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励志]包容的智慧 >

第17部分

[励志]包容的智慧-第17部分

小说: [励志]包容的智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身着迦裟的星云大师办报、办杂志、办电视台,堪称“媒体中人”。一袭中式衣衫的刘长乐由于对佛教文化的推崇和热心,亦算与佛有缘。
二位智者,各具视野,款款道来,已见包容。
谈中华文化,谈人生履历,谈生死意义,谈现代管理……其中的核心,就是“包容”。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智慧的典籍,浩荡如烟海,但仔细想想,“包容”二字堪已囊括。包容修的是心,包容炼的是心,心一点一点扩大,大到能包太虚,能盛宇宙。如果说做人、成功要靠智慧,包容就是智慧的艺术。
 
                  跋:智慧的艺术(3)

一位被尊称为“撒切尔夫人”的英国女性无意中的一句话刺痛了我们。她说,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从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国际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
“铁娘子”的本意是批驳中国威胁论,但却在不经意间说出了一个事实:一个真正的大国,不仅仅是靠给世界贡献多少GDP ,它还必须在文化、思想、人类的价值观上,拥有影响和引导这个世界的力量。那么,我们到底有没有真正能够影响世界的价值观呢?
包容的哲学,和谐的目标,就是我们贡献给当今世界的具有“传染性”的学说。
“和”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
佛家讲究众生之和,道家讲究天地之和,儒家讲究人伦之和。其中佛教之“和”,更是经典。佛教十善,以不杀为首;佛教五戒,列戒杀第一。作为世界信仰人口最多的一种宗教,它要求对所有生命个体都采取慈悲有加的态度,强调众生平等,人人都可以成佛,反对所谓“先进”文化征服“落后”文化,反对以文化信仰名义动用暴力。
毕加索用和平鸽和橄榄枝精妙地概括到达和平的途径。
中国人用“包容”含蓄地指明实现和平的方法。
包容有五个层次:——兼容。异中求同,同中容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交流。加深理解,消除误解,取得谅解,增进共识。
——对话。尊重差异,不唯我独尊,不制造麻烦,不加剧对抗。
——共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进步。要进步而不要倒退。
当年,清王朝强行在汉族中推行满族服饰,引起了激烈的对抗,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严苛与血腥。但是,百年过后,汉满服饰的融合,造就了美丽典雅的旗袍。惨烈的血色之花结出了线条柔美的果实。
同理,东西方的文化冲突与交流必然会给我们许多陌生、许多痛苦、许多难以忍受的观点、方法和态度,但是,当我们主动或被动地去容忍或接纳时,结果就总会出人意料。回首东西文化冲突与磨合的历程,似乎可以这样认为:方式是坚硬的,结果是柔和的;妥协是困难的,利益是共享的;容忍是痛苦的,收获是圆满的。
每一种生存都有生存的道理,我们感谢赞同我们的人,也敬重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他们是镜子和鞭子,让我们发现自己脸上的灰尘,鞭去我们身上的惰性。激发我们新的活力。
 
                  附录:佛教智慧的真义(1)
——星云大师《世纪大讲堂》演讲录
曾子墨: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应该觉得佛教并不陌生,因为这是一种源于东方的智慧,它教给我们独特的生活态度和思考方式,但同时,也会有很多人觉得佛教其实相当的陌生,因为佛学的典籍浩如烟海,尽管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佛学的魅力,但是却很难真正地去掌握佛教本源的生命与智慧。今天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一位凤凰卫视的老朋友,他是一位把佛教从圣坛带到人间的使者。
星云大师:今天我要讲“般若的真义”。因为智慧虽可称为般若,但不完全能涵盖般若的意思。比方哲学家、科学家都有智慧,这种智慧是对外界东西的分析、分辨、解释,但是般若,就好像一面镜子,不论什么东西,往前一照,都能映现出原来的样子。我们也可以把般若看成很神秘,是佛教教理专有的名词,但般若其实就是我们的宝藏,是每个人的心。我们的心有肉团心,有分别心,有私心,有种种的心,但是般若心是平等心。这个平等心,是世界上“至高至大至美”的,就如太阳,哪里有空间,它就照到哪里,没有偏心。像大地,它平等地普载大众,也不偏心。像空气,只要有空间,哪一个人想要呼吸,早晨的空气,窗外的空气,公园里的空气,它一样平等给予,不会嫌贫爱富。像流水,无论取一瓢,或一桶,甚至接自来水到家里,它都会任你饮用解渴、清洁洗涤。
阳光、空气、水、大地都是人间最需要的,具有平等性,能和般若相比。此外,圣人的心也是无私不偏的,如:孔子、孟子、耶稣、释迦牟尼佛,他们爱世、爱人的心,也能够从般若中表露出。所以,般若的智慧,不但是我们的宝藏,也可以说是我们不死的生命。人虽有生死,但只要有般若,般若的生命是不死的。就如同茶杯打破了,茶杯里的水流在桌上,地下,用抹布、拖把,把它再擦拭起来,一点都不少。身体的躯壳是物质的,有生灭无常,会毁坏,但生命的流水,在五趣六道里流来流去,依然存在。所以,我们要把生命里的般若宝藏发掘出来,因为它的功用是无限的。
般若最大的功用,不是哲学的知识辩论,它就在我们生活里面,可以成为我们最高的人生知识,它是智慧,是灵巧。不过般若,也好像学校里的课程,可以分为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是有层次的。一年级的般若叫“正见”。正见就好像照相机,要对准焦距,调好光圈,才能照出原来的相貌。例如信仰,不怕迷信,就怕邪信,迷信只是不懂,但邪信了以后就很可怕、很危险。知识也是,没有知识,顶多愚痴,你看中国的“痴”字,知字加个病字头,就是愚痴。愚痴不害人,但是如果愚痴的人邪见了,就比较危险。所谓“正见”,比方说,正见世间上有前因后果,例如赚钱发财,必定是要有多少辛苦,多少机遇,多少因缘,才能有这样的结果。就是贫穷,也要有很多原因,才会贫穷。因果不会负人,它就像般若一样,很平等的,所以我们要正见有因有果、有善有恶。世界上一定有善有恶,什么是善的,有一个公理,什么是恶的,也有一个标准。相信有前生后世,有圣人凡夫,凡事有正确的认识,正见不随境流转,这就是一年级的般若。
二年级的般若叫因缘,例如:一朵长成花,不是只有花就好了,还必须有阳光、土壤、水分、肥料、人工等因缘,才能成为一朵花。世界上无论什么东西,都要有因缘才能存在,而且物物之间都是相互关联。例如: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工厂织布,哪里能有衣服穿?没有农夫种田,哪里有饭吃呢?我在这个世上之所以能生存,都是仰赖着很多的因缘,父母养我,老师教我,朋友助我,机关用我,我才能存在。甚至我借着这许多因缘,又再给人因缘,养活我的家小,帮助我的朋友,甚至对社会、国家做出很多的贡献。所以认识了因缘,就不会自私,就会懂得同体共生、感恩感谢。所以,什么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因缘。悟到这个道理,二年级毕业了。
 
                  附录:佛教智慧的真义(2)
三年级的般若叫空。空,不是没有,而是要空才能有。茶杯是空的,才能装水,杯子不空,茶水要倒在哪里呢?口袋是空的,才能放东西;这个场地有空间,我们大家才能够聚会,所以空才能有。我们不要把空和有对立、分开,《般若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对于物质的有,空代表精神上的意义。所以佛教把空和有调和起来,空是一个真实的东西的样子,不是我们说的什么东西。比方说,我问大家这是什么,你们说这是讲台,是桌子。我说,它不是桌子,它本来叫木材,被做成桌子,做成椅子,所以桌子是个假相,不是它真正的样子,真相是木材。
你们说,不对呀!木材是山里的大树,大树才是它本来的样子,因为把树砍下来,做成各种东西。我又说大树也不对,它原本是一粒种子,埋到泥土里面,经过阳光、空气、水分、肥料等,宇宙万有的因缘结合在一起后,才长成树木,又被做成桌子、房子。所以说一切东西都是假相,因为它是空相,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就如《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用般若来看这个世间,看起来好像是真的,其实是假的;看起来好像是假的,其实是真的。好比你认为这东西很清洁,他说很肮脏。你说很肮脏,他又认为很干净。又如人的大便,狗子把它当珍馐美味。小鱼小虾,是小动物的尸体,可人却觉得蛮香蛮脆的。所以,心在这个假象上迷惑,就搞不清楚了。
《金刚经》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可以用一则譬喻故事来说明。一对小夫妻结婚以后,有一天先生很欢喜地对太太说:我们酿在地窖里的酒,应该可以吃了,去拿一点上来吃吧。太太走到地窖,把酒缸打开,一看,吓一跳,先生竟然在这里藏了一个美女。她气呼呼地责备先生,怎么在酒缸里面藏着一个女人?先生说,哪有这回事,亲自跑下去一看。哼,你这种贱人,自己藏了男人在里面,还说我藏女人,两个人因此吵了起来。后来,他们的师父路过,听到徒弟在吵架,了解了怎么回事后,就拿了一块石头,把酒缸打破。酒缸破了,酒流走了,里面的男人、女人都没有了。所以,如果我们常常为这个假相执着烦恼,就不能见到真相。空是正见,是缘起,是可以见到真相的。
四年级的般若,是要见到真理,般若的真理,不是你说你有理,我说我有理。真理是要经得起印证的。佛教的真理是要有条件的,第一,要有普遍性,就是这一个道理,不只在这里,才是有理,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没错的。比方说,人生来要死,这个不会有人否认,没有人生来不死,这是普遍性,又如花开花谢,我们从没看过花开不谢的。第二,有必然性,比方说,人出生后,慢慢长大,生老病死,是必然的。一个小女孩,从婴儿慢慢地长成女童,小姐,男人追求,做人家的太太,做妈妈,再慢慢,就做老太婆。那么究竟这个人是女童,小姐,妈妈,还是老太婆?都是,也都不是。她有一个真正的生命,而前面所讲的都是她的假象,无常变化,这是人人都如此的。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恒长不变,世间法都有变化,变也不一定不好,对无常我们不必害怕。其实无常很好,因为世间是会变的,所以穷不会一生一世都穷,苦不会一生一世都苦;甚至虽然笨拙,只要经过努力,就会改进。无常,可以改变人生,这就叫般若的智慧。本来如此,普遍如此,必然如此,不是说你有钱,你说的道理就对,我没有钱,我就没有道理,不管男女老少,有钱没钱,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基督教常讲信主得永生,这句话很对,信主得永生,不过我们佛教在后面还可以补一句,不信也永生,因为永生不关信与不信的问题。有一位老妇人在医院里,医生已经宣布没有救了,亲人都到齐,大家围绕在老人床前。老人忽然说:“我现在很想喝杯酒。”人都要死了,怎么忽然要喝酒,孝顺的儿女,赶快找酒来给妈妈喝。喝过酒以后,她对大家说:“哎,我想抽一支烟。”信天主教的儿子不以为然,就说:“妈妈,医生说将要归天的人不可以抽香烟。”妈妈说:“要死的不是医生,是我耶,他怎么知道我的需要呢?”这话说对了,大家又弄香烟给她,抽过以后,她安然地笑笑说:“人生好美呀。”我觉得,这是很美的人生,因为有般若,如果没有般若,她就没有这么解脱了。这世界时间有春夏秋冬,空间有东南西北,人生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坏空,如果我们能够从般若当中,发觉出意义和美感,自然可以自在解脱。正如《般若心经》所说,“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自在,谁是观自在?观世音。谁是观世音?就是我们大家。除了我们大家,另外要去找观世音,找观自在,那是错误的。
 
                  附录:佛教智慧的真义(3)
我们自己才是真正的观世音,自己不努力健全,只是妄想把自己托付给渺不可及的神明,这是错误的,要观照自己,才能自在。当我们观照到自己不自在,为什么不自在?比方我看到这个人,我不喜欢,我不自在;我看这一个地方,我不喜欢,我不自在;我看这个时间,我不喜欢,我不自在;对这个社会,不肯接受,不认同,不把它视如自己,当然不能自在。假如能把宇宙天地、虚空万物都视为是我的,用般若去分析世间的真相,慢慢地就能进入到观自在。
“照见五蕴皆空”的五蕴,就五个东西是的聚集:色、受、想、行、识。第一个色是物质,最后一个识是精神,物质和精神结合起来,就有受想行的功用。色受想行识是什么?就是我,五蕴,就是五个东西聚集的我。常常听到一句话:佛教讲四大皆空。什么叫四大皆空?这个色,它有地水火风四大要素。好比我们坚硬的骨头,是地;湿黏的痰涕、大小便溺,是水;暖度的体温,是火;气息流动的呼吸,是风。假如这四大要素,有一个不行了,就是四大不调,也就不能存在。花草也是一样,要有土壤、水分、阳光、空气才能生长,也要因缘和合,一旦因缘不具足,也是不能存在的。因此,所谓五蕴皆空,不是说死了以后才空,这句话的意义是世间万物都不能单独存在,必须要和其他的相互依存,所以空的意思,要相互关系。
举一个例子,这是佛经里面比较深奥的。有一个旅行的人,错过了旅店,只好住到乡村小神庙里,睡在神龛的下面,打算等天亮再出发。半夜忽然进来一个小鬼,还背了一具尸体。这个人一看,糟糕,真的活见鬼了,怎么办呢?正在恐惧时,又有一个高大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