被中国上层人士所接受。老天爷明显也站在了皇太极这一边,并且,好像也认可了这一切。1636年,他公开宣告,成立大清王朝,封自己为皇帝,女真民族被赋予了一个新的名字,带有一种神秘力量的内涵:满族。
皇太极没有活着看到他的征服计划得以完成,但舞台已经搭好。他的接班人,娃娃皇帝顺治,继位时只有5岁,只能由两位亲王联合摄政: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和堂兄济尔哈郎,两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家伙。正是这个多尔衮,很乐于从明朝讨还家族的血债。
虽然满世界的小学生都被告知:1644年满清征服中国,但这并不是征服,而是背信弃义,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所有冲锋陷阵的事都让一个名叫李自成的汉族土匪给干得差不多了。李自成在陕西的大本营从内部给了北京致命一击。在满族的旗兵沿着长城摆好阵势的时候,这位李土匪抓住了机会,靠自己的力量一举拿下了北京城。那是1644年的4月。
筋疲力尽的明朝皇帝(早先就是他把自己的将军给抓了起来),攀上紫禁城后边景山山顶上的一座亭阁,俯看着山下的匪兵们从灰尘漫天的街道上疾驰而过,他拿出一根红丝带,在红漆横梁上打了一个结,然后,把自己挂了上去。大明王朝就这样终结了。
一位名叫吴三桂的明朝将领,匆匆忙忙率兵从山海关赶回,要解北京之危,但这时候要想救他的皇上,实在也太迟了。还有更糟糕的事,就是吴三桂最宠爱小妾竟然被李土匪给劫走了,此时此刻也许正在消受他的艳福呢。被激怒的吴将军匆匆回了山海关,在那儿,他向摄政王多尔衮提出价码,要跟满族旗兵做笔交易:如果他们能帮助他解放北京、击溃李自成、救出他的小妾,他就把他们视为同盟军,放他们入关。多尔衮同意了,旗人倾兵入关,在长城脚下的平原上和土匪的部队摆开了战场。
满族人以这种稀奇古怪的方式控制了中国,而根本不需要什么征服。多尔衮巧妙地为满清辩护,说他们并没有“侵略”北京,而只是从土匪的手中“解放”了它。话虽如此,但他们好像并没有离开的打算。1644年10月,满清朝廷从奉天迁到北京,8岁的大清皇帝顺治,登上了龙庭。
打那以后,满清王朝为维护自己的统治不得不打击大量的汉族反对者——同时还凭藉一种恐怖统治使中华帝国的人口大幅度减少。昏君明主,来来去去。一旦遍及中国的满清暴政扎牢了根基,曾经使明朝溃烂的腐败,同样开始遍地开花。到了19世纪初叶,满清帝国和它的军队已经虚弱无力、不堪一击,实权旁落到争吵不休的王公贵戚的手中。
叶赫那拉的丈夫咸丰皇帝,是满清入主中国后的第七位皇帝,出生于1831年,是道光皇帝和皇妃钮钴禄氏的儿子。咸丰的生母在他9岁的时候去世了,于是他被交给另一位皇妃照料,这位皇妃为道光皇帝生了另一个男性后嗣,这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恭亲王,他在叶赫那拉的一生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恭亲王行六,比咸丰小两岁。孩提时代,两个小家伙非常亲密;他们在一起习武,比赛骑马、射箭和长矛。
并不是所有皇室兄弟都能这样融洽相处。满清的龙椅也不是自动传承给长子,于是,就有持续不断的明争暗斗经常上演,这也正是亲王们为什么总在打口水仗的原因。这时候,恭亲王被选为继承人的可能性很小,他太爱开玩笑了;至于五子惇亲王,则有太暴烈好斗了;而咸丰,则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
孩提时的咸丰由一位老先生充任他的老师,这位老师对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