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步步高-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的大学设这个专业仅仅是为了建设综合性的大学,这个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都是处在半失业的状态,这个专业的是吃青春饭的,一般漂亮的女生去做文秘,不漂亮但是声音好听的去做总机,声音不好听也不好看的但是有文笔地去做编辑,都没有的话就只有做招待了,…这是一个典型的靠青春吃饭的行业。
从职业规划的角度来说,这个帖子写的是在有点悲观。尤其是已经进入冷门专业的同学,想到将来的就业前景,心态更是会受到很负面的影响,甚至会严重地丧失信心。但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几乎在上面所举的每一个专业中我都遇到过职业成功的案例,甚至有的人专业比上面的专业还差,比如哲学或者马列之类毕业的,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我还纳闷帖主为什么没把这些专业给列上去。
专业劣势还有一种表现就是你不喜欢你的专业,而且往往是到了大三、大四才发现这个问题,这就很要命。有个专家叫高燕定,认为人生规划要从童年开始,从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并不是非常的认同,但是我觉得至少从考大学的时候就应该开始去规划自己将来的人生和职业。遗憾的是,中国的教育还远远没有发展到这个地步,这几年教育部扩招更是直接把大学从精英教育变成了街边的大白菜,导致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但话又说回来,即使教育部门的决策者们承认这是他们的责任,那又能如何?他们也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还是那句老话,靠人不如靠己,埋怨政府和学校都没用。再说了,这种情况下毕竟还是有很多的成功者,你不能获得职业上的成功,还是因为你自己不够优秀。
我非常能够理解一个不好的专业给一个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在今天的中国,毕竟你的专业是你工作的起点和基础。但是即使真的不小心选了所谓的冷门专业也并不意味着不能获得职业的发展,关键是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一步步地扭转自己的劣势。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怕专业冷门,只怕学艺不精。不管你的专业是什么,只要你在这个领域确实学有所成,你就一定能利用你在这个领域的知识成就一番事业。事实上,除了极少数确实和民生关系不大的专业,没有永远的热门也不会有永远的冷门,就如同海尔所言“没有疲软的市场,只有疲软的产品。” 尤其是经历过职业长跑以后,原来所学的专业热门也好冷门也罢,都会遭到一定程度的稀释。
其实不同专业有不同的职业规划办法,人家没有专业的都能够取得职业的成功,何况有专业的呢,关键是不要让你的专业成为前进的包袱而要成为发展的基石,根据自己拥有的资源不断去调整和积累,职业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在我工作的这十多年时间里,我还从来没有发现那个人因为专业不好而从根本上耽误了自身的发展,从长远来看,真正决定你职业发展的是你得个人素质。当然从自己的专业出发去做职业规划绝对是事半功倍的做法。从我个人的实际经验来看,我觉得我们所学的专业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当然这种分法未必见得科学:
1、 工具类专业,这类专业的特点是专业本身只是一种工具,其行业性特点不强比如说象语言类专业,管理类专业等等。对于这类专业,要想获得比较好的职业发展,最关键的选择是要入行,否则想获得职业的可持续发展非常之难,职业之路会越走越窄。我以英语专业来做个例子,这种类型的其他专业都可以作参考。我当初大学毕业的时候有个英语六级证书就觉得算是个有含金量的证书了,但是在今天这个人人学英语,人人会英语的年代,阿猫阿狗都会讲英语了,英语说的好的人已经是随处可见了,很多非英语专业的人也能够操着熟练的英语进行工作和交流了,所以英语作为一种工具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因此对于英语专业的人来说,第一个选择是走精深之路,比如做英语方面的研究者或者老师,就是单纯的凭借英语吃饭,这注定是少数人的选择,因为这个领域容纳得人本身很有限;第二个选择是要迅速的进入一个行业或者职能,比如利用英语的优势进入外贸行业或者机械行业,比如利用英语的优势去做销售或者人力资源,比如利用英语的优势去做导游等等。这个应该是大多数人的选择。用我的话说这叫入行,工具类专业的人如果不入行很难做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一般意义上的翻译做个小白领还绰绰有余,但要想有大的发展还是要入行,而且入行之后要逐步成为主战场的一分子。
另一个和这个类似的例子就是管理。管理似乎是个非常高尚的工作,很多人说不清道不明的时候往往就来一句“我是从事管理工作的。”为数不少的人上大学读企业 管理专业,好像还很热门;至于管理的升级版MBA的热度更是一直有增无减。但是我们在组织中进行工作的,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部门,无论从事哪个具体职位, 都是需要了解管理知识的;现实中也很少有哪个企业设置专门的管理职位(除了一些综合性的企业偶尔设置这样的职位)。管理一定是和具体的行业、企业和职能联 系在一起的,它们是皮而管理是毛,如果失去了具体的行业和职能本身,管理就会浮在上面,就像我前面所讲的,你就会成为“职场骷髅人。”所以现在有一个很强 烈的趋势,作业务的人都去学习管理,作管理的人都拼命去学习业务。对于作管理的人而言,如果不能深入到具体的行业和业务当中去,职业生涯的发展就会后续乏 力。这样是为什么我把“管理”给放到工具类专业当中来。
2、 职能性专业,这类专业本身就是为企业的职能而设定的,比如财务、人力资源、营销、投资等等。这类专业的职业生涯其实是最容易规划的,只要坚定的沿着自己的方向走下去就能够成为一个领域的高薪人士。对于这类专业,需要注意的一是要尽可能的选择一定规模的企业,因为只有这样这类专业才能够发挥作用,创造更大的价值,个人的发展空间才会大。有的企业只有一个出纳一个会计,你做财务能有多大前途。其次是要加强本职能领域的相关技能提升,遵循我前面所说的职能原则,保持内在职业生涯的连续性,不要轻易的改弦更张。要把本领域的事情作深做透而不是停留在知道或了解的层面,不断向更高端进阶,同时你的外职业生涯也会沿着本专业的既定职业路径发展比如会计—会计主管—财务经理—财务总监,或者招聘专员—薪酬专员—人力资源经理—人力资源总监等等。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同样是做人力资源的的,有的人年薪2,3万,有的人年薪上百万,薪酬差距天壤之别。原因就在于前者没有体现出来专业性。比如人力资源最基本的工作招聘面试,拿2万的人的面试水平比非专业的人强不了多少,他们只是因为在这个岗位上从事这个工作而已,至于人力资源的高端工作比如薪酬设计、绩效考核之类也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和见解,自然与高薪无缘。等到了一定的高度你可选择的余地就会非常的宽广。专业职能的人最容易去怀疑自己的专业价值,其实那是因为你的专业影响力不够。我遇到有作人力资源的朋友,说公司不重视人力资源,我说这恐怕有部分的原因是你工作不到位,没有发挥专业的影响力让公司看到你工作的价值。
3、 行业型专业,这类专业一看名称就知道你应该进那个行业,比如化学工程、造纸、通讯等等。这一类的专业当然你能够喜欢那是最好,直接进入和其相关的行业,踏踏实实去做,一步一步成为行业的专家或者高级管理者。不喜欢找一个方向去做也能够取得成功。
4、 研究性专业。比如什么考古、马列之类的专业。如果喜欢这类专业,那就干脆一路读到博士,老老实实呆在大学或者研究所做研究,实在耐不得寂寞可以做个兼职之类的,收入也不见得低。应用数学专业,物理学专业通过考研二次革命过渡。
5、 垃圾类专业。这类的设置有很多,几乎就等于没有专业,甚至有时候还会限制一个人的发展,这时候最好的做法恐怕是只能忘记专业靠个人素质谋求长远发展了。
找工作要不要专业对口?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影响了很多人的职业发展。大学生毕业时的第一反映就是寻找专业对口的岗位,总觉得花了好几年学个专业不能用一下实在太可惜,对于专业不对口的岗位,连投简历的勇气都没有,尤其是在就业环境越来越恶劣的今天。但是你要想获得职业生涯的发展,一定不要有专业限制的包袱。能够学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并找到本专业对口的工作固然是一件幸事,但是学到了并不理想的专业企事业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一样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职业生涯。
实际职业发展过程中,千万不要有太多的职业限制的包袱。如果对于工作5年以上的人做个统计,真正从事原来专业的恐怕不到一半,职业发展过程中有太多的因素促使你去偏离最初的专业。其实这往往是一件好事情,首先来说除了一些技术性比较强的企业,企业中很多的岗位并没有很强的专业要求比如说销售、市场、人力资源等等,有些岗位即使有一定的专业要求比如说财务、生产等,但更重要的是在工作当中的学习和锻炼,而且企业里的绝大部分岗位,只要拥有一定的学习能力,都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胜任。谁都知道在大学里学到的那点玩意,即使专业对口,大学里学到的知识能够发挥作用的也没有多少。用人理念比较成熟的企业更看重应聘者的能力和素质。至于工作几年后的求职,企业更是不看你原来的专业而是看你毕业后都作了什么样的工作,同样的条件下一个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和一个历史专业毕业从事过2年人力资源工作的人相比那个在职场的竞争力更大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记得看过一个说法,说是一个人大学毕业后五年内原有的知识基本上就折旧个差不多了,实际上大学里学到的具体知识本身能够用上的就很少,这也是单纯从实用的角度为什么用人单位在操作性岗位更喜欢用技校的,因为人家来之能战。我们工作稍微长一点的同事肯定会有这种体会,我们今天工作中所用到的知识和技能大部分都是工作后学习得来的,而且工作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更为实用。所以原来学什么专业并不是那么重要,关键是你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积累。同样条件下一个历史专业但有一年工作经验的人肯定比人力资源专业的应届生更有竞争力,其实即使是同时起步,历史专业的也未必见得会比人力资源专业的差,甚至很多时候还会超出。
最后,在考大学和找工作时都有一个天平,哪边的砝码更重,哪个就应该是我们的去向。只是考大学的砝码是学校和专业,而找工作的硅码则是企业和兴趣。如果在考大学时未能使专业和兴趣保持一致,那在找工作时,兴趣还是较专业更为重要。当然我并不反对先凭籍自己的能力找到工作,解决生存问题后再一步步的去接近自己的职业理想。
从你入职的那天起,事实上更早,甚至可以追溯到你的学生时代,你就开始为今后的每一份工作书写简历。一定切记“经历即简历”,你固然可以去美化修饰你的简历,但没有真正的经历所带来的真材实学,在老辣的人力资源经理和高管面前,你很快就会显出真实的斤两,即使侥幸获得某个职位,还有后面的很多关卡,一样会检验出你真实的水平。人力资源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让历史告诉未来,track record,追踪历史纪录。虽然说过去未必就决定未来,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个原则还是非常有道理的,而且也是对于比较重要的岗位招聘会应用的一个原则。如果一个人过去曾经有过比较成功的带领团队的经验,那他在未来带领团队成功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如果一个人曾经带领过团队,但是没有什么突出的业绩,那他未来作出成绩的可能性就比较小。如果一个人过去频繁的跳槽,那他将来的稳定性可能会很差;如果一个人在过去的工作中没有过得到提升的纪录,往往能够印证这个人的能力或者某些方面有一定的缺陷。所以,从你开始职业生涯的那天起,就要开始积累你的职业生涯成功纪录,不断地向你的职业生涯帐户投资,也只有这样,你的职业财富才会不断地增加。
我的表妹正在读大三,有一次给我打电话说不喜欢现在的专业,希望我能够帮她物色一个毕业后可以从事地工作,她可以从现在就提前学习,做准备。我听了以后苦笑不得,然后把她狠狠地教育了一顿。在家庭的年轻一辈中,我是最先考上大学的,表弟表妹一大堆,但我从来不给自己的亲人安排工作,即使长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而是告诉他们要对自己负责,要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负责。有什么能比自己拥有独立的职业人格和成熟的职业心理更宝贵呢,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你可以寻求被人的帮助或指导,而且要善于征求前辈们的意见,但永远不要去依赖任何人,哪怕是自己的父母。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