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 >

第10部分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第10部分

小说: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失守,唐生智下令中国军队进入〃复廓阵地〃。9日,日军逼近南京城墙,两军在光华门、雨花台、紫金山、中山门等处激战,光华门几度被突破。松井石根限令唐生智在10日午前交出南京城,遭到唐的坚决拒绝。12月11日,松井石根下令总攻。     
淞沪战后,中国军队消耗过大,蒋介石百方拼凑,守城兵力仅得12个师,约12万人,而且士气极端低落,其中新补士兵约3万人,未受训练,匆促上阵,官兵间尚不相识。这种情况,本已不能再用守卫战、阵地战一类的作战形式。蒋介石之所以坚守南京,一是如上述,南京轻易失守,攸关体面;二是对苏联出兵有所期待。   
当时在国际列强中,苏联是唯一表示愿积极支持中国的国家。8月21日,中国与苏联签订久议未决的互不侵犯条约,苏方允诺中国可不以现款购买苏联军火。9月1日,蒋介石就在国防最高会议上预言,苏联终将加入对日战争。④ 28日,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奉召返国,曾和中国外交部长王宠惠谈及苏联参战的必要条件。⑤ 10月22日,蒋致电时在莫斯科的中国军事代表团团长杨杰,询问如《九国公约》签字国会议失败,中国决心军事抵抗到底,苏俄是否有参战之决心与其日期。11月10日,伏罗希洛夫在宴别中国代表张冲时,要张归国转告:在中国抗战到达生死关头时,苏俄当出兵,决不坐视。30日,蒋介石致电伏罗希洛夫及斯大林表示感谢,电称:〃中国今为民族生存与国际义务已竭尽其最后、最大之力量矣,且已至不得已退守南京,惟待友邦苏俄实力之应援,甚望先生当机立断,仗义兴师。〃① 当时,蒋介石将苏联出兵看成挽救危局的唯一希望。12月5日,斯大林、伏罗希洛夫回电称,必须在《九国公约》签字国或其中大部分国家同意〃共同应付日本侵略时〃,苏联才可以出兵,同时还必须经过最高苏维埃会议批准,该会议将在一个半月或两个月后举行。② 此电与杨杰、张冲的报告不同,蒋介石内心感到,苏俄〃出兵已绝望〃③,但他仍然再次致电斯大林,表示〃尚望贵国苏维埃能予中国以实力援助〃。④ 不仅如此,他还继续以之鼓舞身边的高级将领,声称〃俟之两个月,必有变动〃。⑤ 12月6日,蒋致电李宗仁、阎锡山称:〃南京决守城抗战,图挽战局。一月以后,国际形势必大变,中国必可转危为安。〃⑥ 这里所说的〃国际形势必大变〃,仍指苏联出兵。12月11日,蒋已经指示唐生智等,〃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以图整理而期反攻〃。⑦ 但第二天却又改变主意,致电唐生智等称:〃经此激战后,若敌不敢猛攻,则只要我城中无恙,我军仍以在京持久坚守为要。当不惜任何牺牲,以提高我国家与军队之地位与声誉,亦惟我革命转败为胜唯一之枢纽。〃蒋指示:〃如能多守一日,即民族多加一层光彩。如能再守半月以上,则内外形势必一大变,而我野战军亦可如期来应,不患敌军之合围矣!〃① 不难看出,蒋所说所的〃内外形势必一大变〃的〃外〃,仍然包含苏联出兵在内。〃苏俄无望而又不能绝望〃②,这正是蒋介石当时的无奈心理。   
苏联与中国同受日本侵略威胁,因此,支持中国抗战,但是,苏联更担心德国入侵,日苏之间的矛盾又尚未发展到必须干戈相见地步,苏联自然不可能轻易在远东有所动作。         

第28节:做〃圣贤〃还是做〃禽兽〃(15)         
12月12日,日军继续猛攻,中华门、中山门、雨花门、光华门等多处城门被突破,南京卫戍司令长官部决定大部突围,一部渡江撤退。但是,由于情况混乱,撤退命令无法正常下达。除少数部队突围外,大部分军队拥至长江边,形成极度混乱的局面。挹江门外,〃被踏死者堆积如山〃。③〃仅有之少数船舶,至此人人争渡,任意鸣枪。船至中流被岸上未渡部队以枪击毁,沉没者有之,装运过重沉没者亦有之。〃④ 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   
在淞沪战败之后,南京失陷有其必然性,但是,突围与撤退时的严重混乱及其损失仍然是可以避免的。   
在极端困难的状况下坚持抗战国策   
首都失陷,常常和国家沦亡相联系,在中国历史上是很少有的现象。一时间,日军骄横气焰达于极点,中国政府、中国军队、蒋介石个人都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怎么办?中国的路应该怎样走下去?   
12月15日,蒋介石召集高级干部会议讨论,当时的情况是:〃主和主战,意见杂出,而主和者尤多。〃① 汪精卫本来对抗战就信心不足,这时更加缺乏信心。次日,他向蒋介石提出,〃想以第三者出而组织掩护〃。② 显然,汪企图抛弃抗战国策,在国民政府之外另树一帜。孔祥熙这时也从〃倾向和议〃发展为〃主和至力〃。③ 18日,蒋介石日记云:〃近日各方人士与重要同志皆以为军事失败,非速求和不可,几乎众口一词。〃④ 当时,陶德曼的调停还在继续,蒋介石担心日方有可能提出比较〃和缓〃的条件,诱使中国内部发生争执与动摇。26日,蒋介石得悉日方提出的新议和条件,发现较前〃苛刻〃,认为〃我国无从考虑,亦无从接受〃,内部不致纠纷,心头为之一安,决心〃置之不理〃。⑤ 2月7日,蒋介石召集国防最高会议常务会议讨论,主和意见仍占多数,于右任等甚至当面批评蒋介石〃优柔而非英明〃。⑥ 会上,蒋介石坚持拒和。28日,蒋与汪精卫、孔祥熙、张群谈话,声称〃国民党革命精神与三民主义,只有为中国求自由与平等,而不能降服于敌,订立各种不堪忍受之条件,以增加我国家、民族永远之束缚。〃⑦ 次日,再与于右任、居正谈话,表示〃抗战方针,不可变更。此种大难大节所关,必须以主义与本党立场为前提也。〃⑧ 蒋介石认为,与日本议和,外战可停,而内战必起,国家定将出现大乱局面。次日日记云:〃今日最危之点在停战言和。〃① 1938年1月2日,蒋介石下定破釜沉舟的决心:〃与其屈服而亡,不如战败而亡。〃② 他最终决定,拒绝德国方面的斡旋,坚持既定的抗战国策。   
从8月13日至12月13日,蒋介石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指挥抗战四个月,战略、战术呆板,对国际力量共同制裁存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和期待,未能及时组织战略撤退,造成中国军队空前巨大的损失,但是,淞沪、南京之战显示了中国军队、中国政府、中国人民的坚强不屈的精神,打击了日本的侵略气焰和在短时期内速胜的美梦。此后,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广大战场上就愈陷愈深,终致不能自拔。   
从战争学习战争。淞沪和南京之战期间,蒋介石和部分国民党高级将领认识到,中国对日抗战是持久战,必须以空间换时间,必须懂得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而不能在局部地区拼消耗;必须懂得运用阵地战、守卫战以外的其他作战形式。9月16日,蒋介石日记云:〃上海之得失不关最后之成败,不必拘泥于此也。〃③ 11月7日,日记再云:〃此时各战区以发动游击战争,使敌所占领各地不能安定,且分散其兵力,使之防不胜防也。〃④ 12月1日日记云:〃战败敌军制服倭寇之道,今日除在时间上作长期抗战,以消耗敌力;在空间上谋国际之干涉,与使敌军在广大区域驻多数兵力,使之欲罢不能,进退维谷,方能制敌之死命,贯彻我基本主张,此旨万不可稍有动摇。〃⑤ 同月16日,南京失守后的第三日,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国民书》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我全国同胞诚能晓然于敌人之鲸吞无可幸免,父告其子,兄勉其弟,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堡垒,以制敌之死命。〃① 这些地方都说明,通过挫折和失败,蒋介石的战略思想有了长进。   
还在淞沪之战的紧张关头,蒋介石曾经在日记中写道:〃凡我中国之寸土失地皆洒满吾中华民族黄帝子孙之血迹,使我世世子孙皆踏此血迹而前进,永久不忘倭寇侵占与惨杀之历史,必使倭寇侵略之武力摧毁灭绝,期达我民族斗争最后胜利之目的。〃② 淞沪之战虽然失败了,但是,中国军人所表现出来的浴血苦战、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与牺牲精神必将长留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集刊》第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附记:蒋介石为何开辟新战场   
当华北战场危急之际,蒋介石主动开辟淞沪战场。旧说之一以为,这是蒋介石为了将日军的进攻矛头由自北而南引向由东而西,以免日军过早地攻占武汉,截断国民政府自南京西迁的道路,是一项很高明的战略决策云云。此说曾引起激烈争论。一派主张蒋在事前即有明确意识,一派主张蒋在事前并无明确意识。两说长期相持不下。   
关于开辟淞沪战场的原因,蒋1938年5月5日曾在《杂录》中写道:〃敌军战略本以黄河北岸为限,如不能逼其过河,则不能打破其战略,果尔,则其固守北岸之兵力绰绰有余,是其先侵华北之毒计乃得完成,此于我最大之不利。我欲打破其安占华北之战略,一则逼其军队不得不用于江南,二则欲其军队分略黄河南岸,使其兵力不敷分配,更不能使其集中兵力安驻华北。中倭之战必先打破其侵占华北之政策,而后乃可毁灭其侵略全华之野心。总之,倭寇进占京沪,其外交政策已陷于不可自拔之境,而其进占鲁南,则其整个军略亦陷于不可收拾之地也。〃① 据此可知,当时蒋介石开辟淞沪战场的目的,在于分散日军兵力,粉碎其首先占领华北的侵略计划。         

第29节:蒋介石亲自掌控的对日秘密谈判(1)         
蒋介石亲自掌控的对日秘密谈判   
日方诱和与蒋介石的应对及刹车   
中日秘密谈判可以说是抗日战争期间最诡异的事件。这不仅表现在中日双方,而且也表现在中国内部。一方面,蒋介石屡屡对孔祥熙的谋和活动加以阻遏,但是,蒋介石本人又亲自掌控过几次对日秘密谈判。不将这些情况研究清楚,就无法真正了解谈判全局,也无法了解蒋介石的真实对日意图。   
精心指导的萧振瀛与和知鹰二之间的谈判    
南京陷落后,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内部主和派一度抬头,但蒋介石坚决拒和,力主坚持抗战国策。1938年3月13日,蒋介石专门在日记本中写了一段话:〃中国对倭抗战,决非争一时之胜负与得失,而为东亚千百世之祸福有关,故不惜任何牺牲,非达到此目的,终无战乱终止之期。〃① 但是,同年4月,中国军队在山东台儿庄取得胜利,蒋介石觉得中国有了和日本侵略者谈判的筹码,思想的天平开始倾向〃和平〃一端。4月9日日记云:〃此时可战可和,应注重和局与准备。〃② 此后,日方有希望英国出面充当调人之意,而蒋介石也曾决定派张群使英,在当地与日本进行和平交涉,以便于英国从中斡旋并担保。① 5月下旬,日本内阁局部改组,近卫首相以陆军前辈宇垣一成大将出任外相,企图借助他来抑制陆军。蒋介石看出宇垣将对华主和,准备利用宇垣,压制日本陆军中的少壮派。但是,蒋介石也提醒自己,防备宇垣对中国内部实行〃挑拨离间〃。② 日记云:〃敌国阴狠,讲和时更增危机也。〃③ 果然,宇垣上台后,即不断向中国摇晃橄榄枝。蒋介石则以〃刚柔得宜〃的政策相对应。④ 一面抵抗日本侵略军对武汉的进攻,一面也和日方代表在谈判桌上周旋。8月下旬,蒋介石开始指导萧振瀛和日本军部特务和知鹰二进行谈判。   
萧振瀛(1886-1947),字仙阁,号彦超,吉林扶余人。曾任西安市长。1930年任第二十九军宋哲元部总参议。1935年任天津市市长。次年任冀察政务委员会经济委员会主席。其间,曾多次与日军驻华北将领多田骏等人谈判。1937年抗战爆发,萧振瀛任第一战区长官部总参议。1938年7月下旬或8月初,日本军部特务〃兰工作〃负责人和知鹰二到达香港,萧振瀛与和知是〃旧友〃,因此受命与和知谈判。谈判中,和知提出总原则6条,其中有诱饵,也有新的侵略要求:1。 停战协定成立之时,两国政府正式命令,停止一切陆、海、空军军事敌对行动,中国政府以新的姿态,恢复七七卢沟桥事件以前状况。2。 日本政府绝对尊重中国主权、领土、行政之完整。3。 两国军事完全恢复战前原有状况后,以平等互助为原则,商订经济协定,以谋东亚经济全面的合作。4。 两国谋国防上之联系,在共同防止共产主义目标下,商订军事协定。5。 两国政府努力恢复两国人民情感上之亲善与谅解,取缔一切互相排侮之言论。6。 两国在此次事变中所发生之一切损失,以互不赔偿为原则。和知提出的《经济协定基本原则》共4条:1。 本平等互助原则,尽先欢迎日本投资,如日本财力不逮,可向欧、美各国商借资本。2。 资源与市场之紧密调整与提携。3。 两国互惠关税之协定。4。 战后复兴之合作。其《军事协定基本原则》共3条:1。 中日两国共同防卫,共同作战。2。 平时训练,得聘请日本军事顾问及教官,向日方订购及补充器材。3。 国防之联系。军事内容与情报之交换。①         

第30节:蒋介石亲自掌控的对日秘密谈判(2)         
当时,日军正节节向武汉逼进,和知〃求和〃,使国民党内部的部分〃主和〃派觉得是个机会,但蒋介石对此却不抱希望。8月26日,蒋介石与智囊、《大公报》主笔张季鸾商谈,对张表示:〃观察倭寇在华之权益与设施,岂能随便放手还我乎?若无重大变化与打击,彼决不罢手。一般以为和知来求和抱乐观者,实未究其极也。〃② 他在日记中明确写道:〃对和知应拒绝。〃 〃倭寇军阀不倒,决无和平可言。惟有中国持久抗战,不与言和,乃可使倭阀失败,中国独立,方有和平之道也。〃③ 9月23日,蒋介石返回汉口,主持汇报会议,决定对策。由于和知的条件首先就是〃恢复卢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