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一代天骄;世界著名企业家成功典范 >

第12部分

一代天骄;世界著名企业家成功典范-第12部分

小说: 一代天骄;世界著名企业家成功典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需的款项。麦克斯韦尔将出版社改名为“佩尔加蒙出版社”。仅
1964年
一年,该公司便出版了
60种书籍、70种杂志。随后,麦克斯韦尔把他的
出版经营范围越拓越宽。英国战后文化事业的空前发展,使麦克斯韦尔由
一个负债经营的门外汉一跃而成为出版业的百万富翁。80年代,麦克斯
韦尔的事业进入鼎盛期。1981年,他买下濒临倒闭的不列颠印刷公司,
推行现代化生产,两年内就扭亏为盈,改名为“英国印刷通讯公司”。1984
年,麦克斯韦尔买下了英国镜报集团,在伦敦报纸市场竞争中,麦克斯韦
尔使《每日镜报》的发行量从
20万份上升到
36O万份,成为英国第二大
报业集团。为了打开美国市场,1988年,麦克斯韦尔买下了美国官方的
《航空指南》。三天后,又以高价买下麦克米伦出版公司。1991年春,
麦克斯韦尔又买了《纽约每日新闻报》,将其从困境中解脱出来,使日发
行量从
30万份回升到
70万份。

麦克斯韦尔从此跨入世界出版巨子之列。为了进行这些史无前例的收
买扩张活动,麦克斯韦尔不惜大举借债,债务高达
40亿美元。负债经营
对于麦克斯韦尔来说,是驾轻就熟的常事。因此,无论多么巨大的债务都
无法使他惊慌,他认定问题的关键是扭转经营。麦克斯韦尔认为债务能增
加压力感,使人加倍努力地工作。如果不采取负债经营的方法,麦克斯韦
尔不可能在短短的二十年间摘取世界报王的桂冠。麦克斯韦尔曾向妻子发
誓说:“要做英国首相”。这个愿望虽然最终没能实现,但他作为世界报
王,其荣耀也同样令世人瞩目。

□与政界要人保持和谐的友谊
报业帝国的人都知道,麦克斯韦尔是一个很难相处的人,他一向我行
我素,从不顾及旁人和社会舆论。但麦克斯韦尔与世界政界的许多要人都
保持看亲密友好的关系。他先后访问过几十个国家,和许多国家的元首和
政府首脑合过影。麦克斯韦尔诙谐地把这称之为“先导性投资”。他曾耸
着肩膀,摊出双手,说:“当然,也可能颗粒无收。不过,我从不这样想。”
中印边境冲突事件爆发后,麦克斯韦尔不受国内舆论主流所左右,比较客
观公正地作了报导。为此,周恩来总理特意接见了他,在西华厅的周总理
寓所和他作了亲切的长谈。1985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全面推行后,麦克
斯韦尔来华专访,真实地报道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在华期间,他还与
中国有关方面达成了合作出版的意向,为中英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麦克
斯韦尔帮助出版了英文版《邓小平文集》。1988年,又与中国合作出版
了介绍中国国情的英文版书籍《中国概况》。

1991年
11月
5日凌晨,世界报业巨子在他的私人游艇上神秘失踪。
傍晚时分,才从水中捞起他一丝不挂的尸体。他的死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巨
大反响。英国首相梅杰在当天便发表了电视讲话,称麦克斯韦尔是“人
杰”,“度过了充满意义的一生”。许多国家的领导人,纷纷发生唁电唁
函,或特地派遣使者表示哀悼。

一位商界富豪死后竟然能得到这样的殊荣,牵动如此众多的政界要
人,可见其生前和政界千丝万缕的联系。麦克斯韦尔的去世太突然了,他
辛勤耕耘还未来得及收获,便踏进了另一个世界。这是报业王国无法估量
的损失。麦克斯韦尔谜一样地消失在大西洋之上。但他奇迹般的发家史,
他超越常人的经营谋略,将永远为世人所瞩目。

六、西门子公司奠墓人韦纳·西门子

六、西门子公司奠墓人韦纳·西门子

1847年成立至今,已有
140多年的历史。它的子
公司和分支机构已遍布世界的
129个国家,是欧洲最大的电子和电气工业
公司之一。其产品主要有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信号装置、发电机、机
械、照明器材、医疗器械、电话等,覆盖面极广。

西门子公司的奠基人是韦纳·西门子,他毕生致力于发展电机工程事
业,并积极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之中。他的创新和创业精神已成为
西门子公司的一贯传统,确保了公司历经百余年的沧桑而盛名不衰。西门
子的名字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代表着技术的进步。

□凭借高技术开拓新市场
1816年,韦纳·西门子生于一个佃农家庭。这时,正是德国实现工
业化的历史时期,也是技术革命隐隐躁动的时代。西门子从小就醉心于科
学技术,对未知的一切都充满了渴求。西门子没有钱上大学,只好加入普
鲁士军队做预备军官,军校为他提供了一个系统接受科学技术教育的好机
会。服军役期间,他承担起抚养弟妹的责任。尽管经济条件不佳,他仍如
饥似渴地学习科学技术知识,顽强地从事技术发明。功夫不负有心人。西
门子的第一项电气技术发明——金、银电镀法很快就取得发明专利,被广
泛应用,他内心充满了希望。西门子敏锐地感到,电报将成为人们普遍关
心的技术领域。在三十岁生日那天,他宣布了誓约:他要把绝大部分时间
用到研究与试制电报机的事业上。

1847年
10月
1日,西门子和他的伙伴哈尔斯克合作,在柏林成立了
西门子电报机制造公司,开始生产并经销自制的指针式电报机。他们白手
起家,亲自装修厂房,并聘请了十几个技艺很高的工匠。先进的技术带来
经济上的成功,订单从四面八方涌来。西门子从来不被已有的成绩所迷
惑,总在想着如何创造更新更优秀的产品,为公司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经过反复实验,西门子成功地利用古塔橡胶使电线绝缘。用这材料制成的
绝缘体立刻产生了经济效益,成为商业热点,为西门子公司带来了巨大财
富。这时,西门子又萌生了让电报在全国使用的想法。于是,欧洲第一条
长距离电报线开始建设。就在这条柏林与法兰克福之间的电报线路施工的
同时,西门子不断接到来自德国北部各主要城市的订单。西门子在地下和
高空架设电缆,使德国很快出现了电报通讯网络,为政府、商界和报界传
递信息提供了极大方便。西门子又积极向俄国、英国扩展,承建架设电报
线的任务。在欧洲,西门子公司的电报设备取得生产垄断地位。1870年,
西门子又成功地铺设了联结欧洲与印度长达
11,000公里的远程通讯网,
这代表着当时世界上最高的技术成就。它至今仍有满意的运行效果。

西门子还想再冒一次险,他的眼光又瞄准了新的市场目标:铺设海底
和地下电缆。当时,已有三条越洋电缆,仍无法满足新旧大陆间日益频繁
的国际通讯的要求。西门子和他的弟弟卡尔决心在这个领域大显身手。他
们买下了一条装备精良的电缆铺设船。由卡尔·西门子指挥,全力以赴地
加入了水底电缆工程的竞争。他们凭借电缆铺设的高质量和高水平,击败
了世界上所有的对手,取得了铺设从爱尔兰到美国的电缆合同。在电缆铺
设过程中,由于竞争者的多次恶意破坏,致使电缆数度停止使用,一时谣
言四起。西门子兄弟以顽强的意志和高超的技术抵制了破坏者的阴谋,最
终取得了成功,再次巩固了西门子公司在电报行业领衔者的地位。这次成

功,为西门子公司吸引了大批客户。在此后的四年中,西门子兄弟又铺设
了五条穿越大西洋的海底电缆。西门子机敏的洞察力使他能抓住每一个创
新机会。

功,为西门子公司吸引了大批客户。在此后的四年中,西门子兄弟又铺设
了五条穿越大西洋的海底电缆。西门子机敏的洞察力使他能抓住每一个创
新机会。

□群体精神与企业凝聚力
十九世纪,工业革命使科学焕发出勃勃生机。这是个人才辈出的时
代。
美国的贝尔在实验室中发现,在电的跳动下可以传送语言。据此,他
制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电话机。1877年,西门子公司收到伦敦一位电报官
员送来的礼物——两部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发明的供短距离使用的电话
机。当西门子了解了电话机的作用后,立即引起了极大的兴趣。他正为电
报无法满足人们远距离通话的要求而烦恼,而电话机的发明使他豁然开
朗。西门子断定电话机这不起眼的“玩具”,会成为未来的通讯设备。于
是他集中大批科技人员研制自己的电话机。果然,西门子公司研制的电话
机轰动了整个柏林城,带来了多得难以应付的订单。

西门子又带领他的公司成员潜心研究更新、更适用、更简便的电话
机。改进后的电话机用马蹄型磁铁增强音量,使声音的清晰度和传播距离
都大大超过了贝尔电话。当年,西门子公司的电话机生产量已达
700部。
几年后,它在柏林建起第一家邮政电话局,业务进一步扩大。

管理西门子这样一个增长型企业,需要有不屈不挠、勇于承担风险的
精神,而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哈尔斯克却惧怕风险。他过于慎重的性格,渐
渐与工业革命的快速节奏不合拍。他虽然非常喜欢西门子兄弟,终因承受
不了风险带来的压力,于
1867年底退出了公司。不久,西门子又吸收了
两位同样具有创新精神的合作伙伴:阿尔德内克和弗里施。这两人的加
盟,使西门子公司如虎添翼。阿尔德内克是机械师出身,他很被提升为设
计师。他在新兴的强电技术方面显露出非凡的才华,发明了微分弧线电
灯。弗里施由国家通讯部转到西门子公司工作后,被任命力总工程师,在
铁路信号灯及安全技术工程方面有突出成就。

西门子公司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组织结构,给予每个专心工作的
人以同等的晋升机会。一批批有勇气、有才能的人脱颖而出,使西门子公
司一直保持着兴旺发达的势头。

七、荷兰企业巨子菲利浦

七、荷兰企业巨子菲利浦

□占领市场也可以从国外开始
189O年
11月,荷兰一个机械工程师,叫杰拉德·菲利浦,想办个灯
泡厂,到处找房子。他走到一个破产皮革厂的几间低矮、简陋的平房前面,
琢磨着这几间房子能否作厂房。这是一条热闹的大衔,但有三幢低矮的平
房锁着门,门前很冷清。其中有一幢房顶上还有座低矮阁楼。它们的面积
总共
36O平方米。杰拉德·菲利浦下决心买下这三幢房子,经与皮革厂主
人议定,全部房费为
2,2万美元。1891年
5月,菲利浦在这三幢房子前
面挂出“菲利浦公司”的大牌子,正式开业了。里面的设备仅是一台
65
马力蒸汽发动机和一套生产碳线灯泡的设备。菲利浦并不会经营,一个只

10个人的小厂连年亏损,债台高筑。看来只懂技术并不能办好工厂。
还要会经营啊!

1895年
5月,菲利浦硬撑了
4年,再也无法维持下去了,打算清产
出售,一个花
2。2万美元买下的厂,此时只能卖
0。7万美元。

菲利浦在山穷水尽的时间,把他弟弟安东找来商量。他们合计的结
果,决定借债,东山再起。他管技术,集中精力抓产品质量。他的弟弟安
东是个很会经营的人,专门抓销售,负责对外联络。安东上任后,果然出
手不凡,他大胆决定:跳出荷兰的小圈子,打入地广人稠、需要新产品的
俄国。当时的俄国,在亚历山大二世的统治下,正在推行实现“现代化”
的政策,渴望用电灯代替油灯,这也证实了安东的决定是正确的。安东抓
住机会不放,登车直奔彼得堡,一下车就去洽谈业务,很快就拿到了出售
5万个灯泡的订单。菲利浦公司做了这笔生意,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站
稳了脚跟,从此形成了菲利浦人面向世界的经营眼光,奠定了今日跨国经
营的基础。

□家族经营与股份制
菲利浦公司活下来了,如何进一步求发展,兄弟二人开始谋划,如何
开拓新局面。他们意识到,家族经营的企业已不适应大生产的需要,要扩
大规模,成为大企业,首先得打破家族经营模式。于是,兄弟二人作出了
新的决策——实行股份制。1912年,为了尽快实行股份制,吸收资本,
扩大经营,便公开招股,成立“菲利浦股份有限公司”。接着二人又谋划
扩大经营的新方案,把灯炮厂向上游延伸,筹建玻璃材料厂,生产出玻璃
专供制造灯泡使用。1914年,兄弟俩把不断创新产品、不断提高质量的
根本措施放到技术开发上,在厂内建立一个“研究实验室”,改进创新产
品,满足市场新的需要。1915年,该试验室研制成功新型的氩气灯泡,

从而使菲利浦灯泡登上欧洲第一的宝座。不久,该试验室又研制成功
X光
管和收音机电子管。这一技术的突破,使菲利浦由单一的灯泡厂变为生产
无线电、电讯器材的综合型企业。1919年,菲利浦公司在抓技术的同时
又抓销售,在这两条战线同时花力气、下功夫,并立见成效。1919年以
后的几年功夫,公司推销部进驻比利时、法国、挪威、瑞曲等
24个国家,
设立专门销售机构,像章鱼一样,抓住整个欧洲市场,并开始向世界电器
大国——美国挑战。

1929年开始,公司厄运来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整个欧洲,
菲利浦遭到极为沉重的打击,进入经济低谷。祸不单行,1940年
5月,
德军占领荷兰,菲利浦公司在埃因霍温市的总部和总厂被德军接收,改为
军械厂。菲利浦在各地的分厂都遭到德军轰炸,成为废墟,夷为平地。在
个人安危都难以得到保障的情况下,菲利浦全家逃往美国避难。只有菲利
浦弟弟安东的孩子布里兹留下做“地下工作”。布里兹留下后,立即投入
公司核心机密“铀和核动力研究资料的”隐藏和保护工作。

□符合时代潮流的谋略
战后,菲利浦家族回归祖国,他们决心把损失的
15年时间夺回来。
大决策时机到了,公司立即作出决定:一、全面引进美国等各地先进技术;
二、发展完善跨国经营;三、公司按产品设立事业部;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