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九晚五-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朝九晚五
作 者谁谁谁
书籍简介
“朝九晚五”是上班一族的代名词,上班、就有了“办公室文化”甚至“办公室政治”。薛莉笔下的短文展开了一幅幅妙趣横生的办公室画卷,书中还配有精致有趣的漫画插图,相信每个上班族都会从中找到自己及身边人的影子,在共鸣与浮想中会心一笑。 。。。
序言
也许我们并不熟悉“议会政治”,所幸“办公室政治”大家都不算陌生。众所周知,凡是“政治”,不管是哪一种,都是要“搞”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办公室政治是天天搞,时时刻刻在搞着的。它可以搞成茶杯里的风波,也可以搞成风波里的茶杯。可以大搞,也可以小搞;可以善搞,可以恶搞;可以搞得很优雅,也可以搞到极下作。不管薛莉是怎么写的,亦不论读者是怎样读的,《朝九晚五》都为中国的图书分类以及读者的阅读感受提供了一种新鲜有趣的类型。
办公室政治(沈宏非序)
谁谁谁
“我无意中发现女上司除了老公之外还有一个老外情人是因为帮她接了一个电话。她大概去洗手间了,她的直线响了5声之后,我决定帮她接听。拿起电话,还没来得及说:‘喂,你好’,一个中年老外的声音就迫不及待地喊起来:‘Hey,baby,I miss you so much。 Do you e tonight?’我一时手足无措。突然想起一个故事说起过,当一个男士误闯女浴室后,最佳反应是说一声:‘噢,对不起,先生,走错了。’于是胡乱对着话筒说:‘什么?你在说什么?打错了吧’。然后挂机了事。”
这是薛莉《朝九晚五》中的一幕,也是“办公室政治”的一个典型场景——当然,只是个小case罢了。对正在或者曾经坐过办室的中国读者来说,虽然“办公室政治”(office politics)可能是个新名词,但是对“办公室政治”的内容却并不陌生,非但不陌生,而且是高手林立,卧虎藏龙。
等级、权力、利益,这就是“办公室政治”的诱因和结论——排名有分先后。当然这也是一切政治活动的三个最基本的关键词。就公司或一切谋利机构的办公室而言,“办公室政治”的独特之处,就是发乎办公室,止于办公室。朝九晚五之外,在一般的情况下不会作武力及军事之“延申”。不然的话,就无法区别于“街头政治”或“强权政治”了。
此外,办公室既是一公司对内的公众场合,“办公”者,堂而皇之办的就是公事;与此同时,办公室又是公司对外的“私人地方”,闲杂人等误闯,分分钟会招来保安,至于前述“公事”,根本上还是私利。故虽不能据此而断言办公室乃一如假包换的“假公济私”之所在,然而一室之内,男男女女,办公乎?营私乎?一时倒也分不清楚,就当是一个内容超级丰富的“公私三明治”好了。因此公私难分之故,办公室里的等级,既森严又散漫,办公室里的权力,既集中又分散,办公室里的利益,既现实又深远。所以,尽管上演的都是室内剧,但是办公室政治又因此而区别于“宫廷政治”。事实上,就公司以及办公室的内部运作而言,所谓行政,所谓管理,千头万绪,无非是开会开会再开会,因此,非要拿来同某一种“政治”来套一下的话,我个人认为办公室政治至少在表现形式上比较接近于“议会政治”。
也许我们并不熟悉“议会政治”,所幸“办公室政治”大家都不算陌生。众所周知,凡是“政治”,不管是哪一种,都是要“搞”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办公室政治是天天搞,时时刻刻在搞着的。它可以搞成茶杯里的风波,也可以搞成风波里的茶杯。可以大搞,也可以小搞;可以善搞,可以恶搞;可以搞得很优雅,也可以搞到极下作。这种情况无疑给对于办公室政治的书写在形式上留下了很大的空间,既可以是男人肥皂剧the West Wing(《白宫西厢》),又可以是Ally McBeal(《甜心俏佳人》)那样的“办公室罗曼史”;既可以是惊险样式、侦探推理,也可以是谴责小说、黑幕揭秘、工作手册、生存秘笈,或者心灵鸡汤,等等——不管薛莉是怎么写的,亦不论读者是怎样读的,《朝九晚五》都为中国的图书分类以及读者的阅读感受提供了一种新鲜有趣的类型。
对于中国的办公室政治,薛莉有发言权。自出道以来,她一直都在大公司的大大小小的办公室里厮混,香港人、台湾人混过,新加坡人、法国人也混过,中方,外方,男方,女方,本地人,外地人,海龟,土鳖,全部不在话下,既是别人的下属,又是别人的上司,以她的年纪,“政治斗争经验”算是丰富得很。我认识她的时候,她已经混到现在的公司了。那家公司很大,大到萨达姆·侯赛因家族都(透过法国Hachette公司)长期拥有若干的股份。不过据报导,Hachette的一名董事表示,联合国制裁令禁止伊拉克在其所持股份公司内拥有投票权,也不得分红——扯远了,这是国际政治,与办公室政治以及“国际办公室政治”浑身都不搭界了。
自序
谁谁谁
在一家老字号的出版社呆了三年后,我决定离开。因为理想中的职业生涯充满了竞争与历险、紧张与满足。但那里留给我的记忆却是一场没完没了的务虚会,就像京戏里老旦的抒情诗:咿…咿…呀…呀了半天,还不知她想说点什么。我很怕在没听懂她唱什么的时候,就已经老去。
然后来到一家外资网站。也曾是纳斯达克的一匹黑马,孰料进公司一个月不到,网络的
泡沫就开始湮灭。公司立刻转型。而我,作为网站的制作人,一个花钱的主儿,马上被列到裁员的黑名单上。两个选择:要么转行做个business person,要么走人。一身冷汗过后,我选择了前者。此后,穿着套装钓过客户,熬过通宵做客户企划案,曾经为了客户的意思无数次逼着下属作修改,讨价还价、笑着催款之类的事也干过。升过职,跳过槽,加过薪,也学会了与自己的老板谈判。
静下来想想自己的所作所为时,却只想笑。
我始终只是个职场的看客。一切都像是在演戏。我在演,我的老板在演,我的客户在演,我的手下也在演。即使在我板起脸来训斥别人或是谄着笑来附合别人时,都只不过是剧情需要而已。而导演就是职场的游戏规则。我总是试图将我的职业和生活分开,让它们泾渭分明,互不相扰。用职业的我去演戏,再用生活的我当观众。尽管很难。
因此当《上海一周》邀我写白领的职场生活专栏时,我迫不及待答应下来,并命它为“朝九晚五”。
看客成了说客。
这些短短的700字文中,记载了无数的事例。它们大多是真的,而且大多发生在周围人的身上:老板、客户、同事、同学、朋友、朋友的朋友。为了减少负罪感,我把这些事例斩头去尾,或东拼西凑,直到改装成当事人混然不觉时才肯出手。
谁是故事的主人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在里面读到似曾相识的人与事或刹那间的心境与浮想,然后会心地一笑。因为职场的游戏规划,应该是大同小异的吧。
感谢编辑和老友晓冬的青睐和支持,以前的同事现在的好友张剑和他的友人的奇思妙绘,这一场色彩绚烂的职场大戏才得以呈现给你。
野蛮面试
谁谁谁
这样的面试,我经历过一次。
那是应聘一家外资公司。面试结束后,老板照例说一周后给消息。于是所有的应聘者作鸟兽散。离家一公里时,我接到他的电话,告知我被录取了,然后跟我确认薪金数额。并叫我掉转车头,回来参加新产品上市的头脑风暴会议。
记得我当时镇定地对着话筒说:“您说的薪金是税后的,年终双薪,对吧?”
一个朋友遇到的情况更刺激。他应聘的职位是电脑公司程序员。面试完,他紧张地问考官:“我什么时候能得到回音?”考官微微笑道:“现在。”然后给他发了电脑,叫他马上开始工作。
进了公司才知道,招聘永远是匆匆忙忙的。领导一般不挨到最后一刻是不会轻易放出一个职位编制的。因此才有了上述情景。但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一方面应聘者的简历雪片般飞来,另一方面招聘方总为找不到合适的人而头大。双方就像恋爱扶贫对象一样,怎么都对不上。
我的老板高薪招一名助理时,面试了上百人依旧未果。后来知道,他总是嫌应聘者学历太高、志向太远大。这给他不安全感,怕他们屁股刚坐热就要跑。他的经典提问是:“你想怎么做好这份工作?”他心目中的理想答案是:“我只想把你所说过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据说这个答案是现任GE公司董事秘书的原创。以秘书身份进入董事会的,这位女士还是第一人。可应聘者的回答往往气势磅礴、心志高远,给人一种“不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感觉。遗憾的是,老板需要的就是那个意义上的不好的士兵。
朋友在广告公司面试了几个平面创意后,忿忿地说“围巾永远戴在脖子上、耳环永远穿在耳朵上,一点创意都没有。”
我记得,他当年参加面试的时候,也是这样子没创意的。
猎捕价值盲区
谁谁谁
翻开你的通讯录,看看有多少儿时玩伴成为了公司客户,有多少大学同窗曾助你打通业务渠道,又有多少小师弟、小师妹成为了精英同事?
被公司雇用,不止是你的时间,你的脑袋,你的语言,你的修养,你的四肢,你的力量,连同你的人际关系也一起被雇用了。
还是美国公司将买卖关系进行得最彻底,摆出一付不愿贪员工小便宜的高姿态,表示愿另外付钱购买员工的人脉:比如,发掘一个客户或者举荐一个能干的同事发奖金若干。更多的雇主则是装糊涂,口头感谢一下完事。有意思的是,被占了便宜的员工也糊涂,并不清楚自己贡献了多少价值,甚至还为帮朋友找到了一份新工作沾沾自喜。
有个高尚品牌的公关曾向我抱怨:公司要求她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要维护好品牌形象,包括周末shopping的时候,参加私人party的时候。因为这些场合很容易碰到客户或与公司有业务往来的人。记得在一个朋友的生日宴会上,遇到过一个推销红酒的,公然对寿星说:哇,怎么不用我们的红酒呀,比你这支好多了。
超时工作啊。
如果公司不付加班费,一定要谈一个好的报酬,否则亏大了。
还有的公司更可怕。6点钟下班的时候,竟然静悄悄没一个走的。据说这种情况一直会持续到7点半以后。也就是说,公司把大家潜意识中的合理下班时间强行推迟了一个半小时。而7点半之前走的人,都是忐忑的,慌张的,像欠了什么似的。什么世道。
但要声明的是,以上所述种种都是在你不想当老板的情况下应该想的,应该警惕的,应该斗争的。如果你抱负在胸,大可不必在乎这些蝇头小利。尽管先忍气吞声好了。等你爬到理想中的高位后,再变本加厉从员工身上把它们赚回来!
敬业精神
谁谁谁
时尚杂志里的菜肴香艳油亮、鲜嫩欲滴,厨师说,这道菜其实只有五分熟,而且,上面涂的油是工业用油,因为比较亮泽。
一个能把美女拍得从画面中跳出来的摄影师说他一见到美女就想吐。拍摄过程中,为了让眼前的尤物更诱人,他常常不惜使用一切手段来包装她,包括使用啤酒泡沫烘托她的性感,用胶垫夸张她的臀围。
一个专事证券投资的行家逢人便讲:风险实在太大,还是不要做吧。他太清楚里面五花八门的鬼门道,坚持认为股市其实是庄家的天堂、散户的火坑。
他们都是专业领域中十分优秀的人,都以敬业而著称。
也许他们初涉专业是出于兴趣,出于对兴趣所指引方向的美好追求。介入越深,越觉得起初那种美好的感觉实在过于虚幻,兴奋点随即转向对技术的神经质般的追求,就像为了能打出1/40节拍而最终疯狂的鼓手。
一个朋友在美国一本家居杂志做编辑。他拍出来的家居照片有个特点,就是一般都看不出和这个家原来的样子有什么联系。拍摄当天,他会指挥一辆小面包车到现场,里面桌椅板凳、窗帘灯具一应俱全。看见主人家有什么不顺眼的地方,二话不说,换!但他做出来的家居照片,的确十分完美,虽然和主人家原来的风貌相去甚远。
美好的事物大多都是这样产生的。我们看到的样子和它的生产过程往往是两码事。
其实,这篇稿子,我本来想这样开头的:
《花样年华》里张曼玉裹在旗袍里的身体婀娜妙曼、凹凸有致,据可靠消息,她的胸部是垫出来的。
又一想,这么唯美的一部电影,这么可爱的一位演员,还是不要破坏他们在观众中的形象吧。
高明处,越轨时
谁谁谁
我喜欢大义凛然的越轨之人和越轨之事。
比如《悲惨世界》里的纯贞麽麽,当她无视法律的禁令,坚持把同事葬在祭台下面时,理由如下:这是“人的禁令,主的旨意。”她的话给我这样的暗示:遵循人的规则是一种愚不可耐的行为。
事实上我见过的许多可敬可爱的人都不是循规蹈矩之辈。
大学里最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从不按教材上课,只管正史野史一通胡吹,考试时,主动为学生放哨,以便让大家专心作弊。尽管他的课在金光闪闪的学历学位证书里并无一席之地,但毕业数年后,还能记得的课程里,他的课是其中之一。
迄今为止遇到的最好的老板,鼓励我们尽量利用上班的时间处理私事,尤其是在手头没什么公务的时候,比如看电视、会朋友等等。以便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完全享受生活”。现在回想起来才发现,在他手下做事时,加班率是最高的,而且没有加班费。但当时并不觉得烦恼,甚至还有一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快乐。
其实规矩都是人定的,我们无法指望所有的人都像纯贞麽麽那样善于揣测主的旨意,因此对规矩的遵循与否和好与坏等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