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绝妙口才 >

第3部分

绝妙口才-第3部分

小说: 绝妙口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萧伯纳是用什么方法克服自己的胆怯、羞愧的呢?
    在无意之间,萧伯纳找到了一种最好、最快、最有把握的方法来克服羞怯、胆小和恐惧,他决心把自己最弱的地方变成自己最强的地方,把自己的弱点变成优点。方法就是参加实战演习。
    于是他加入伦敦的一个辩论学会,这个学会经常举办聚会。只要有这样的聚会,萧伯纳就一定参加。不仅如此,他还全身心地投入各种运动,到处演讲。经过实战训练,他成了20世纪上半叶最有信心、最出色的演讲家之一。
    不用多说,能够说话的机会随处可见。如果有这种可能,你不妨参加一个社会组织,志愿担任需要你讲话的职务。在公众聚会里,你最好勇敢地站起身来,展现自己的才华,使自己有一个出头的机会。如果你不能够唱主角,即使是配角也要争取。参加各种集会的时候,你应该勇敢地往前面坐,千万不要朝黑角落里钻,要洒脱一点,尽量让别人关注到你。
    如果条件允许,你最好更多地参与各种团体活动,参加不同的聚会。做一个有心人,多留心周围的世界。这样,你很快就会发现,无论是商业、社交、政治、事业方面,还是左邻右舍,你都完全有机会参与,都能够找到开口说话的机会。
    我真诚地希望你拿出一种积极的姿态去参与一切可能的活动,如果你不去主动地寻找开口说话的机会,并且抓住一切机会不断地锻炼自己,你就不可能发展和进步,你可能永远都不知道自己会有什么样的进步。

第二节 别人都不怕,你也不用怕

    一个人之所以不敢说话,不外乎就是害怕,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准备。在克服怕羞方面,卡耐基是最有经验的。甚至可以说,在卡耐基的众多经验中,最基本的经验就是善于克服怕羞。
    他经常告诫别人:你要学会假设你的听众都欠你的钱,人人都在要求你宽限几天。这样,你就是神气的债主,他们就是欠债的穷人,所以你没有任何理由怕他们。

弄清恐惧原因,自己给自己打气

    爱默生说:“恐惧较之世上任何事物更能击溃人类。”正因为如此,卡耐基认为,消除恐惧与自卑感是掌握说话技巧的最好方法之一。练习在公共场合说话是最好的一种方法,不仅可以克服自己的不安,而且还有助于建立勇气和自信。

    卡耐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他去参加卡耐基训练班毕业聚会。
    在这个聚会上,一个毕业生当着200多人说:“卡耐基先生,我很早就希望来参加你的培训班了。那是5年前的一天,你正在一家饭店举办口才培训,可是当我来到你举办示范表演的那家饭店时,我犹豫了,只好停住了脚步。我知道,只要我走进房间,参加上课,那么早晚都得表演一番。于是我的手僵直在门柄上,因为我害怕当众表演。结果,我只好转身走了。在那个时候,如果我知道你能够轻而易举地帮助人们克服恐惧———也就是那种面对听众就会瘫软的恐惧,那么,我就不会白白错过这5年了。”
    听了这个毕业生的话,卡耐基被他特别的仪态和自信吸引了,因为这个学生是坦诚相告,而不是隔着桌子闲话家常。卡耐基发现,这个学生已经完全克服了当众怕羞的心理,因此他一定能够依靠目前所具有的表达能力和信心,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做得很好。卡耐基推测,他要是能够在五年或十年之前便克服了这种恐惧,那么他肯定能够取得比目前更多更好的成功和快乐。
    为了克服惧怕当众讲话的心理,卡耐基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心里害怕的最基本的类型就怕羞。
    为了克服这种心理恐慌,最好的方法就是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研究证明,一个人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登台恐惧感对练习说话是有益的。这是因为人天生就有一种应付环境中不寻常挑战的能力。
    卡耐基这样提醒人们:

    当感觉到自己的脉搏或呼吸加快时,你没有必要过于紧张,而应该保持冷静,因为人的身体一向对外来的刺激保持着警觉,而这种警觉的出现表明已准备采取行动,以应付环境的挑战。假使这种心理上的预备是在某种限度之下进行的,当事者会因此而想得更快,说得更流畅,并且一般说来,会比在普通状况下说得还更为精辟有力。

    哪怕你是一个职业演讲家,也不可能完全克服登台的恐惧。在开始发表演讲时,他们或多或少地总是有些胆怯,而这种怯意常常在开头的几句话里就会表现出来,只不过因为这种人物经验丰富,能够很快克服这种胆怯,比较自然地进入镇静的状态。
    一个人之所以害怕当众说话,是因为他们不习惯。
    罗宾生说:“恐惧皆衍生于无知与不确定。”
    对大多数初次登台的人来说,当众说话还是一个未知数,不太了解演讲到底是怎样一回事,因此心里就难免打鼓,产生焦虑和恐惧。对初次登台讲话的人来说,这种未知数是一连串复杂而陌生的情境,在他们看来,这比学打网球或学开汽车还要繁杂。要改变这种可怕的情境,并使之变得单纯而轻松,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坚持不懈地练习。
    无数事实证明,如果你是通过练习而获得成功的人,那么当众说话就会变得不再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很好的享受。
    下面是一些这方面的例子:
    爱德华·威格恩是著名的演讲家、心理学家,可是当初却非常害怕当众说话。
    他后来回忆说,读中学时,只要一想到要起立做五分钟的发言,就会感到惊悸莫名。经过努力,他最终克服了这种莫名的恐惧。
    他说:

    演讲的日子靠近了,我由于害怕、恐惧,竟然病倒了。只要一想到那可怕的事情,血就直住脑门冲,两颊就烧得难受,不得不到学校后边去,把脸贴在冰凉的砖墙上,设法减少汹涌而来的潮红。
    读大学时,我的情况也是这样,没有更多的改变。有一次,我很小心而认真地背下一篇讲辞的开头,可是当我面对听众时,大脑就昏昏然,几乎什么都不知道了,只能勉强挤出开场白“亚当斯与杰佛逊已经过世”,后面的的话语就无影无踪了。实在没有办法,只好鞠躬后下台……在如雷的掌声中,我木然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校长站起来说:“爱德华,我们看到这则悲伤的消息真是震惊,不过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会尽量节哀的。”
    这句话本来是一句幽默话,可是却又引爆了一阵震耳欲聋的笑声。在当时,我真无地自容,真想一死了之。后来我就病了好几天。
    活在这个世界上,我最不敢期望做到的,便是当个大众演讲家。

    那么,爱德华·威格恩是怎样成为一位杰出的演讲家的呢?
    大学毕业后,他一直住在丹佛。当时发生了一场“自由银币铸造”的争论。在这场争论中,他读到了一本小册子,这本小册子竭力主张实行“自由银币铸造”。爱德华·威格恩对这种观点很不满,感到十分愤怒,决心与这种观点较量一番。于是他把手表当了做盘缠,回到了家乡印第安纳州。
    到了印第安纳州之后,他便自告奋勇,就健全的币制发表演讲,而在听众席上,有不少听众都是他的昔日同学,这些同学都目睹过昔日他那不堪回首的一幕。
    他是这样讲述当时的情况的:

    我刚刚开始演讲时,我在大学里演讲那一幕马上就掠过我的脑海。于是我立即感到窒息、结巴,眼看就要全军覆没!不过我勉强地撑住了,我的听众也撑住了。就是这次小而又小的成功,使我的勇气倍增,斗胆地继续往下说,结束时,我自己以为可能说了15分钟。可是令我惊奇的是,居然说了一个半钟头。
    这给我的鼓励是空前的。在以后几年里,我成了全世界最令人吃惊的人,竟然会把当众演讲当成自己吃饭的行业。到这个时候,我才真正体会到威廉·詹姆斯所说的“成功的习惯”的真实含义。

    爱德华的事迹对卡耐基影响颇深。
    这是为什么?
    因为爱德华·威格恩终于学到了克服当众说话那种地动天摇的恐惧感最确切的方法,这便是把获取成功的经验作为最坚强的后盾。
    事实上,一个人要当众说话,在某种程度上有些恐惧是自然的。而一个人应该学会凭藉某种限度之内的登台恐惧,来让你说得更好。
    如果你的登台的恐惧一发而不可收,造成了心灵滞塞、言辞不畅、肌肉痉挛,并且无法控制,因而严重减低了你说话的效力,那么,你还是不能绝望,因为这些症状在初学者中是很常见的。
    只要肯下功夫,你就会发现这种上台恐惧的程度会很快降低,经过一段时间,这种恐惧就会成为一种助力,而不是一种阻力。

做好充分准备,磨刀不误砍柴工

    俗话说,有备无患,未雨绸缪。你之所以害怕,就是因为你对你要做的事情没有做好准备。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打无把握的仗,磨刀不误砍柴工。

    卡耐基曾有这样一次经历:
    在纽约一次午餐会上,一位显赫的政府官员要发表讲话。在演讲开始前,人们都拭目以待,准备认真倾听他的高论。可是演讲开始不久,大家就发现这位官员事前没有准备。按理来说,像他这种官员,本来能够即兴演讲一番,可是结果还是不行。于是他便从口袋里掏出一叠笔记,准备照本宣科。可是他的这些笔记杂乱无章,就像被风吹散了的树叶,一时很难归纳起来。只见他手忙脚乱地在这些东西里搜索一阵子,似乎也没有找到什么像样的东西,因而说起话来越发显得尴尬笨拙。时间并不会因为他的尴尬而停止,照样一分一秒地走着,他的演讲变得越来越没有条理。可他还是希望继续挣扎,想从笔记中理出一些头绪,用颤抖的手举起一杯水,凑到焦干的唇边……
    真是惨不忍睹,这位官员完全被自己的恐惧击倒了,最后,只好很无趣地坐了下来。
    卡耐基评价说:“这是我见到的最丢脸的演讲家之一。他这种发表演讲的方式,与卢梭所说写情书的方式一样:‘始于不知所云,也止于不知所云’。”
    鉴于这种教训,卡耐基一再强调,只有有备而来才能获得自信和成功。
    林肯说:“我相信,我如果无话可说,就是经验再多、年龄再老,也会难为情的。”
    要说好一段话,就必须有充分的准备。那种“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做法,是没有好结果的。没有准备就出现在听众面前的人,与没有穿好衣服就出门一样,只有丢人的份。
    下面的故事很有意思,你不妨认真读一读:
    有个伐木工人名叫王老五,干活一向勤勤恳恳,在哪里都受到欢迎。在大锅饭的年代,他每天准时上班下班,历来受到人们的好评。工厂承包之后,他很快在一家木材厂找到了工作,报酬不错,工作条件也很好。他对这份工作很珍惜,决心要好好干,靠自己的劳动发家致富。
    上班第一天,老板发给他一把斧子,安排他到山上去砍树。这一天,他甩开膀子大干,一个人足足砍倒了18棵树———这在平时,可是一个半人的工作量。
    老板很高兴,赞扬他说:“不错!就这么干!一年下来,我给你双份工资。”
    他很受鼓舞,决心第二天更加努力。第二天,他干得更起劲了,可是,下班的时候一点数目,才砍倒了15棵树。他很不服气,决心第二天超过第一天,把第二天的不足补回来,力争平均每天18棵。
    第三天,天刚蒙蒙亮,他就扛着斧子山上了。整个山上只听见“叮叮当当”伐木声,只见木屑四处乱飞……可是晚上却只砍倒10棵树!
    他很惭愧,只好到老板那里去诉说自己的无能:“我不知怎么搞的,力气越来越小了。第一天砍了18棵,第二天砍了15棵,而第三天却只砍了10棵。说实话,我一天比一天努力……”
    老板看了看他手中拿着的斧头,什么都明白了,问他:“你上一次是什么时候磨斧子的?”
    他感到很奇怪,问老板:“什么?磨斧子?我整天都忙着砍树,哪里有工夫磨斧子?”
    老板说:“你看看你手中的斧子,就知道你为什么越砍越少!你的斧子都快卷口了,还能砍树?幸好你力气大,要是我,恐怕连一棵树都砍不倒!‘磨刀不误砍柴工’,明白吗?”这位伐木工人看看他手中的斧子,很快明白了……
    这位伐木工人是明白了,可是你也明白了吗?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可不像这个故事这样简单。
    下面是一个外国的故事,也是关于磨刀的。
    约翰是一个伐木工人,为公司工作了5年却从来没有加薪。不久前,这家公司又雇用了比尔,比尔只工作了一年,老板就给他加了薪,而老板还是没有给约翰加薪,这引起了约翰的愤怒,于是就去找老板谈这件事。
    老板说:“你现在砍的树和一年前一样多。我们是以产量计酬的公司,如果你的产量上升了,我会高兴地先给你加薪。”        
约翰回去了,他开始更卖力地工作,并延长了工作时间,可是他仍然不能砍更多的树。他回去找老板,并把自己的困境说给他听。
    老板让约翰去跟比尔谈谈:“可能比尔知道一些你我都不知道的东西。”
    约翰就去问比尔:“你怎么能够砍那么多的树。”
    比尔回答:“我每砍下一棵树,就停下来休息两分钟;把斧子磨锋利。你最后一次磨斧子是什么时候?
    这个问题正中要害,约翰找到了答案:“磨刀不误砍柴工”。
    我们的问题是,你最后一次磨斧子是什么时间?
    你要去和人说话,你要占用别人宝贵的时间,可是你不做什么准备,企图信口雌黄,糊弄百姓,这能有好果子吃吗?
    特别是发表演讲,这是一个比平时说话更重要的事情,可是你却临阵磨枪,这自然是难以尽如人意的。

说话不是背诵,用心与对方交流

    卡耐基说:“有的人认为,为了避免尴尬,保护自己,免得在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