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 >

第6部分

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第6部分

小说: 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了第一次,不管摔得多厉害,小小都能自己爬起来,还会拍拍小手和衣服上的灰尘。她以后会遇到比摔跤更需要自己应付的事情,我希望她永远记住“我能!我会!我很棒!”小小一天天长大,自己事情自己做的意识日益强烈,吃饭、穿袜子、戴帽子……什么事情她都要自己试一试。尽管几乎每次我们都要“返工”,花的时间比直接代办多得多,但如果第一次不给她自己试的机会,无异于剥夺了孩子学习、实践的权利。常听到有些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懒或笨,其实,原因全在于当初的“第一次”啊!    
    有一次,我带她去修鞋。鞋匠给顾客准备了一张小凳子,小小坐在凳子边儿,拍拍空出的一大半地儿:“妈妈坐这儿!”我感动得一时说不出话来,修鞋的老师傅夸道:“嗬,这么小就知道心疼人了,真不错!”小小一听,又得意又害羞,小脸都红了。这是小小第一次会心疼妈妈,也是第一次听到“心疼人,不错!”这个评价,以后再要她为别人做什么,一提“心疼人”她就很乐意。    
    小小个子高,所以每次出去玩儿,我们都鼓励她不要大人抱,自己走。一次去动物园前,先和小小讲好条件就是自己走,可一下车,小小习惯性地说:“爸爸……爸爸要……”小小的父亲蹲下来,故意问她:“你要干什么啊?”小小涨红了脸,仿佛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不十分情愿地说:“爸爸……牵着!”    
    面对孩子的童稚,小小的父亲立刻意识到她第一次表现出控制意志的能力,是个了不起的进步,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美,于是小小走得更来劲儿了。    
    孩子刚上小学时,第一次放学回来,我就不失时机地告诉她,放学后,第一件事就应该是写作业,学习完后才能玩。所以孩子从上学到现在,无论是星期天还是节假日,“学习完后再玩”已经成了孩子一种良好的行为模式。    
    学习完后,将桌椅、书包整理好,睡觉前看几页课外书等习惯,也已经成了小小生活的乐章中不可缺少的音符。这一切都源于做父母的“第一次”的指导,所以,只有不轻易放弃第一次,才会有第二次、第三次……    
    对于第一次的坏习惯,一定要及时纠正。一天,小小的姥姥买菜回来复秤,生气地说:“这个狗东西,少了2两!”在旁边玩的小小听到了,不一会儿就用上了:“小猫咪是狗东西!”大家都觉得好玩,哈哈大笑,小小就把大人的笑当成了夸奖,后来这个词就怎么也改不了了。看,第一次的坏影响多可怕!    
    从这位母亲的叙述可以看出,几个第一次,对女儿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孩子以后是否会依赖这个行为模式一直走下去,关键就在于他第一次得到的外界回应如何。因此,我们建议父母们,在培养孩子习惯的同时,要特别注重第一次。    
    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试想,如果绳索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没有缠好,即使你再缠上100道绳索,也只能越缠越歪。因此,要先打好基础,注重第一次或前几次良好行为出现后的鼓励和强化,以及不良行为出现的教育与矫正。这样,在每天缠上新的“绳索”的时候,习惯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习惯培养要特别重视孩子第一次出现的行为。比方说,小孩第一次骂人的时候,他就特别注意看大人的反应,大人这个时候千万千万别笑,如果你笑,还夸他“孩子真聪明,嘴巴真巧”,这孩子第二次还骂,而且会骂得更厉害。小孩子并不知道他的行为的后果,他只关心大人的反应。所以对孩子的第一次骂人,最好的反应就是不理他,没有一个人理他,冷淡他,让孩子自讨没趣,他就会明白:“这不是好事情,别人都不喜欢。”以后也就不会故意去强化这种行为了。    
    教育家陈鹤琴对此曾有过精彩论述,他认为:“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错,第二次就容易做错。儿童种种坏的习惯,都是由于开始学的时候,他们的教师或父母没有留意去指导他们的缘故,以致后来一误再误,成为第二天性;所以要把小孩子教得好,必定要在第一次的时候教好。所以,对于第一次的动作,做父母和教师的要格外留意指导,以免错误。”


上篇:习惯决定孩子命运让孩子亲身体验

    教育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亲身经历过,孩子才能从中获得切身的体会,使之真正成为自己的经验。    
    在体验教育上,中西方教育方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些中国的家长对孩子过于关心,生怕各种意外和疾病,生怕孩子吃苦,他们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认为多替孩子做一些,孩子就少辛苦一些。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错误的体验”后获得的记忆更为强烈,感受也更为深刻。让孩子自己去体验,是一种最见成效的教育方法。    
    洛克就强调儿童学习中的两个习惯:热爱求知和实地观察、亲身体验。当然,教育在于引导。在习惯的培养当中,要有些快乐的事情,让孩子在体验中快乐成长。另一方面,我们要培养好习惯,也一定要让孩子体验到坏习惯的丑陋,不能容忍。    
    8岁的刘强上学时常常忘记带午饭,每当此时,他就打电话来要求妈妈到学校给自己送饭。刘强的妈妈是一位会计师,工作很繁忙,刘强的坏习惯使得她经常被打断工作不说,也耽误了时间。    
    为此,妈妈多次找刘强谈话,但无论是苦口婆心讲道理,还是气极了打骂,收效都微乎其微。刘强照旧记不住带饭。后来,妈妈听从了专家的建议,决定让孩子体验一下不带饭的感受。于是,妈妈找到刘强谈话,认真地告诉他:“刘强,妈妈觉得你已经长大了,有能力为自己的事情负责。妈妈工作很忙,不能总是给你送饭到学校。如果你下次还是忘记带饭,你应该自己对此负责。”    
    刘强答应得很痛快。但是第二天,刘强还是忘记带午饭了,他习惯性地又给妈妈打电话:“妈妈,我忘记带饭了,你给我带来好吗?要不我就得饿肚子了。”    
    妈妈说:“我们已经说过了,刘强。你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妈妈很忙,没空过去给你送饭。”    
    刘强继续跟妈妈磨,但是这次妈妈很坚定。她很和蔼但坚决地拒绝了刘强的要求。    
    刘强没办法,只好饿着肚子。整整一个下午,刘强都在忍受饥饿的折磨。    
    晚上回到家的刘强很是生气,妈妈决定不安慰他,让他自己好好想想,体验到自己因不带午饭而饥肠辘辘的滋味。刘强虽然不是很开心,但在以后,妈妈发现,刘强真的很少再忘记带午饭了。    
    让孩子从自己的错误中直接体验到后果,父母不对此加以评论和指责,效果会更好。    
    每天早上如何让孩子起床,相信这是大多数父母的烦恼。大多数孩子都有赖床的毛病,父母总是一次次地催促孩子起床上学,他们或者温柔唤醒,或者直接掀开孩子的被子,逼迫他们“起床、刷牙去”。孩子满腹牢骚,他们讨厌父母打扰他们的睡眠、破坏他们的美梦,父母也不厌其烦,早起的好心情可能就在这吵吵闹闹中失去了。    
    8岁的埃米莉喜欢睡懒觉。每天,她都希望在床上多呆几分钟,而这几分钟总是一拖再拖,直到误点。对此,妈妈有时会发脾气,甚至大发雷霆,无奈的埃米莉总是慢慢起来,很不高兴地吃早饭。    
    每天的叫喊让妈妈很不满,也感到很累。埃米莉也一样,她甚至觉得是妈妈的原因让自己迟到了,如果妈妈不再那样催促,自己肯定能很早就起床。    
    埃米莉生日那天,妈妈送她一个小闹钟作为礼物,另外在礼物盒子里还有张小纸条,纸条上写道:“亲爱的埃米莉,你不喜欢太早被别人叫醒。现在你可以自己作主,爱你的妈妈。”    
    第二天早上,当闹钟响了之后,埃米莉一下子从床上蹦了起来。妈妈对埃米莉说:“亲爱的,太早了,你怎么不多睡5分钟呢?”    
    埃米莉一边穿衣服一边回答:“不,我上学要迟到了。”    
    一直困扰母女两个的早上起床问题得到解决,埃米莉和妈妈的关系更加融洽。    
    与其强迫孩子起床,不如让闹钟自动提醒孩子,一旦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每个孩子都能从生活中获得体验。    
    教育孩子就是这样,当孩子犯了错误之后,不应当由父母来承担子女的过失,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才是真正的教育之道。    
    这两个案例说明了在习惯培养中体验的重要作用。为了让儿子养成对自己负责任的好习惯,妈妈让刘强亲身体验不带饭给自己带来的麻烦和尴尬,而埃米莉则在妈妈创造的宽松环境中通过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改掉了睡懒觉的坏习惯。有的时候,父母总感到对孩子说了那么多话都不管用,这时不妨让孩子自己去体验一下,或许对习惯培养更有好处。    
    如果孩子已经具有了某些好习惯,但还需要巩固,或者父母想帮助孩子养成某个好习惯,这时就可以先让孩子尝尝具备这个好习惯的甜头儿,然后再给孩子讲道理。相反,如果父母不让孩子去体验,只告诉孩子节俭很好,应该节俭等道理,孩子听多了会觉得很烦,认为父母很唠叨,很小气。尤其当他看到周围一些同学大手大脚的时候,“节俭”这一习惯就更被他扔到脑后了。他会认为别人的父母都比自己的父母好,别人家庭经济状况比自己家好。从而对父母的苦口婆心产生排斥心理,习惯自然也就养不好了。


上篇:习惯决定孩子命运前后一致,没有例外

    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从始至终都要保持一致,不要有例外。父母往往给孩子提出了某些要求以后,当孩子以哭闹来威胁父母,或者父母心情好的时候,就容易对孩子的行为给予例外。    
    这样,刚刚开始培养的好习惯很容易丢掉。父母应该做到的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可以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姑息迁就,否则,言行不一致的父母无法在孩子面前建立威信,孩子也无法养成好的习惯。    
    小杰克6岁了,由于平时爱吃糖,已经长了好几颗蛀牙,于是爸爸妈妈就刻意把奶糖藏起来,小杰克找不到奶糖也没办法。经过这样一段时间,他已经对奶糖不像以前那么依赖了。    
    有一次,罗伯特夫妇约了朋友见面,双方都说好不带小孩子好好玩一次。可是小杰克吵着要跟去,无论如何就是不肯跟保姆留在家里,为此,甚至不惜哭哭啼啼,在地上打滚,弄脏自己最喜欢的衣服。    
    夫妇俩想到儿子最喜欢吃奶糖,虽然为了防止他长蛀牙,已经很久没让他吃了。但这次为了让儿子早点停止吵闹哭泣,罗伯特先生给杰克找出了一包奶糖,并许诺回来的时候给他买礼物。    
    事实上,罗伯特先生的举动打破了小杰克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不贪嗜奶糖的好习惯,也无意中鼓励了小杰克以哭闹来达到目的。如果下一次小杰克想吃奶糖的话,他一定会想到用哭闹可以达到目的。    
    很多家长会教育孩子不要乱买东西,不要吃零食,但是如果孩子因为不小心摔了一跤而大哭时,妈妈可能会说:“别哭了,宝贝,妈妈给你买好吃的!”“别乱泼水,要是你听话,我给你买巧克力。”也许当时很有效,孩子马上不哭不闹了。但是,事实上,父母的这种“例外”削弱了之前对孩子的严格要求,也给了孩子一种错觉,以为在“规则”中是可以有“例外”的。这无疑又增加了培养习惯的难度。    
    比方我们要小孩子养成做作业专心的好习惯。我们第一天规定他坐在书桌前,半个小时把作业做好,不许走开,不许有小动作。第一天,他坚持下来了。第二天仍然监督他这样做。    
    第三天、第四天他都坚持下来了。但是第五天晚上做作业时,家里突然来了客人,而且是妈妈久违的老朋友。于是,父母离开孩子的身边,赶紧出去招呼客人,并在客厅里谈笑风生。说到高兴处,还把孩子叫了出去,情不自禁地夸奖半天。也许母亲在高兴之时忘记了培养孩子专心学习的好习惯的原则,但是她这种行为无疑为孩子在习惯培养的过程中制造了一个例外。也许孩子就会觉得,学习时也没有必要绝对专心,而且这位母亲以后再要求孩子培养这个习惯,恐怕就会困难好多了。    
    不仅如此,即使某些习惯已经养成了,父母也要特别注意,不要轻易允诺孩子做改变习惯的事情。一旦有了例外,已经养成的好习惯也有可能丢掉,而不良习惯反而容易迅速形成。    
    因此,父母们应该谨记:不但在习惯未养成之时不应有例外,就是在习惯已养成之后,也不应发生与习惯相冲突的事情。在培养习惯时,前后要求要一致,不要因为自己的心情很好或者很糟,就对孩子有了例外。


中篇:成就一生好习惯孝敬父母的习惯

    好习惯将伴随孩子们的一生,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做人或者处世。它以一种无比顽强的姿态干预着你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从而主宰人生。对于孩子来说,要成就学业、事业,要拥有美好人生,必须养成好的习惯。    
    做事先做人,而做人先培养习惯。只有在孩子还是儿童的时候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孩子将来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全面发展的人。    
    亲情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人”呢?又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    
    《新三字经》里有一句:“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