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黑暗将至-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某种关系”的那一刻才被我确定下来。因此,这两个人的感情显得有些仓促,最后的结局也显得不够慎重。
但是这个人的性格倒是很早就设定了,在艾身边的配角几乎每一个都和艾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牵连,而同时也在性格上和艾从某个角度截然相反。同样是一个被压抑在艾的才华之下的骑士,他在光明圣教充当了艾的替代品,手中拿着的是与艾的“炽炎”相对的“冰封”。但是对于感情的处理,他却比艾更洒脱,更恩怨分明。他在知道萨拉永远不可能爱他之后决然的结束多年的苦恋,然后找到机会一并报答所有信任过、帮助过他的人,虽然他每次都完败于艾,但是他从来都不曾迷惑过。
——————————
薇薇安娜。优兰希斯(VivianneJuliancis)
本书人气最高之女性角色,实际上是在我完全无意之中写出来的。对于这点,我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
她的出场完全是日漫式的,也充分说明了我写作的漫不经心,因为那个时候她和诺森加德一样,根本就是一个无足轻重的配角。但是同样由于读者的喜爱,一步步的增加戏份。她身背着整个精灵族命运的悲剧是我设定的时候就想好的,可是当一步步塑造了人物性格(她的和诺森加德的),到了最后真的要写结局的时候才发现那个悲剧已经完全可以避免了。有书友评价“为赋新词强说愁”很有道理,差不多就是这样,只不过不是“赋新词”,而是把已经偏移的剧情重新扯回原来的脚本。
实际上,两个人的命运依旧是悲剧,少的只是前面该有的铺垫而已。在本文的“宿命”与“因果”的基调下,薇薇安娜选择了用自己的死来救赎精灵族的罪,而双手占满鲜血的诺森加德也理应受到惩罚,罪人不会因为悔改或者从未动摇的信念就可以得到幸福的结局。需要改动的情节是——
叶影森林之战最后,在精灵皇宫之前,薇薇安娜亲眼看到诺森加德杀死了最后抵抗的精灵们,并且在库兹卡尔的授意下烧掉了叶落之树。
加上这一段就可以完美的衔接上两人的结局了,我大概会在一个突然有爱的时候把这段补上吧……我知道众多薇薇安娜的粉丝们会对此不满,但是诺森加德毕竟是杀害她子民的凶手,又是数次救了她的爱人,除了和他一起死去之外,实在想不出有什么完美的结局……
——————————
托萨卡琳。伊莉娅斯菲尔。爱米亚西罗(TousakarinIllyasvielEmiyashiro)
估计大家都知道这个本文人气第一的反面人物(其实我觉得本文只有四个主角是反面人物……)名字的来历了吧。(不知道的拿后面的英文google一下吧,因为我也不清楚……貌似是某叫fate的游戏里主角的名字……)
我已经说了我让同学们给自己的角色起名字(下本书开的时候就不限于同学们了,各位可以到我这里申请角色),而托萨卡琳的原型人物恰好是个ACG宅,于是这个人物干脆从名字到造型都日漫化了。
前面那些人物已经多次说明了,想要在艾的身边露出闪光的一面不难(或者说太容易了),甚至完全压制他都不是什么难事。因为他的心理不成熟,没有目标和信仰,立场始终动摇着,任何一个有完整的三观的人都可以拆穿他色厉内荏的本性。而托萨卡琳也同样,而且,与库兹卡尔的心狠手辣和宗教狂热不同的是,托萨卡琳更加睿智,循循善诱。
虽然他实际上是在利用艾,但他实际上一直在给艾选择,同时也给他指点,只是他顽固地听不进去而已。他曾经犯过像艾一样的错误,因此他不想让错误在艾身上重演,但是他最后发现的是“人只有受了挫折才会成长,没错过的人永远不会认为自己错了”,因此他支持着艾最后的选择,让他为之悔恨,拼尽一切去弥补曾经的错误,最后告诉他“失去的永远不再回来”。
他最后的结局证明了两件事——1,虽然他有掌控生死的能力,也有着自己的信念,但是他不是神,他并不是永远正确。2,他又一次证明了自己的话:“只有错过了才知道自己所做的是错的”,“失去的永远不再回来”。
无限的生命,对于托萨卡琳来说,是一种悲哀。所以他的结局直到女仆伊莉娅斯菲尔抱起他的头颅自尽的时候,才又变成了悲剧。
——————————
柯西。莫勒尼(CauchyMouleni)
名字来自某个数学家,如果学过大学高数的会知道他的。这个人物其实是本文的一个挺重要的线索人物,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成了全书里塑造的最失败的人物之一。似乎在艾身边的人都比较出彩,而在萨马埃尔身边的人都会黯淡许多。柯西从一开始的孤傲与凶性并存的狼一般的人物堕落成最后的色厉内荏的家伙。虽然我确实想写一个英雄退隐之后被后人超越,一个有责任感的男人重新拿起剑保卫自己的家人。但是像这么大的反差并不在我的预料之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实在不擅长打斗,另外一部分原因是萨马埃尔和艾并不相同。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我似乎写不出旗鼓相当的对手,一个出彩些,另外一个就会失色。
他和萨马埃尔之间并没有谁对谁错,他也知道他输了之后就要拉上整个家族陪葬。有人有疑问萨马埃尔为什么要留下斯普林的性命,理由很简单,一个不死者的思维无法用常理揣测,对于他一个沉浸于杀戮之中的人,多一个想要对他复仇的人甚至是一件乐事。
——————————
鲁希瑟斯。美第奇(Lucissu**edici)
鲁希瑟斯只是一个随便起得很古罗马的名字,美第奇就不是了,估计很多人早就知道了这个意大利最著名的姓氏。
悲剧的独裁者,真正的阴谋家,最初的设定里鲁希瑟斯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配角而已,但是我一步步在脑中给他加上了“无限精力”、“权利被架空”、“想要独裁”等等的属性之后,我突然发现这变成了一个我最喜欢的那种西绪弗斯式的悲剧角色。在痛苦中成长,在黑暗中苦苦挣着最后在黎明前一刻死去……我知道其实这并不讨人喜欢,但是我却对这种陷入在自己强加于自己痛苦之中的偏执狂角色十分迷恋。
鲁希瑟斯想要重新控制这个帝国,用一种简单和粗暴的方法——控制贵族。他掌握着一张隐藏的底牌,所以他可以理直气壮地无视一切贵族的阴谋诡计,甚至无视隐世会的橄榄枝。但是当自己的计划受到干扰时,他还是会气急败坏地让菲比斯控制局面,或者让萨拉驱除黑暗,或者让隐世会干掉德洛玛。在一张骷髅一般的面孔之下,鲁希瑟斯实际上是一个非常人性化的人物——野心、雄心、有限的远见、有限的自我控制力、有限的友情和似乎是无限的爱情,他也会愤怒,也会绝望,也会自满,也会自暴自弃。
本来,控制了七大元老的他,再取得独裁的权力之后,可以用温和一些的手段对付元老会的贵族,或者干脆让伊丽莎白再去操控他们的意志。但是他没有,他面无表情地让士兵杀光了他们,因为那个时候他已经绝望地知道,他一直想要握在手中的帝国已经不复存在。
艾丽对他是有感情的,至少是姐弟之情,而在后来,当艾丽知道了自己在鲁希瑟斯心中的地位甚至高过了这个帝国之后,她对他的感情也变得更加暧昧。她也许并不爱他,但是她欠了他太多,因此宁愿将自己的计划搁在一旁,寄希望于萨马埃尔不再回来。
最后的结局是萨马埃尔回来了,于是艾丽执行了她的计划。鲁希瑟斯的结局也是我比较满意的一个,人生中最大的也是仅有的两个希望全部破灭之后,他终于可以进入永恒的安眠。
——————————
维格菲。拉格朗日(VicfieldLagrange)
维格菲是原型人物名字的变体,拉格朗日是另一个数学家的名字,高数里有……
维格菲是我全文中个人感觉塑造的最成功的人物之一(在读者中似乎也得到了同样的评价)。在网文中,看过太多的天才,太多的骄傲和太多的虚伪,但是我毫不客气地自卖自夸——维格菲是其中很特殊的一个。想要完全压制艾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想要完全压制曼蒂就不一样了。没有感情,不择手段的女人是极度可怕的,就像烈火一般,靠近她的人需要冒着引火烧身的危险,可是维格菲不但敢靠近她,而且还敢于引火烧身。这种自信在于他不仅已经看穿了曼蒂的内心,而且无论是野心、智慧、地位、能力甚至魔法上他都稳压曼蒂一头,因此,他做起每一件事来都游刃有余——
唯一的例外就是博得。
他很骄傲,对于与他师出同门的博得更是从来都不屑一顾,那是一种骨子里的对博得的轻蔑。他不在乎博得在想什么,在做什么,因为他从来都不认为博得会对他造成威胁。因此,他可以与曼蒂勾心斗角,甚至可以为让“魔法”成为一种信仰而谋划,但是他不会或者说是不愿意在博得身上浪费哪怕一丁点精力,因为那样就等于他将他当作了和自己等量的对手。
最后,事实证明,他布置的一切都成功了,除了和博得有关的部分。
至于他后来在曼蒂的梦中出现,那是我某天晚上灵机一动的主意,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冒出过几个令自己都不得不开始自恋的想法,这个就是其中之一。至于维格菲究竟是真的死了,曼蒂的梦仅仅是梦而已;或者曼蒂疯了,那维格菲是曼蒂潜意识的分裂;又或者维格菲这个推崇“魔法本源是精神力”的法师将他的灵魂以精神力的形式投射进了曼蒂脑中……我其实也没有确切的答案。正如本书对魔法的观点一般——先存在,然后再尝试解释。
——————————
博得。盖特威。普罗托克(BorderGatewayProtocol)
这个名字么……Google一下就知道了,于是也就能知道我是什么专业的了。虽然其实这个名字不是我起的,而是博得的原型人物起的,但是鉴于该同学和本人是一个专业的……我后来还给博得起了个化名叫英特多敏。鲁汀(Inter-domainRouting),也是本人对本专业kuso的产物,不过看来似乎本书没有本专业的读者,因为没人看懂这两个很明显的
博得也是一个本人很满意的角色,或者说博得和维格菲是非常赞的一对人物。博得的悲哀在于,他用“为卡蒂娅”复仇的理由麻痹自己,费尽心机将自己变成了维格菲一样的人,在成功杀死了对方之后才发现原来自己的仇人并不是他,而且在他心中甚至不在乎谁才是杀死了卡蒂娅的真凶。与维格菲正相反的是,维格菲对他不屑一顾,他在乎的却只有与维格菲之间的恩怨。最后,他赢了和维格菲的法师对决,但是输了一切。
博得是个狂热的魔法师,但是狂热并不能说明对于魔法的态度他就一定是对的;他也是个孩子般任性的人,这同样也不能说明他就是正义的或者无辜的一方。他同样是个没有原则的人,虽然他的目标比艾更坚定。他不明白也不在乎自己所做的事会造成的后果,他只是知道自己要这样去做,所以,他的结局,也不过是咎由自取。
博得与维格菲的分歧就像是两种类型的教授,正如整个瑞文戴尔和魔法师参照的蓝本都是研究所和教授一般。博得认为教授就应该深入钻研进他们研究的领域,而维格菲则认为教授还应该担负起推广、拉赞助和教导学生的任务。全文我最满意的对决是博得与维格菲的决战——不光是两人实力和对魔法理解的比拼,还加上了两个人的世界观和性格的交锋,最后,不出意外的,博得获胜了,但是靠的却是维格菲所相信的东西。
——————————
卡蒂娅。塔布(KatiaTarbus)
全书第一个出场也是第一个挂掉的人物,奠定了全篇的悲剧基调。很多人质疑她死的匪夷所思又没有意义,实际上这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本书的叙述角度一直是第三人称,因此能看到似乎她的死对于这十天中发生的事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拥有改变一切的决定性,但是,对于当时的众人来说,那都是他们最好的选择;而对于后面的黑暗降临来说,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但是无疑改变了很多。正如最后所写的,也正如我在开篇之前所想的,黑暗降临的方式也是本书的悬念之一,而最后揭晓的答案也正是——从卡蒂娅之死开始,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黑暗降临的过程。
——————————
影子/赛洛姆(Salom)
Salom据传是影子的希伯来文,苦恋着曼蒂的悲剧角色,也可能是曼蒂唯一动了感情的一个人物。我更愿意相信曼蒂最后为他所流的眼泪是真心的,虽然她绝对不是爱他,而是失去了一个顺手的工具那样的感觉。这么说也许有些冷血,但是对于没有感情的人来说,一切都只不过是没有意义的工具,而赛洛姆能短短几天之内在她心中上升到了一个能让她动感情的工具已经很不容易了。我不认为赛洛姆的死最后解冻了曼蒂冰封的心,也不认为曼蒂可以对其他人再产生这样的感情,影子是独一无二的,首先他很有利用价值,其次他为她奉献一切却不求回报,最重要的是,影子只是一个影子。(至于两人的那段裸戏,其实……什么也没发生……)
——————————
沃夫加。欧亚克(WulfgarOac)
这个角色设定中是现在萨沃坎和沃夫加的合体,但是由于剧情需要变成了两个人,这也是最早他的形象和名字(黑精系列的野蛮人)与后面的行为和性格巨大反差的原因。通常,一个人挂掉之后性格一下就鲜明起来了。因为在正常的世界中,极端的性格总是导致自我毁灭,所以结局是自我毁灭的人的性格很容易变得鲜明。沃夫加就是典型的例子,前面的塑造是完全矛盾且失败的,但是后面这个家伙为了某种疯狂的理由(库兹卡尔在这个世界中的投影时愤青,那么猜猜沃夫加在这个世界里的投影是什么?)背叛了自己的民族,最后竟然悲壮地死去了。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