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 >

第21部分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第21部分

小说: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变前原状〃这一原则。当年3月4日,蒋介石致杜石山电云:〃萱野翁不辞奔劳,至深感佩。惟和平之基础,必须建立于平等与互让之基础之上,尤不能忽视卢沟桥事变前后之中国现实状态。〃③ 17日,柳云龙、杜石山在与萱野长知的会谈中提出七项条件,其中第三条即为〃恢复卢沟桥事变前状态〃。同年5月,小川平吉通过杜石山致函蒋介石,要求蒋〃快刀斩乱麻〃,迅速解决中日谈判问题。27日,蒋未拆阅即将原函退回,并且禁止杜石山等与小川往来。小川从辛亥革命时期即和中国革命关系密切,蒋的举动使小川极为生气,宣称将于6月2日回国,但蒋仍不加理会。6月2日,陈布雷致张季鸾函云:〃如彼果延期回国,可知其前所称欲回国者,全为装腔。请注意。兄函中有休战二字,以后如有接谈时,应特改变,以我方于未恢复七七战前原状之先,决不允其休战也,亦请注意。〃④ 陈布雷当时是蒋介石的侍从室第二处主任,代表蒋指导张季鸾的工作,此函当然代表蒋的主张。         

第58节:论〃恢复卢沟桥事变前原状〃(4)         
在秘密谈判中,蒋介石虽然提出以〃恢复卢沟桥事变前原状〃作为先决条件,不过,蒋介石并未对此抱有过大期望。1938年9月,武汉会战正酣,蒋介石分析形势,于3日自述云:〃倭寇军阀不倒决无和平可言。惟有中国持久抗战,不与言和,乃可使倭阀失败,中国独立,方有和平之道也。〃① 5日又自述云:〃敌将于武汉未陷以前,求得一停战协定而罢兵乎?此则无异城下之盟也,应严防。〃②   
从谈判先决条件变化为〃抗战到底〃之〃底〃   
对如何解决东北问题,蒋介石有一个漫长的摇摆、矛盾、反复的过程。   
1929年,日本曾向蒋介石提出,希望取得在中国东北的〃商租权〃,即为了商业和农业需要,日本人可以在东北购买土地。蒋介石觉得可以借此暂时缓和其侵略野心,拟予同意,但受到国民党其他大员反对,未成。1931年12月,蒋介石因丢失东北,在内外各方指责声中下野。次年1月,日本陆相荒木贞夫以支持蒋介石复出为诱饵,要求蒋赞同日本在东三省的〃商租权〃,并且假意表示中国可以驻兵。蒋介石即明确表示拒绝。日记云:   
荒木甚畏共党,亟愿余主持国事,共同防共,而其商租权,是不欲明订驻军,以有限数,不致不能驻兵也等语诱余。倭奴卑劣,亦视余为可欺也,诚不知中国尚有人也。③   
同年5月16日,蒋勉励自己:〃对俄外交,当不能放弃外蒙;对日外交,不能放弃东三省。〃① 随后,他并制订对朝鲜和东北的工作计划,指派齐世英联络东北,滕杰、黄绍美联络朝鲜。② 6月,蒋决定迅速派定东北义勇军指导员,并致函张学良,嘱其出兵热河,一面与东三省各义勇军打成一片,一面威胁山海关日军。③ 同月,他在牯岭听翁文灏谈,东北三省煤矿,几占全国百分之六十以上,铁矿占百分之八十二以上,自悔此前决策错误,日记称:〃惊骇莫名!东北煤铁如此丰富,倭寇安得不欲强占。中正梦梦,今日始醒,甚恨研究之晚,而对内、对外之政策错误也。〃④ 同年9月13日,他自记称:〃预期十年以内恢复东三省。凡为中华人民血气之伦,当以此奋勉。〃18日,蒋介石在汉口,听到日本人在租界鸣炮奏乐,庆祝占领东北,蒋介石受到极大刺激,在日记中表示,期望能于1942年以前,〃在中正手中报复国仇,湔雪此无上之耻辱。〃⑤ 这些,都反映了蒋介石思想中确有捍卫东北主权的一面。但是,日本军国主义者一施压,中日两国形势一紧张,他又软弱、动摇。1933年4月3日,他回忆1929年的旧事时写道:   
民国十八年,明知应与俄复交,而老朽阻碍。倭寇欲东三省之商租权,余欲以此而暂缓其侵略野心,老朽目短,无识如番人,强持反对。及至苏俄进攻吉林,张氏屈服,则倭寇野心益炽,致成今日内外交迫之局。及至胡朽事出,宋子文弄权,国益纷乱,是皆余自无主宰之所致也,何怨何尤,惟自承当耳。①   
从这页日记看,蒋在1931年1月拒绝荒木提出的在东三省的〃商租权〃后,至1933年4月,又有所动摇。不过,应该指出的是,这次动摇为时短暂。蒋介石写下上述日记之后的第22天,他就又〃研究对倭战略〃,认为〃与倭决最后之胜负,惟在时间之持久耳〃。②   
日本侵占东北,特别是扶植溥仪成立所谓〃满洲国〃后,曾多次向中国政府提出,希望通过谈判解决有关问题,但蒋介石大都拒绝不谈。其原因,在于蒋认为这种谈判只能使中国〃丧权辱国〃,不如不谈;即使谈判成功了,日本政府并没有控制、约束其军方的能力,谈了也等于白谈。③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蒋介石认为〃牺牲已到最后关头〃,决心应战。他预估:再有两年时间,将可恢复卢沟桥事变前原状;十年后,不只收复东北全境,而且可以收回台湾,扶持朝鲜独立,自信必〃由我而完成〃!④ 8月5日,胡适和陶希圣联名给蒋介石上条陈,主张放弃东三省,承认〃满洲国〃,以此换得日本让步,从根本上调整两国关系。蒋介石即表示:日本没有信义,〃以为局部的解决,就可以永久平安无事,是绝不可能,绝对做不到的。〃⑤ 次年2月2日,他在日记本中写道:如去年乘国内统一,对倭形势较优之时,急谋解决东北问题,或割让,或策封保留宗主权,而不出于承认形式,非特势所不能,即使解决一时,以彼倭少壮派军人之侵略思想,与其政府之不能控制,不能守信,则一二年间仍必向关内侵占,绝非根本解决之道也。〃① 此后,蒋介石在3月22日、23日的日记中都写过类似的话。 一言之不足而反复言之,这就说明,在国民党内部,持此说者非止一人。当时,蒋介石正筹备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蒋在提前写作的演讲要旨中写道:〃和战问题,降不如战,败不如亡。若我不降,则我无义务,而责任在敌,否则敌得全权,而我全责。民不成民,国不成国,则存不如亡也。〃并说:〃敌国政府,无权失信。若我放弃东北,徒长敌寇侵略之野心,永无和平之一日。〃② 当年9月18日是东北沦陷的第七个年头,蒋介石自我反省云:〃收复失土,痛雪国耻,全在一身,能不自强乎?〃③         

第59节:论〃恢复卢沟桥事变前原状〃(5)         
不过,蒋介石虽然希望收复东北,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他又不准备,甚至反对采用战争的手段。在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的演说中,他说:〃〃兵凶战危〃,古人常说〃不得已而用之〃。凡是真正懂得军事的人,一定不愿轻于作战,尤其自本党当政以来,一向以和平为职志,决不愿轻启战争,这是一定的道理。〃话题转回现实之后,蒋介石表示:〃我们这几年,一方面抱定保持我独立生存的决心,同时对于和平,始终为最大的努力,也不但是东北问题,就是其他中日之间的悬案,我也常常表示,只要经过正当、合法的外交方式,只要无害于中国国家的独立生存,我都可以负责解决。其理由就是保持和平为我们固有的理想,所以百事应着眼于民族久远的利害,而不在乎计较一时的恩怨得失。〃④ 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是一次标示国民党转变政策、确立抗战建国方针的会议,但是,即使在这时,蒋介石对解决东北问题的底牌也仍然是〃经过正当、合法的外交方式〃。   
1939年1月16日,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发表演讲《外交趋势与抗战前途》,将这一解决东北问题的〃底牌〃表达得更明确:一方面,他坚决表示:〃外蒙有自治之可能,而满洲完全是中国人,绝对不能独立。〃接着,他解释〃抗战到底〃之〃底〃时说:   
我们要解释〃到底〃两字的意义,先要检讨这回抗战起头是在什么地方,才可以得到结论。我们这次抗战是起于卢沟桥事变。凡是一种战争,要有目的,要有限度的。   
如果随便瞎撞,会使国家民族自趋灭亡。我们这次抗战的目的,当然是要恢复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如果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就不能和日本开始谈判,假使能够恢复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可以开始谈判,以外交的方法,解决东北问题……若在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没有恢复,即与日本谈判,便是我们最大的失败。……这是我抵抗的机会,也是我们不能不抵抗的时候。这时候我们无论如何只有和他拼命。……若恢复了平津,我们再不以外交政治的方法与日本谈判,也是自趋灭亡之道。①   
在这一段演讲中,〃恢复卢沟桥事变前原状〃仍然是与日本谈判的条件和前提。如前述,在特定条件下,这一主张有其正确的、策略性的一面,是一个有利于中国而不利于日本的方案。但是,蒋介石将收回东北的希望只寄托在〃外交的方法〃,说什么〃若恢复了平津,我们再不以外交的方法与日本谈判,也是自趋灭亡之道〃,这就有问题了。外交的方法,谈判的方法,可以是方法之一,但是,要让日本侵略者将已经进口的肥肉吐出来,在一般的状况下,〃外交的办法〃难于济事。因此,还必须准备另一手,即武力收复,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东北。然而,在蒋介石看来,这就是〃自取灭亡之道〃。显然,这是危言耸听。此事说明,自卢沟桥事变起,全面抗战爆发已经一年半,但蒋介石的对日恐惧症仍然很严重,对将抗日武装斗争进行到底,既缺乏信心,也缺乏决心,反映出蒋介石在对日斗争中特殊的软弱性。   
蒋介石对〃抗战到底〃之〃底〃所作的新解释   
如前述,将〃恢复卢沟桥事变前原状〃作为中日谈判的先决条件是可以的,但是,作为〃抗战到底〃之〃底〃则不妥。蒋介石不久改正了这一错误。   
1939年7月7日,蒋介石发表《抗战建国二周年纪念告日本民众书》,指责日本侵略中国,抢夺中国东北领土,建立伪满洲国等行为:〃把一大群人看成奴隶了,反要说是给了自由;把中国一部分领土占据了,反要说是建立了独立国。〃① 同日,蒋介石发表《告世界友邦书》,指出〃今日国际间一切无法律、无秩序之无政府状态,实由1931年之九一八,日本强占我东北四省始作之俑所造成〃。文告表示:〃在敌人未澈底放弃其侵略政策以前,我国抗战,无论遭受如何牺牲与痛苦,决不有所反顾或中止也。〃② 这里〃抗战到底〃之〃底〃就被说成日本〃彻底放弃其侵略政策〃,较之〃恢复卢沟桥事变前原状〃前进了。   
当年11月18日,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届六中全会上发表讲话,批判国民党内要求变更抗战建国方针,及早结束对日战争的错误思想。他说:〃如果我们国家民族一天没有得到独立自由平等,抗战就一天不能停止,而我们的牺牲奋斗和努力,也就一刻不容松懈,更丝毫不容有徘徊观望、半途而废的心理,幻想苟且和平!否则抗战失败,国家灭亡,我们就作了中华民族千古的罪人!所以现在如有人以为敌人已无法进犯,他的侵略之技已穷,我们可以乘此机会与他讲和,或者以为友邦都不可靠,不如自己早些设法和平,这就是陷入与汪精卫同样错误危险的心理。〃蒋介石主张:〃一面坚持抗战,一面抓紧建国,再要埋头苦干三五年,非获得彻底的胜利和成功,使敌人根本放弃其侵略政策,决不能停战言和。〃  
第60节:论〃恢复卢沟桥事变前原状〃(6)         
讲话中,蒋介石对抗战到底之〃底〃作了新的解释。他说:   
所谓〃抗战到底〃究竟是怎么讲呢?我们抗战的目的,如何乃能达成?我们抗战的目的,率而言之,就是要与欧洲战争…世界战争同时结束,亦即是中日问题要与世界问题同时解决。我在五中全会说明抗战到底,要恢复七七事变以前的原状,是根据以中国为基准的说法。若以整个国际范围来论断中日战争的归趋,就一定要坚持到世界战争同时结束,乃有真正的解决。   
他强调:〃如果那一个国家想单独调停或想藉此谋他一国的利益,不论出于何种方式,结果都必然失败。〃① 这里,蒋介石所说中国〃抗战到底〃的〃底〃就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合起来,扩大了视野,提升了要求,因而纠正了前说的错误。   
蒋介石的这一变化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密切相关。蒋介石早就认为,中日战争是国际问题,它的解决也有赖于国际形势的变化。1938年5月26日日记云:〃不能引起世界大战,恐不易使倭国失败也。〃② 7月27日自记云:〃中倭战事问题,实为国际问题,非有国际干涉,共同解决,则决不能了结。否则,直接讲和,则中国危矣。〃③ 当时,蒋介石已在研究,如欧洲战争爆发,则中国将与英、法、俄共同作战。日记云:〃速谋与英、法、俄进行共同作战之计划,以期中倭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又云:〃向英、法政府恳切商谈,使国际盟约中之制裁条款为有效条款,藉以号召多数国家共同制裁,且须同样运用于欧亚三洲之战争。〃① 1939年9月1日,德军进攻波兰。同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这一形势使蕴藏于蒋介石心中的期待成为现实,因此,他才能在五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将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战争联系起来,并对中国抗战目标作了修正和提升。   
〃最大之成功〃与〃最小限度之成功〃   
欧战的爆发燃起了蒋介石的希望,使他敢于公开倡言,中国〃抗战到底〃之〃底〃与世界战争之〃底〃同步,但是,欧战最初并不顺利,法军和英军相继战败。1940年6月,法国向德国投降,英军撤出欧洲大陆。同月,法国宣布封闭滇越铁路。7月,英日之间达成妥协,宣布封锁滇缅路。中国最重要的对外通道先后断绝。苏俄则因准备对德国作战,拒绝对中国的进一步援助。在此情况下,蒋介石不得不继续对日本采取战与和的两手策略,同时相应地将抗战目标区分为〃最大之成功〃与〃最小限度之成功〃两种类型。   
当年8月,日军积极谋划南侵,向东南亚进军,力图结束对华战事。在这一形势下,蒋介石曾准备利用时机,争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