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船王包玉刚传-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惊闻包玉刚先生病逝,深为悼念。先生热心祖国建设,为实现‘一国
两制’身体力行,功在国家。希家人节哀珍重!”
江泽民在唁电中说:
“惊悉包玉刚先生病逝,深感悲痛。先生生前为中华民族的振兴、祖国
的统一大业和香港的繁荣稳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对他的逝世,我谨向先
生的家属表示深切哀悼。”
杨尚昆在唁电中说:
“玉刚先生为保持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为祖国的四化建设,作出重要
贡献,口碑载道,名垂后世。惊闻逝世,悼念同深。”
李鹏及其夫人朱琳的唁电是:
“惊悉包玉刚先生辞世,殊甚悲痛。先生支援国家建设不遗余力,为香
港的繁荣辛勤耕耘,对祖国统一大业竭精尽力。谨此向包先生家人致以亲切
慰问并望节哀。”。除了这四位中共最高层领导人外,其他中方领导人姬鹏
飞、李岚清、邓拓彬、鲁平、周南、陈滋英、李后等,也向包玉刚家属发出
唁电,表示哀悼之情。
一个海外的资本家逝世以后,受到这么多中国领导人如此高的评价,包
玉刚可以说是第一人。
除了中国领导人以外,英国首相马卓安、日本首相海部俊树、新加坡总
理吴作栋等外国领导人也给包玉刚家属发来唁电,高度称赞包爵士的业绩和
为人。美国总统布什还给包玉刚夫人发来亲笔慰问信,为失去一个好朋友表
示深深的哀悼之情。
一个华人企业家逝世以后,受到世界一些重要国家的领导人如此礼遇,
包玉刚也可以说是第一个。
另外,包玉刚生前的商界朋友,以及香港的不少商业机构和社会团体也
纷纷给包玉刚亲属发出唁电,对包玉刚的逝世表示沉痛的悼念。
包玉刚病逝的第二天,包氏家族商业王国——九龙仓集团属下公司的旗
帜都下半旗,向曾把九龙仓带进新时代的包玉刚爵士致哀。
第一个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从来没有任何一个香港商人能像包玉刚那样,逝世后得到世界各国的领
导人和各方人士如此高的评价。包爵士获得这样的礼遇,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是根本的一点,就是他首先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商人,他的事业非常的辉
煌和成功。
自50 年代中期涉足航运业以来,包玉刚尽情施展他的“海派”作风,
在航运业纵横驰骋,长袖挥舞。只用短短20 年时间,就建立起一个庞大的
跨国航运王国,傲视同济。巅峰时期,包玉刚拥有200 艘巨型轮船,总吨位
达2000 万吨,雄踞世界十大船王之首。
1980 年维也纳《信使报》的一篇报道,曾这样介绍包玉刚:
“在香港,有一位世界最大的船王。希腊人斯塔佛洛斯·尼亚科斯,或
者著名的奥纳西斯家族,都不是拥有最多船只或排水量的人,而是现年62
岁的包玉刚爵士。他才是真正的船王。两百多艘商船,总计有两千万吨登记
的排水量,在他的旗下航行于世界海洋之上。他的商船队,大约超过今天苏
联所有的商船总数。而且包玉刚的商船队还不断在增长中。”
包玉刚的航运业王国达到巅峰之日,正是世界航运业走向萧条之时。包
玉刚洞烛先机,由海洋向岸上“登陆”,于1980 年叱咤股坛,发动了一场
波澜壮阔的“闪电战”,斥巨资成功收构老牌英资财团——九龙仓,全球工
商界都为之瞩目,为他的“海派”作风而折服。其后,他又进行另一场惊心
动魄的收构战,力挫实力雄厚的邱德拔家族,成功收购会德丰集团,迅速建
立起业务广泛的陆上商业王国。
在这两次大规模的收购过程中,包玉刚面对庞大的洋行,战意之勇,作
风海派,令人叹为观止。不少海外报章称赞他为“最后的雄狮”。
到此,昔日英资垄断香港经济命脉的形势,被包玉刚扭转过来了。
包玉刚的投资遍布世界各地,业务涉及地产、运输、酒店、通讯、百货、
电脑科技和传媒等领域。近20 年来,包玉刚家族一直名列香港十大富豪榜
上。在美国的《财富》杂志的世界富豪榜上,也少不了他的名字。
1991 年,就有报章估计他的家财至少在200 亿港元之上。
除了统率包氏家族的航运和商业王国,包玉刚还被邀进入一些跨国大财
团担任要职。他曾是英资汇丰银行董事,之后又成为董事会首席副主席,这
是华人第一次担任这两个职位,另外,英、美、日、香港的大银行和大商行
董事局中,他几乎都占有一个席位。他还是香港环球金融公司主席、国泰航
空董事、香港地铁公司董事、香港电力公司董事。。一连串的职衔,显示了
包玉刚在香港英资、华资机构中,一言九鼎、举足轻重的地位。
包玉刚在商界长袖善舞,叱咤风云,在政治舞台上也很活跃。他与世界
多国政要相当稔熟,更是北京和伦敦最高层人物的入幕之宾。80 年代初期,
他作为中英两国领导人的私人朋友,频频奔走于中港英之间,为香港前途问
题进行斡旋。1990 年6 月,邓小平在北京和包玉刚密谈,谈及多项重大政
策问题。而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过程中,作为草委会的副主任包玉
刚更充分发挥他的影响力,他一句话起到的作用,往往胜过10 个人的意见。
包玉刚作风豪爽,广交天下朋友,所以他结识满天下,其中不少世界著
名的政要人物如邓小平、布什、撒切尔夫人等,和他的私交都很笃深。
可以这样说,包玉刚是一个不居政界的领袖人物。当时,在商界和政海
同时叱咤风云的,除了包玉刚,再也没有第二个人。
所以,港督卫奕信爵士在包玉刚逝世后发表的声明中表示:“包玉刚爵
士是本港一位著名商人,他可能亦是第一位真正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本地人
士。”
包玉刚的盛名的背后,是一部白手兴家的创业史,是一个创造奇迹的神
话;他的创业和成功历程,堪称一部波澜壮阔、辉煌壮丽的史诗,足以让每
一个中国人自豪、骄傲和热血沸腾,也足以令每一个外国人瞠目结舌,叹为
观止!
包玉刚如何结识世界各地著名政要,可从80 年代出版的一本书略知一
二。该书写道:
——1979 年5 月,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访华结束,途经香港回国
时,包玉刚夫妇设宴款待,并请全港工商界领袖作陪。
——他有事可以与美国总统直接对话,是里根的座上客。里根在1981
年举行就职典礼时,只邀请两位香港贵宾出席,其中之一就是包玉刚。
——日本更有包氏的分支机构。他常飞抵东京,会晤日本前首相,与之
携手共进午餐。
——他和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过从甚密,可以随时通话,且
能进唐宁街首相官邸与之面谈。1982 年3 月12 日,包玉刚邀请撤切尔夫人
去英国森德兰港,为中国与环球航运集团合营的国际联合船舶投资公司订购
的“联勤”号货轮主持命名典礼。
1982 年9 月25 日,应包玉刚的邀请,撒切尔夫人于访华之际,又在上
海为“世谊”号货轮命名并主持仪式。1986 年10 月29 日,包玉刚参加宁
波大学奠基典礼后,又飞抵伦敦会晤撤切尔夫人,为建造宁波钢铁厂请英国
政府援助;撤切尔夫人欣然同意贷款10 亿美元(当时折合人民币38 亿元),
帮助建造宁波钢铁厂。
——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曾先后十次接见过包玉刚先生,和他亲切交谈。
——世界上不少国家的政界领袖人物都乐意和包玉刚结交。他不论出访
到哪一个国家,该国的首脑都要接见他,和他磋商,听取他对世界经济形势
的分析。
第二章看海少年包拯二十九世孙
看海的少年突发奇想:以后要当个船长,周游世界。几十年后,船长
没当成,却当上了船王!经考证,船王原来是包拯血亲嫡系子孙。
一个少年站在窗前,又黑又亮的眼睛凝望着窗外远处。
他前些时候跟父亲去了一趟港口,在那里,他见到了大海,见到了大船。
他被深深吸引住了。
他住的房间有一扇窗户,窗户外面是大片碧绿的稻田,稻田那边有条江,
一直通往港口。
他经常站在窗前,沿着江水的流向眺望远处若隐若现的港口,仿佛又来
到海边,那一条条的商船匆匆驶过,不时传出阵阵汽笛声。
他忽发奇想:如果以后当一个船长,驾船周游世界,那该有多好!
几十年之后,他真的乘着船环游世界,但不是当船长,他拥有着世界上
最大的船队,他成了一个船王。
他的名字叫包玉刚。
一则消息引出一段历史考订
1984 年11 月6 日,中共最权威的报纸《人民日报》刊登了一条消息,
说从浙江宁波市天一阁珍藏的“镇海横河堰包氏宗谱”中,确知香港环球航
运集团主席、有“世界船王”之你的包玉刚先生乃中国宋朝名臣包拯的第二
十九代嫡系子孙。
这一消息引起了一位考古学家的注意,他就是安徽省考古学会理事程如
峰先生。
这位程先生对包拯族谱家世颇有研究,曾参加过70 年代包公墓的清理
发掘工作,也曾撰写过《包拯墓志与包氏家乘》论文,发表在1980 年第二
期的《安徽大学学报》上。
当时,离包玉刚重返阔别40 年的故乡不久,包玉刚正积极支持国内和
家乡的建设。这条消息,会不会是杜撰出来以达到某种目的呢?虽然包玉刚
与包拯都姓包,但两者之间是否有血缘关系呢?是真的血亲后裔还是联系攀
附的勾当?那本族谱可靠么?
带着这种种疑问,也是出于一个考古工作者的职业敏感,程如峰千里迢
迢从安徽合肥赶到宁波,泡进天一阁查阅那里收藏的包氏宗谱。
这天一阁是什么地方?为何这儿会藏有包氏宗谱呢?
原来,这是一间藏书楼,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被誉为中国最古老的藏书楼。
天一阁的创始人叫范钦,是嘉靖年间的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
传说范钦生平酷爱读书,更喜藏书,在做官期间,每至一处,必便装出
行,穿街过巷,去寻觅古书、孤本,搜集各地县志和地方志,闲时加以整理、
补充,不断完善。
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他的藏书超过了7 万册,不少文人墨客都来登
门求教,以借书一睹为快。
范钦一生正直,看不惯宫场腐败,后因与严嵩父子政见不合,辞官还乡,
回到宁波建造了这座天一阁,潜心于书籍收藏和整理。
“天一阁”三字取意于汉代郑康成注《易经》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其结构为楼上一间,楼下六间,别具特色。
范钦的余生在天一阁度过。至他去世时,天一阁藏书达20 万册。他的
后代烙守他的遗训:“代不分书,书不出阁”。藏书量扩展至三十多万册。
天一阁至今珍藏着大量的海内孤本以及全国各地的县志、地方志,连一
般收藏家不甚重视的家谱,天一阁中也有不少。
考古学家程如峰来到天一阁,仔细查阅了包氏宗谱,并根据出土的包拯
墓志及其他史料进行了考订,确认了这个宗谱的真实性,包玉刚先生确为包
拯血亲嫡系子孙。
式程如峰考订的全文,发表在1987 年出版的《历史档案》杂志第二期
上,同时,他还提供了不少包氏家世的情况。
据程如峰原考订,包拯的家训为“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
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藏于大墓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包拯后人
对此信守不渝,形成了“孝肃家风”。包拯的儿子、孙子都为官却勤廉自守,
收入有限,生活清苦,故寿命皆不长。从包拯去世到其孙包永年死,不到60
年间,包家仅有19 人,却先后死亡了13 人。由此可见,包家前几代人口并
不兴旺,后来由于联宗、赐姓等,才出现了支分派衍、子孙众多的情况。
诚实忠厚的太祖父
包拯老家在安徽合肥,在汴梁做官,为何他的子孙会跑到江南宁波呢?
这里面还有一段历史。据史料记载,包拯有两子,长子包臆,幼子包授。
北宋末年,宋高宗在包授的六世孙包元吉的保驾下南逃,在临安建都,
册封包元吉为翰林院待制。
南宋被元所灭,包元吉的孙子包荣当了元朝的廉访使。晚年告老辞官,
从临安迁至四明。
包荣有两孙,即世懋和世忠,在元代至正年间,也就是公元1341 年至
1368 年左右,包世懋官居定海学教谕,包世忠随兄定居定海横坷堰。
至此,世居汴梁的包氏家族的其中一个分支便在江南宁波扎下根来,开
枝散叶。
日月如梭,转眼到了清朝光绪年间,宁波镇海钟包村出了一名读书人,
叫包奎祉。这人潜心读书,只望一朝高中,怎料数应科举,仍是榜上无名,
遂以行医为业。行至温州,开始做起丝绸生意。由于包奎祉是读书人出身,
家底并不殷厚,做的也只是小本生意,干了一段时间,也没赚多少钱。直到
有一天,一件事改变了他的命运。有一天,包奎祉路经天台,见天色已晚,
便与挑夫到客栈住宿。客栈里住的大多是赶路的生意人,第二天天还没亮,
他们就吵吵嚷嚷地起床赶路了。包奎祉被吵得睡不着,也和挑夫早早出门。
一路无话。
走了一天,晚上照例是投宿客栈。
疲倦的包奎扯打开包袱,赫然发现自己的旧衣服,变成了绩罗绸缎,还
夹着5000 两白银的汇票和200 两纹银。他以为挑夫贪心拿了别人的东西,
当即责问挑夫,挑夫委屈他说:“我们走时,房间里就剩这么一包了,我又
怎么知道不是你的?”
包奎祉不作声了,挑夫说得也有道理。他再翻一遍包袱,想找到地址之
类的,却没有发现蛛丝马迹,他心急如焚,顾不得旅途劳顿和路程遥远,立
即返回原来那间客栈。一打听,才知道失主曾回来寻找,但已不知去向。他
等了3 天,仍不见有人来取,而自己再等下去生意就做不成了,只好在客栈
的墙上写下认领地址。
过了一年,失主又路过此地,合该他有福气,他又投宿在那间客栈,见
到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