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一代天骄;世界著名企业家成功典范 >

第19部分

一代天骄;世界著名企业家成功典范-第19部分

小说: 一代天骄;世界著名企业家成功典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带就是最好的市场,他人不敢插手的地方就是最好的出路。打开施乐伯
的大门并非不可能,敢于尝试就是成功。只要打开施乐伯的大门,大宇实
业株式会社的声誉就会名扬天下,随之而来便是大幅度上升的出口量和利
润。但是,大宇实业株式会社在当时韩国还算不上知名企业,世界级的大
百货商店和公司当然不会同它进行直接贸易。这一点他心里十分明白。

事的人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金宇中立下了不敲开施乐伯大
门誓不罢休的决心。他召集会社成员共商对策。有人建议采取红娘说媒的
方法,还有人建议先打外围,再攻内城。金宇中表示反对,他说:“要娶
媳妇就要自己谈对象,丑媳妇进婆家,必须得自己见公婆。我亲自出马,
来个热屁股坐冷板凳,只要坐到功夫,冷板凳肯定会坐热。”战术一定,
金宇中立即带着两名助手飞往美国。一下飞机,他们三人便直接去了施乐
伯的接待室。一进门,金宇中忙递给接待人员一张名片,说明来意后,便
从皮包里掏出一件包装考究的罩衫,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来。一坐便是两个
小时。头一回合并未成功。金宇中第二天一大清早带着样品又去了接待
室,大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气概。日复一日,金宇中的精神与行动感动
了施乐伯的接待员,同意先代销试试。大宇实业株式会社的产品终于登上
了施乐伯的大雅之堂。施乐伯开始与大宇实业株式会社进行直接的业务联
系。1971年该商店购买大宇商品的金额从起初的
30万美元猛增到
600万
美元。此后,大宇实业株式会社的服装誉满美国。西欧一些国家的采购员
也纷纷登门求购。这样,大宇的服装很快就源源不断地运销世界各地。

1972年,大宇实业株式会社的出口额达
5278万美元,居全国第二位。
金宇中也因此获得了企业界最高荣誉——金塔产业勋章,成了韩国赫赫有
名的“纺织品输出大王”。

□通过“兼并”发展成超级企业集团
60年代末,西方经济陷入了深重的危机之中,国际贸易环境日益恶
化,西欧发达国家纷纷采取了加强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严重依赖出口的韩
国,这时也因国际收支状况的恶化而出口停滞,亏损企业层出不穷,陷入
了严重的困境。为了使经济持续发展,韩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调整了
产业结构,并于
1973年初推行了“重化学工业化”的政策。

鉴于这种形势,金宇中预感到今后重化学工业将会有很大的发展,因
而产生了扩大经营领域的想法。他开始酝酿和制定突破以纤维纺织品、服
装等为中心的轻工业经营体系,实行向重化学工业进军的方针,把大宇逐
渐发展成大综合性的商社。然而,开发新企业需要巨额资金与大量的时间
和精力,要选厂址、建厂房、买设备、搞安装、招工人。这对尚属发展中
的大宇实业侏式会社,实在是力不从心。就在金宇中举棋难定之时,三洲
大厦、新星通商、韩信贸易、荣进土建、五星染织等生产企业濒临倒闭,
准备易主。看到这些即将倒闭企业的名单,金宇中豁然开朗:何不象章鱼
那样,伸出一条条腿,一个一个地猎取食物呢?他想,在资金不足的情况
下,与其建新厂,不如接收亏损企业。这样可以缩短建厂时间,减少精力
消耗,还可以通过合理经营使这些企业扭亏为盈,很快进入良性循环轨
道。主意一定,他便开始了接收亏损企业的行动。

1973年初,他买下了东国精密机械株式会社。该会社建筑面积
3000
坪(1坪=3。3057平方米),拥有职工近千人,以及各种大小机器设备
500余台,主要生产缝纫机。1973年
8月,他又接收了新星通商。该社占
地面积
2。5万坪,拥有
23栋建筑,职工
1200余名和各类生产设施,是当
时大宇接收的最大的一家企业。此后,他又买下了交通会馆、东南电器会
社、三洲大厦,以及荣进土建等亏损企业。在他的合理经营管理下,接管
的每一个企业都马到成功,起死回生,使大宇的实力得到了壮大,经营规
模日益扩大。他在章鱼猎食式的企业扩张中尝到了甜头,接收亏损企业的
欲望更加强烈。1974年,他又先后接收了已经破产的银田物产、国际衣
类、韩国炭酸和大元纤维等企业,使大宇企业株式会社又开辟了许多新的
领域。金宇中不分业别、不论规模地接收他人企业,截止
1984年,他接
收亏损企业
50余家,因此得厂‘接收大王”的绰号。他在接收企业的基
础上迅速发展壮大。短短
20余年,会社就发展成为超级的国际性企业集
团,与“现代”、“三星”并驾齐驱。

五、韩国现代财团统帅郑周永

五、韩国现代财团统帅郑周永

30位的经济实体。

面对韩国险恶的政治漩涡和风云变幻的国际经济环境,郑周永也是不
尽得心应手。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他经历的失败要比其他韩国企业家多
得多。但是,奋斗和拼搏还是承载着这位经济强人实现了从田野走向世界
的辉煌壮举。

郑周永独特而成功的经营谋略,来自于他对生活的体验和对经济环境
的独特见解。他所走过的路,是一条任何国家和民族振兴经济时都可供思
索或借鉴的路。

□白手起家发展建筑业
1945年
8月,日本战败投降。刚过而立之年的郑周永从家乡回到汉
城,开始了自己的寻梦之路。光复以后的韩国,汽车的需求数量由
1945

8月的
4500辆很快增加到
1947年
3月的
9000辆。京城至釜山的国家
一号公路上,各种车辆象渠水一样长流不息。郑周永抓住这一契机,在汉
城中区买下一块地皮,建起了一座汽车修配厂,挂出了“现代汽车工业社”
的牌子。这个形势使他获得了发迹的机会。他的“现代汽车工业社”的职
工很快由
30人增加到
80人。

当时,在韩国的美军政厅统治当局,实行一种以拔款支持实业界的政
策。郑永周为了自己的汽车修理业务,经常出入美军政厅,拉关系,结识
了一批显要新贵。他听说一个普通的建筑公司一次就可拿到拔款上千万
元。相比之下,自己经过多方奔走,才获得
30余万元。这差距实在太大
了!郑周永探其缘由时发现,美国为了长期占领韩国这个战略要地,保持
其军事实力,需要修建许多营房、机场、仓库等军事设施。正是这个原因,
美军政厅才肯拔巨款资助建筑业。建筑业比汽车修理业发展的机会多且
大,郑周永通过比较得出结论:“我应该趁热打铁,利用美军修建军事设
施的机会赚一笔钱,扩大自己的影响。”1947年
5月
25日,郑周永在对
建筑业一窃不通的情况下,断然地在“现代汽车工业社”的招牌旁又挂出
了“现代土建社”的新招牌,开始了他几十年土木建筑业的生涯。招牌一
挂出,郑周永就领到了一笔巨款,同时争取到了
1530万元的建筑项目。
当时,郑周永仅有一位建筑技术人员,10余名建筑工人。如此薄弱的技
术力量,极其有限的施工能力,能完成抢到手的
1530万元的项目吗?他
不免有些担心。将不在勇而在谋,兵不在多而在精。郑周永决定以优制胜,
高质量、高标准地全优拿下
1530万元的项目,造出声势,并提出“现代
土建社”靠信誉填饱肚子、赚大钱的经营方略。拿下
1530万元的项目后,
郑周永名声大振,在建筑业牢牢地站稳了脚跟。“现代土建”也成为唯一
被纳入美军第
8军营建序列的韩国企业。

1952年
12月,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为朝鲜战争的停战问题出访韩
国。总统来访忙坏了美国第
8军的将领们。他们为总统选择的下榻官邸,
外观宏伟豪华,内部设施却因年久失修,不堪居住。第
8军负责接待的军
官十分为难,找来郑周永,要求对卧室、厕所和供暖等设施进行全面改造。

时限为
15天。这位军官说:“如不能按期完工,不付施工费,郑社长还
要倒付一笔与工程预算相等的赔偿费。如果在期限内完工,费用加倍付
给。”“一言为定!”郑周永痛快地答应了,并当场在合同书上签了字。
走出第
8军军部,他不禁紧锁双眉:洋人所使用的洋便器是什么样子呢?
便池怎么能修在屋里呢?这些高档材料在战争期间又到哪里去弄呢?一
连串的问题在他脑海里翻腾。这次施工十分关键,绝不能掉以轻心,他提
醒自己。他立刻打电话把享有机械专家美名的妹夫金永柱召来。两人一合
计,带上几个工作人员驱车去了白龙山——富人居住区。他们来到这些建
筑考究、因战争而无人居住的空房子里,见到有用的东西就拆卸下来。很
快就把所需的锅炉、水泵等材料找齐了。临走时还在门上贴上“借用数日,
用毕送还”的字条。材料备齐后,接着便是一天
24小时地昼夜施工。经
过数日的连续作战,反复地试用、检修,整个装修工作提前
3天完成。第
8军的全体将官验收房间时,看到漂亮舒适的卧室、厕所、客厅、供暖设
施,无不交口称赞。郑周永的大名蜚声美军上下。从此以后,他独自垄断
了美军所有的营建项目,计价方面也得到了美军的完全信任。大批的金钱
象流水一样向他滚来。“现代土建”实现了第一次腾飞,发展成了中等规
模企业。

□现代财团的发家史
1959年
5月
15日,汉江人行桥竣工通车仪式隆重举行。当时的韩国
总统亲自出席,并在讲话中高度评价“现代土建”的技术水平。汉江人行
桥的修复工程使郑周永获得了合同中规定的工程费用
40%的厚利,也使
“现代土建”名声大振,在实力上成为韩国建筑业界的执牛耳者。然而,
谁又能相信,四年前修复的高灵桥工程竟亏损
1000万多元,使他倾家荡
产,企业濒临倒闭。

1953年
2月,韩国当局为了保证其军需物资运输和运兵工作的顺利,
决定修复咽喉要道——高灵桥。郑周永以聘请有造桥特许权者为顾问的手
法,夺得了高灵桥修复工程。这是他从政府手中接受的一项最大的工程。
预算资金为
5478万元。高灵桥架在
10米深的谷溪上面,需要修筑
13座
桥墩,桥墩间的跨度为
60米。整个工程比造一座新桥还要难,工程量极
大。而郑周永的全部家当只有一台
20吨的起重机,一台搅拌机和一台固
定式压缩机。大部分作业是用极原始的方式进行,一切都靠人力。谷溪水
位一年四季变化极大,严重影响了工程进度。一年过去了,13座桥墩只
完成了一半。进入
1954年,物价又似脱缰的野马,难以控制,各种建材
的价格猛涨。一时间,他陷入了困境,债台高筑。为了使工程能按期完工,
他马不停蹄地四处告急,筹集资金。然而,一切都无济于事。工人开始罢
工,讨债人络绎不绝。企业濒临倒闭的境地。郑周永走投无路,漫步来到
施工工地。望着死气沉沉的大桥,望着滚滚东流的溪水,他愁容满面。出
路在哪里?他站在桥头沉思着:解铃还须系铃人,他突然顿悟,出路就在
大桥本身。郑周永想:保质保量地拿下工程,即使垮台倒闭也是一种光荣。
这是悲壮的、令人同情的倒闭。政府不会就此不管。只要信用在,今后承
揽工程的机会一定会更多。他立即回到家中,召来同甘共苦的兄弟姐妹,
对他们说:“企业倒闭,还可以从头开始,而人的信用丧失了,就再也挽
回不来了。因此,无论如何也要高质量拿下高灵桥工程。”他们兄弟姐妹
携手共进。最后决定,变卖自己的住宅、汽车修配厂和现代商运船只,筹

集资金完成工程。1955年
5月,高灵桥在延期两个月后终于竣工了。郑
周永背上了巨额债务,但政府对他宁可倒闭也不失信用的诚实做法给予了
极高的评价,并授予他承担政府工程的特权。


1955年下半年开始,高灵桥工程取得了塞翁失马的效果,给郑周
永带回了大批的工程合同。仅一年,郑周永承揽的工程金额总数达
9亿
元。“现代土建”重新振兴腾飞。有了政府承揽工程的特权,1957年汉
江大桥工程招标时,郑周永轻而易举地击败了许多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汉
江大桥工程使“现代土建”一跃成为韩国建筑业界中的第一!

□使韩国成为世界级造船大国
60年代后期开始,西方世界普遍出现经营衰退现象。日本和西欧都
采取了紧缩财政的政策,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美国从越南撤军,减少其驻
扎韩国的军队,终结了它对韩国的经济援助。这对于一直靠依赖“美援”
生存的韩国经济,无异于釜底抽薪。

郑周永觉察到政府不久将会改变以出口为中心的经济结构,便转向开
创国际市场需求量大的造船业。要搞造船业,他面临的难题实在太多。一
无资金,二无技术,有的只是社会上的冷嘲热讽。但是,半辈子的创业经
验使他深信,万事都是有无相通,他的造船厂及他的造船事业是会从“无”
中诞生的。他率领一批人马,周游欧洲,打算筹借为数上百亿元的创业资
金。转了一圈,他才发现,这只是一个梦: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民间企业,
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是借不到这样一笔巨款的。他不肯罢休。他相信,人与
人总有相通的地方。只要坦诚,总会获得同情和支持的。此后,他又奔赴
英国,对勃克莱银行采用了车轮战术,开展了上门游说的持久战。一连数
日,“死磨”的战略取得成功。勃克莱银行的财神们同意向郑周永贷款,
并向“英国输出信用保险局”提出了担保申请。很快,保险局局长会见了
他。保险局局长说:“我希望你能说服我并让我相信你造的船肯定会有买
主。否则,勃克莱银行的贷款是难以获得批准的。”郑周永面带微笑地听
着,但背上却直冒冷汗。他没有造船厂,更没有船,仅有的只是刚刚购进
的船厂用址——一张海滩的照片和从一家公司借来的一套
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