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永乐风云 >

第47部分

永乐风云-第47部分

小说: 永乐风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定也要沙场扬威!”

妙锦话音一落,徐王妃忙道:“妹子不可胡说。兵者,凶器也,不得已方用之。你姐夫奉天靖难,其意是为清除奸佞,扶正朝纲,又岂是为了炫耀武功?南军与我燕军一样,都是大明军士,同为袍泽,自相残杀本就是迫不得已,岂能无事生非?你女儿家的,切不可以此为念!”

其实妙锦不过是好事的心性,对沙场之凶险血腥根本毫无概念。徐王妃把大道理一说,她虽心有不甘,但也只有悻悻然罢了。

不过妙锦虽不再说,朱棣却是淡淡道:“其实这次妹子想不历刀兵恐也不行了。今晨接报,李九江昨日已进德州,王师也将渐次抵达,以朝廷此次北伐之声势看,北平遭刀兵之险恐难避免!”九江是李景隆的小名,以前朱元璋总以此呼之。不过此刻朱棣说来,自然就带着几分讥讽之意了。

“哦?”朱棣话音方落,在场诸人顿时紧张起来。没想到李景隆居然来得这么快!本来,按照众人预计,这位新任平燕总兵官至少也应在六七日后才能抵达德州。

“他是迫不及待,想借本王之头成就他的威名!”朱棣哼哼一笑,语气中带着嘲讽。说完这些,他又望着妙锦不无歉意地道:“本已盘算好,赶在南军北上之前送你南下,但景隆气势汹汹,甫一抵达,便广派哨骑,以防我燕军奸细。这时再送妹子回去,路上风险恐就大了!”

“我才不要南下呢!”妙锦头一扬道,“我就呆在北平,和大姐夫……还有大姐一同进退!”

朱棣瞄了妙锦一眼,没有说话。这时高炽出声道:“只是不知朝廷这次又派多少人马!”

“五十万!”朱棣淡淡道。

“五十万……”在场众人皆吸了口凉气,高炽的脸立马变得有些发白,半晌方呐呐道,“今我燕藩兵不过六万,敌八倍于我,这强弱之比……”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怕他个鸟!”高煦鄙夷地望了望高炽,不屑地道,“上个月不也说三十万么,照样被咱们打了个稀里哗啦!这次五十万来,咱照样让他们吃不了兜着走!”

“恩,煦儿说的是!”朱棣点点头。高煦的勇气让他十分赞赏,倒是高炽,方才那一番气虚让朱棣稍有些不满。想了一想,朱棣道,“其实和上个月一样,这五十万亦不过是个虚数。其中包括真定十万人马,皆为新败之兵;大宁、大同的十万亦仍不能尽出;其余辽东吴高四五万、河间徐凯四万,皆非强兵;九江之主力,是此次随其北上的二十余万兵马。”说到这里,朱棣话锋一转,皱眉道,“不过这二十万绝非当初耿炳文手下可比。据说皇上下了血本,京中四十八卫,除上十二卫天子亲军外,其余三十六卫大半征发。故此次随李景隆北上大军中,光京卫便有十四万之多。”

当朱棣把敌情道毕,这一回莫说高炽,就连高煦脸上也沉重起来。京卫是大明的禁军,战力虽不能和历经百战的燕军相比,但也是天下强兵。十四万京卫,仅这支部队的实力就十分惊人!想到这里,众人一时均眉头紧锁。过了半晌,李让才面带隐忧道:“仅此十四万京卫,其整体战力便不在我六万燕军健儿之下,再加上其余各路南军,朝廷此次北伐实力可谓惊人。且有真定前车之鉴在,李景隆也未必会再冒然出击。若其在德州不出,蓄养实力,那这么拖延下去,不光真定败兵的士气可以恢复,就是大宁和大同之兵,也总有整肃完毕的时候。一旦南军各部军势齐振,我燕藩局势恐就危在旦夕!”

“趁他们立足未稳,直接去打德州。只要能拿下德州,杀了李景隆,那其余的南军还不都是小菜一碟?”朱高煦跃跃欲试地道。

“煦儿勇气可嘉,但此时非攻德州之机!”朱棣仍是淡淡的语气,“虽说南军尚未全军抵达,但眼下德州之兵亦已是十万有余!以京卫之能,绝非我军轻易可胜!且李九江初来乍到,必然会选择坚守不出。德州乃兵家重地,墙高池深,且我燕军又不善攻城,以三四万人马攻敌十万众据守之城,绝无得胜之可能!到时候攻城不成,反堕了我军锐气,实是得不偿失!”

“那怎么办?难道坐等他们来攻?”这一下轮到妙锦急了。她虽不懂军事,但也明白若果真让五十万南军围攻北平,那以燕藩实力决计是敌不过的!

见妙锦发问,朱棣只微微一笑,也不回答,却另起话题说道:“本王决议后日誓师东征,救援永平,讨伐吴高!”

“啊!”朱棣话一出口,高炽他们皆面露惊色。原来真定大败后,耿炳文生怕朱棣趁机图谋冀南,便急令镇守山海关的江阴侯吴高率辽东兵马围攻永平,以迫使燕军回兵。而当朱棣回北平之初,众将也劝他趁南军大败之机一鼓作气,将吴高歼灭在永平城下,至不济也要把他撵回山海关。对此,朱棣却一笑置之,竟任由吴高围攻永平府,自己却只顾在北平休养,竟是一个兵也不出。而如今,李景隆已至德州,河北局势再次紧张起来。值此之时,朱棣却说要出兵援救永平,这自然大大出乎众人所料。燕藩总兵力六万,北平城内不过四万余。若要短时间内击败吴高,朱棣怎么着也得带走三万兵。那这样一来,北平就只剩下万余人马了。尽管德州南军尚未齐聚,但毕竟也已有十万出头,再加上真定十万人,眼下李景隆可以马上调动的兵马就达二十万!虽说李景隆不见得敢贸然出兵,可若得知燕军东征的消息,那他也未必就不会见机起意,趁机攻打北平!北平是大城,就算墙高池深,可仅凭万余人马,又怎么挡得住南军排山倒海般的攻势?

见众儿臣起身要劝,朱棣忽的一摆手道:“本王心意已定,尔等勿要多言!”说到这里,他忽然露出一丝高深莫测的笑容道,“至于原因,到时候尔等便知!”

见朱棣这么说,众人虽然不解,但也只好把一肚子疑惑埋进肚子里。毕竟朱棣敢这么做,就一定有他的道理。对于父王的韬略,一众子婿皆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的。

应付完众子婿,朱棣又扭头对妙锦笑道:“妹子这段时间就安心待在北平,待李九江果真来攻,自有一番对决供你观赏!不过你可不准上墙,到时候陪着你大姐坐镇王府便是!”

朱棣这话一出口,高炽他们听了更是疑惑:“既然父王明知李景隆会来攻北平,却如何还敢东征永平,却留这么一座空城出来?”

妙锦则没高炽他们想的那么多。他见此番出征没自己的份,一张嘴立时噘的老高,刚要再言,房门忽然被打开,黄俨蹑手蹑脚地跑了进来。

“王爷,遵您吩咐,道衍师傅、金先生,还有朱能、张玉两位将军都已到东殿等候!”

“哦!”朱棣应了一声,随即扶椅起身,对徐仪华一笑道,“今日之宴甚欢,待破李景隆后,我一家人再行欢聚!”说完,他又转而对一众子婿道,“尔等也跟过来,为父有话交待!”说完,便昂首出门,乘舆向东殿行去。高炽、袁容等五个子婿忙也跟上。

朱棣既走,徐仪华便携着永安、永平两郡主及妙锦回宫。走在路上,妙锦回忆着朱棣席间的话,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大姐夫怎么对南军了解的这么清楚?别处倒也罢了,这京卫调动,他远在千里之外,却能对其了如直掌!这也未免太离奇了吧!想到这里,妙锦颇为奇怪地喃喃自问道:“大姐夫是怎么知道南军那些布置的啊?”

听得妙锦疑惑,永安、永平二人一副不明就里之状,而徐仪华的脸上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色。



德州,征虏大将军行辕。

此刻,新任平燕总兵官、太子太傅、曹国公李景隆正召集文武部属,举行二次北伐的第一次正式军议。

将德州作为此次北伐的大营,这个建议是由黄子澄首先提出来的。耿炳文兵败后,保定归附燕藩,这便在北平与真定之间形成了一道屏障,使原先的北伐根据地真定的地位大大降低。德州虽位于山东境内,但它紧挨着北平省,与北平府之间仅隔着一个仍由朝廷控制的河间府。从德州发兵,南军可毫无阻碍地直抵北平城下。且较之真定,江南向德州转运粮饷也更为方便。有这么几层因素,黄子澄的建议甫一提出,就取得了李景隆、齐泰乃至建文的支持,德州大营的地位由此确定下来。

在没当上总兵之前,李景隆对这个位置觊觎已久,可一朝就任并开始署事,他便发现这个兵主其实并不那么好当。就在昨天,北平细作传来消息,三万燕军已于五日前兵出东直门,向永平方向开去。

得知燕军东征,李景隆一时犯了迷糊:毕竟自己已抵达德州,北平南面的王师也形成大军压境之势。在这种时候,朱棣却不顾北平安危,悍然挥师向东,去救一个远在四五百里之外的永平,这样的用兵让李景隆百思不得其解。三万燕军出征,那北平就只剩下万余人马了,他朱棣就不怕自己趁虚而入,直接捣了他的老巢?满腹疑惑之下,李景隆决定将文武僚属聚到一起,共同研判燕军此举的用意,这便有了今日的军议。

“兵主,还等什么,燕庶人引兵东出,北平城内空虚,此时正应一鼓作气,挥师北上,夺取北平。若再拖延,待燕军回师,可就来不及了!”军议一开始,都督佥事瞿能便出班叫道。瞿能是洪武朝老将,袭父职任四川都指挥使。在川期间,他曾随凉国公蓝玉讨伐西番,后又多年与番人作战,屡立功勋。朱棣反后,建文升他为都督佥事,将他召到京师,预备北伐使用。此次景隆北上,他便以参将身份随军出征。

瞿能声如洪钟,一副慷慨激昂状,几个热血将军听了杀气大涨。也纷纷上前请战。

李景隆沉思一番道:“话虽如此,但燕庶人非等闲之辈,其冒然向东,其中有阴谋亦未可知!”

“管他什么阴谋!”李景隆话音方落,瞿能之子瞿义接过话头道,“眼下德州大营已有十万大军,再加上真定十万,河间四万,仅此我王师便有二十四万之众,是北兵总数的四倍。只要兵主一声令下,三地大军齐出,聚于北平城下,燕庶人纵有再大本领,也回天无术!”

瞿义与他父亲一样,都是个大嗓门、直肠子,且其年轻气盛,反驳李景隆的意见时更是毫无顾忌地大呼小叫,唾沫横飞,一副不容置疑之态,让作为主帅的李景隆很有些不爽。

“真定乃新败之兵,河间士卒战力孱弱,此皆不足为凭!”李景隆冷冷道。

“真定之败已过一月,且其大部犹存,岂是不足为凭?何况德州十万大军,仅京卫就八万有余。再加上永平城下的三万辽东军,我军实力远超北兵,正可趁机进击,一举建功!”瞿义丝毫没有察觉到李景隆的不快,仍一副昂扬之态。

“京卫初到德州,恐水土不服!”李景隆再道。

“属下连日巡视各营,见大部分军士康健如初!并无水土不服之状!”瞿义毫不客气地将李景隆的话驳回。说到这里,瞿义忽然又一哼道:“兵主到德州也有一段日子了,难道没有去营中瞧瞧么?”

李景隆脸色一变,一对剑眉立时竖了起来。如果说一开始,他与瞿家父子还只是对军略的争执的话,到现在为止,瞿能父子的这一连串针锋相对,尤其是瞿义最后的这句话,已让李景隆感受到了轻蔑!

其实李景隆的这种想法不是这时才有的。昨天燕军东征的消息一传到,瞿能便跑到帅府请战。当时李景隆正惊疑间,一时拿不定主意,便想着待众人商议后再做决定。李景隆的这种态度惹得瞿能很不满意,并直言此举乃延误战机。今天军议,瞿能父子又是一副咄咄逼人之态,大有非出兵不可的架势,这让李景隆很是恼火,他隐隐觉得,这瞿能父子其实瞧不起自己。

李景隆产生这种感觉也是事出有因。他虽是堂堂征虏大将军,平燕总兵官,但论年龄不过三十多岁,以往虽有练兵经历,但出兵放马却是头一回。这样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就算有着公爵高位,但在讲究军功和资历的军队中,实也无多高威望可言。对此,李景隆不是不清楚,不过他素来心高气傲,自诩名将之资,又岂能忍受下属的轻慢?瞿能父子的这番鲁莽,在他看来是对自己的一种赤裸裸的挑衅!而他二人本身的身份,更让李景隆觉得他是有意为之!

此次北伐,南军出征将领众多。在这些人中,李景隆内心亲近,认为可以倚重的其实是两种人:首先便是自己的父亲——岐阳王李文忠的旧属。李文忠在洪武朝时屡立大功,官至大都督府元帅,在军中威望甚高,且其为人宽和,善于治军,深受属下爱戴。像随军的副总兵胡观、参将盛庸等人,当年都受过李文忠的恩惠。有李文忠的面子在,他们对李景隆的主帅身份还是很尊重的。除李文忠旧部外,仍支持李景隆的就是勋将。李景隆在勋戚中人缘不错,此次剿燕,勋臣也多有参战,像山海关的江阴侯吴高、真定的安陆侯吴杰,以及眼下就在德州的越雋侯俞渊,在京中时都与李景隆私交甚笃。这些人物,虽不谈不上多么尊重李景隆,但因着彼此间的私谊,对他也都还服从。

瞿能父子则不同,他们既非李文忠旧部,也非五府的勋戚,往日与李景隆毫无交结,这样一个外系将领,肆无忌惮地对主帅指手画脚,李景隆不能不感到愤怒!

不过李景隆最终忍了下来。毕竟他是主帅,面子上的气度还是要讲的,他不想因此给人留下“气量狭小”的印象。念及于此,景隆强捺怒气,阴沉着脸道:“兵法有云: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今敌情未明,我军贸然出击,倘有错失奈何?真定之败,时过未久,岂能不引以为鉴?”

李景隆想让眼前这个讨人嫌的家伙赶快闭嘴,无奈瞿义是个一勇之父,毫无心机,方才又和李景隆争得兴起,且他也确实不太看得上这位从没历过战争却统率数十万大军的二世公爵。故而李景隆已明显神色不豫,他却恍然未觉,反而头一扬,竟带几分教训的语气道:“两军对阵,形势千变万化,为主将者要善于临机应变,如此方能破敌!拘泥于兵书所言,不能变通,那与纸上谈兵的赵括又有何异!”

“混账!”瞿义话音方落,李景隆已破口大骂!在出师北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