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王朝36大悬案 >

第6部分

大明王朝36大悬案-第6部分

小说: 大明王朝36大悬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着,太子朱常洛也说:“我们父子如此亲爱,你们却是议论纷纷,这不只是你们目无君长,也使我陷入不孝之地,此后万万不可如此。”

万历问群臣还有什么意见,众大臣都叩首谢恩,噤若寒蝉。

有一个不知趣的监察御史,名叫刘光复,刚刚开口启奏,还不知是说了什么,就被万历大喝一声“拿下”,立刻被几个宦官扑倒,打得皮开肉绽,摔下台阶。阁臣吴道南当场吓倒,屎尿失禁,耳聋目盲,竟如木偶一般。

最后太子发话:张差的事就是张差的事,不许株连。

众大臣谁敢再议?立即唯唯退朝。第二天,把张差杀头了事。

十多天后,又悄悄把郑贵妃派出策动张差闹事的两个太监庞保、刘成在内廷处决。杀人灭口,死无对证,“梃击案”才算告一段落。

明代“伟哥”悲剧

这时的郑贵妃总算明白:皇太子废立之事已成泡影,朱常洛就是未来的皇帝。于是改弦易辙,借口感激他的解救之恩,对他曲意逢迎起来。

除了不断供给珍宝、钱财外,还从自己身边挑选了八名美女,供给朱常洛享用。

这朱常洛体质原本不好,此时忽然从逆境转入顺境,正如贫儿乍富,不免失之放纵。有了这八名美女,更是雪上加霜,到他父亲死时,他的身体也到了崩溃的边缘。

他是1620年八月初一登基的。只是勉强支撑着,才完成了即位大典。开始十多天他还能理事,后来就卧床不起了。

这一夜,八美人之一的吴赞侍寝。朱常洛服了一粒红铅丸,狂躁不已。尽管乖觉的吴赞一再提醒“皇上,请节制”,朱常洛却神情异常兴奋,狂笑不止,使得吴赞不得不在第二天一早去求助于御医。

当日太医院由崔文升值班,听说皇帝亢奋狂躁,不知是阴虚肾竭,还以为是邪热内蕴,于是拿起笔来,下了一副泻火通便的猛药。哪知一剂到位,嗣皇帝就“一泻千里”,一昼夜竟拉了三四十次之多。

朝廷重臣杨涟立即上疏,指责崔文升,说皇帝弱柔之躯,宜补而误用泻药。崔文升也立即疏辩自卫,说新皇帝的病因乃多用红铅丸、“居处无节”所致,所以宜泄而不宜补。

新进的东林党人立即群起而攻,说崔“既益圣躬之疾,又损圣躬之名”——意思是,你的用药加重圣上的病,还居然敢抖出红铅丸的秘事,败坏了嗣皇帝的名声。

然而,新皇帝的病竟不断加重,以致不得不召来辅政大臣和皇太子来安排后事了。这时候,皇帝突然睁开眼睛问:“听说,鸿胪寺有人前来进药,他在哪里?”

首辅方以哲答道:“鸿胪寺丞李右灼说他有仙方可治圣上的病,臣等未敢轻信。”

可是这位已经自知不行了的皇帝想试试这个“仙方”,即刻派人宣李可灼进宫,并叫他快快进药。

李可灼进的是一颗红色的丸药。是红铅丸,还是另一种红色的新药?大臣们你望着我,我望着你,谁也不敢吭声。只见内侍捧着红丸,服侍皇帝咽下。不一会儿,皇上的喘象平复下来,呼吸也渐渐均匀了。大家都舒了一口气。皇上也连说李可灼是“忠臣”,传令给予赏赐。

晚上,大臣们都守候在东暧阁外室,突然,御前太监慌慌忙忙跑来,宣李可灼再进一丸。

第二丸落肚,皇帝初时也气象平复,首辅方以哲按照皇帝的意图,立即代拟圣旨,奖李可灼白银五十两。

突然间一声尖叫,皇上捧胸瞪眼,挣扎了几下,然后就长眠不醒了——“红丸”终于酿成了悲剧。

朱常洛还没有来得及制定自己的年号即驾崩,即位仅三十天。死后被谥为光宗。

“红丸”风波

两粒红丸,要了皇帝老子的命,明廷朝野,顿时卷起轩然大波。这红丸到底是什么药?这李可灼不是御医,怎么敢在皇上病情危急之际,进这种药?是受谁的指使?五年前的废立两派,再一次摩拳擦掌,卷起一轮新的党争。

有的人认为:这李可灼进的就是红铅丸,只是一种普通的房中药。房中药大都属于升阳壮火的热药,皇帝大泄大泻,阴寒弥漫,以火制水,也算用药正途。何况,明代诸帝大多是色欲之徒,很多人都是把春药当做补药进上,从而踏上坦荡的仕途的,李可灼何尝不想如此。只不过他的时运不佳罢了。

也有人认为:这红丸就是道家金丹,从那药的颜色便可推知那是用汞炼成的汞化合物。明代诸帝希求长生不老,大都宠信方士,宪宗时期,受封为真人、法师、法王、禅师、国师的僧人道士,竟达一千余人。嘉靖帝退居西苑万寿宫二十余年,长期不理朝政,只以炼丹求仙为事。方士们也常常铤而走险,用救命金丹来对付垂危病人,死了是病重难救,而一旦活了,则名利双收。李可灼的心态大约也是如此。

还有人认为,拿春药给垂危病人吃,是出乎常理的。李可灼不是疯子,明知道这病人乃是皇帝,如何敢这样胡来?何况朱常洛本是滥用春药,纵欲伤身,他需要的是清心寡欲,静养休息,哪能再用这等虎狼之药,火上添薪?李可灼显然是受人利用,故意拿这等药物来加速其死亡,其罪责已经不是误用“红丸”,好心办了坏事,而是一种精心策划的谋杀了。红丸案之所以成为多年纠缠不清的大案,就是因为有这最后一说。

原来,那进泻药而使病情突然加重的崔文升,原是郑贵妃属下的人,李可灼又是首辅方从哲带进宫来的。所以,保太子派的人一致认为:崔和李都是弑逆,应该处以极刑,不仅如此,还要追查幕后指使,这个幕后人,当然又指的是郑贵妃。

和以前稍有不同的是,首席辅政大臣方以哲也成了众矢之的。方以哲挡不住这股抨击狂流,慌忙上疏请求致仕(即退休),想借此得以逃脱。可是致仕之后,声讨他的疏文还是像雪片一般飞来,其中以礼部尚书孙慎行的论述最为严切。他说:“臣以为:以哲纵无弑之心,却有弑之罪;欲辞弑之名,难免弑之实。《实录》中即欲为君父讳,不敢不直书方以哲连药二丸,须臾帝崩。恐百口不能为天下后世解也。……罪恶逆天,万无可生之路。”

对此,方以哲只有一面尽力上疏自辩,一面自请削去官阶,并愿远流于边方异域。

这时候,有很多宦官在内廷为他打点,在外廷也有许多官僚站出来为他说话,但事情还是盘根错节,很难了断。
 最后,韩爌上了疏,详细说明进红丸时他目睹的情景,又建议把李可灼、崔文升另行处理,才勉强压住了众议。韩爌为人老实,并不阿附方以哲,而且是进红丸前几天才入阁的,又是进红丸时在场的大臣之一,所以才能平复众议。

李可灼被判为流戍,崔文升则发往南京安置。“红丸”一案,到此才算暂时了结。

“红丸”余话

下一个皇帝是年号为天启的明熹宗朱由校。

天启年间,魏忠贤伙同朱由校的奶母客氏当权,以编修《三朝要典》为名,把“梃击”、“红丸”、“移宫”三大案翻过来。在“红丸”案中出尽了风头的孙慎行,受到了“削夺”的处分,被开除了官籍,夺除了所有的官阶封号,最后还定了流戍。论疏最多的东林党人也都受到了追论,党魁之一高攀龙投池而死。

明熹宗死后,崇祯惩办了魏忠贤,又把“三案”再颠倒过来。

崇祯死后,清王朝入主中原。逃窜到南方的明朝遗族组建了南明王朝。不幸的是,他们竟然在立足未稳之际,又一次地用“三案”做题材挑起党争,直到明王朝的彻底灭亡。

党争之祸国殃民,难道不是很明显的吗?

5.魏忠贤:擅权之谜

许多历史学家认为,中国封建社会最腐朽、黑暗的时期应该是明朝天启年间。太监魏忠贤权倾朝野,被称为“九千岁”。许多朝廷官员甘当魏忠贤的鹰犬,甚至当他的干儿孙,各地还争相为魏忠贤造生祠,规格竟然与“万世师表”的孔子比肩!

魏忠贤凭什么敢这样胡作非为,专权乱政呢?

入宫

明隆庆二年(1568)正月,魏忠贤出生在河北肃宁一个贫寒的农家,也许父母没有给他取名,人们根据排行叫他魏四。他不读书,不种田,没有正业,在很长时间里,这个日后的“九千岁”都是一个非常标准的泼皮无赖。

据《玉镜新谭》记载,他不仅结过婚,而且还有一个女儿。在一次豪赌中,他输掉了自己微薄的家产,而且输掉了借来的赌资,在汹汹的逼债声中,生性果敢的魏四带着几分愤慨,做出了一个日后影响大明王朝政治历史的大决定——用《明史?宦官列传》的话来说,就是“与群恶少博,不胜,为所苦,恚而自宫”,即准备去当太监。
但是,想当太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得自己解决净身问题,手术、疗养、饮食、医药等费用,合起来最低也要二十多两银子,对一个负债累累的人来说这无疑是天文数字。其次,当时的净身手术师虽有一定经验,但一无麻醉,二无消毒,不只疼痛难忍,而且死亡率很高,而成年人净身更是风险倍增。第三,更重要的是,即使净了身,也不一定能当上太监。

明朝太监人数之多,创下了历史纪录。高峰时是十万,直到明亡时,宫中仍有七万太监。尽管如此,却仍然满足不了无路可走者的求职需求。明朝中叶有一次招收太监,初定名额是一千五百人,蜂拥而来报名的净身者却有两万多人,最后名额扩大到四千五百人,还是不免有一万多人落选。社会有一个专门的称呼:“无名白”,也就是净了身却没有当上太监的人。

面对这样险恶的前途,魏四的决定实在可以说是铤而走险。家里居然被他说服了,连他分家出去另过的哥哥魏钊也卖了家里的一头驴,来资助他这次悲壮的冒险。

河北肃宁历来是出太监的地方。魏四很快打听到了进宫的门路,和专管招收太监的吴公公搭上了线。然后,他揣着家里东拼西凑来的银子,到京城净身。他的运气不错,伤口没有感染,顺利度过了危险期。可是家人带来的消息让他发愁:房子已经卖了,全家搬进村边的土地庙,然而用这点钱作见面礼,吴公公根本不收。走到这一步,魏四的孟浪就已经变成了全家的投资,不能眼看着事情半途而废,让他当“无名白”。哥哥魏钊狠了狠心,把仅有的三亩薄田卖了,让侄子把钱送了来。

这回吴公公收是收了,但能不能进宫,他却没有说。秋去冬来,魏四整天窝在京城乞丐们聚集的龙华寺的偏房里,吃不饱,穿不暖。万历十七年(1589)腊月十四日,在龙华寺待了四个月的魏四终于赶上了那一年的最后一次挑选。

这一年,魏四二十二岁。

升迁

进了宫,管人事的太监给了他一个新的名字,叫“李进忠”。他被安排到司礼监掌管东厂的太监孙暹手下当差,每天的任务就是早晨起来倒前宫的马桶,这一倒就是好多年。
后来,他渐渐琢磨出升迁的门道,就开始巴结颇有权势的东宫近侍魏朝,拿出他烧菜的手艺同魏朝吃吃喝喝,还结拜成了“金兰兄弟”。魏朝一高兴,就常常在秉笔太监王安面前说他的好话,他也不失时机地开始巴结王安,王安一高兴,就安排他在储备粮棉的甲子库办事,开始有了些油水。随后,又安排他主管东宫王才人的膳事。从这时起,他才脱离了底层太监的行列,一年能有个百十两银子的“外落”。

他安于现状,心满意足,即使做梦,也不会想到日后有人会把整个帝国的权力交到他的手上。

万历三十三年(1605),就在李进忠伺候东宫王才人不久,这位相貌平常的才人,居然为太子生了一个儿子,而且是长子。李进忠因为侍候王才人,自然而然也兼管小皇孙的伙食。能承担如此重任,他感激涕零。对王才人与小皇孙,他有一种出于本性的忠诚与依恋。当时,人们对这位太子并不看好,因为皇帝喜爱郑贵妃,总想把郑贵妃的儿子换成太子。但李进忠不管这些,既然是他的主子,他就无条件地忠心耿耿,尽职尽责。才人一高兴,就让他恢复了本姓,改名叫魏进忠。不久,又提拔他为东宫“典膳”,即整个东宫的膳食总监。

按明宫的规矩,后妃不亲自抚养婴儿,皇子是在奶妈、太监和宫女们的照顾下长大的。小皇孙朱由校还未出生,皇宫里就开始张罗为他找奶妈了,这个找来的奶妈就是客氏。

据记载,客氏原是河北定兴县农民的妻子,当时生下一个女婴没有成活。她长得眉清目秀,肌肤白皙,奶汁充足,便被选入宫中。按照皇宫的规矩,孩子长到三岁,断奶了,奶妈就应出宫回家。有趣的是,朱由校对这个奶妈特别依恋,离开了她就大哭大闹,不吃不喝,生母王才人无奈,只得破例又把客氏请回宫中。后来王才人死了,小由校就很自然地把这位叫“客巴巴”的女人,当成了自己的母亲。

朱由校渐渐长大后,出阁读书的事根本无人过问,所以他从小就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只是个贪玩的孩子。少年之后,他对木匠活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显示出了杰出的工艺天赋。从那时起,魏进忠开始刻意地给这个帝国未来的继承人制造和提供各种新奇古怪、机关巧妙的玩具,并以此博得了孩子的欢心。一老一少的感情也在日常生活的积淀中逐渐稳定而牢不可破。在朱由校的眼中,这个忠诚好玩的老仆,给他郁闷飘摇的皇子生活注入了非凡的活力,更多的时候,他都愿意与这个鬓发渐白的太监待在一起,这不光是因为魏进忠能给他带来许多新奇的玩具,最重要的是在与魏的相处中,朱由校真正地体会到了一个人少年时代应有的轻松和乐趣。而这种直接积淀自童年的情感,就成了魏进忠日后翻云覆雨的最大资本。
专权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魏进忠五十三岁。这一年,他的命运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折。

首先,这一年的七月,万历皇帝死了,战战兢兢做了多年太子的朱常洛终于登基,成了明光宗。魏进忠所在的皇长孙居所一下子成了准东宫。更出人意料的是,明光宗登基才一个月,也一命呜呼。转眼之间,由魏进忠一手操持长大的朱由校即位,成了皇帝,史称熹宗。

一般认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