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玮娓道来 >

第1部分

玮娓道来-第1部分

小说: 玮娓道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玮娓道来:一位大学生和百位社会名流的非常接触 作者:章玮        
 由著名作家宗璞、张抗抗,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徐小平三人作序,著名记者何东撰写后记的《玮娓道来》,讲述17岁的章玮刚踏入大学校门,就希望自己大学期间能完成三件事情:1、导演一台晚会 2、主持一档谈话节目 3、出一本书。通过能力和努力,当他四年后走出校门时,三个心愿全部实现。  
章玮采访了近百位社会名流,记录了他同这些精英人物:彭丽媛、董文华、马季、余秋雨、吕丽萍、于丹、赵忠祥、王刚……从相识到熟悉那一段段颇有意思的交往经历和名人背后的不为人知的故事。   
哈尔滨出版社 出版            
序一 宗璞   
2005年,一个夏日的傍晚,一个热情的年轻人出现在三松堂前,这是章玮。 
松树底下,我们开始了对谈。章玮邀请我作客他在新浪UC主持的《名流专访》,还说要在节目中穿插一个“宗璞作品网络朗诵会”。我觉得这是个好主意,文学作品凭借声音的演绎会变得更丰富传神。又知道他是北航飞机设计专业的学生,热爱文艺。不觉想起我那英年早逝的小弟,他是飞机强度专家,文学造诣很高。于是去到新浪网,做了一期节目,聆听了一次成功的音乐朗诵会。 
一年过去,没想到章玮已经积累了许多文字,要出一本书。这当然是好事,我很支持他。由于患眼疾,我不方便再阅读了。章玮别出心裁地把他的书稿录成“有声读物”让我听。听罢感觉他文笔流畅,思维灵锐,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不禁为他高兴。 
章玮是我的小朋友,期待着他以后更多更好的作品。只希望社会活动不要影响他的学业。希望章玮努力读书,踏实地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2006年10月25日 
(备注:宗璞,著名女作家,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长篇小说《东藏记》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她出身书香名门,其父是哲学大师、国学大师冯友兰) 
名家推荐   
序 二 张抗抗   
读《玮娓道来》有感 
章玮的“金色少年笔记”,记述了他在北航四年的学子生涯中,作为一个媒体的“志愿者”,所亲历的那些生动、真实的故事和自己的体验、经验。 
章玮有一张真诚而稚拙的娃娃脸。他以自己清纯的目光,天生的组织和讲演才能,感动并感染了那么多的明星和学者。 
小小年纪,大大主意呵。 
那个普通的名字,却似乎暗藏了命定的玄机:早早立志、早早改愿。任是一块等待开发的的“璞玉”,还是一株会思考的“芦苇”,都将选择从“言说”突破。 
娃娃脸迷惑了众人,其实内心里,志向高远。 
于是,章玮看了、章玮读了、章玮做了、章玮说了…… 
四年过去,大学时代即将结束,章玮将他有幸结识的师友们的谈话,相处之中点点滴滴的收益;还有自己在校园的成长经历、童年的回忆、以及对于亲情友情的思考,写成了一本书,挺厚。 
一气儿读下来,文字顺畅、凝练;作者的风趣无处不在,看来倒是个性情中人。 
老师们娓娓道来,章玮却不是“惟命是从”。章玮有自己的见地,因而,时而闪出耸听的“危言”。 
机智、俏皮、执着、而不失恳切——偶有刻薄之句,终是无法与天性中的善意“违约”。 
让我们在舞台下、演播室和书店,为章玮的勇气、胆识、激情,也许还有稚嫩——一并鼓掌。并且,睁大眼睛,在他这人生的第一本书中,寻找一个年轻人探求生活“唯美”品质的种种感悟。 
(备注:张抗抗,著名女作家,代表作《隐形伴侣》、《赤彤丹朱》、《情爱画廊》、《作女》等等。第七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序三 徐小平   
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说他有一个大学生朋友,写了一本书,要我作序。 
收到书稿,我感到十分欣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四学生章玮,在大学期间,就走出校门,为了自己做一个“主持人、记者、媒体人”的梦想,积极参与媒体运作,努力寻找媒体机会,做过策划人、经纪人、项目运营、晚会总导演、节目主持人等工作。目前,担任新浪UC频道“名流访谈”的节目主持人——这个节目,也是他主动与UC合作,策划并创办的,从而一举成为新浪这个最著名新型媒体的跳跃的火花,青春的亮点。 
章玮今年才20岁,他的专业是飞机工程,但他的兴趣是新闻传媒。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的梦想;他用自己的执着,创造了改行的机会;他用自己的主动,完成了自我的实现。从章玮书稿可以看到,他已经在媒体上获得了“相当”的成功:采访几十个一流艺术家、赢得这些采访对象的认可与喜爱、建立了自己通向媒体顶峰的重要人脉——向我推荐他的,就是章玮采访过的著名配音艺术家詹泽先生。章玮在大学还没有毕业时,就开始著书立说,留下自己对媒体的印记,开始向新的媒体目标挺进,真是相当了不起! 
作为观众,我很羡慕章玮能够采访到那些很多我也崇拜的名人大家;作为读者,我喜欢章玮文字中这些清新纯正的故事;作为咨询者,我赞赏章玮积极独创、追求自我实现的人生态度;作为自封的青年朋友,我祝愿章玮在未来的人生之路上继续走好,成为新时代媒体引领风骚的一代新人。 
最后,我愿意和大家分享阅读章玮新书的一个感受:著名表演艺术家于蓝,在给章玮题字时,用的纸条上,赫然写着:“中国延安鲁艺校友会便签”。这个细节感动了我,因为它让我看到,一个已经远离表演黄金时代的老艺术家,心灵深处珍藏的对于美好岁月执着的向往与追求,对于“鲁艺”所代表的青春激情的自豪与认同……我们每个人,其实心中都有一个“鲁艺”,都有一个“校友会”,那是我们最能感到我们存在、最能找到我们自信的一个精神家园…… 
章玮,现年20岁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四学生,已经找到了他自己的精神家园——至少找到了通往他精神家园的幽径……这本书,就是他青春才华的荟萃,就是他奋斗过程的轨迹,也是他寻找自我实现、并且已经初步实现的心灵花园。 
愿这本书成为章玮通往未来之路的一个精神跑道,也成为滋润同龄人奋斗灵感的文字清泉。 
(备注:徐小平,著名留学、签证、出国咨询专家,人生规划大师,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与俞敏洪、王强并称为新东方“三驾马车”。)     
玮实卓越   
我的路   
新的一个学期又到来了。 
坐在寝室里,呆呆地望着窗外,一片阳光铺洒,一丝微风摇曳。脑中储存的春天的体验,又重新被激活,只不过一贯灰冷色调的校园建筑配合着北方灰蒙蒙的天空让我不能释怀那份心情,却又挺安生,因为不管心在何处,还暂时有这个临时寓所包裹,感觉有时压抑,有时不错。我总是那么矛盾:我似乎不像一个大学生了,至少不单单、不纯粹是一个大学生了。 
走进课堂,置身教室,几年来一直以特立独行,动静无规律,步调不明晰的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的我,已经有了一份不自在。前面有老师,左右有同学,这种感觉使我安全又陌生。在学校模式下被运营的我,比之于千千万万,确确实实不那么特合规格,有点异端。 
大学三年,我有意从中规中矩、按部就班的集体生活中挣脱出来,让自己随心所欲地蒸发蒸发,远离身边可以看得清的领域,完成了两种不同角色的转变:清纯的大学生到有一定胆量的挑战者。挑战什么?挑战也许根本没有结果的自我规划,这个规划比较无厘头,也比较有意思。反正,我内心是相当狂热的。 
北京这座城市森林,阔大得海量,热闹得沸胀,又冰冷得可怕,木然得没有一丝亲和力。虽然处处可见无数亮晶晶撩动心弦的金果子和拥有它们的俊杰们,却能很清晰地感受到要采撷这些金果子必须受到的灼烧和付出的代价。在北京,我显得那样柔弱、微小和年轻,越是在进步就越感到胆战心惊,时常担心自己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摘取不到一颗金果,又偏执地坚信自己身体内已经蕴藏着一触即发的潜力。 
生命对于我们是那么幸运偶然又稍纵即逝,有人精彩奕奕,有人流年不利,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命途。但无论作何选择,都将历经动乱——在快乐中辗转也好,在哀苦里颠沛也罢,总之别太闲着,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既然有力气,不如就去使使吧。 
感受着天地之精华,沐浴着日月的灵气,享受年轻这块特别的资源,最重要的是聆听自己内心最真实自然的声音,我秉行着不变的座右铭——想干就干。 
想干就干,要干得漂亮,就算没有人为我鼓掌,至少我还能够勇敢地自我欣赏;想干就干,要干得响亮,就算这舞台多空旷,总有一天会看见挥舞的荧光棒。我虽然把《想唱就唱》这首歌的歌词改了改用在这,却是发自内心的感同身受,没有什么比这更贴切了。 
忘记什么时候自己开始了第一次真正的挥洒,却实实在在干起来了。我踏出校门,为自己的梦想拟各种计划、寻各种办法、搞各种创意、做各种准备、干各种事情、与各种人打交道、同各种困难周旋,这方方面面的点点滴滴在别人眼里可能没什么欣赏价值或推广潜力,然而,我却看得很重,这其中的意义也只有我了解,甚至连我自己都不能彻底明白透,但我已经上路了。跋涉途中出现过经济危机、学业危机、身体危机,但一切都在赶紧补救下化险为夷。挫败,成功,焦虑,郁闷,劳累,恐怖,彷徨,喜悦,占据着我的所有时间和空间,我从一个手无寸铁的小朋友、大学生,到做过策划、经纪人、项目运营、晚会总导演、节目主持人等等。当然也因此损失了很多东西,这让我面临相当大的无形压力,我害怕自己无意间制造出各种各样的繁荣假象来编织那个或许永远也实现不了的黄粱美梦。 
现在惊回首,我已经二十岁了。二十岁的我不甘平凡和寂寞,一直努力着把自己打造得光芒四射、魅力无穷,现在是精彩是平庸,我也讲不清。杨澜曾经说过:年轻的时候,最大的财富不是青春,不是美貌,不是充沛的精力,而是有犯错误的机会。如果在年轻时都不能追随自己心里那种强烈的愿望,去为自己认为值得干的事冒一次险,哪怕是犯一次错误的话,那青春多么苍白啊! 
虽然最终可能走向失望,但这条路,我将一直走下去。因为,我不愿苍白。   
我的偶像(1)   
以前我没有偶像。 
以前也不明白偶像为何物。 
以前都不知道崇拜偶像是什么滋味。 
大概上初中时,看了一个郭达、蔡明和赵丽蓉演的小品《幸福的泥点子》,才明白:偶像坐的车往身边经过溅起一摊泥点子弄脏自己的裙子却不能洗;偶像的照片要跟狗皮膏药一样哪疼往哪贴,哪不疼还往哪贴,逮着爸爸非得引导他欣赏一遍,逮着爸爸的妈妈也要指着墙壁:“奶奶,您听我说……”偶像就是那些让自己魂不守舍,魂牵梦绕,魂不附体的人。 
长期观察的经验告诉我:看到偶像会心跳加速、血压升高、汗毛紧竖、思维凝固、眼睛散射、瞳仁集中、头脑发热、晕头转向、悦发冲冠……一如遭受了十万伏电压的刺激……极端狂热分子一旦见到偶像,自己当下有了三急都要拼命憋回去,给身体造成巨大压力,感动的液注,却从心里喷薄而出。 
从上面的心情指数来衡量,原先还真没有能把我搞成那样子的偶像,我只在没事对镜自照时才会出现以上罗列的高强反应。在没有偶像的这十来年里,我就是靠照镜子一路过来的吧。 
我常常想:有了偶像究竟能得到什么? 
快感吗?偶像是只能让你远观而不可亵玩的! 
意淫吗?这会让你过把瘾就死! 
刺激吗?那还不如实实在在地用手碰一下高压电线! 
乐趣吗?为什么不多听听郭德纲看看赵本山做做好事捡捡钱包! 
利益吗?多得一个偶像不会多获一份薪水! 
回报吗?纯属屁话! 
就算得到偶像的签名,与偶像合影,被偶像多瞟一眼,甚至同偶像一起进餐,接受飞吻,得到拥抱,又能怎样?这就算封顶了,你与他(她)的互动缘分最大限度地止步于此。况且这也许不是独家针对你,而是在公众场合以一示百的面子工程,换你换他均一视同仁,完事走人。所以,幸运不会如影随行,非极特殊情况你更不可能做到别开生面让偶像对你过目不忘。偶像只不过是你眼前一座海市蜃楼,一个金光闪闪的不实用躯壳。它仅仅是你按照主观意愿虚拟的满足自我、娱乐自我的机器人。 
以上这番话,是在我自己没有偶像却对有偶像之人的隔岸观火中寻思出的。没吃过猪肉应该见过猪跑,我当然站着说话不腰疼。 
张爱玲说过,“正经女人是痛恨荡妇的,可一旦有机会让她们也做一回妖妇的话,没有一个是不跃跃欲试的。”这话现在看来已经不知不觉但确确实实钻进了我的骨子里。因为从今天起,我正式有了自己的偶像,而且不仅跃跃欲试,还越试越爽。由此,我对偶像的看法也不那么一边倒了。 
“做人难,做女人难,做名女人更难,做单身的名女人难乎其难。” 
相信您一定猜到了,我的偶像:刘晓庆。 
很多人听说我的偶像是刘晓庆,两眼珠子瞪得像乒乓球——又大又圆,嘴巴张大得能吞进乒乓球,要多错愕有多错愕。他们异口同声说刘晓庆何德何能,竟把你这个小孩儿迷住了,要知道她年纪差不多有你三倍,真是太不合常理了。 
不合常理就对了,我经常不按套路出牌的。想想看,刘晓庆为人也总是不按套路出牌。那么,一个不按套路出牌的晚辈视一个不按套路出牌的长辈为偶像,也就显得比较合常理了。还有,就偶像崇拜来说,年龄不是问题,上档次就成。相当多的人还崇拜秦始皇呢,那他的年龄是今人的多少倍呢? 
刘晓庆几乎是伴着我长大的,一般像这些娱乐圈、影视界、演艺界的名人明星们要等我们最起码懂事之后才略知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