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绝妙口才 >

第17部分

绝妙口才-第17部分

小说: 绝妙口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事业受到挫折,群众情绪低落时,负有一定领导责任的人引咎自责,能产生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作用。
    除了那些只宜于小范围内进行的以外,自责要敢于亮丑,不怕失面子,尽可能在较大范围内公开进行。同时,自责如果能与在场人相结合,将显得客观公正,令人折服。
    毛泽东在一次家宴上听说湖南第一师范校长张干仍在教书,带着不无自责的口吻说:“张干这个人很有能力,很会讲话,三十几岁当第一师范校长,不简单。原来我不喜欢他,估计他一定会往上爬,后来却没有。解放前吃粉笔灰,解放后还吃粉笔灰,难能可贵。现在看来当时赶走张干没有多大必要,每个师范生交十元学杂费也不能归罪于他。”
    毛泽东对当年势不两立的斗争对手能给以如此客观公正的评价,人们不难从中体察到一种卓越的胆识、宽大的襟怀。
    在谈话的过程中,真诚的自责给人一种体贴,一种慰藉,责备的是自己,安慰的是对方。善于进行心理互换是一种使人获得快乐的手段,这不仅能够使谈话继续下去,而且还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好处。
    当然,自责的前提是真诚,否则,不过是言不由衷的做戏罢了。


第四章 会说话

    善于随机应变,增加语言魅力

    一个人不仅要能说话,还要敢说话,而比较高的境界就是会说话。
    下面的故事就是会说话的例子:
    有一次,林肯正在擦自己的皮靴,一位外交官不无揶揄地开玩笑地问:“总统先生,您的靴子总是自己擦吗?”
    林肯不动声色地回答说:“是的!那你经常擦的是谁靴子呢?”

第一节 遵守交流法则,增加语言魅力

    孔子在《论语·季氏篇》里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不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该说话的时候却说了,这叫做急躁;应该说话的时候不说,这叫做隐瞒;不看对方脸色变化便贸然开口,这叫睁着眼睛说瞎话。
    说话是直接的语言交往,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双方的事情。不仅如此,说话要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如果该说话时不说,马上就时过境迁,失去了成功的机会。一句话说到点子上,很快拍板,事情就办成了。
    卡耐基认为,学习当众说话有法则,这些法则是人人都必须掌握的。

搜集自己身边的故事

    卡耐基说:“要想抓住人们的注意力,就应该讲述你自己身边的故事,例如:最难为情的事情,最美好的回忆,第一次遇见自己伴侣时的情景等等。这些都是人们喜欢的话题,当谈论这些话题时,人们就能从中获得快乐。”
        
    自己的特殊经历,经过自己的选择和深化,往往会形成一种独到的东西。这种东西一般都能够为很多人接受,属于“下里巴人”,“和者盖众”。因为是独一无二的,所以都能够表现出不少新东西。
    一次,一位朋友向卡耐基推荐一个电视节目,这个节目是针对家庭主妇而开的,收视率很高。对此,卡耐基很感兴趣,就看了几次。卡耐基对主持人请观众发表谈话的方法很欣赏,他认为这种谈话的方式很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
    卡耐基说:“这些人都不是职业演讲家,也从来没有经过口才的训练,其中不少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差,并且说的都是大白话,没有什么修饰。可是他们说的话都很有趣,说话时几乎没有恐惧感,善于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这些人为什么获得这样的效果呢?
    卡耐基自然知道其中的奥秘。在卡耐基的训练班里,几乎天天都在介绍这种方法和技巧。
    这些人之所以能够抓住收视者的注意,是因为他们谈的都是自己:谈自己最难为情的时刻,谈自己最美好的回忆,谈如何遇见了自己的妻子或丈夫……
    在这些人的心目中,压根儿就没想到绪论、本文和结论这些格式,也不很注意用字遣辞或句型结构。他们能够获得观众的欣赏,因为他们完全倾注于自己所要说的事情,都有一个观众喜欢的话题,能够很好地与观众沟通,并且说话都很真诚,能够让对方获得快乐。
    卡耐基发现,那个电视节目里男女说的都是自己身边活生生的故事,因而对那个电视节目如此有兴趣,其原因就是他们谈的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而这些事情都是他们很熟悉,有自己独到的感悟。
    在此之前的若干年,在芝加哥,卡耐基训练班的教师们正在开会。
    就在这个会上,一位学员曾经这样说:“自由、平等、博爱,这是人类字典中最伟大的思想,没有自由、平等、博爱这个东西,生命还有什么的价值。试想,如果我们的自由处处受制,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存状态呢……”
    这个学员刚刚说到这儿,老师就明智地请他停止,并问:“你何以相信自己说的话?你是使用一个道理来加以证明,还是使用自己的亲身遭遇来证明自己刚才所说的话语?”
    这位学员选择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自由的重要性,给大家叙述了一个撼人心弦的故事。
    这个学员曾经是法国的一个地下工作者,在纳粹统治下,他与他的家人遭受的屈辱。他以鲜明、生动的词语,很细腻地描述自己和家人如何逃过秘密警察的追捕,最后来到美国的。
    他是这样来结束他的这个故事的:

    现在,我能够很自然地从密西根街来到这家饭店,我能随意地自由来去。经过警察的身边,他们并不注意我,我就走进饭店去,也毋需出示自己的身份证。等到会议结束,我可依照自己的选择,前往芝加哥的任何地方。因此请相信,自由是值得自己去为之奋斗的。

    这个学员的讲话获得了全场起立,热烈鼓掌。
    事实证明,只要是叙述自己从生活中所获得的生命启示,很多情况下都是能够获得听众欢迎的。可是无数事实证明,这个很有价值的观点不是那样容易让人接受,因为不少人认为自己个人的经验难免琐碎,也容易受到局限,并且归纳起来难度不小。因此,他们宁愿慷慨激昂扯些一般性的概念或哲学理论,这不仅仅能够显示出自己的“品位”,而且还很省事。
    可是,一般的概念和哲学的思辨属于“阳春白雪”、“和者盖寡”,就好像天堂,空气稀薄,只有神仙才能自由活动,而凡夫俗子是无法呼吸的。并且,这些东西一般都是人所共知的,很难提出更新的东西。很多年轻人经常在中老年人面前引用哲人的语言,他们认为是一种炫耀的方法,而在这些人的心目中,不过是一种幼稚的表现而已。
    概念和哲理往往很抽象,而自己的故事常常都是很形象的。形象的东西具有生动性,容易被人接受,而抽象的叙述往往比较枯燥,接受起来难度自然大一些。一般来说,很多人喜欢的是新闻,而不是社论。我们并不反对社论,可是喜欢听社论的毕竟不多,而你面对的是广大的听众,你怎么能够放弃大多数而关注少数人呢?并且,发表社论往往是有这项权利的人,比如编辑或发行人,而你是一个读者,你的重点是叙述生命的启示,所以,如你能够从自己的经历开始,人们就很自然地成为你的忠实听众。
    资料显示,爱默生总是喜欢听别人说话,不论对方身份多么卑微,他都愿意听,因为他认为,从任何人身上都能够学到东西。很显然,一个说话的人在叙述自己的生命感悟时,只要主题比较集中,不管感悟多琐细或微不足道,很多人都不会感觉枯燥乏味。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卡耐基训练班里有位叫杰克逊的人。一次,他要在班上发表演讲,他在街上的报摊上买一份《弗贝杂志》。上课的地点在联邦预备银行,需要乘坐地铁,于是他就开始阅读这本杂志上的一篇题为《十年成功秘诀》的文章。他所以读这篇文章,倒不是对此很感兴趣,而是希望看点东西来填补这段时间的空档。
    就在一小时后,他开始演讲,希望就这篇文章的内容临场发挥。可是因为看得很粗,几乎没有消化,还没有把“想要说”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更不要说把握了文章的精髓,所以他的整个仪态、音调都很明显地暴露出这一点。结果自然是很难打动听众的。为了弥补这种先天不足,所以他就不断介绍那篇文章,一会儿又作者如何如何,一会儿又作者这般这般。在他的演讲中,这篇文章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而杰克逊自己的东西实在是太少了。
    他刚刚演讲完,评点的老师就说:“杰克逊先生,对写那篇文章的人是何方神圣,我们并不感兴趣,因为他不在这儿,我们也见不着他。可是,我们却对你和你的意见感兴趣。现在请你告诉我们,你想的是什么,不要谈别人说的是什么。把更多的杰克逊的看法放在你的演讲里,下星期请再说同样的题目,好不好?你再把这篇文章读一遍,细细地想一想,你是不是赞成作者的观点。你如果不同意这个作者的观点,你就在下一次演讲中告诉我们为什么。你今天反复引用的文章就是你的一个起点,你就从这篇文章开始来展开你自己的演讲。”
    这位老师是很有经验的;因为杰克逊把这篇文章重新看了一遍之后发现,对作者的观点,他自己根本不同意。于是杰克逊从自己的记忆里搜索例证来证明自己的不同观点。
    在第二个星期的演讲中,他以自身在银行当主管的经验来进行详尽的推演、扩展自己的意念,批评对方的观点。这次演讲充满了自身经历所获得的感悟,生动活泼,给班上同学强烈的冲击,取得很好的效果。

把握说话最佳的时机

    卡耐基说:“要想把话说得恰到好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握住说话时机。说话的时机,常常就在瞬息之间,稍纵即逝,时不我待,失不再来。因此,对说话时机的把握,比掌握、运用其他说话技巧更难更重要。”
     
    说话的时机,常常就在瞬息之间,稍纵即逝,时不我待,失不再来。因此,说话时机的把握,比掌握、运用其他说话技巧更难更重要。
    说话适合当时的场合,还要适合当时的时间。说话的内容不论如何精彩,如果时机掌握不好,也无法达到有效说话的目的。听众的内心世界常常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即使对方愿意听你讲话,或接受你的观点,你也应当学会选择恰当的时机。如果你喜欢看棒球比赛,你就会发现,棒球运动员即使有良好的技艺、强健的体魄,可是没有把握住击球的决定性瞬间,棒就落空了。说话也是这样,抓住时机是最重要的。
    什么时候才是这“决定性的瞬间”,怎样才能把握并及时抓住,没有一定的规则可循,主要看谈话时的具体情况,凭你的经验和感觉而定。
    在交际场合,常常出现这种情况:有的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十分健谈;而有的人即使坐了半天,也无从插话,找不到话题。
    这就是一个“切入”话题的时机问题。
    怎样才能及时地“切入”话题?
    第一,尽快找到双方共同关心的基本点
    有这样一个故事:王先生新买了一台洗衣机,因质量问题连续几次拉到维修站修理都没有修好。后来,他找到李经理诉说苦衷。
    李经理立即把正在看武侠小说的年轻修理工张冰叫来,询问有关情况,并提出批评,责令其速同客户回去重修。
    一路上,张冰铁青着脸不说一句话,因为他正念念不忘武侠小说人物的命运。
    王先生灵机一动,问道:“你看的《江湖女侠》是第几集?”张冰答道:“第二集,快看完了,可惜找不到第三集。”
    王先生说:“包在我身上。我家还有不少武侠小说,等一会你尽管借去看。”
    紧接着,双方围绕武侠小说你一言我一语,谈得津津有味,开始时的紧张气氛消除了。后来,不但洗衣机修好了,两个人还成了要好的朋友。
    如果没有发现有用的共同语言,很多时候都是很难谈到一块的。
    第二,寻找发表自己意见最佳的时机
    有共同语言之后,什么时候“切入”话题就显得很重要了。
    比如在讨论会上,什么时候是最佳发言的机会?如果你第一个发言,虽然能够给听众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可是,一般情况是,因为时间尚早,气氛难免显得沉闷,听众尚未适应,不太好调动他们的情绪。可是如果到了后边再讲,好处是能够吸收别人的成果,进行有效的归纳整理,显得井井有条,或针对别人的漏洞,发表更为完善的意见,可是因为时间太晚,很多听众都会觉得疲倦,希望尽快结束发言而不愿再拖延时间,因此效果也不理想。
    根据这些情况,经过研究证明,最好的发言机会是在第二或第三个人发言之后及时切入话题,这样的效果最好。
    在这个时候,说话的气氛已经活跃起来,如果你不失时机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常常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
    研究证明,反映情况或说服他人的最佳时机是对方心情比较平和的时候。由于劳累、不顺心或注意力集中在其他事情上时,他们是没有心情来听你说话的。
    选择时机,是一种尊重对方的表现,同时更是发挥说话效果的好方法。只有对方对你所谈的事情感兴趣的时候,你的话才会产生应有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
    看看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说客苏秦的故事:
    秦惠王杀死商鞅之后,第一个来游说他的外国人是苏秦。苏秦、张仪一同师从鬼谷子学游说。他们看到孙膑、庞涓等为世所用,便告别鬼谷子下山,准备在风云动荡的战国舞台演出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活剧。张仪自回魏国,苏秦回到东周洛阳家中。
苏秦双亲在堂,一兄两弟,兄长已故,寡嫂尚在。苏秦离家数载,今日团聚,全家笑逐颜开。
    过了几日,苏秦准备外出游说列国,便请求双亲变卖家产作为盘缠。
    父母、寡嫂和妻子阻止说:“你不从事农耕工商,而想通过口舌去博取功名富贵,哪有这么容易?将来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