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风云[美]-第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余机构。在那时候,意大利国家石油公司成立将近二十年。意大利仿效二十年代的法国,开始创立一个国营炼油公司——全国第———来同国际上的石油公司竞争。到了三十年代中期,意大利国家石油公司在意大利获得的市场份额可与埃索公司和壳牌公司相比拟。但是在意大利境外,它一点也算不上。精力饱满和怀着熟练的意大利风格的政治手腕的马太着手把意大利国家石油公司转变为一个比以前大得多的企业。然而没有现金这件事难以办成,战后的意大利是一个现金奇缺的国家。需要的钱后来在北部意大利的波河流域找到了,那里发现和发展了相当大的天然气储藏,可以创造很高的收益来资助意大利国家石油公司在国内发展生产和在海外大展宏图。
1953年,马太采取了一个重要步骤来实现他的雄心壮志,那时候各个国营碳氢化合物公司合并成一个实体——意大利国家碳化氢公司(ENI )——一个广泛扩展的联合大企业,共有三十六个附属企业,从原油、油轮、加油站到房地产、旅馆、收费公路和肥皂厂等都有。虽然原意是要对这个联合企业施加政府的影响,但是各个经营公司如意大利国家石油公司、国民天然气管道公司和若干其他公司将作为商业实体而不同程度地自主经营。可是,意大利国家碳化氢公司的董事长,碰巧还有意大利国家石油公司和所有其他经营公司的常务董事或总经理都是恩里科。马太一个人。1954年美国驻罗马的大使馆带着奇怪的口吻报告说,“在意大利的经济历史上第一次”有一个意大利政府所有的实体“发觉它本身处在独特的地位:财政上有偿付力、领导得力和只向其领袖一人负责”。报告继续写道,意大利国家碳化氢公司的前途将深刻地由“恩里科。马太身上表现出的无限雄心”来形成。
马太本人成了受人欢迎的英雄,是意大利一个最显著的人物。他体现了战后意大利的远大理想:反法西斯主义,国家的复兴和重建,以不具有旧时代关系网的“新人”出现。他还向国人许诺意大利要拥有自己可靠的石油来源。意大利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它不仅深刻地意识到它的资源短缺,也为它的许多苦难包括军事上的失败而自怨自艾。现在有了恩里科。马太,这些问题、至少是能源领域里的问题将可以得到解决。他唤起国民的自豪感,知道怎样去激发公众的理想。沿着国内的公路和高速公路,意大利国家石油公司建造了许多汽车加油站,这些加油站比国际上一些竞争者所建造的更大、更美观也更方便,有些加油站还附设饭店。
据说马太很快就成了意大利最有权势的人物。意大利碳化氢公司拥有《今日报》,向从右翼到极左的几家报纸发津贴并资助天主教民主党和其他党派的政治家。马太并不太喜欢政治家,但是在必要时他要利用他们。他会抱怨说,“与政府打交道犹似吮什。”马太说话简明,可是平凡粗犷,同意大利政界人物的雄辩辞令相比大为逊色。然而他有吸引力、很迷人和有说服力,加上强烈的激情和诚恳,支撑这一切的后盾是有推动力的、火山似的和不可抗拒的精力。许多年以后,他的一个助理回忆道,“任何与他共事的人为了他都会赴汤蹈火,尽管你无法真正解释是什么缘故。”
意大利国家碳化氢公司在逐渐成长,看来也是如此,因此马太对自己的意识也在增长,不过这对他有时也造成不利。有一次马太到伦敦赴约,他要与皇家荷兰/壳牌石油公司常务董事约翰。劳登共进午餐。这是老的与新的、已经有建树的与刚成为新贵的一次会见。劳登的父亲雨果曾经是皇家荷兰/壳牌石油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到了本世纪中叶,他的高大、贵族式的儿子不仅是国际石油业界杰出的公司领导人,而且也是它的重要的外交人士。他本人又是一个对人物品格的精明的判断者。在这样一个场合,马太表示非常需要壳牌公司不那么愿意给的东西。这就是这次午餐约会的原因。劳登后来回忆道,“马太是一个十分难对付的人物。他也是一个非常自负和爱虚荣的人。”至少这是劳登和他的壳牌石油公司的同事对马太的看法。所以在开始进餐时,劳登(表面上显出不知道)问马太他怎么会进入石油业的。马太看到一家大公司如此地看重他无疑感到非常得意,因而就滔滔不绝地讲起他一生的故事来,直到午餐结束。劳登说,“最后我们在吃甜点时,他就向我们提出要求。我们不能答应他,这样就结束了整个谈话。”可是,这不是最后的一次,劳登还会听到他的话的。马太最艰苦的一次战斗马太高于一切的目的是保证意大利碳化氢公司和意大利拥有自己的国际石油供应来源,不倚靠“盎格鲁一撒克逊”的公司。他想要在中东原油的租借中占一个份额。他大声地不断攻击“卡特尔”,这是他对那些大公司的称呼,他也把创造出“七姊妹”这个名词的功劳归于自己,借此嘲笑那些大公司之间的密切联系和多头联合。“七姊妹”包括阿拉伯一美国石油公司的四个合伙公司——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埃克森)、纽约标准石油公司(莫比尔)、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切夫隆)和得克萨斯石油公司——加上海湾石油公司、皇家荷兰/壳牌石油公司以及英国石油公司,它们在科威特是连结在一起的(1954年,英伊石油公司由于采取了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获得的那家附属公司的名称,而重新定名为现在的英国石油公司)。实际上,还有第八个姊妹——法国国家石油公司,它同“七姊妹”一起加入了伊朗财团并和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纽约标准石油公司、英国石油公司以及皇家荷兰/壳牌石油公司一起加入了伊拉克石油公司。但是由于法国国家石油公司不适合归于“盎格鲁一撒克逊”标题之下,马太随手把它的名字划掉了。马太非常怨恨这个大公司组成的排外性俱乐部,原因并不是它的存在,而是他自己不在其中。
马太当然想取得会员资格。他认为摩萨台实行国有化以后,由于他在大公司对伊朗实施石油禁运上认真地予以响应和合作,他在大公司和英美政府在摩萨台倒台后形成的伊朗财团中已经赢得了一个地位。法国人由于是伊拉克石油公司的成员,接到邀请加入这个新的伊朗财团。九家美国的独立经营的公司由于美国反托拉斯的关系,也被硬塞了进去,虽然它们大多没有国外利益可言,也没有必要在伊朗生产石油。但是,几乎没有什么资源和严重地倚赖中东的意大利被排挤在外。马太为之大怒。他要求找机会挤进去——也是为了报复。
当1956年苏伊士危机发生时他找到了这两种机会,那次危机迫使已经巩固起来的一些石油公司采取守势,也清楚地表明英国的势力在中东后退的程度。那就意味着有了一个真空,马太就跨步前去填补这个真空。他使用他自己想出来的反殖民主义辞令并抨击“帝国主义”,在这方面他同石油出口国的民族主义热是不相上下的。
马太开始跟伊朗和它的国王认真地谈起话来。如果说大公司通过联合企业的办法擅长于公司之间的通婚,那么马太比它们更胜一筹:在追求意大利进入伊朗石油的道路上他转念想到了王朝这一着,把一位意大利公主嫁给国王,国王正迫切地需要有一个儿子来继承王位。同时,国王也迫切需要从伊朗财团那里取得更大份额的石油收入。摩萨台留下的遗产之一便是国有化,这给予国王比较大的财政灵活性。在其他石油生产国家里,已经取得石油开采权的外国公司仍旧是地下贮藏的所有者。对比之下,政府持有伊朗所有的石油资源,而且国王不比摩萨台差,也承担起控制国家石油资源的责任。
马太利用这个局势,在1957年春季和夏季开始行动,与伊朗制订一个完全是空前的协定,将伊朗的新地位和国王的雄心都考虑入内。国王亲自支持和推动这个协定,让他的政府采纳;按协议的条件,伊朗国家石油公司将成为意大利碳化氢公司的合伙者,也是它的地主。这实际上意味着伊朗将得到利润的75%,而意大利碳化氢公司得到25%——打破了“50%对50%”的协定。正如保罗。格蒂和其他一些人已经发觉的那样,作为一个后来者,人局游戏总是要多付代价的。
当国王和马太交易提出的新条件透露出去时,石油世界大都大为不安。已经在伊朗和中东建立的公司更是震惊,美国和英国政府也同样吃惊。马太究竟要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干?有些人怀疑这份新协定是否仅仅是“企图让意大利进入财团的一种敲诈勒索的形式”。当然,马太并不感到难堪地提出,他愿意看到有人来收买他。他轻声地说,一笔小数目就够了,比如说伊朗财团中有5 %和阿拉伯一美国公司中有10%。各公司对他的大胆要求非常震惊。恩里科。马太的要价并不便宜。
有人想试试同马太合作。1957年3 月一位英国官员说,“意大利人不论怎样决心强行挤入中东的石油。依我个人的看法,我敢肯定石油公司是不会乐意赞许的,英国石油公司、壳牌公司和美国人作这样的考虑是明智的,即是否让意大利人占一席之地,其害处也许较小,要比给他们一个借口在中东胡作非为好些。”可是,这个意见无疑是少数而且受到了严厉的谴责。另一位官员说,“马太先生是一个不可靠的人物。我怀疑我们要不要向他暗示可以同他妥协从而使他更狂妄自大,加重了他的夸大症。”说实在,总的意见是不能让马大进入财团,因为他如果加入的话,那么比利时石油公司(PETROFINA )就马上会来敲门,正如各个德国石油公司一样也会来要求进入,而且谁知道以后另外还有谁呢?再者,基本上,同马太合作是不可能的。必须运用所有可能想得出的劝说词来试图制止这个“75%对25%”的交易。
美国人和英国人向伊朗政府和国王提出了抗议,警告说,推翻“50%对50%”的原则将“严重地损害中东的稳定局面”并威胁欧洲石油供应的安全。意大利外交部秘书长对马太的权势感到忿恨,他十分秘密地向英国进行劝告,秘密到这样的程度,以致他的谈话没有通过正常渠道来报道,要英国对马太采取一种十分强硬的路线。秘书长说,表明愿意同他达成妥协的任何一点点暗示,甚至任何客气礼貌的表现,都会被马太看作是“软弱的标志”。
一切反对的表示都无效。到了1957年8 月,马太的交易已经差不多要成功了,而且有理由怀疑他这个人实际上是在德黑兰。英国大使从伊朗发来报告说,“意大利大使馆起初是对他的行踪严加保密。但是我们十分肯定他在德黑兰,所以我在星期六晚上乘一个机会……从古尔哈克骑马去法麦尼的意大利大使馆的夏馆所在地。”果然,英国大使碰见了恩里科。马太坐在一棵树底下休息,喝着威士忌苏打,高兴地庆祝他的胜利——因为那天正是他同伊朗签订协定的日子。他和蔼可亲,说话毫无拘束。他真诚地说,“意大利国家石油公司的协定已经不是神秘的事,不管怎样,现在都是公共财产了。”他随后开始提供一篇论文,“主题是中东现在应当是工业化欧洲的中西”。大使后来回忆和轻描淡写地说,“马太无疑在一幅宽广的画布上挥着一支大笔无拘无束地画着他想画的东西。”
马太对自己内圈的人表示茫然不解,他感到困惑的是大公司所作出的反应,“他们给我们在伊朗的两块小地方,可是人人都在大声吵嚷。”当然,他知道其中原因。然而意大利碳化氢公司和伊朗之间的合伙关系进行得不太好,这并不是由于这交易本身的缘故而是由于地质学上的问题。在它们合伙的地区发现的商品化的石油并不多。所以进入伊朗并没有满足马太为意大利谋求自己可靠供应来源这个梦想。不过他确实完成了他的雄心计划的另一部分:“50%对50%”的原则已经突破,大大地削弱了他认为是“七姊妹”的力量所在的基础。1957年8 月,德黑兰的英国大使馆带着无可奈何的心情报告说,“国王和他的大臣们正在通过各种口头技巧试图掩饰,说关于这件事情他们是一无所知的,并且佯你原则未经触动。但是事实上,我们大家都知道‘50%对50%’原则差不多像‘四分钟跑完一英里赛跑’那样寿终正寝了,而且同样地是不可避免的。”
日本进入中东意大利并不是在中东石油桌上寻求一只座位的唯一工业国家。日本对石油非常敏感,因为当它正在开始在经济方面非同寻常地攀登的时候,也就是它的石油几乎完全倚靠进口的时候,它受制于它的历史和地位。苏伊士运河危机使得日本更为紧张。它也要求有自己的可靠供应,政府和私人的几个主要政策委员会正在得出一个结论说,不管怎样努力来保护国内的煤炭工业,进口石油将成为日本的最最重要的燃料。但是流入日本的石油大部分受美国和英国的大公司的控制,还要通过它OJ自己的日本附属公司,通过合资企业,或者通过同几年以前才被允许再度开始营业的独立的日本炼油厂订立长期合同。
1957年春,正是苏伊士危机行将结束以及马太正在同伊朗一起建立新伙伴关系的时候,消息传来说日本几家公司组成的一个财团正在向沙特人和科威特人追求一项特许开采权来勘探离中立地区不远的近海地区。那是一个大胆的策略;终于有一个强有力的集团——壳牌公司、英国石油公司、海湾石油公司和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也对这同一地区表示兴趣。
这整个主张是在意大利乘火车的旅程中出现的,当时日本开发银行的一个职员正巧碰见了另一个日本商人,此人提起他同一些熟悉中东石油情况的人士有过接触。回到日本以后,那位银行职员对他父亲山下太郎述说了那次谈话的情况,他父亲是一位企业家,曾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为南满铁路雇员在满洲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