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妙口才-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里指用关键字的谐音转换成另一个意义的词语,用新的语义掩盖原来的语义。
有个住旅店的人,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五十两银子不见了,而这一晚旅店也没别人,只有他一人,因此他怀疑是旅店老板偷去的,但老板死活不承认。两个人闹到县衙,县官对老板说:“我在你手心里写个‘赢’字,你到院子里晒太阳,如果晒很长时间,赢字还在,那么你的官司就打赢了。”
随后,县官把老板娘叫来。老板娘来到,一看只见老板在外面站着,不知怎么回事。这时只听县官对她丈夫喊道:“你手里的‘赢’字还在不在?”
店老板连忙回答说:“在,在。”
老板娘一听丈夫承认了“银子”在,就不敢隐瞒了,乖乖地回家拿出了银子。
五、巧表态度
运用谐音法,可巧妙地表达对某些人和事的态度。
有人曾经在鸡场写过这样一副对联:“闲人免进贤人进,盗者莫来道者来。”有人改下联为“捞者莫来劳者来”,这句话是针对那些“下水摸鱼”、“雁过拔毛”者而言的。鸡场来之不易,劳心者为之筹谋,劳力者为之工作,而“捞者”却借参观、检查之名,来大吃大喝还不算,走时还白拿。此联巧借谐音,表明心迹。
谈话时巧用谐音法的妙处真可谓是功力无穷。
在特殊情况下,不愿明言指责,运用谐音法可达到委婉批评的效果。
有一次,一位小伙子向老人问路:“喂!去索家庄该走哪条路?还有多远?”
老人抬头看了他一眼,对小伙子的傲气和无礼很不满意,随口应道:“走大路一万丈,走小路七八千丈。”
小伙子听了摸不着头脑:“怎么这儿论丈不论里?”
老人笑着对他说:“小伙子,原来你也会讲里(礼)?”
小伙子知道自己失礼了,连忙给老人赔礼道歉。
这个寓言似的故事还有这样的版本:
一个小伙子向一老人问路:“喂,离城还有多远?”
“500拐杖。”
“距离应该论里呀,怎能论拐杖呢?”
老人答:“论理你得喊我大爷!不能叫‘喂’。”
适应对方口味,发挥“是”的威力
在谈话过程中,千万不要一开始就谈意见相左的事,应该先谈一些彼此间赞同的事。如果有可能的话,更应该提出你的见解,告诉对方,你们所追求的其实是同一个目标,所不同的只是方法而已。使对方在开始的时候,连连说“是!是!”,尽量防止说“不!”。
《影响人类行为》的作者奥弗斯德教授说:
一个“不”字的反应,是最不容易克服的障碍,当一个人说出“不”字后,为了自己人格的尊严,他就不得不坚持到底。事后,他或许觉得自己说出这个“不”字是错误的,可是,他必需考虑到自己的尊严。他所说的每句话,必需坚持到底,所以使人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往正面走,那是非常重要的。
有说话技巧的人,开始的时候就能得到很多“是”的反应,唯有如此,他才能将听者的心理往正面的方向引导。
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是个风趣的老孩子,他一向光脚不穿鞋,40岁时已秃顶光头。可是,却跟一个19岁的女孩子结婚。他对世人的贡献,有史以来很少有人能跟他相比。他改变了人们思维的途径,直到今天,还被尊为有史以来最能影响世界的劝导者之一
他运用了什么方法?他曾指责别人的过错?不,苏格拉底绝对不是这样做的。
他的处世技巧,现在被称为“苏格拉底辩论法”,就是以“是、是”作为他唯一的反应观点。他提出的问题,都是他的反对者所愿意接受并且同意的。他连续不断的获得对方的同意、承认,到最后,使反对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在数分钟前他还坚决否认的结论。
下次当我们要指出人们的错误时,我们要记住赤足的苏格拉底,并且问一些能够获得对方“是、是”反应的缓和问题。
如果你要获得人们对你的同意,那就要使对方尽量的回答“是……是……”
就以人们的心理状态来讲,当一个人说出“不”字时,同时他心里潜伏着这个意念,而使他所有的器官、腺、神经、肌肉,完全结集起来,形成一个“拒绝”的状态。如果反过来说,当一个人回答“是”的时候,体内那些器官,没有收缩动作的产生,组织是前进、接受、开放的状态。所以,当一次谈话开始的时候,如果能够诱导对方说出更多“是”,我们以后的建议或意见,就比较容易获得对方的认同。
得到这个“是”字的反应,本来是项极简单的方法,可是却常被人们所忽略了。在有些人的心目中,好像一开口就说“不”,就开始反对,才能显示自己的存在,才能突出自己的地位和重要。激烈的人和守旧的人谈话,一般情况都容易使另一方面发怒。如果这样做的收获只是为了了感官快感,或许还情有可原,如果为了完成一件事,那就划不来了。
运用“是”的方法,纽约一家储蓄银行的出纳员成功地拉住了一位阔气的存户。
这个出纳员叫艾伯逊,他是这样介绍情况的:
这人进银行来存款,我按照规定,把存款申请表格交给他,有的项目他马上就填写了,可是有的项目他拒绝填写。
这事如果发生在我没有进入卡耐基口才训练班之前,我会告诉那位顾客,如果你不把表格填上,那我就拒绝你的存款要求。很惭愧,我以往都是这样做的。当然,每当说出这种具有权威性的话后,我就会感到很自重,很得意。
那天上午,我就运用了一点实用的知识,我决意不谈银行所要求的,而谈些顾客方面的需要。最主要的,我决定使他一开始就说“是、是”。我说,我的意见跟他完全一样,他既不愿填满表格,我也认为并不“十分”必要。
我对那位顾客说:“如果出现什么事情,你有钱存在银行里,你是不是愿意让银行把存款转交给你最亲密的人?”
客人马上回答:“当然愿意。”
我接着说:“那么,你就依照我们的办法去做如何?你把你最亲近的亲属的姓名、情况,填在这份表格上,如果出现什么情况,我们立即把这笔钱移交给他。”
那位顾客又说:“是,是的。”
那顾客态度软化的原因,是他已知道填写这份表格完全是为他打算。他离开银行前,不但把所有情况都填在表格上,而且还接受了我的建议,用他母亲的名义,开了个信托帐户,有关他母亲的具体情况,也按照表格详细填上。
我发觉使他一开始就说“是,是”,我们之间就没有机会为了填表格的事而发生争执,并且顾客很愉快的依我的建议去做。
在卡耐基的训练班上,西屋公司推销员爱力逊,曾经讲过他的一个故事:
在我负责的推销区域内,住着一位有钱的大企业家。我们公司极想卖给他一批货物,过去那位推销员几乎花了10年的时间,却始终没有谈成一笔交易。我接管这一地区后,花了3年时间去兜揽他的生意,可是,也没有什么结果。经过13不断的访问和会谈后,对方才只买了几台发动机,可是我希望———如果这次买卖做成,发动机没有毛病的话,以后他会买我几百台发动机的。
发动机会不会发生故障?我知道这些发动机是不会有任何故障的。过了些时候,我去拜访他。我原来心里很高兴,可是我似乎是高兴的太早了点儿,那位负责的工程师见到我就说:“爱力逊,我们不能再多买你的发动机了。”
我心头一震,就问:“什么原因?难道我们的发动机有什么问题吗?”
那位工程师说:“你卖给我们的发动机太热,热得我的手都不能放在上面。”
很显然,他是在找借口,还是不想买我们的发动机。只要有一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要将手放在正在运行的发动机上,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我知道如果跟他争辩,不会有任何好处的,过去就有这样的情形,现在,我想运用让他说出“是”字的办法。
我向那位工程师说:“史密司先生,你所说的我完全同意:如果那发动机发热过高,我希望你就别买了。你所需要的发动机,当然不希望它的热度,超出电工协会所定的标准,是不是?”
他完全同意。我获得他第一个“是”字。
我又说:“电工协会规定,一架标准的发动机,可以较室内温度高出华氏72度,是不是?”
他说:“是的,可是你的发动机却比这温度高。”
我没和他争辩,我只问:“工厂温度是多少?”
他想了想,说:“嗯———大约华氏75度左右。”
我说:“这就是了。工厂温度75度,再加上应有的72度,一共是147度。如果你把手放进145度的物体上,是不是会把手烫伤?”
他还是说“是”。
我向他作这样一个建议,说:“史密司先生,你别用手碰那架发动机,那不就行了!”
他接受了这个建议,说:“我想你说的对。”
我们谈了一阵后,他把秘书叫来,为下个月订了差不多3万元的货物。
卡耐基总结爱力逊的经验说:“爱力逊费了多年的时间,损失了数万元的买卖;最后才知道争辩并不是一个聪明的办法。应该充分了解对方的想法,设法让对方回答‘是,是’,那才是一套成功的办法。”
亲爱的读者,你呢?
第五章 少说话
学会倾听习惯,改变争论陋习
苏格拉底说:“上天赐给每个人两只耳朵,一双眼睛,而只有一张嘴巴,就是要求人们多听多看,少说话。”
第一节 大辩若讷:会说的不如会听的
卡耐基说:“天下只有一种方法能获得辩论的最大胜利,那就是尽量避免辩论……避免辩论,就像避开毒蛇和地震一样。”
当一个人兴高采烈的时候,你要学会倾听:静下心来认真倾听他的快乐经历,听着那一番高兴的言辞,加上他的活蹦乱跳,那样有活力,不禁自己也受感染,也会跟着一块儿乐。
当一个人悲伤的时候,你要学会倾听。平静地听他讲述失意落魄,感受其感受: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自然而然便会把他当成自己。此时无须过多的言语,只需静静地聆听,便是对叙述者最好的回答。
争辩难以取胜,避免与人冲突
一个人有口才绝对是一件值得高兴的大喜事,可是如果你是一个喜欢辩论的家伙,你的口才就往往会给你带来很大烦恼,正如中国人所说的“祸从口出”。
卡耐基曾经因为在一次宴会上发现一个来宾说错了话而多说了几句,最后自己承认犯下了“羞于承认”的遗憾,于是他经常给他的学员讲,美国有一家保险公司,名字叫巴恩互助人寿保险公司,老板给公司职员定下一条规则:“不要争辩。”
很多著名人物都有类似的经历,都是在经过挫折之后才醒悟过来的。被称为“最完美的美国人”富兰克林的经历也是如此。
富兰克林年轻时候很喜欢说话,素以能言善辩著称。他在波士顿老家镇上时,有一位朋友叫约翰·柯林斯。他们经常在一起读书,也经常互相辩诘,每个人都想驳倒对方,久而久之,双方就成了一种嗜好。
一次,富兰克林与约翰·柯林斯辩论起来了,辩论内容是“妇女是不是应该接受教育和妇女是不是可以从事研究工作”。富兰克林的观点是“妇女天赋低下,不能接受教育,也不能从事研究性的工作”。约翰·柯林斯的观点与富兰克林的观点正好相反。
辩论很激烈,当然也是为了辩论而辩论,可是谁也不让谁。约翰·柯林斯读过很多书,脑子里有很多词汇,常常是不依靠推理取胜,而是靠口才来取胜。因此,当他们分手的时候,两人的观点还是没有达成一致,于是双方约定用通信的方式继续辩论。他们各自在家里把自己的观点写下来,工工整整誊抄下来寄给对方。就这样你辩我答,你答我辩,来来回回地进行了三四个回合。
一次偶然的机会,富兰克林的父亲发现了这件事,就与富兰克林谈起了写作风格的事情。父亲认为,富兰克林的书写和标点符号超过约翰·柯林斯,而在叙述的技巧和措辞的雅俗上不如对方。
后来,他在《自传》中承认,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
无休止地与人辩论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形成常常会使人反感。很多时候,为了争论,自己自觉不自觉地会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观点,破坏与别人已经建立的或可能建立的良好关系。
明白了这个道理,富兰克林就很注意观察各方面的人物。他发现,除了律师、大学生等人物,具有良好的心态的人都不喜欢与别人辩论,自然就不可能形成这种的恶习。于是富兰克林开始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了。
大概在17岁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读了一本格里·伍德编写的英语语法书,书后面有两份逻辑和修辞艺术的简明提要,里面有苏格拉底的辩论法范例。富兰克林对此爱不释手。不久他买到一本色诺芬编写的《苏格拉底重要言行录》。这本书是一本流传很久的逻辑学教科书,在这本书中有许多苏格拉底的辩论实例。富兰克林如获至宝,认真地研究和实习,彻底改变了他原来那种生硬的反驳方式和独断的立论方法。
下面是一个苏格拉底善辩的例子:
苏格拉底是一个很善于说话的人物,被后世称为最善于辩论的人。在辩论中,他突出主题的技巧堪称“绝妙”。
苏格拉底(约公元前469-前399),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早在青少年时期,苏格拉底就饱读诗书,完全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物。他一生致力于哲学研究、社会活动等,目的是帮助人们认识和追求美德。苏格拉底的学生很多,可是他在传播自己的思想观点的时候,从来不喜欢说教,而是采用辩论的方式,在一问一答中,通过不断揭露对方的矛盾,迫使对方承认错误,并引导对方得出正确结论。
请看苏格拉底与一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