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一代天骄;世界著名企业家成功典范 >

第22部分

一代天骄;世界著名企业家成功典范-第22部分

小说: 一代天骄;世界著名企业家成功典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厂、经纪行和房地产,资产是其父的
3。5倍。二十六岁那年,他归国葬母,
守孝三年。其继母苏氏及其“螟子”大肆挥霍赌博,不但败光了全部家业,
而且还欠债
20万元,使陈嘉庚的经济几乎陷于绝境。

陈嘉庚回到新加坡后发现,欧美大量订购菠萝罐头,二十几家小厂供
不应求。他下决心以菠萝罐头作为突破口,重振父业。“时间就是金钱”。
他与其胞弟陈敬贤、堂侄陈义明,夜以继日地在山地上指挥建厂,准备抢
在菠萝成熟之前大规模投产。几十家菠萝厂竞争激烈。为了出奇制胜,陈
嘉庚跑遍收购菠萝的洋行和各菠萝厂,了解供求方面的真实情况。

他发现一般厂商乐于承接的是欧美大量订购的条、块、片的“普通装”
罐头,很少承接加工复杂的“杂装”罐头。杂装罐头生产麻烦,批量小,
但每箱获利甚多。“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白圭商论,使他想到“避实
就虚”的谋略,他决心生产多品种、小批量的杂装罐头。他带助手每天到
各洋行探询需求信息,凡有杂装罐头需求时,他便立即承接,如约供货,
实现产销一条龙。结果,几乎所有的杂装罐头都被他承包了。在生产旺季,
他大量收购菠萝,用准备好的厂房、仓库投入生产。但不久菠萝的价格立
即上涨,而且质量很不整齐,直接影响了加工。为了确保菠萝罐头的质量,
保证原料的供应及降低成本,购买了大片荒地,种植菠萝。两年后,他实
现了原料与加工、生产与销售一体化,促使了成本的降低,质量的提高,
规模的扩大,使陈嘉庚终于击败了所有的竞争对手,年获利是总投资的好
几倍。

经营状况好转后,31岁的陈嘉庚把自己财产的一半拿出来,替父亲
还清了债务。此义举在新加坡华侨中获得了出乎意料的良好声誉。

□橡胶的谋略
菠萝生意红火三年后就开始萧条了。这使陈嘉庚体会到单一产品的经
营风险太大,一定要搞多种经营。为此,他经常到市场上去观察行情。一
天,陈嘉庚在各洋行了解外商订货情况时,听到一位英国人说一个中国人
陈其贤要把橡胶园卖给他,但他一时还在疑惑之中。他乘机与陈其贤接
洽,只花了
1800元就把陈其贤的
18万粒橡胶种子全部买了下来,并把自
己的菠萝园改成橡胶园,还不断扩大种植面积。38岁时,他已经拥有两
处橡胶园,四个菠萝罐头厂,一家米厂,一家米店,存款
45万元,连不
动产在内,已经是个百万富翁了。

橡胶的战略地位和市场优势时刻吸引着陈嘉庚,他集中最大财力收购
荒地,发展橡胶业。一时得心应手,发展顺利。英国人、日本人和其他华
侨也看中了橡胶业,他们蜂拥而至,纷纷辟园建厂,导致橡胶价格的急剧
下跌。他立即和女婿李光前、儿子陈济民共商对策,他们估计英国政府为
了自己的经济利益,一定会下令限产,以维持橡胶价格。他在关键时刻显
示出商战将军的战略眼光和胆略,他下决心到马来西亚等地收购橡胶厂,
扩大橡胶园,使橡胶日产高达三万多担,橡胶园扩大到
4。2万亩。由于橡
胶的再加工工业被洋人控制,因此,大量的钱被洋人赚去。于是,他又下
决心投资兴建橡胶制品厂,聘请德国技师大规模地生产轮胎、胶鞋、日用
品等橡胶制品。

1924年,陈嘉庚已建成农(种植)、工(制造)、商(销售)橡胶
托拉斯,即陈嘉庚公司。当年就赢利
170多万元。1925年,他公司已拥
有南亚最大的橡胶园,开办了橡胶制品厂、生胶加工厂等
30多个工厂,
在世界各地遍布有
100多家商店。

1936年,陈嘉庚结束了他经营橡胶的生涯。他的经营之道是:时存
优胜进取之念,当具有竞争之志。陈嘉庚的名言是:“企业家要与洋商争
利,并驾齐驱,而后超过之,方算进步。”“企业家要为国家、为社会尽
义务。”“补助之最高有益者,莫逾于设学校与教育之一举。”

陈嘉庚靠买进橡胶种子起家,靠发展橡胶业发财,晚年将自己积蓄的

1。5亿元巨款投入到了社会最高收益的教育事业,而他自己只拿月薪
300
元。他回到祖国后,当即宣布创办厦门大学,并当场认捐
100万元,以后
又提供了
300万元的资金。1927年,他在集美创办了从幼儿园、小学到
中学、大学,从男校到女校,从水产、航海、商业、农业到师范等十多所
学校。此外,他还热心于医院、图书馆、科学馆等许多公益事业。陈嘉庚
的义举带动了南洋华侨办学的热潮,仅新加坡就有华侨学校
3000多所,
学生
40多万人。
三、金奖白兰地的创业勇土张弼士

三、金奖白兰地的创业勇土张弼士

1912年,孙中山先生为之题辞:“品种醴泉”,予以高度的赞誉。
1915年,张裕公司出产的白兰地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苏岛富翁”的来历
1857年,广东潮州闹大灾荒,张弼士挥泪惜别了父母和新婚的妻子,
只身来到荷属印尼的雅加达。经过一番拼搏,他终于成为了雅加达第一大
纸行的老板。他广交朋友,经常到市场上走走、听听、看看,这个习惯对
他一生的经营决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荷兰朋友告诉他,荷兰急于开发
印尼各岛,但苦于人力不足,又觉得当地土人不可靠。

张弼士认为这是个好机会,便下决心搞垦殖开发。于是,他放弃了纸
厂,担任垦殖公司的总经理。他在各地大面积开荒,种植椰子、稻谷、胡
椒、橡胶、咖啡和茶等。1898年,仅橡胶园就有八个,雇工一万多人,
资本达到
8000万两白银,成为印尼人熟知的“苏岛富翁”。在从事垦殖
开发的同时,他接受荷兰官员的委托,承办新加坡、荷属东印度(今印尼)
等地的税收,财源因此更加茂盛。

张弼士发现身居海外的广大侨胞,无时无刻不在怀念着祖国。因而,
他抓紧一切时机到南洋各埠动员闽、广两地的华侨商人回国投资办实业。
1906年,他最早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在广东佛山市投资兴建了裕益机
制砂砖公司。1907年,公又接办了广西三岔银矿公司,在广州、惠州建
立了福兴玻璃公司和亚通织造公司、福裕盐田公司和雷州垦牧公司。

□十年“磨”一酒
1871年,张弼士应邀出席法国驻雅加达领事举行的酒会,发现酒会
上的一种酒十分醇美,法国人告诉他:“这是法国白兰地。”他在酒会上
了解到,一位法国神甫曾用烟台葡萄制造出和法国白兰地一样的好酒。言
者无心,听者有意,张弼士决心在中国烟台兴办酒厂。清末,达官贵人们
举办宴会时,都时尚饮用白兰地等洋酒,他们用大量的银元去换取各种洋
酒。张弼士认为在中国建造洋酒厂的时机已经成熟。

1892年,张弼士趁清政府的督办大臣盛宣怀在烟台召见之机,提出
了在烟台办酒厂的计划,得到盛宣怀的支持。

1894年,清政府批准张弼士在烟台建立酒厂。因为他在国内外的企
业都有“裕”字,加上他本人姓张,所以定名为“张裕葡萄酒公司。”李
鸿章、王文韶等清官大臣向他颁发了经营执照,并决定给他三年免税、十
五年保有专利权的优惠条件。

张弼士的工作,首先是抓好葡萄生产基地的建设。他最初引进了美国
葡萄种子。但是试种三年都没结果,失败了。他为了弄清失败原因,请有
关专家考察了各省,最后还是认定烟台最好。他果断地买下了东西两山,
大面积地种植葡萄。1896年,他又从奥地利引进十万株优质葡萄,并重
金聘请专家指导。然而,葡萄在轮船运输途中,因不耐印度洋的高温而腐
烂了;1897年他又购进
5万株葡萄,但到
1902年大片葡萄园感染了病菌,
使公司损失惨重,面临破产的境地。直到
1906年,在历经艰难的十年之

后,他才建成了占地千亩,拥有
124个品种的葡萄园。由于引进了先进技
术,实行了科学的管理,因而保证了葡萄的优质高产。

有了好葡萄,张弼士就把工作重点放在酒师的聘用上。1893年,他
请到世界著名酒师英国人俄林,但不幸是,俄林刚到上海就病故了。

不久,张弼士经人介绍,聘任荷兰人雷德弗作酒师。雷德弗自称是荷
兰皇家酿酒师,但后来发现他并不是什么酿酒师,而是个十足的骗子。在
奥地利驻烟台领事保巴邀请张弼士的宴会上,张弼士了解到保巴的父亲是
个著名的酒师,而保巴自小就随父亲学艺。两人谈话十分投机。保巴对张
弼士十分敬佩,并决定辞去领事职务,协助他办好酒厂。不久,第一次世
界大战爆发,保巴应召回国。张弼士又聘用意大利巴狄士多奇为第五任酒
师。张弼士对他奉若上宾,巴狄士多奇深受感动,把酿制葡萄酒的技术全
部传给了张弼士。

张弼士掌握了酿酒的技术后,便专心致志地培养自己的人才,使得他
的侄子张子章与亲戚朱寿山成为了中国第一代葡萄酒厂的酿酒师。

张弼士也很重视引进先进设备,如压榨机、杀菌机、蒸溜机,以及发
酵、配料和贮藏容器等。他还在离海岸
300米的地方修建了离地面十余米

2000平方米的地下酒窖。大量印制精美的宣传广告画,贴在码头、车
站等引人注目的地方,并到国外散发给广大的爱国侨胞。

不久,张裕酒在国内外打开了市场,不但畅销国内,还远销美国、加
拿大、中南美和南洋群岛等国家和地区。1915年,张弼士赴美考察,随
身把白兰地送到巴拿马万国商品展赛会上,获得金奖和“金奖白兰地”的
美名。

四、影视巨龙邵逸夫

四、影视巨龙邵逸夫

8人中排行第六。其父
邵玉轩早年经营印染业,后来改做影片进出口生意。

□“影业皇帝”
邵逸夫的大哥邵醉翁,本来是律师,但他平时对戏剧艺术很感兴趣。
当时邵家拥有一座戏院,在父亲的帮助下,邵醉翁创立了“天一影片公
司”,并于
1924年开拍了第一部影片。由于人手不够,他把邵邦人、邵
仁枚、邵逸夫三位弟弟都拉进了公司。这时,他们的影业活动纯粹是为了
兴趣,没赚什么钱,也不亏损。

1925年,老三邵仁枚带着“天一”公司的几部片子来到了新加坡,
但没有一家戏院愿意上映名不见经传的“天一”影片。邵仁枚就自己租赁
戏院自己放映,结果一炮打响,观众争相观看。邵仁枚不得不把才刚刚初
中毕业的邵逸夫招来应付场面。

这样,兄弟两人干劲十足,招聘了若干职员,租了两处戏院,立稳了
脚跟。接着,邵仁枚又赴马来西亚组建了流动的放映组,大受当地华人的
青睐,生意蒸蒸日上,并先后开设了新加坡、马六甲、吉隆坡、怡保、太
平、槟城、亚罗七打等游艺场。

同时,老大负责的国内业务,邦人负责的台湾业务,也各有所成。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邵家在东南亚拥有
139家戏院,但随即被战
火毁于一旦。战后,邵氏兄弟在废墟上重建家业,到
1958年邵氏机构创
30周年之际,已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各地拥有
10多家游艺场,在香港、
台湾及东南亚又拥有
100多家电影院。

时至今日,邵逸夫已拥有
200多家电影院,遍布东南亚、美国和西欧,
每天光顾他的电影院的观众达
100万人之多。20多年来,他们共拍摄了
100余部影片。这些非凡的成就使邵逸夫赢得了“影业皇帝”的桂冠。

□致富没有固定的公式
假若有一天,你在香港看到单
6字车牌的小汽车在街上行驶,那一定
是邵逸夫来了。邵逸夫,这位东南亚影业巨头,他深信是“6”字给他带
来了好运气。因此,他不惜以
35万港元的重金购得这“6”字车牌,希望
好运永远与他相随。

邵氏四兄弟携手创业的故事,可谓路人皆知。他们的事业尽管受到第
二次世界大战的沉重打击,但战后不久,他们便重振旗鼓。到
1958年,
邵氏机构创立
30周年时,100多家电影院,10多家游艺场如雨后春笋般
遍布香港、台湾及东南亚。1959年,他们的势力发展到“每月一院”的
境地,邵氏影业公司已挤入世界上实力最强的制片集团之列,在亚洲影业
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同年,他们买到港岛清水湾一座山包。不久,一座
规模庞大的电影城——邵氏兄弟电影制片厂便在这座山包上落成了。他们
以此为基地,招兵买马,全力发展国语片。在
60年代,他们出足了风头,
几乎平均每个星期都有一部故事片问世。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邵氏要将兴旺的的东南亚基地转到香港呢?其
实,这一选择是邵逸夫依据时势作出的改变。当时,粤语片盛行,但东南
亚粤语演员奇缺,且各项成本象潮水一样上涨,而香港各方面条件尚好,
于是他审时度势,易地更张。这不能不说是明智之举。到了
60年代,邵
逸夫的电影业进入全盛时期,许多编导在他的麾下显露头角,大批演员竞

相走红。

相走红。

为了顺应形势,邵氏将业务有计划地转向多元化。无独有偶,邵逸夫
在保存影业实力、拓展电视业务的同时,也在日见兴旺的录像业方面大显
身手。在马亚西来一地,8O%的录像市场被他垄断。邵逸夫的代理人钦佩
地说:“现在是录像带的天下,邵逸夫把投资重点放在这里,是正确的选
择。”

邵逸夫精通电影艺术中的任何技术工作,剪辑、摄制、化妆、剧本、
导演,样样内行,他对业务的指导是权威性的。若要问看电影最多的中国
人是谁?那一定是邵逸夫。尽管他已是
80高龄,但每天仍要看
1—9部电
影。70年代,他一年至少要看
700部影片,平均每天两场开外,不是消
遣,纯粹是研究。别人看电影是娱乐,对他来说则是工作。

人们说,在把握时机、审时度势方面,他可称一绝。这话并不夸张。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萧条,影响了电影业,影院纷纷倒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