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一代天骄;世界著名企业家成功典范 >

第21部分

一代天骄;世界著名企业家成功典范-第21部分

小说: 一代天骄;世界著名企业家成功典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果动物园的规模小了,以后动物挤不下怎么办?”

结果证明那位负责人的设想是对的。动物园建立不久,宽阔的园地就
被各种动物占满了。李秉哲对理事会的成员说:“毛织厂的情况也是一样,
从建厂开始就应考虑到未来的发展。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国内市场,还有
国际市场。”他终于说服了他们。

经过艰苦努力,1956年
5月
2日,第一毛织工业株式会社正式开工
投产。韩国入终于穿上了国产的绅士服。“第一毛织”的发展十分迅速,

1960年,资本已从创立时的
1亿元猛增到
30亿元,短短
6年时间增加
了数十倍,成了韩国最大的毛纺企业。

□审时度势的决策方法
1983年
3月
15日,年近古稀的李秉哲宣布:“摆脱个人企业范畴,
向最尖端的半导体事业进军”,并把这一天作为韩国半导体事业的“元
日”。

李秉哲开始搜集技术和市场情报,在日本和美国设立了两个情报中
心。同时,他还经常邀请有经验的外国高级技术人员和经营者到韩国访
问,全面听取他们关于半导体领域、工厂建设和选址、机械设备等方面的
意见。他为了熟悉半导体方面的知识,还从美国和日本购买了大量书籍,
日夜攻读,随时请教。对他发展半导体事业的设想,社内多数人表示怀疑,

社外的一些朋友善言相劝,希望他尽量罢手,以免追悔莫及。实际上,当
时的一些半导体零件都是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很多人都在为处理库存
产品而焦虑。然而他早就胸有成竹。原来早在
1981年访问日本时,他就
洞察到,半导体将左右未来的产业。1982年,他出访美国,参观了那里
的产业设施后,更是感到,发展半导体产业迫在眉睫。李秉哲深信不疑,
目前的现象只是暂时的,尖端技术是未来事业发展的趋势。谁拥有技术,
谁就拥有未来。

1983年
9月
12日,李秉哲下达指示,开始建设京畿道器兴工厂的
VLSI
第一条生产线。VLST第一条生产线上马了,李秉哲还是心神不安。以往
的学习和调研使他明白,半导体产品是技术集约型产品,技术开发速度
快,产品寿命短,市场价格竞争非常激烈。半导体产业怎样才能在诸多不
利因素中生存和稳步发展?怎样才能经得起跌打摔滚的磨练?李秉哲常
常在闭目苦思着。对!搞产品开发。设计几千种产品,利润多的就多生产,
利润少的就少生产。这就是半导体产业生存的“黑字”之道,也是不景气
时的出路。正是意识到产品开发将决定半导体事业的命运,李秉哲拟定了
下一阶段产品多样化的经营方针。6个月后,VLSI竣工投产,使韩国成了
继美、日之后的第三个
VLSI生产国。

果然不出李秉哲所料,工厂投产不久,美国和日本就发起了产品倾销
攻势,国际市场上的
64K芯片价格急剧下降。由于三星还没有可以应付这
种急剧变化的产品问世,因此,从投产的第一年开始,就不得不经受巨额
赤字的考验。到了
1985年
9月,三星
64K芯片的损失总额已达
1300亿元。
面对如此巨大的损失,三星的员工失望,都在为三星的前途和自己的命运
担忧。李秉哲则镇定自若。他一面安慰信心不足的员工,一面大量投资建
设器兴工厂第二、第三生产线、富川工厂
C生产线,以及研究所试验生产
线等。不久,这些根据产品多样化方针建造起来的生产线,生产出了上千
种产品。其中
265K芯片和
1兆随机存储芯片等新产品畅销全球,使三星
的半导体事业很快走出了底谷。三星以其尖端的技术、完善的经营跻身于
世界经济圈,为韩国经济的迅速崛起,拓开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一代天骄——世界著名企业家成功典范》中国著名企业家成功典范

《一代天骄——世界著名企业家成功典范》中国著名企业家成功典范

一、化学工业奠基人范旭东

一、化学工业奠基人范旭东

范旭东曾在我国化学工业史上创造了四个“第一”,即创办了第一个
精盐厂、第一个制碱厂、第一个硫酸铵厂和第一个民办化学工业研究社,
使我国酸碱工业,特别是制碱技术还超过了当时国外先进技术的水平。他
从引进技术到取得震惊中外的技术成就,形成向国外输出技术,这一伟绩
永远载入中国工业史册,他不愧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开拓者、基础化学工业
的奠基人,令今人自愧弗如。

范旭东是湖南湘阴人,1883年出生于教书先生的小康之家。五岁时,
他父母相继去世,幸运的是哥哥范静生考中秀才,兄弟相依为命。1901
年,兄弟二人东渡日本学习,受日本明治维新启发,誓为中华民族立业:
“我愿从今以后,寡言力行”,“当今安危一发,有感记此”。1905年,
范旭东想走“习武救国”之路,日本校长讥讽他:“俟君学成,中国早亡
矣。”他受不了如此轻蔑,决心走“科学救国”、“工业救国”之路。1912
年回归祖国后,范旭东首先在政界从政,不久即弃政从工,为祖国化学工
业奋起献身。

范旭东逝世时,毛泽东送挽联:“工业先导,功在中华。”后由侯德
榜继任为总经理,继承范老的遗志,完成了范老未竟的事业。

□吃苦在先发展盐业
1912年,范旭东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回归祖国。回
国后,他在财政部工作,很快赴欧洲考察盐政。考察之后,他深感中国盐
业的落后,提出了改革方案,但政府根本不予理睬。

1914年,范旭东愤然辞职,舍弃安逸的生活条件,来到天津塘沽涣
村荒凉的海滩,就近租了一间小屋,进行盐质试验。同时,他与景学铃等
人集资
5万元,在天津塘沽创办“久大精盐公司”。范旭东既当总经理,
又当技术员。小屋只有一张办公果,他白天办公,晚上在上面睡,夜以继
日地潜心研究技术。公司尚未投产,官府、盐商、地痞、流氓蜂拥而至,
百般刁难,咒骂“久大”是“不久不大”。范旭东奋力迎战,多方求援,
又请林则徐的外孙女刘崇佑据理力争,经盐务署特许“久大公司”获得自
产自销权。1916年
9月,第一批国产精盐运往天津市场。第二年,行销
全国,挤倒洋盐,占领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技术与质量的谋略
1916年,欧战正酣,中国碱的进口量大减,碱价上涨
7至
8倍。碱
为化工之母,以碱为原料的玻璃厂、造纸厂、纺织厂、染料厂纷纷停产倒
闭。范旭东对友人说:“就是粉身碎骨,也要干成制碱的大事。”

1917年,范旭东与陈调甫、王小徐等人在天津发起筹办“永利制碱
公司”,并在家里进行制碱试验,获得了初步成功。为了事业成功,“永
利公司”邀集盐务署署长张弧、长芦盐运使李穆、财政部官员景学铃等有
权势的官员作为公司的发起人,很容易地筹措到
30万元,并取得了制碱
免税权。1920年,范旭东在塘沽兴建碱厂,并在股东大会上当选为总经
理。当时,首先遇到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碱的设备和技术难关。范旭东派
陈调甫去欧美碱厂参观学习和物色技术人员,但都被拒之门外。一天,大

雪纷飞,陈调甫遇到了正在美国哥仑比亚大学研究院深造的中国留学生侯
德榜和徐永钟。陈调甫通过这些留学生弄到一份制碱设备的蓝图,如获至
宝。

雪纷飞,陈调甫遇到了正在美国哥仑比亚大学研究院深造的中国留学生侯
德榜和徐永钟。陈调甫通过这些留学生弄到一份制碱设备的蓝图,如获至
宝。

1922年建成“永利碱厂”。由于设备事故频繁,
产品质量不过关,半年不能投产。祸不单行,欧战结束,碱价大跌,原有
经费已经用光,只好靠借债度日,一时亏损
140万元,公司面临倒闭的绝
境。范旭东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取得用户信任,摆脱经济危机,和技术人
员一起埋头解决种种生产技术难题。1924年,他终于制成第一批合格产
品“红三角”牌纯碱,以后产量、质量逐年上升,年产量达到
4500吨。

1928年,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永利”的“红三角”牌纯碱
荣获金质奖章,质量超过了世界最负盛名的英国卜内门公司的产品。从
此,“永和”碱行销全国,并进入国际市场,饮誉日本和南洋各国。从此,
洋碱独霸中国市场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

□引进技术的“十字经”
永利碱厂的成功,是“一切操之在我”的经营思想和“准备、筛选、
消化、核算、合作”这“十字经”的成功。引进之前先要作好准备。厂址
选择在塘沽荒凉的海滩上,一是靠近盐场,二是靠近开滦煤矿和琉璃河,
运输煤和石灰很方便,三是靠近天津大市场。筛选很重要。如制碱法,路
布兰法太落后;电解法成本太高;苏尔维法技术先进,成本低,有发展,
但技术保密。经筛选决定选苏尔维法,并通过破译保密的“密码”,掌握
了苏尔维法。消化是关键。由美国氮气公司设计的氨厂有
700多种图纸,
经侯德榜重新绘制研究,弄清了其中的奥秘,提高了设备能力,设计费用
节约了三分之二。核算中寻求最经济的办法,一般不能买成套设备,能自
制的就不引进,注重发挥各国技术优势,氨厂的合成塔是美国的,高压机
是德国的,工作母机是拍卖行的旧货。合作,使外国技术为我所用,在厂
工作的有美、德、加和瑞士专家真诚合作,为中国出力,关系一直很好。
专家们说:“没有侯博士带着我们干,我们早回国了。”由于创造性地引
进和发展了外国技术,“永利公司”很快就成为出口技术的大户,先后帮
助印度、巴西办厂。印度聘请侯德榜为顾问工程师,并用
11万美元购买
了全套图纸。

□创办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
制碱成功了,但制酸业仍被英国的“卜内门公司”垄断。每年中国要

2000万银元购买进口硫酸氨
2O万吨。1931年,中国向“卜内门公司”
提出合作,“卜内门”无理提出:在
12年内,中国不得与其它公司合作
建设新厂,合办厂的产品要由“卜内门”,包销。范旭东得知后,愤愤不
平,向政府要求支持,决定自己于,把“永利碱厂”改为“永利化学工业
公司”在南京对岸六合卸甲甸建硫酸厂。

范旭东在国内负责筹集资金,奔波于上海、金城、中国、浙江四大银
行之间,借款
1200万元。他委派侯德榜等工程师,赴美采购设备,索求
设计图。1935~1936年,进口机器运抵中国后,侯德榜和美国氮气公司
技术人员负责指导安装。职工日夜奋战,不到三年,一座亚洲一流的生产
合成氨、硝酸、硫酸等产品的大型工厂——“永利硫酸铵厂”矗立在长江

之畔。当时,建厂速度和设备安装质量超过日、苏等国。到
1932年
2月,
“硫酸铵厂”投产运转,可年产氨
5万多吨。从此,中国化工基本原料再
不用依赖进口了。

永利化工厂的成功,是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成功。范旭东说:非学术
无以定其基,非研究无以探其蕴。”在经济最困难时期,他花费十多万银
元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民办化学工业研究机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
社”。他一生的事业,人称永(利)、久(大)、黄(海)三位一体的化
工事业,而“黄海”又是他事业发展的中枢。抗战期间,兵荒马乱,他痛
心地丢下了设备和厂房,带领科研人员转移到后方保护起来。范旭东办“黄
海研究社”不只解决了永利、久大的大小技术问题,而且在发酵、菌学、
矿盐、铝矿、海藻、肥料、铋矿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为两厂的发展
作出了贡献。范旭东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他要求永利、久大的技术人员全
部不脱产地参加黄海社,充作研究人员,另外还从外部聘任知名专家,如
聘任留美化学家孙学悟博士担任黄海社社长,使技术攻关与理论研究比翼
齐飞。1941年范旭东带侯德榜赴美购买化工设备,美方误以为范旭东不
懂技术,只允许范旭东参观,不准侯德榜同行。侯德榜只好化装成随从模
样跟进,终于搞到了全部的技术资料。1942年
3月
15日,范旭东命名的
“侯德榜制碱法”研究成果问世,实现了氨碱结合,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1945年
10月
21日,范旭东因筹建十大化工厂的计划遭到国民党政
府的否决,忧愤成疾,不久便病逝。范旭东逝世后,社会各界联合召开追
悼大会,隆重悼念这位民族化学工业的奠基人,缅怀他为民族工业呕心沥
血的一生。

二、橡胶大王陈嘉庚

二、橡胶大王陈嘉庚

陈嘉庚早年支持过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支持过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爆
发后,他带领南洋千百万侨胞掀起抗日爱国运动,成为中国战时财政的重
要支柱。他在国民参政会上勇于揭露卖国贼汪精卫,在重庆申张正义,揭
露蒋介石迫害中共的阴谋。他创办的《南洋商报》成了爱国侨胞的宣传喉
舌。

陈嘉庚靠播撒橡胶树种起家发财,后来他又把赚来的大量金钱用于祖
国文化教育事业,寄希望于祖国的新人。他的品德、声望和才能,他的爱
国主义热忱和追求事业成功的精神,深为世界千百万华侨所敬仰。

陈嘉庚把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文化事业和企事业,他为教育、文
化事业捐款总额达一亿五千万元。然而他生活俭朴,只用他的
300元月薪

15元的伙食补助,其它所有收入均存入集美学校公用。他临终前留下
遗嘱,将他存在银行的存款
300多万元全部献给国家。

□菠萝的谋略
陈嘉庚十七岁那年,秉承父命,远离祖国,前往新加坡,到他父亲经
营的顺安米店学徒,他工作认真负责,深得父亲喜爱。十九岁那年,他继
承父业,任顺安米店经理,不断扩大米店业务。除米店外,他还经营罐头
厂、经纪行和房地产,资产是其父的
3。5倍。二十六岁那年,他归国葬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