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绝妙口才 >

第10部分

绝妙口才-第10部分

小说: 绝妙口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这次演讲,17万大军浴血奋战,7000人阵亡。
    林肯死后,著名演讲家索姆奈说:“这次战斗的记忆从人们的大脑中慢慢消逝了,可是林肯的演讲仍然活生生地印在人们脑海中,而且,如果这次激烈战斗能够再度被后人记起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们不能忘记林肯的这次演讲。
    很有意思的是,在盖茨堡战役之后,著名政治家艾维莱特一口气演讲了两个小时,可是他的话早已被人们遗忘,而林肯的演讲不到两分钟———据资料说,有位摄影师企图拍下他发表演讲的照片,可是摄影师在架起那架原始型的照相机和对准焦距之前,林肯演讲就已经结束了。
    林肯在盖茨堡演讲的全文被刻在一块不会腐烂的铜板上,陈列于牛津大学的图书馆,作为英语文字的典范。学习演讲的每一位人士,都应该好好地朗诵、背诵这篇不朽之作。

下面就是林肯不朽的演讲:

    87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在这块大陆上创立了一个崭新的国家,这个国家孕育了自由,并且全力推行一种理念,这就是所有人类生下来都是平等的。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着一场伟大的内战。我们正在进行着这样一种试验:有这种主张和这种信仰的任何国家或任何个人能不能够长久存在。我们在这场战争的一个伟大的战场上集会。我们来此奉献这个战场上的一部分土地,作为那些在此地为这个国家的生存而牺牲了自己生命的人永久眠息之所。我们这样做,十分地恰切和正当。
    可是,从广泛的一方面来说,我们不能奉献这片土地,因为那样我们不能使之神圣,不能使之尊严。在这里奋斗的勇敢的人们,活着的和死去的,已经使得这块土地神圣,远非我们的能力所能增减。人们可能不大会注意,更不会长久记得我们在这里所说的话。可是,人们将永远不能忘记这些人在这里所从事的事业。相反的,我们活着的人应该献身于在此作战的人们曾如此英武的推进而尚未完成的工作,由于他们的光荣牺牲,我们更坚定地致力于完成他们曾为之奉献全部的事业。
    我们在此坚决地表示,要使他们不致白白地死去,要使这个国家在上帝庇佑之下,得到自由的新生,要使那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不致从地球上消失。

    很多人认为,这篇演讲稿结尾的那个不朽的句子是林肯的创造出。可是,这些不朽句子却是林肯从先贤圣哲那里学来的。
    事情是这样的:林肯当律师的时候,有个朋友叫做贺恩登,在林肯发表盖茨堡演讲的几年前,曾送他一本巴克尔的演讲全集。林肯很认真地读完了全书,并记下书中的这句话:“民主就是直接自治,由全民治理,属于全体人民,由全体人民分享。”
    而巴克尔的这句话很可能是从自韦伯斯那里借来的。韦伯斯在一封写给海尼的复函中说:“民主政府是为人民而设立的,由人民组成的,对人民负有责任。”
    韦伯斯的这句话则可能来源于门罗总统。门罗总统在几十年前发表过相同的看法。而门罗总统是从谁的那里借用来的呢?
    在门罗出生的500年前,英国宗教改革家威克利夫在圣经的英译本前文中说:“这本圣经是为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而翻译的。”
    远在威克利夫之前,在耶稣基督诞生的400年前,克莱翁向古雅典市民发表演讲时,也曾谈及一位统治者应为“民有、民治及民享”。克莱翁究竟是从哪位祖先那儿获得这个观念的,那已是不能考证的古老往事了。
    林肯是不是吸取了前人的经验之谈并不重要,而是他把这句话用在了最恰当的地方。真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抄得好就是天才,抄不好就是剽窃”。林肯无疑是“会抄的天才”!
    因此,如果你希望获得“绝妙口才”,多读书,细细地读书,并且把书中的精华在实践中不断使用,你就能够与时俱进。如果希望不断地获得更多的灵感,你就应该经常让自己的头脑接受洗礼。
    林肯的成功秘诀是这样,其他人成功的秘诀也是这样。
    约翰·布莱特说:“我到图书馆时,只会感到一阵悲哀:生命太短暂了,我根本不可能充分享受呈现在我面前的丰盛美餐。”
    他15岁就离开学校到一家棉花工厂干活,从此就再也没有机会上学。可是他却成为他那个时代最光辉灿烂的一名演讲家,并且以善于运用语言享有盛名。他阅读、研究、作笔记及背下不少著名诗人的诗篇,如拜伦、密尔顿、华兹华斯、惠特尔、莎士比亚、雪莱等。他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把《失乐园》从头到尾看一遍,以便增加自己的词汇和文学修养。
    英国有个演讲家名叫福克斯。为了提高自己的演讲水平,经常高声朗读莎士比亚的作品,以改进他的风格。
    格雷史东把自己的书房称为“和平庙堂”,里面有15000册藏书。他自己承认,他因为阅读奥古斯丁、巴特勒主教、但丁、亚里士多德和荷马等人的作品而获益菲浅,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使他大为着迷。他写了6本书评论荷马的史诗和他的时代背景。
    英国政治家及演讲家庇特年轻的时候,经常阅读一页或两页的希腊或拉丁文作品,然后把这些段落翻译成英文。他每天坚持这样做,持续10年之久,结果,他获得了一项无人能比的能力:在不需要思考的情况下,就能把他的思想表达成最精简的话语。英国桂冠诗人但尼生每天研究圣经,大文豪托尔斯泰把《新约福音》读了又读,最后可以长篇背诵下来,罗斯金的母亲每天逼他背诵圣经的章节,又规定每年要把整本圣经大声朗读一遍,一点也不能遗漏。罗斯金把他自己的文学成就归功于这些严格的训练与研究。
    苏格兰的史蒂文森是作家中的作家,他亲自讲述了自己的故事,他说:

    每当我读到特别令我感到愉快的一本书或一段文章时———这本书或文章很适当地叙述了一件事,或产生了某种印象,它们之中含有一股显而易见的力量,或是在风格上表现出愉快的特征———我一定要立刻坐下来,要求自己把这些特点模仿下来,第一次如果不成功,就会再试一次,可是经常是连续多次都不成功。至少,从这些失败的尝试里,我在文章的韵味、和谐、各部分的协调与构造方面,获得了一些很有用的练习机会。我以这种勤勉的方式模仿海斯利特、兰姆、华兹华斯、布朗爵士、霍桑及蒙田。
    不管别人喜欢与否,这就是我的方法。

    大诗人济慈更是以这种方法学习,在文学上很少有比济慈更优美的文笔了。
    这种模仿的方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自己能够找好一个学习模仿的对象,对于无法完全模仿的一些特点,就去试试也没什么害处,失败了也不可怕。“失败是成功之母”,这的确是一句古老而十分正确的格言。
    举这样一些例子,怎样获得“绝妙口才”的秘诀已经告诉你了。我们还是用林肯的话来做一个总结:
    “成功的秘诀就是拿起书本,仔细阅读、研究。工作、工作、再工作,这才是最重要的。”
    读书要有所选择,还应常翻工具书。
    杰佛逊总统曾经这样说:“我已经放弃阅报的习惯,改为阅读古罗马历史学家泰西塔斯和古希腊史学家修西底德的著作。我发现,阅读报纸常常使人感到气闷,因为上面大多是无聊的垃圾信息,而阅读古人的作品能让人奋发向上,因此我自己变得快乐多了。”
    杰弗逊时代报纸与今天的报纸比起来,今天的报纸所载的垃圾信息肯定多得多。所以,很多人的苦闷可能与很多负面的新闻不无关系。
    如果你希望学习杰佛逊的方法,把阅报的时间至少缩短一半,几周之后,你就会发现自己比以前更快乐、更聪明了。你难道不愿意如此尝试一个月,并把省下来的时间用来阅读一本好书?你在等待电梯、巴士、送餐、约会的时候,何不取出你随身携带的那本书来看看呢,这样你一定能够增加及改进你的语言能力———当然,你看的书一定是好书,而不是乌七八糟的大杂烩。
    德国大文豪歌德说:“告诉我,你读了些什么,我就能说出你是哪种人。”
    如果你决心读书,你决心这样做下去,你就会逐渐地、不知不觉地,也是必然地,你的词汇就会丰富起来,你的语言就能够变得更加优雅。慢慢地,你也就具有了你读书中的这些精神伙伴的荣耀、美丽及高贵气质。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也是采用这种方法来培养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灵巧而熟练的运用能力。
    他年轻时,一次搭马车从密苏里州到内华达州旅行。马车的速度很慢,旅程相当痛苦。我们可以设想,坐汽车不如坐火车,坐火车不如乘飞机。人们之所以要多花钱,就是希望快一点。。幸好,马克·吐温随身带了一本厚厚的《韦氏大辞典》。这本大辞典伴他翻越陡峭的山道,横渡荒凉的沙漠。旅途的劳顿,就因为有了这本辞典而减轻了很多。并且他语言能力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提高。
    背字典、读字典的事情古今中外都有。查特罕爵士把辞典念过两遍,每一页、每一词都读了两遍。白朗宁每天翻阅辞典,从辞典里面获得乐趣及启示。替林肯写传记的尼可莱和海伊说:林肯常常“坐在黄昏的阳光下翻阅辞典,直到他看不清楚字迹为止”。
    这些例子并不特殊,每一位杰出的作家及演讲家都有过相同的经验。
    清代有人曾说:“读书不读《说文解字》,读遍诗书也枉然。”这可能有些偏激,可是,《说文解字》的价值是不能否认的。大家都很熟悉的话应该是“读书不读《红楼梦》,读遍诗书也枉然”,其实说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威尔逊总统的语言造诣极高,他的一些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自己总结学习语言的经验说:

    在我的家里,父亲绝对不准家中的任何人使用不正确的字句。任何一位小孩子说溜了嘴,都必须立即更正。遇到任何生词,都必须立即解释。父亲鼓励我们每一个人,遇到生疏的词语,就经常应用到日常的谈话中去,这样就容易牢记下来。

    纽约的一位演讲家,一向以句子结构严密、文辞简洁美丽而获得很高的评价。在一次谈话中,他披露了获得如此评价的秘诀:
    每当在谈话或阅读当中发现不熟悉的单词时,我就立刻抄在备忘录上,晚上就寝之前,先翻翻辞典,弄清楚那个生词的意思。如果白天没有收集到任何生词,我就阅读一、两页费纳德著的《同义词、反义词及介系词》一书,认真品味每一个词的含义。一天学习一个新词,这就是我的座右铭。因此,在一年之中,我至少能够获得365件额外的表达工具。我把这些新词全都记在一个小笔记本上,白天一有空闲就取出来复习。我发现,一个新词在使用过三次以后,就会成为自己语言中的基本词汇了。
    你下过这样的功夫吗?如果没有,从现在就开始吧!

练声:在苦练中增加语言磁性

    练声也就是练声音,练嗓子。不用说,每个人都喜欢饱满圆润、悦耳动听的声音,而不愿听那种干瘪无力、沙哑干涩的声音。所以训练出一副好嗓子,练就一腔悦耳动听的声音,是拥有绝妙口才的基础工作。

    练声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第一步:练气
    “练声先练气。”只要有一些唱歌的基础,就知道“气”是发声的动力这个道理。“气”就像发动机,是发声的基础。“气”的大小对发声有直接的关系。气不足,声音微弱无力;气过猛,难以持久,并有损声带。所以练声,先学会用气。
    首先是吸气:基本要求是吸气要深。吸气时,小腹要尽量收缩,胸部要尽量撑开,这样才有利于把更多的气吸进体内。可以体会一下,如果突然一股香味袭来,你是怎样吸气的,这就是吸气要深的基本道理。注意:吸气时不要提肩,如果一提肩,胸腔的空间就会缩小,影响更多气的吸入。
    其次是呼气:基本的要求是呼气要慢。为什么要让气慢慢地呼出呢?这是因为在演讲、朗诵、论辩或说话的时候,需要较长的气息,只有慢慢地呼气,才能达到这个要求。练习呼气要把两齿基本合上,留一条小缝让气息慢慢地通过,不要张开大嘴,这样就能让呼气的时间延长了。
    练习吸气、呼气,可以每天到室外、公园等地方去练习,做深呼吸,只要坚持下去,天长日久,定能见效。
    第二步:练声
    语言的声源是在声带上,也就是说,声音是通过气流振动声带而发出来的。所以,声音的好坏,与声带的关系很密切。
    练发声之前,应该先做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是放松声带。方法是:让一些轻缓的气流通过,让声带有点准备。接着就发一些轻慢的声音,不要一张口就大喊大叫,这样会对声带产生破坏作用。这与激烈运动之前做些准备动作的道理是一样,否则就容易使肌肉拉伤。
    声带活动开了,还要做一些口腔的准备活动。口腔是人的一个重要的共鸣器,声音是否洪亮、圆润,与口腔有着直接的联系。
    可以按以下面的方法活动口腔:
    第一,张闭口的练习。这种练习能够很好地活动嚼肌,也就是面皮。经过这样一番活动,到练声时嚼肌运动起来就轻松自如了。
    第二,挺软腭。学鸭子叫“gāgā”声,你就知道什么是“挺软腭”了。
    人体另一个重要的共鸣器是鼻腔。有的人发音时只会在喉咙上使劲,根本不知道在胸腔、鼻腔这两个共鸣器上下功夫,所以,这种人的声音显得很单薄,音色、音质都很差。他们的只要一说话,不用多少时间,保准就声音就沙哑了。不少教师都是“公鸭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不会使用共鸣器以减轻声带的压力。
    练习鼻腔的共鸣方法,一般都是“学牛叫”。牛叫的声音是“哞哞”的,不断地发“哞哞”的声音,就可以达到训练鼻腔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平时说话时,不要过多使用鼻腔共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