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设计在童年-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天在网上浏览的父母,别指望用大道理让孩子远离电脑、不痴迷网络和电脑游戏;常常呆在电视机前的家长和坐在牌桌旁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无所事事、没有生活目标是很自然的。家长的榜样是重要的。为了孩子的教育,家长应该检点自己,要有顽强的自制力,对自己的爱好应有所选择,而且全家老少都要一以贯之。
该牺牲就牺牲(1)
家长不能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应该享受快乐的童年。这个新的“皇帝新衣论”如今堂而皇之地在各种媒介上一统天下。可惜,多数家长正在实践的,既合情合理合法,又利国利民利己的“望子成龙”思想几乎噤声。
大人不引导孩子选择并走向成功,难道应该漫无目标、放任自流?大人难道有权为孩子选择失败?!
部分地“牺牲”童年的快乐并不可悲,可悲的是整个儿地耽误了宝贵的童年,浪费了童年的时光去做无谓和无用的事情。
“牺牲”童年短暂的“快乐”,获得一生的辉煌;还是享受“快乐的童年”,牺牲未来?您的选择是什么?您长大成人后的孩子更希望您早年为他们作何选择?如果明明知道,孩子走上的是牺牲未来的道路,不如“牺牲”一时,去换取一生。
为了一生长久的快乐,该牺牲的就牺牲。
有人认为,孩子应该好好享受一去不复返的童年快乐时光,而不是整天关在家里学习。女儿小时候,因为常被我关在家里而成为人们的笑料。
女儿当时写的一篇日记,记录了那一段从“野孩子”到被关在家里的“郁闷”。
我的朋友们经常跑上门来,叫我出去陪她们玩,爸爸却因为她们的干扰而总是不那么高兴。不过,因为我是爸爸的小宝贝女儿,我总是能说服他,让我出去和小朋友们玩一会儿。那时候,琳娜、金子和我都不过六七岁,我们三个人都有顽皮好强的特质,经常玩一些小孩子的把戏,比如说去敲人家的门,然后跑掉,或者躲在一个地方吓一吓过路的人。
我们那一伙有三个女孩和三个男孩,在一块儿玩得很融洽。每天放学后、周末午饭后总能看到我们在公寓楼路口的大草地上打球,这成了我们定点定时的活动。
我念三年级的时候,约翰从中国来了,我常笑他文静得像女孩,相反的,我自己却像个恐怖的女孩,经常折腾出一些麻烦事来。那时,我的很多朋友都有自行车,我也想有一部。然而,我的父母是很节俭的,( 我的孩子:那是为了节省吗? )他们认为我并不需要自行车。为了买车的事我发了很多脾气,举出种种理由,其中一个是,约翰刚来美国就有了,而我至今还没有。我又是乞求,又是争辩。后来,我又提出,只要买一部旧的,他们还是摇头说“不”。
有一天,约翰对我说,他妈妈已经帮他买了一部崭新的自行车,他可以把旧车给我用。我为得到一部可以骑着到处跑的自行车而高兴得不得了。我们这一帮人组成了一个车队,从此整个住宅区的人们都能看到我们吵吵闹闹,疯狂地骑着车,绕着住宅区冲来撞去,就像一群野孩子。
没几个月,爸爸对我更严了,我一星期只能到外面玩一次。我的心简直都碎了。不仅如此,爸爸还给我布置数学作业。接着,又开始一个又一个的新计划,让我实在厌烦。
我不甘于这种现状,总是想办法出去。但是,爸爸一直在监视我,他是我的狱卒。我无事可干,只能忧郁地呆在家里按他的指示办事。由于对没完没了的作业反感,我找到了另一种形式的娱乐,做我真心喜欢的事:读书。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父母就鼓励我看书。当我还在一年级的时候,老师就给我们订了一个阅读计划,我总是让爸爸看我读的那些书,他也总是想办法鼓励我,一再问我书里的详细情节,如果发现我读得很懂了,他总要露出十分惊奇的样子。
因此,我常常在家里苦苦地等着他,然后读书给他听。
他这种鼓励方式大大刺激了我的阅读欲望,使我远远超出老师的要求,每天都要到图书馆去借书。很快的,我看完了图书馆里每一本书。没多久,我阅读的水平在班上已经是无人能比了。那时,我也许是少有的七八岁就开始阅读《傲慢与偏见》、《简爱》等名著的小孩。对阅读的挚爱使我忘掉了不让我和朋友们一起玩的苦恼。我开始以一种无法想象的一天一本书的快节奏看起来。
朋友们常常来敲我的门,我总是对他们摇头说不。我知道,用不着问,因为不问也知道爸爸会说什么。过不了多久,谁都知道我是个不让离家的孩子。朋友们慢慢地也不再来了。
有一天,我终于憋不住了,要求爸爸妈妈让我出去,我甚至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了。妈妈似乎对我尴尬的处境感到挺歉疚,她说服爸爸让我出去走走。
那天天气真好,有的家长也跑出来和孩子们一起玩。索亚的妈妈向我走过来,接着就开起我的玩笑。我知道她是个女强人,有时还很烦人,我有点怕和她讲话。不过,这会儿,躲也躲不开了。
“咦,高倩,你爸爸总算把你从监牢里放出来啦?”她笑着逗我。
该牺牲就牺牲(2)
我觉得很不自在,装作不在意地回答她:
“监牢?啊?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我是说,你整天被关在家里啊!”她说。
“喔,没有啊”,我说,“我不是被关在家里啊,我有好多事情要做,为了以后的成功,我现在就要开始努力。”
她一时说不出什么话来反驳我,就走了。虽然我不喜欢每天留在家里,但我觉得,还是有必要捍卫爸爸的决定。我要让别人认为是我自己愿意呆在家里,而不是被迫关在家里,所以我就脱口而出,说了一通爸爸一再给我说的那些大道理。
在那一段时间里,爸爸妈妈由于把我紧紧地关在家里而成为别人嘲笑的对象。每家人都笑我父母,因为他们认为孩子应该有他们快乐的童年,而不应该整天被关在家里学习。我父母也知道别人笑他们,但他们却从来不反驳什么。
爸爸总是笑着对我说:“你瞧着吧。”
没过几个月,我发现情况真的有了变化。现在只能看到极少的孩子在户外。学着我爸爸的样子,一家家都收紧了他们的绳索,孩子们被带回去严管了起来。
笑看着这个变化,爸爸又一次对我说,他的做法总是对的。
令我感动并且觉得很可爱的是,她在被“牺牲”了童年快乐的时候,还能理解那些“大道理”,还知道有必要捍卫爸爸的决定。
许多人虽然身在美国,对美国的教育还是了解得很皮毛。他们认为,美国学校学业轻松,华人孩子很容易脱颖而出。这种看法至今还在麻痹着生活在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很多华人,使他们自我陶醉,对孩子没有很高的要求,不好好“管”孩子,最终形成大人孩子都感到遗憾的结局。人们普遍认为,美国父母对孩子不管不顾,任其自由发展,享受快乐童年,孩子也发展得很好。也许很多美国家庭确实是这样的,但并不全都这样。其实,就我所知,美国父母,特别是很多中产阶级上层以上家庭的父母,对孩子也有很严厉的。
美国学校每年都有开放日,那一天,家长可以到学校,挨个与任课老师谈话,了解情况。我注意到,女儿好友贝迪的爸爸每到这一天,都带着纸和笔,一个个教室地转。他可能并不和每位老师谈话,但是,他要到教室门口,认真地看墙上贴着的,按学生社会安全号为代号的成绩表,不但把他女儿的成绩抄下来,还抄下每个班上的最高成绩。贝迪说,他爸爸就是根据抄下来的成绩,和她“算账”的。她爸爸是毕业于斯坦福的博士,对女儿有很高的要求。
女儿考上哈佛以后,我太太的一个美国同事心理很不平衡。当时她已预感到自己孩子的前途不妙,非常焦虑。在这种微妙的心态下,她见到我太太总是很冷淡,但是,还是旁敲侧击地向她了解我们的一些“秘密”。不久,她下狠心卖掉住了多年的房子,从邻城布赖恩搬到我们住的大学城,租了个公寓,让孩子上了我女儿读的那所学校。美国的公立学校是按住址划分学区的,如同国内的划片招生。她为了孩子教育,下决心搬到比较好的学区,算个有心的美国“孟母”。后来,又听说他们家“发了疯”,把3台电视机全卖了!只留下1台收音机听新闻。全家铁了心,不看电视,奋力一搏。
美国人也这样?好像不可思议。下这么大的狠心,就是为了让孩子考上好大学!3年后,有一天下班,她站在公司门口等着我太太,热情地和她打招呼、拥抱,很诚恳地道歉说:“过去很对不起。我要离开这里了,准备搬去加州住。我女儿高中这几年成绩很好,SAT考了1 500分,她准备申请斯坦福大学。我确确实实要想对你说的是,谢谢你,是你们一家让我们学到了重要的东西。”
太太回来说这事,我一时感动得眼泪差点流出来,天下父母心都是一样的!
这个孩子后来如愿以偿地上了斯坦福,这件事也成了他们公司一直流传的、人人喝彩的经典故事。多亏她妈妈醒悟得早,决心下得也够大,和有些事后懊悔万分的家长比起来,他们是幸运的。
家长的抉择常常决定了孩子的前途和未来。在人生的重要关头,父母的决策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在一次宴会上,我见到一位以前共事多年的老同事,他的3个孩子和我女儿年龄相若,从小在一起长大。久别重逢,我们都很兴奋。问起他的两个大孩子,多少岁了?一个19,一个21。我说,都该上大学了,在哪儿读书?不想,他吞吞吐吐道:“哦,还没有,该上了,是该上了。”一时涨得满脸通红,十分尴尬。他是一位典型的提倡孩子应该自由发展、不该牺牲童年快乐的人。他曾经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父母没有管,自己也能成才。他出身于纽约的贫寒家庭,父母没有受过大学教育,他完全靠自己一步步努力,拿到博士学位。他可能还记得我们之间的争论,所以觉得挺尴尬。
该牺牲就牺牲(3)
一位美国朋友回宾州的高中参加毕业10周年校友聚会,回来后最大的感触就是,高中时代最“酷”的人,现在都不“爽”了。在美国高中,最酷、最讨女孩子喜欢的是那些能够赢得掌声的运动员。仅仅过去10年,当年能够呼风唤雨的英雄,如今在校友聚会上备受冷落;那些认真读书的人,现在却志得意满地侃侃而谈。当年的拉拉队员们,现在也都“移情别恋”,围着“书呆子”们转。10年时间,斗转星移,世道全变了。这是那位朋友发出的深深的感叹。
无论中国人还是美国人,天下父母心都是一样的!孩子要不要管,每个家长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决定。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享受童年的快乐是应该的,个人自由绝对是需要的。不过,社会上的游戏规则也是存在的、公平的。孩子今后在这个规则下能不能顺利玩下去,很大程度取决于家长。家长如果糊涂了、疏忽了,可能就“牺牲”了孩子的未来。
不少孩子长大成人以后,对父母没有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深感无奈。其中,最遗憾的是小时候父母没能有效地“管”好他们。我接触不少来美读书的留学生,他们都很感激父母在关键时刻“管”了他们,才使他们有了今天的骄傲。
家长不能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孩子应该享受快乐的童年。这个新的“皇帝新衣论”如今堂而皇之地在各种媒介上一统天下。可惜,多数家长正在实践的,既合情合理合法,又利国利民利己的“望子成龙”思想几乎噤声。
送四五岁的孩子上幼儿园,送六七岁的孩子上小学,要求孩子读中学,希望孩子上大学,都是父母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牺牲”孩子童年“快乐”的强制行为。
很多人对“童年的快乐”和对“人性化”的认识与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相悖,和现代社会的基本规范相违,在全球化的高端竞争中远远落伍。
美国各州的“义务教育法”规定,6至16岁的孩子必须到学校上学,或者有计划地“在家上学”,接受同等学力教育。如果没有上学,父母要被起诉,这些立法都是完全“不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强行剥夺孩子“童年快乐”的体现。它并不考虑很多孩子根本就不喜欢上学、不愿意读书学习、不喜欢吃苦的本性。但是,这些“粗暴”的“强制”行为都被文明社会认为是合理合法的;甚而至于,不如此实行却是不文明、不合理和非法的。可见,强迫孩子接受大人的愿望,把大人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并不都是落后的、不文明的和不人道的行为。相反的,如果明明知道孩子“不作为”的“快乐童年”将要导致终生的压抑和失败,要导致未来个人、家庭的长期痛苦,要导致社会整体素质降低,要导致社会不稳定,乃至对社会产生危害,为什么还要任其满足童年短暂的“快乐”呢?
大人不指导孩子选择并走向成功,难道应该并且有权为孩子选择失败?!
“牺牲”了童年的快乐并不可悲,可悲的是整个儿地牺牲了宝贵的童年,去做无谓和无用的事情!
“牺牲”童年短暂的“快乐”,获得一生的辉煌;还是享受“快乐的童年”,牺牲未来?您的选择是什么?您长大成人后的孩子更希望您早年为他们做何选择?如果明明知道,孩子走的是“牺牲”未来的道路,不如“牺牲”一时,去换取一生。
为了一生长久的快乐,该牺牲的就要牺牲。
“合理”的高标准要求(1)
要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干什么,否则对孩子的教育是谈不上的。了解孩子的思想行为,随时调整要求,使之更切合实际。对孩子严格要求的同时也要给孩子一定的活动空间。对孩子的要求应该合理,不合理的牢狱式的管教只能束缚孩子的身体却不能束缚他们的思想,相反的,他们会以不当的方式进行对抗。
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女儿的书包里总有几本流行小说,我对女儿说,你还是少看那些东西吧,那些书看了没什么用,从现在开始,你只能看经典作品,因为看通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