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卡耐基写给男人的羊皮卷 >

第7部分

卡耐基写给男人的羊皮卷-第7部分

小说: 卡耐基写给男人的羊皮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爱因斯坦,甚至是法院的法官们,也无法对任何问题作出很聪明的决定。所
以,我们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是:看清事实,在没有以超然、冷静、客观的态度
收集全部事实之前,不要着急考虑去解决问题。
当然,如果不加以分析,即使把世界上所有相关的材料全都收集起来也是没
用的,而先把事情写下来,再作分析,事情就会变得容易得多。把问题写在纸上,
这可能有助于我们找到合适的答案。
格里菲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美国商人,1924年的时候他在中国的上海,是一
家人寿保险公司的经理。那时,日本占领了上海,正着手接管各家公司。一天,
日本军方派来了一个所谓的清算员——一名陆军上将,他命令格里菲配合他清算
保险公司的财产。这件事是没有选择余地的,除非他不想活了。
格里菲按照日本人的要求,把公司的财产进行了清算。但是有一笔大约50
万美元的保险费,那是他们分公司的财产,所以他没有填在清单上。如果这件事
情让日本人知道了,他的处境会非常不利。不幸的是,日本人很快就发现了这件
事情。
日本人发现这件事的时候,格里菲正好不在办公室,公司的会计后来告诉他,
那个日本人当时大发脾气,拍桌子骂人,说格里菲是个混蛋、叛徒,说他侮辱了
日本皇军。这意味着格里菲有可能被宪兵队抓去那谁也不愿意去的地方。格里菲
曾有几个朋友在那里被审讯了10天,受尽苦刑,最后惨死在那里。
格里菲是在星期天的下午听到这个消息的,他当时紧张得不得了。许多年以
来,格里菲养成了一个习惯,在他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总会坐在打字机前,
打出下列两个问题及其答案。
一、我为什么担心?
二、我该怎么办?
以前,格里菲总是不把答案写出来,只是在心理琢磨,后来他又发现把问题
和答案都写出来,能使思路更加清晰。所以,在那个被痛苦折磨的下午,格里菲
在他的住处用打字机打下了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一、我为什么担心?
因为我怕明天会被宪兵队抓走。
二、我该怎么办?
格里菲花了12个小时来想这个问题,找出了四种他可能采取的行动及后果。
①去找那个陆军上将把事情解释清楚。那就得赶紧去找一个翻译,但这样做
了,会使他更加恼火,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②逃离上海。但做到这一点是不可能的,因为他现在时刻都在日本人的监视
当中,如果不幸被抓了,也是死路一条。
③待在房间里不去上班。但如果这样做,就更可能引起日本人的疑心,说不
定马上会派宪兵队来把他抓进去。
④明天正常上班,说不定那个日本人已忘了这件事,即使他还记得,也可能
已经冷静了下来,这时再跟他解释,或许有机会。
格里菲思前想后,终于决定还是采取第四种办法,明天正常去上班。有了决
定,整个人就放松了下来,晚上睡了一个好觉。第二天,格里菲准时走进办公室,
那个日本人像平常一样坐在那儿看了格里菲一眼,什么话也没说。两个月后,日
本人被调离了上海,格里菲的忧虑就此告终。
格里菲能够平安地躲过这次灾难,可以说是完全归功于星期天下午的仔细分
析,冷静地作出了决定。如果他当时迟疑不决,心乱如麻,就会在紧要关头作出
错误的抉择,后果也就不堪设想了。
为什么亚里士多德的这个方法如此有用呢?因为它能有效而又直指问题的
核心,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三步:作出决定。
当我们有了答案之后,就会放松下来,能够以清醒的头脑去采取行动。当然,
除非我们能够立即采取行动,不然收集事实和分析情况都失去了意义,变成了一
种浪费。一旦以事实为基础作出一个很谨慎的决定,就立即付诸行动,不要停下
来再考虑,不要犹豫不决,不要迟疑。
许多人喜欢预支明天的烦恼,想要早一步解决掉明天的烦恼。但明天如果有
烦恼,你今天是无法解决的,每一天都有每一天的人生功课要交,努力做好今天
的功课再说吧!
03
让忧虑在最短的时间内消失
写给男人的羊皮卷
如果我们以生活为代价,付给忧虑过多的话,我们就是傻子。学会对自己说
这件事只值得我担一点点心,没有必要去操更多的心。
卡耐基是世界成功学的大师,他对人生的成功持有很独特的见解。他对忧虑
的最终解释应该是这样的:让忧虑到此为止吧。
忧虑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因为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情况和环境。
而人和人之间最大的不同就是,在面对这些忧虑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
因为男人需要去创造,所以你要遭受很多;因为男人需要去改变,所以你要
面临很多;因为男人需要去征服,所以你要承担很多。
一个成熟的男人是应该掌握自己情绪的,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
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
人们总以为尽情地开怀大笑才叫做快乐。其实,这只是快乐的一种表现,舒
坦的心境,更是快乐的一面。快乐的源泉其实从未消失,它就如细水长流般,点
滴在心头。然而,快乐不快乐只是一念之差。幸福不常有,而快乐是长久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国王,整日郁郁寡欢。于是他派大臣四处寻找一个快乐的人,并把
快乐带回王宫,大臣四处寻找了好几年,终于有一天,当他走进一个贫穷的村落
时,听到一个快乐的人在放声歌唱。寻着歌声,他找到了那个正在田间犁地的农
夫。
大臣问农夫:“你快乐吗?”
“我每天起床时就告诉自己,让忧虑到此为止吧,今天的我应该是快乐的。”
农夫回答。
大臣喜出望外地将自己的使命和意图告诉了农夫。
农夫不禁大笑起来,他说:“我曾因为没有鞋子而沮丧,直到我有一天在街
上遇到一个没有脚的人。”
快乐是什么,快乐就是珍惜你已拥有的一切。像那贫穷而快乐的农夫,大声
说:“今天的我应该是快乐的。”
快乐就是如此的简单,只需要掌握让自己快乐的钥匙——忘却自己的忧虑。
是啊,我们每天都应该这样告诉自己,让忧虑到此为止吧。当我们容许别人
掌控我们的情绪时,我们便觉得自己是个受害者,对现况无能为力,抱怨与愤怒
成为我们唯一的选择。我们开始怪罪他人,并且传达一个信息:“我这样痛苦,
都是你造成的,你要为我的痛苦负责!”我们似乎承认自己无法掌控自己,只能
可怜地任人摆布。这样的人使别人不喜欢接近,甚至望而生畏。
如果你觉得担忧、发愁或焦急,如果你不自然地紧张或与自己过不去,如果
你处在心理低谷,不妨暂停一会儿,在心里告诉自己:“这并非一种睿智聪明、
思维敏锐的人所过的生活啊!这并非一个完整的人的生活啊!这只不过是一个从
未享受过生活乐趣的无知者的生存方式啊!”这样想过之后,你的情绪就会逐渐
平静下来。诚如李叔同所言,“定火”确实是一门功夫,需要的是修炼、克制,
需要的是自己战胜自己。
04
不为满足虚荣心而企求赞许
写给男人的羊皮卷
当我们沉浸在别人的掌声、喝彩声中的时候,一定要对自己此时此刻的幸福
和快乐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千万不要染上虚荣的毒瘾,沦为别人赞许的牺牲品。
男人的一生不要因寻求他人的认可而活在爱慕虚荣的牢笼里。在每个男人心
底,都有那么一点虚荣心,都想得到别人的赞赏和认可。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没
有什么害处,也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如果一个男人为了得到别人的赞赏和认可,
不惜去做一些违心的事情,甚至不惜以牺牲自己的尊严为代价,这就不仅是满足
一点虚荣心的问题了,而是虚荣心过度膨胀的表现。如为得到别人的认可而成为
你许多行为的动力,这种心态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
男人在生活中必然会遇到大量反对意见,这是正常现象,也是一种无法避免
的现象。因为你不能要求所有人的思维和观点都和你保持一致,这就像你永远不
会找到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一样。
刘伟就是一个典型的过分需要赞许的人。他是一名记者,对于现代社会的各
种重大问题都有着自己的一套见解,如计划生育、南水北调、义务教育等。他总
是喜欢把自己的观点说给更多的人听,可是每当他的观点得不到赞同甚至受到嘲
讽时,他便表现得十分沮丧和痛苦。为了让自己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行动都能被
大家赞同,他花费了不少心思。
有一次,刘伟和一位朋友聊起无痛死亡的问题,他说他坚决反对无痛致死法。
但是他发现他的朋友皱起眉头表现出很不高兴的样子,为了不影响和气,他几乎
本能地立即修正了自己的观点:“我刚才是说,一个神志清醒的人如果要求结束
其生命,那么倒可以采取这种做法。”当他注意到朋友表示同意时,才稍稍松了
一口气。
后来,他和自己的上司也无意中谈到了这个话题,这次吸取上次的教训,他
说自己赞成无痛致死法,没想到却遭到上司强烈的训斥:“你怎么能这样说呢?
这难道不是对生命的亵渎吗?”刘伟实在承受不了这种责备,便马上改变自己的
立场:“……我刚才的意思只不过是说,只有在极为特殊的情况下,如果经正式
确认绝症患者在法律上已经死亡,那才可以截断他的输氧管。”最后,他的上司
终于点头同意了他的看法,他才再一次摆脱了困境。
由此可见,一旦寻求赞许成为一种过于强烈的心理需要,做到实事求是几乎
就不可能了。为迎合他人的观点与喜好而放弃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慢慢地也就
失去了自我价值。
希望博得他人的认可是一种无可厚非的心理,然而,人们在获得了一定的认
可后总是希望获得更多的认可。事实上,这就流露了一种虚荣心理:你对我的看
法,比我对自己的看法更重要。
毫无疑问,要在生活中有所作为,就必须消除过分需要得到赞许的心理!它
是精神上的死胡同,不会给生活和工作带来任何益处。如果想获得个人的幸福,
必须要将这种过分依赖他人赞许的虚荣心从生命中根除掉。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人千方百计、绞尽脑汁地去迎合别人的喜好,目的仅
仅是换取别人的认同和赞赏,这是不可取的。
05
驾驭愤怒情绪是强者的表现
写给男人的羊皮卷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提到:“任何人都可能发火。但要做到
为正当的目的,以适宜的方式,对适当的对象,适时适度地发火,这可不易。”
能够自如地驾驭愤怒的情绪,是一个男人真正坚强的表现。
只有学会控制自己,才能学会宽容别人。其实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
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让开,让开!让我过去!”李涛急不可耐地对着崔明嚷。
“你不可以绕道过去吗?”崔明不高兴地说。
“瞎了你的狗眼,怎么绕道过去?”李涛怒气冲冲地喊道。
“你说话文明点儿好不好!”崔明不甘示弱,与李涛针锋相对……最后他俩
因打架双双被叫进办公室写了检讨。
在生活中,人人都会遇到令人愤怒的事情。是痛痛快快地发泄出来好呢,还
是克制自己好?
有人说,应当把愤怒情绪及时发泄出来,因为发泄会使心情舒畅些,把怒气
压抑在心里会使自己受到伤害,严重时还会损伤神经系统。
但是,当心理学家用实验测验发泄的效果时,却得出相反的结论:用发泄来
平息愤怒收效甚微。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不难发现,发泄愤怒常常会使自己火上
浇油,久久不能平静,也会引起人际冲突,从而影响学习、工作、饮食、睡眠。
就是发牢骚,也会增加不愉快的感受,使人“伤气”“泄气”。因为有些不愉快的
事情,越讲越心烦,不如不去说它,把精力集中到更有意义的工作和学习上去。
心理学研究表明,有两种方式最能帮助我们克制愤怒:
首先就是马上离开现场,到别的地方去安静地想一想。比如,星期天上午与
家人闹别扭时,一个人到公园去走走,或去拜访一个老友,怒气就会烟消云散。
其次思考一下事情的真相,了解一下情况,站到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怒气
往往会消失。
有时即使遇到歹徒,我们也要想一想,是直接发泄愤怒有利于制止他们呢,
还是不露声色报告警察,或找其他人一起制止更有效?当歹徒作案时,如果受害
人处于弱势,但却愤怒地说“我认识你”或“我把你的外貌特征记住了,我肯定
要告发你”,歹徒听了,必然会在恐惧中产生杀人灭口的意念。如果受害人能冷
静地思考一下,克制自己的愤怒,假装不认识或害怕,等到歹徒走后再愤怒地报
警,不更有效吗?
古语说得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心理研究专学认为,看待令人愤怒问题应当用辩证的眼光,简单地认为“发
泄好”或“克制好”都不是科学的态度。采取怎样的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
(1)要看愤怒的对象和场合
我们愤怒的对象是千变万化的,可能是弱者,可能是强者,可能是亲人,可
能是陌生人,可能是善良的人,可能是邪恶的人;场合也是各种各样的,有学校、
家庭和社会上的各种情境。对于不同的对象和场合,显然应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愤怒是由于非原则性的问题引起的,如与亲人的矛
盾、与朋友的矛盾、与社会上的各种工作人员的矛盾等。在这种情境中,善于克
制自己,用理智的方式沟通,是我们应当养成的习惯。
(2)要看愤怒的程度
如果是轻微的感受,一般以克制为好。一个不能克制自己微小愤怒的人,与
动辄发脾气的人一样,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比如说,公共场合时被别人踩了一
脚,碰翻了东西,或别人开玩笑过分了,伤害了自己,心中有些愤怒,这时应当
以克制和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