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生活在清朝的人们 >

第24部分

生活在清朝的人们-第24部分

小说: 生活在清朝的人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花了又可再得,这其实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反映。以传统的本末观识不及此,反而惊呼要改变这种情形,是大可不必的。本文不为论述此意,而是要说造成仪征商品经济发展的动力,即移民盐商的作用及其与本地社会的融合。    
    仪征的移民,系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及扬州等地来的,而主要是安徽徽州人。新安人至仪,始自明代,清代继续增加。    
    今查道光《仪征县志》卷九《舆地》,卷十二《食货·户口》、卷十五《食货·盐法》,卷三十一、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四十二《人物》,卷四十六《祥异》,都有徽州人在仪征活动的记录,因据之制作下表。    
    侨寓、入籍仪征之徽州人简况表    
    姓名至仪时间是否入仪籍先世或本世职业备注    
    汪景贞明嘉靖盐商设义冢    
    吴士英嘉靖入籍士官光禄寺署正    
    汪逢年之祖嘉靖入籍盐商    
    吴德万历 设义冢    
    吴一澜万历 盐商    
    汪宗文万历  盐商修衙署    
    程贞康明末入籍商    
    汪镳万历 郑之彦  先人明入籍五世同居    
    王璋明  汪辑先人明入籍    
    黄时先人明入籍盐商    
    汪桓明入籍士    
    程思训之父明入籍盐商    
    刘正实明入籍武官    
    许承远明末清初入籍世家    
    吴爱明末清初入籍监生    
    吴绍清入籍盐商先居扬州    
    吴之清入籍士吴汝渐清入籍盐商    
    巴树保之父清入籍    
    汪还溥清入籍盐商    
    洪德常清入籍士    
    汪从晋先人清入籍士先世迁扬,占籍仪征    
    程人荣之父清入籍商    
    吴文镕先人清入籍士    
    戴清祖父清入籍士    
    汪文芷清捐修学宫    
    郑文明先人清入籍    
    李怀阳明末清初入籍李光炘先人(此据盛成《我的母亲》)    
    许瑗修缮文昌阁


世态剪影(四)第25节 移居江苏仪征的徽州人(2)

    仪征人的汪、吴、程、郑、许,在清代为大族,恐多来源于徽州,可见徽州移民在仪征的地位。他们的落籍仪征,大体上经历如下历程:在明代至扬州经商,转到仪征入籍;或明代在大江南北各地贸易,而后定居于仪征;明末清初之后,多有径至仪征的,历一、二世而著籍,他们起始是经商的多,而后是家族中渐出士大夫。在徽州来人之中,亦有贫乏者,或有一时困窘,但总的情况是较富有的。客籍人的入籍,要有一定的经济条件。清朝对此作了规定:“如人户于寄籍之地,置有坟庐逾二十年者,准入籍出仕。”    
    仪征县在执行中,“其客户、外户,有田地坟墓者二十年,准其入籍,俱为民户,无田地者曰白水人丁”。要成为仪征人,外来客得在仪征置有田地房屋,要有先人坟茔,且须达二十年时间,就是说在当地扎下根基,才能入籍成为土著。这是经济条件,还有观念习俗问题,当地人不会一下接受外地人,外地人也还留恋故土,所以在仪征落户的人,往往还以原籍为籍贯,如参加康熙博学鸿词科并中试一等的汪楫,祖籍徽州休宁,入籍仪征,但他的科举题名榜上填的却是休宁。新入籍者的籍属常会新旧混说,令后人定不准。    
    新安人在仪征经商,要融入本地社会,需要给地方做好事,同时他们既然寄居或定居下来,要培养子弟读书进学,就需要关心县学和书院建设。因此,徽州盐商与盐衙合作在仪办学的事,屡见不鲜,兹说明如次:兴修县学。清代仪征县学的不断修葺,有由县官、学官和邑人捐修的,而起大作用的是盐衙、盐商和仪籍原徽州人。顺治十年(1653)两淮盐运司运副朱懋文捐出商人公费,维修学宫明伦堂。康熙六年(1667)巡盐御史宁尔讲与县学教谕舒文灿合捐俸银修理学宫东庑。十四年(1675)原徽州人许承远修缮大成殿,二十三年(1684),其子松龄与乃舅吴爱重修明伦堂。二十八年(1689)知县马章玉会同乡绅郑为旭、许松龄、许桓以及盐政曹寅、运判黄家再修明伦堂,次年徽人汪文芷修缮倾圮的居仁、由义两学斋。五十三年(1714)许松龄之子许彪重建尊经阁。雍正十三年(1735)松龄孙华生修缮学宫。乾隆五十五年(1790)两淮盐政捐拨银1000两,并拨修武庙余银4000两,县人捐输300两,大修文庙。嘉庆十年(1805)商人捐银1000两重修大成殿。在修葺文庙中,引人注意的是许承远家族,四世以维修文庙为己任,不仅为教育作了贡献,而且完全将仪征视为家乡,成为仪征绅士表率,故而县令戴仁行说许氏“诚大有造于仪邑也”(道光《仪征县志》卷十六)。    
    捐学田。明隆庆二年(1568)巡盐御史孙以仁捐购江田113亩,交仪征县官,收租资助贫窭生员。至道光年间其田仍然保存,岁入租银22两,由盐院掌管,赈济贫生。乾隆二十年(1755)生员吴文杰捐圩田28亩,补助月课费用。修缮文昌阁。康熙四十二年(1703)巡盐御史罗瞻、县令许承澎重葺奎光楼,乾隆十一年(1746)徽州人许瑗重修正厅。    
    兴建乐仪书院。仪征建立较大规模的书院,是在乾隆三十三年(1768),那时江苏各地已有书院24所,仪征建的不算早,也不为晚。倡建者是知县卫晞骏,助成的是盐官、盐商。书院设立之初,收正课生、附课生,以后陆续扩大范    
    围,至道光中,收生员正、附、随课生及童生正、附、随课生,    
    计达240名,在其时具有相当规模。书院向正、附生发放膏火银,给院长束脩,并设月课奖励银。在嘉庆年间,每年需经费银1700两。这么大费用,自始即为盐衙和盐商捐助。建院时,盐政善福、监掣同知苏尔通阿、宋维琦、解韬等,批准盐商首领张东冈等的捐助申请。张等以子弟在书院就学,情愿每年捐助膏火银857两,随即又捐生徒盘费银300两。自乾隆五十九年(1794)至嘉庆五年(1800)书院每年开支在1800~1900两之间,盐商原定额捐不足支用,但据实给予新的资助,每年约计共捐2200两。书院因经费来源靠盐务,所以生徒名额扩大及膏火银额数,系由盐院决定。如嘉庆十五年(1810)盐政阿克敦决定增给随课生员盘川银各4。5两,道光十七年(1837)监掣同知姚莹改建书院房舍。乐仪书院给学生的资助较为优厚,嘉庆十三年(1808)规定,诸生中的正课生每月膏火银3两,附课生减半,为1。5两,童生正课生2两,附课生1两,这个数额给足了学生的伙食费。此外,书院月课奖也不少。书院半月一考试,评定学生等第,诸生中第一名的给奖银1两,第二、三名奖银0。8两,其他27名中超等奖的给银0。6两。童生月课奖银为诸生的一半。全年举行月课20次,每次给奖名额又多,好学生得奖学金的机会很多。书院的鼓励,有利于贫寒子弟的就学和激励学生的上进,使得仪征出现大量科举人才。    
    笔者统计,从顺治十八年至同治十三年的210多年间,仪征中进士60人,其中还有状元,其人数之多,等第之高,在全国一千数百个州县中居于上等地位。徽州来的移民,有的成了文化世家,如四世修缮仪征学宫的许承远家族,即为科第世家。许松龄善隶书,所写隶书轴十六字:“渴霓狞龙,气吐颜杜,宝刀一喝,骏神欲舞。”受到郑板桥推崇,在其轴上续写十六字以赞之,词曰:“浑古迂拙,精满骨脱,钟繇欲死,中郎欲活。”(《郑板桥全集》)许氏已成为仪征乡绅,是徽州移民与当地结合的一个典型家族。


世态剪影(四)第26节 扬州盐商兴办文化教育事业(1)

    笔者在前述《移居江苏仪征的徽州人》,说到仪征人才兴起的一个缘由,是移民的徽州盐商致力于当地文教事业,然所述甚浅,因而有进一步研究的愿望,现在探讨清代以徽商为主体的盐商与扬州文化教育、地方公益事业的关系,希望揭示较多的事实,以利认识的深入。    
    徽州商人的到达扬州,要比山西、陕西商人晚一些,大体上说,在15世纪及16世纪上半叶的明代陕西山西(西商)商人是两淮盐商的主角,而16世纪下半叶角色的变化,则是徽商日益占居主要地位,到17、18世纪的清代,徽商处于绝对主导地位了。    
    扬州是古代文化名城,历来以盐漕之利而著称,在清代尤其因盐业而凸显其地位。嘉庆间监修《扬州府志》的两淮盐政阿克当阿,谓扬州“盐荚之利,邦赋攸赖”(嘉庆《重修扬州府志》阿克当阿《序》)。表明盐利不仅对扬州,更对国家财政有重大意义。他的同僚德庆则云:“东南三大政,曰漕,曰盐,曰河,广陵本盐荚要区,北距河淮,乃转输之咽吭,实兼三者之难,其视江南北他郡尤雄剧。”(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德庆《序》)说明了扬州在盐政、漕政、河政中的重要地位。扬州的繁荣,离不开盐利和盐政,这是人们的共识。清代徽商在扬州以业盐为主,典业居其次。嘉庆《两淮盐法志》写到,在扬州的原籍徽州休宁人,“多以盐荚起家”(嘉庆《两淮盐法志》卷四十六《人物》),反映这种事实。因此说在扬州的徽州盐商是徽商的主体成分,所谓徽商、徽州盐商,可以视为同义语。徽商成为扬州社会新成员,新的社会活泼因素。    
    外来的商人要能事业兴旺,在新居地扎下根,安家置业,长子育孙,除了要会做买卖,更要像在“仪征”文中所说的,设法被当地民众接受,为地方多做好事,以取悦于土著。所谓好事,主要是大力参与地方社会建设,投入社会公益事业,即文化教育、城乡建设、水陆交通建设和社会慈善救济。在这儿我们将了解徽商在扬州进行的文化教育建设活动及其成效。    
    兴办书院和义学    
    扬州府、两淮盐政倡导书院建设,然而商人却是出力最多,造士甚夥,成就显著。所办书院主要有三所,即府城的安定、梅花和仪征的乐仪。梅花书院,创办于明中期,由地方官和盐官主持,先后名甘泉山书馆、崇亚书院,明末废。雍正十二年(1734)祖籍徽州的绅商马曰琯出资重建,所谓“独任其事,减衣节食,鸠材命工,……不期月而落成”(光绪《增修甘泉县志》卷十六《学校》),定名梅花书院,乾隆四年(1739)由盐衙支给诸生膏火费,书院收留学生60名,分正课、附课、随课三种,正课生每年给膏火银36两,附课生12两。乾隆四十二年(1777)马曰琯的儿子振伯呈请完全归盐院管理,运使朱孝纯劝告商人捐修,并定每年经费数额。书院平时有考试,由地方官主持的为官课,由书院掌院进行的为院课,都是每月举行一次,奖励优等者银两,连续获奖者升等。安定书院,系巡盐御史胡文学创办于崇祯十五年(1662),雍正十一年(1733)巡盐御史高斌、运使尹会一,“以广陵名郡,人文渊薮,亟宜振兴,议即旧址重建,谕商公捐”(嘉庆《两淮盐法志》卷五十三《书院》),商人和士人也希望仿照省会的书院规制办好书院,众商乃捐银7400两修葺一新。所收学生人数先后有所不同,初期定额60名,亦分正课、附课、随课三等,给膏火费同于梅花书院,住院学习的,于常额外日增膏火三分,此外参加乡试,资送路费,中举者,则予树旗杆,送匾额的荣誉。两个书院的掌院,据李斗在《扬州画舫录》所说,“皆知名有道之士”。确实如此,康雍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如储大文,翰林院编修;陈祖范,国子监司业;沈起元,光禄寺卿;杭世骏,编修;蒋士铨,编修;赵翼,探花,道员;吴锡麒,国子监祭酒;姚鼐,刑部郎中;茅元铭,内阁学士,等等。这些人中,有的是诗坛领袖,有的是史学大家,有的是桐城派古文集大成者,几乎在《清史列传》、《清史稿》中都有传记,文章被收在《清经世文编》中。书院有名师,又给膏火费,尤其是发放岁科两试及乡试路费,颇能吸引学子就学,所谓“来学者,四远麇至”(嘉庆《两淮盐法志》卷五十三《书院》、卷五十五《碑刻》)。两所书院,均以诸生、监生为教育对象,培养出一批科举人才和学者,诚如李斗所说,“能文通艺之士萃于两院者极盛”,他们中有管一清,进士,善属文,工诗;梁国治,少时肄业于此,官至大学士;秦黉、秦恩复父子,皆进士、编修;任大椿,及其弟子汪廷珍,均进士,经学家;谢溶生,刑部侍郎;段玉裁,古文字学家;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经学大家;汪中,经学家;刘台拱,精于三礼;洪亮吉,博通经史,今世以人口论著称;孙星衍,经学、音韵学家,等等。上面说的基本上是嘉庆及其以前的事,咸丰间扬州各书院毁于战火,同治中恢复安定、梅花以及广陵书院,由盐衙将专门犒赏军队的一部分银子,经过两江总督曾国藩的批准,移作这三个书院的经费。仪征乐仪书院的开办与业绩在“仪征”文业已交待,这里不作赘述。


世态剪影(四)第26节 扬州盐商兴办文化教育事业(2)

    两淮盐商所建设、资助的书院,在三所之外,还有维扬书院,系明朝中叶巡盐御史雷应龙创建,后废;敬亭书院,两淮商人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建立,令士子诵读其中,后废毁。    
    在书院建设的同时,盐商资助开蒙的义学。扬州府城原有义学三间,后增为五所,嘉庆五年(1800)商人洪箴远等,因郡城广大,义学太少,愿意资助,遂于12门各设一所,得到盐衙允准(嘉庆《两淮盐法志》卷五十三《书院》)。盐商在扬州资助开办的学校不少,且有不同类型,惟以安定、梅花、乐仪三书院最有成就。    
    两淮的徽州盐商,不仅在扬州办学,还关心原籍的文化事业。徽州有两个紫阳书院,乾隆时,一个已废,一个经费不足,总商鲍志道念及乡梓,求得两淮盐政的同意,每年从淮南杂项中拨银3720两资助设在徽州城里的紫阳书院,又出己财3000两,修复书院房舍;同时拿出80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