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绝妙口才 >

第13部分

绝妙口才-第13部分

小说: 绝妙口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面是他们的对话:

    朋友问:你到菜市场去买过菜吗?
    老板答:当然买过。
    朋友继续问:你是否注意到,卖菜的是不是总爱短斤少两呢?
    老板答:是的,多数都是这样。
    朋友问:那么,买菜的是否也喜欢讨价还价呢?         老板答:是这样。
    朋友问:那么,你是否也习惯于用买菜的方式来购买职工的生产力呢?

    老板吃了一惊,瞪大眼睛望着他的朋友。  
    最后朋友问总结说:“一方面,你在工资单上跟职工动脑筋;另一方面,职工在工作效率或工作质量上跟你缺斤少两———也就是说,你和你的职工是同床异梦,这就是公司管理不善的病症所在啊!”
    关于女人,有这样的比喻:

    18岁时像足球———22个男人追;
    28岁时像曲棍球———8个男人追;
    38岁时像高尔夫球———一个男人追;
    48岁时像乒乓球———两个男人推。

    这种说法可能不是事实,可是的确生动形象,令人过目不忘。
    时间是最宝贵的,所以很多人都对时间发表看法,其中有很多精彩的比喻:

    哥德:我的产业这样美,这样广,这样宽,时间是我的财产,我的田地是时间。
    席勒: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像箭一般飞逝,过去静止不动。
    雷巴柯夫:时间是个常数,但对勤奋者说来,是个变数。用“分”来计算时间的人,比用“时”来计算时间的人,时间多59倍。
    巴尔扎克:时间是人的财富,正如时间是国家的财富一样,因为任何财富都是时间与行动社会之后的成果。
    富兰克林: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织生命的材料。

    二、引申归缪式
    逻辑学上有一种论证方法,叫做归谬法。当对方提出一个错误的论断,另一方不是直接反驳,而是将这个错误论断进一步引申,得出更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前一个论断不能成立,这种论证方法也可以作为一种语言技巧。当有人说出一个错误的观点,我们不必直接批驳这个观点,而是以它为依据,引申出一个荒唐可笑的结论,这能使语言产生幽默的效果。
    有些东西,如果从正面阐述,常常很难一句话两句话说得清楚,可是如果从反面去说,常常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方法就叫做“引申归谬法”,而有效地使用这种技巧,一般都能获得很好的效果。
    特别是面对那种貌似正确或无理搅三分的人,“引申归谬法”就越能发挥出它的奇特效果。
    有这样一个例子:
    有一个烟民到商店里买烟,拿到烟之后,点燃便抽,售货员以店规不许抽烟进行阻止。
    烟民非但不听,还振振有词地说:“你不准抽烟,商店何以要卖烟!”
    两不相让,进而争吵起来。
    老板听到争吵,急忙走出来问明情况,然后拍着烟民的肩膀,笑着说:“你的话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对啊,商店不让抽烟,为什么要卖烟呢?不过,你如果再想一想,可能又没有道理了。你看,商店里卖的东西很多,比如,我的店里不是卖手纸吗?你总不至于……”
    围观众人不禁笑了起来,烟民也脸上发红,没说什么,掐了烟头,走了。
    烟民这种话,看起来似乎有些道理,可其实是无理无闹。售货员从正面阻止,烟民不服,而老板先肯定烟民的“谬论”,然后将这种“谬论”推而广之,一句玩笑“不是卖手纸吗”,烟民就不好意思再胡搅蛮缠了。
    老板的话虽未说完,却包含了“你总不至于认为在商店可以随意大小便吧”的意思。运用引申归谬,使其谬误顿然塌毁。正因为老板抓住了要害,妙语传事理,才制服了烟民。
    否定之否定,达到的将是肯定,用你的利嘴去论证辩证法的精辟,谬误之极,即是智慧之始。   
    相声大师侯宝林相的声中有这样一段:

    甲:俗语说,笑一笑,少一少。
    乙:少一少呀?您这讲法不对。
    甲:怎么着?
    乙:笑一笑,十年少。
    甲:十年少?
    乙:啊!
    甲:就年轻十岁?
    乙:对呀!
    甲:我们说笑一笑,少一少,是年轻一点。
    乙:我说是年轻十岁。
    甲:你那是定期的,我这是活期的。
    乙:咱们这存款哪!
    甲:您那理论不可靠。一笑就年轻十岁,那谁还敢听相声呀!
    乙:怎么不敢听呀!
    甲:你今年多大岁数?
    乙:五十。
    甲:五十岁。您要听相声哈哈一笑,剩四十啦。我这么说吧,您听相声只能笑四回。
    乙:啊!四回?
    甲:啊!就剩十岁,再不能笑啦,再一笑没啦。
    乙:我这么大人就没啦!
    甲:不能没了也成了初生的小孩了,刚来的时候骑着自行车,等回去的时候叫保育员抱走了。叫您这么一说,哪个剧场也不敢叫说相声了。
    乙:怎么?
    甲:说完相声都转业了,都改托儿所了!

    “笑一笑,十年少”,这是一句俗语,不是科学的判断,非要精确地按这话推算,必然出现老头变成小孩的可笑结论。这种手法的最基本的作用就是用以强化和引申错误的观点,使之更可笑。
    三、排除自我式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不尽如人意。比如常遇到一些生活矛盾,如果矛盾双方互相攻击,把几十年的陈糠烂谷子重新提起,便会加剧矛盾,弄得是非蜂起,伤神劳心,得不偿失。这时,如能面对矛盾,排除自我,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其寻找些理由,一方面能显得慷慨大度,另一方面可以从中透出自己的意思,这样,便能在宽厚仁慈中体现言语之妙。
    张中行是著名作家,与《青春之歌》的作者杨沫曾生活过两年,后因感情不合而劳燕分飞。《青春之歌》中的余永泽,就有张中行的影子。知道这件事情的人,都认为杨沫是在影射或丑化张中行。在《流年碎影》这篇文章中,张中行说,据好心人相告,杨沫常提到他,言及分手之事,总是明说或暗示张中行负心且落后。
    对此,张中行说道:“认定为负心,是人各有见;认定为落后,是人各有道。至于由幽谷迁于乔木,我祝愿她能够这样。但据我所闻,也未能天衣无缝。但她有了名,为了名,举事以证明迁得好,也是应该的,至少是可以谅解的。有的好事者好得出了圈,一定问我为什么总沉默。我说,理由不少。其一,这类过去的事,在心里转移无妨,翻来覆去说就没有意思。其二,我没有兴趣,也不愿听张家长、李家短的闲人供应茶余饭后的谈资。其三最重要,是人生大不易,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老了,余年无几,幸而尚有一点点忆昔时的力量,还是以想想那十之一二为是。”
    当时,张中行已年近九十,对人生理解可谓精深矣!而对这样的生活遭际,他能排除自我,所说的关键部分仍站在另一面,说杨沫的想法有其合理性,尽管也谈了自己沉默的理由,却未因杨沫已去世,为自己找些理由来讽刺对方。这种宽厚之风令人敬佩,而其语所含之理在排除自我中,以平淡的语气,巧妙的表述,得到了十分耐人寻味的张扬。
    我们发现,有的人曾与某一名人有过一度缱绻的日子,后来分手了,却著书立说痛责对方,或是为了出名,或者为了挣点稿费,可是这种人的境界到底有多高,很值得人怀疑。
    四、背理巧解式
    卡耐基在总结谈话技巧时,把有意说错话当成了语言应变技巧之一。就一般情况而言,人们在说话过程中,总是尽量避免出现差错,总是尽量让自己的语言完美无缺。可是,在某些情况下,在一定的环境中,对言语技巧很高超的人,他们常常故意念错字、用错词,凭借这种方式来发挥语言的神奇作用,丰富语言的表现力,而他们自己的也同时留下谈吐生辉的好印象。
    同样的话,不同的表达,效果自是不同,一些简单明了的事理,如果仅用一般肯定或否定式的简单言语作解,便会平庸乏味,但如果用离经悖理之语巧作阐释,使其理更明,其语更新,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有人丧尽人性,残杀亲生母亲,人们相聚怒骂,痛斥其凶残。
    然而其中一人却说:“如果是杀了他父亲还讲得过去,现在杀了他的母亲,这可谓大逆不道了!”
    众人听此高论,都不解其意。
    此人解释说:“禽兽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如果说他杀了父亲,那仅说明他如禽兽;现在这丧心病狂的东西,竟然杀了他的母亲,这可谓是连禽兽都不如了!”
    至此,人们才知道此人之语实在高妙新颖。他先以背理不通的惊人之语对惨无人性的杀母者作了定评,然其“杀了他父亲还讲得过去”的话,实在叫人惊异。然而他一解释,便发现此种说法显然要比大家只是简单斥责要高明得多,深刻得多。
    故意把话说错,有时是为了蓄势布阵,待对方批评指正时,再借题发挥,给予回击。有这样一个讽刺为富不仁的故事:
    有个药铺老板,每逢大年三十晚上,他就点上香烛,献上美酒,求告神灵菩萨:“大慈大悲的菩萨,愿您保佑天下男女老少多病多灾,我好发一笔大财!”
    这些话正好被一个下人听到了。
    不久,老板的母亲得到了痨病,躺在床上呻吟,下人就对老板说:“老太太病得可不轻,这全是靠菩萨的保佑啊!”
    老板一听下人的话,不禁大怒,下人急忙说:“老板请息怒,您不是在过年的时候祈求‘大慈大悲的菩萨,愿您保佑天下男女老少多病多灾,我好发一笔大财’吗?这下菩萨显灵了,您怎么还不高兴呢?”
    ………
    当然,这种故事具有很强的民间色彩,不要以为就是真有其事,可是这种方法却是可以借鉴和学习的。
    下面的这个例子就是这种情况:
    有一位语文教师在这方面有些研究,一次给学生讲“灾梨祸枣”一词。这种词语与现代汉语的距离不小,没有一定的知识背景是不太好理解的。因此,这位老师就使用了“望文生义”的方式曲解:“同学看看,‘灾梨祸枣’,看来梨和枣都是有毒的,吃不好就可能带来灾难。”
    学生对梨和枣都是很熟悉的,觉得这种说法不合情理,可是又说不清楚这个词语的确切含义。到了这个时候,教师才继续说:“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滥刻无用的书籍,不仅会祸害读者,甚至连用来做雕板的梨树、枣树都跟着遭殃。”
    很明显,这种说话的方式比一般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当然,不要滥用这种方式,特别是不要让听众误以为你的“故意”就是你的“本意”。如果这样,就不仅不是绝妙口才,而是“笨嘴拙舌”了。
    五、幽默调侃式
    严肃的话语常常令人肃然,可是往往显得比较呆板或乏味。特别是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能够使用幽默或调侃的的方式来说明事理,则常常能够令人在愉快中接受,并且还能体会言语之优美与风趣。
    唐彛诨匾渎逞附逃嗄暝倒

    有些青年不懂得当时政治的腐败,光在文章里夸耀中国地大物博,看得多了,鲁迅先生叹息说:“倘是狮子,夸说怎样肥大是不妨事的,如果是一口猪或一头羊,肥大倒不是好兆头。”
    有些青年一遇上夸夸其谈的学者,立刻被吓倒,自惭浅薄。这时候,鲁迅先生便又鼓励他们说:“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它到底是深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
    鲁迅先生的语言,既说明了事理,也十分风趣。正因为其语言风趣幽默,才能够让事理说得更好、更明白,更深刻。鲁迅的文章,常常令人过目不忘,其中嬉笑怒骂、辛辣讽刺、幽默调侃、如珠妙语随处可见。
    给我们的启示是:用妙语来阐述事理,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必须具备形象性、生动性、风趣幽默性。
    掌握了这些技巧,你还怕你的语言不会“大珠小珠落玉盘”,你还怕不能拥有绝妙口才!

巧妙辩论有技巧

    在现实生活中,争辩或辩论是经常发生的。在这些争论中,有时候合乎逻辑,有时候诡辩搀杂。在理屈词穷之时,这种诡辩的人常常引用名言对自己的观点、论题进行证明,“拉大旗作虎皮”,摆出自己与名人、与真理站在一起的架式,使对方“措手不及”而让自己“绝处逢生”。

    如果你不幸遇到这种情况,下面的方法能够帮你化解:
    一、针锋相对法
    这种方法的意思是:在他们引用名人、名言等来证实自己的观点时,你可以使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来加以反驳,也引用名人名言进行反驳。这样,你就能把对方给你施加窘况如法炮制地反还给对方。
    下面是一个例子:
    一次,几位男女朋友聚在一起,争辩起家庭教育中父母责任问题。
    女同胞一致认为,父亲作为家长应承担主要责任。男同胞多数则持相反意见,认为母亲应该负主要责任。双方都言之凿凿,相持不下,无论东道主如何“调和〃,反复说明父母双方都很重要,可都无济于事。
    忽然,一女同胞说:“古代的《三字经》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由此可见,在教育子女方面,父亲的肩负着主要责任,”
    女同胞都很得意,男同胞也一时语塞。
    东道主忙说:“这也不尽然。我们知道,卢梭是法国著名思想家,在他著名的教育著作《爱弥儿》中,他曾经说过:‘母不母,则子不子’。这不是说明母亲对教育子女也负有责任。”
    这下,女同胞也语塞了。
    东道主接着说:“我们都可以证明父亲和母亲对教育子女有重要作用与责任,可是如果只强调一方而否定另一方,或者把责任推给另一方都是片面的。正如鲁迅所说: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这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