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演义-第1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社准备派出干警民兵,捕人查处。 事为中共凤阳县委书记得知,慨然拍板:“群众下了这么大的决心,让他们 试试吧。全县几千个生产队,就是资本主义复辟,也才复了一个嘛。”
公杜干部不服,竟告到省里,惊动了省委第一书记万里。他亲自来到小
岗村视察,最后郑重宣布:“我批准你们干!谁要告,就说是我批准的。” 万里不但称赞了小岗村,回到省委后,立即召开会议,在全省推广小岗村的 包产到户。中国农村的包产到户的责任制改革就从小岗村发起,而安徽、而 全国。
四川省这一年也实行了类似的小岗村的办法。四川省委第一书记赵紫阳 在广东工作多年,又长期主管广东省农业,当时他就很赞同邓小平提倡的农 业生产责任制,也即为大包干。这种办法不改变土地所有权,土地的所有权 仍是集体的,由生产队按一定的比例把土地分给社员耕种。每年收获,社员 除交公粮和给生产队的公积金,公益金提留外,其余全部归己。由于中国农 村人多地少,基本是手工劳动,这个办法一下子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很快 解决了饥荒问题。为此,赵紫阳没有少挨批。
“文化大革命”后期,赵紫阳复出,任内蒙古自治区区委书记,未几又 调中国第一大省四川省任省委第一书记。四川有千里沃野耕作之地,有万里 江河舟楫之便。自秦始皇时李冰父子发动四川人民造都江堰以来,千里岷江,
独益四川,四川遂成为富甲全国各省的天府之国。但是,赵紫阳到四川时, 四川省农民是种地大呼隆,开会好打盹,一工五角钱,不如鸡下个蛋。农民 想搞点副业吧,喂鸡、养鸭,都被当成是资本主义尾巴割掉,广播里一天到 晚喊抓阶级斗争,学大寨经验。农民缺吃少喝,大量外逃。从南津关开往宝 鸡的货车上,每天都有大量农民,特别是年青姑娘扒乘外逃,远走河西走廊, 为的是找一碗饭吃。其凄惨之状,令人酸鼻。
赵紫阳看到此等惨状,果断下令实行责任制。这一招果然有效,可惜不 久,因“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又中断实行。粉碎四人帮以后,赵紫 阳又在四川试验推行责任制,很快改变了农民缺粮的状况,为此,四川民间 流行“要吃粮,找紫阳”的说法。
同时,安徽也流行着“要吃米,找万里”的说法。
1979 年 4 月,党中央在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时, 又提出十二条主要措施,其中第一项是“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搞上去,调整 好农业和工业的关系”。接着 1979 年 9 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 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其中强调:“应该允许他们在国家统一计 划的指导下,因时因地制宜,保障他们在这方面的自主权,发挥他们的积极 性。”
中央的决策极大地鼓舞了农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始发挥出来,
许多地方的农民实行联产到组责任制。不久,许多地方又逐步将联产到组发 展到联产到人,紧接着有许多地方干脆像安徽凤阳小岗村一样,实行包产到 户、包干到人。凡是实行大包干的地方,农民的生产热情都非常高涨。但也 有不少干部心存疑虑。邓小平于 1980 年 5 月发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谈 话,指出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人,效 果很好,变化很快。这些地方只要生产发展,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 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 巩固起来。
1980 年 9 月,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
问题》,引导农民进一步完善生产责任制。后来,中央又发布文件,进一步 肯定双包到户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在中央的支持和推动下,到 1983 年初,全国 93%的生产队实行了包产
到户,包干到人,其中大多数实行的是“直来直去不拐弯”的包干到户。实 行包干到户的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生产出来的东西“保证国 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大包干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1982 年,全国农民平均每人的纯收入达到 270 元,比 1978 年增加一 倍。
为了总结拨乱反正的经验,制定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 正确纲领,制定新的完善的党章,1982 年 9 月 1 日,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 大会在北京开幕。
邓小平首先致开幕词,他在致词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主 张。他解释道:“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 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 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的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 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邓小平提出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是十二大的指导 思想,也是整个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根据这一 思想,胡耀邦在大会上代表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作了题为《全面开创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十二大提出的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 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 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根据邓小平的多次倡议,十二大确定了一个令人鼓舞的目标,那就是:
从 1981 年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 工农业的年产值翻两番,即由 1980 年的 7100 亿元增加到 2000 年的 2.8 万 亿元左右。
十二大决定不设中央委员会主席。十二届一中全会选举胡耀邦为中央委 员会总书记。选举胡耀邦、叶剑英、邓小平、赵紫阳、李先念、陈云为中央 政治局常委。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邓小平为中顾委主任。中央纪 律检查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陈云为中纪委第一书记。
党的十二大闭幕后两个月,也就是 1982 年 11 月至 12 月,第五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又一次修改宪法,增加了适应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新的规定。第二年,即 1983 年 6 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开幕。这次会议提出,今后五年的任务主要是动员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超 额完成第六个五年计划,制定和推行第七个五年计划,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的各项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而奋斗。大会选举李先念为国家主席,彭真为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决定赵紫阳为国务院总理,选举邓小平为国家中央 军事委员会主席。
十二大开完后,万里回到中南海书记处。实际上,他负有协助胡耀邦抓
书记处之责,书记处办公处位于中南海内,是一栋很大的老式青砖平房,中 间是长长的宽敞的走廊,两侧分布着许多办公室和会议室。走廊里,人来人 往,脚步轻轻;办公室里,文件翻飞;打字室里,机声嚓嚓;会议室里,轻 声絮语;一派大战时总参谋部的紧张忙碌景象。
万里分工主管全国的农业改革。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定下正确的思想
路线和政治路线以来,农民自发地改革汇成了改革的大潮。中共中央顺应历 史潮流的发展和八亿农民的呼声,于 1982 年初下发一号文件,肯定了大包 干。
大包干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小岗村 1978 年全队产量不到 1
万斤,平均每户 500 斤。而现在,也就是 1982 年秋,单是严立富一家就卖了 小麦 1 万 2 千斤。也就是说,现在有的一家人卖掉的小麦,就超过了过去全 队的小麦总产。这还不算什么。另一户陈兴家,1978 年以前家穷得只有一只 破碗,而现在家里盖了楼房,买了两辆卡车、一辆小卧车。
小岗村、凤阳县、安徽省,全国农村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万里怎么不 喜呢?他和赵紫阳又去找邓小平,介绍正在筹备的各省农业书记会议的筹备 情况。这次会议主要是总结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的经验,准备开始在农村推 行多种经营,发展农村的商品生产,进一步把农业搞活。邓小平听完介绍后, 谈了自己的一些意见。1983 年 1 月,中共中央又发出了 1 号文件,把全国的 农村改革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农民开始步入商品生产的大潮。1984 年 1 月, 中共中央又发出 1 号文件,强调要进一步深入搞好农村的生产责任制改革, 发展商品生产,加强社会服务。
三年里,一年一个 1 号文件,中国农村也就一年一个样。这个现象引起 了新华社、人民日报社记者的注意,有的记者把这种现象列为一个式子:
1+1+1=?前几年在科学的春天里,著名作家徐迟报道了青年数学家陈景润破 解哥德巴赫猜想 1+1=1 的奋斗事迹。那么现在这个中国农村改革的 1+1+1=? 记者们经过调查,得出了结论,这个式子中,第一个“1”是中国农民的伟大 创造,第 2 个“1”是螺旋上升的历史,第 3 个“1”是农村包围城市,打人 城市。三个“1”加起来,等号的另一边是“振兴”,即 1+1+1=中国农民、 农村大振兴。
这篇报道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人们击节称赞,这时位于天安门广场 东侧的中国革命博物馆正在忙着,原来他们取来了凤阳县小岗村 18 户农民在
1978 年秘密实行包产到户时写的那张誓词,把它作为文物正式由馆里收藏起 来。
记者们消息灵通,很快把这件意义深远的事报道出去。新华社在新的一 年里,接连派出一批批记者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总结经验,供中央参考。 在大批记者纷纷赶往改革先进地区的时候,有一个人民日报记者李克林 突发奇想,全国农村改的这么热闹,大寨怎么样了?想到就走,她又来到了
过去经常来采访调查的大寨大队。 啊!大寨变了。以前,来大寨学习割资本主义尾巴经验的,借学习参观
之名出来公费旅游的,记者、外宾挤满了大寨的山路;夜晚,炸山造平原的
炮声和体现大寨人豪迈气概的口号声、歌声闹得人睡不着觉。但现在,记者 望去,只见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虎头山上人声寂,大寨村里无外人。只有那 座高级而庞大的国际旅行社大楼旁的垂柳在秋风的拂动下,发出缕缕响声, 似乎在向熟悉的女记者述说着大寨往日的业绩和红火。
女记者向村里走去。一进大寨村,才发现这里热气腾腾,人们谈吐自由
(过去,社员不准和记者、外人交谈),百业兴旺。后山煤矿绞车隆隆声不 断传来,一车一车的煤运出矿井。个体运输户的汽车进进出出,一派繁忙景 象。大寨果园里果实满枝,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大寨大队实行生产责任制 后,大寨人也不吃大锅饭了。现在大寨是集体壮大,个人富裕,人均纯收入
比 1978 年及其以前增长两倍多。记者走东串西,人们神情愉快,有一种解放
的感觉。细问之下才知,以前大赛七斗八斗,斗得人们话不敢讲,头不敢抬。 吃了大苦,干尽蠢事。
记者过去是主持大寨报道的,自感对他们帮了倒忙。她握着大寨老英雄
贾进才那因长年累月开石垒坝而变得像树根一样的手,向他们道歉。大寨人 宽厚地说:“也不怨你们,那时候不那样说行吗?当时什么经验都来大寨找, 什么风都挂上大寨牌子往外吹,其实大寨老百姓知道个甚?”
大寨不吃大锅饭,大寨永贵在何处?陈永贵从副总理岗位上退下后,住 进了木樨地的部长楼。闲居无事,想想过去,觉得有些事办错了,给国家带 来许多的损失,还是实行包产到户好,只是身体日差,不能再去种地,甚感 遗憾。
这段时期,邓小平为了总结全国推行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的经验,轻 车简从,深入农村调研。在四川省,他顶着烈日在农村考察,由于天气热, 邓小平解开短袖衬衣的扣子,敞着怀,拄着一根捡来的木棍,在崎岖的坡地 里大汗淋漓地行走着,登上一个沟坎,小路旁有一石凳,一个老婆婆摇着巴 蕉扇坐在石凳上休息。老婆婆看邓小平满头大汗地拄着木棍走上来,心疼地
用巴蕉扇指着石凳说:“忙啥子哟,坐下歇一会儿吧。”邓小平也有点累了, 坐在石凳上和老婆婆摆起龙门阵来。
变了,农民变得富裕起来了,到处都在盖新房子,家家都是鸡栖豚栅半 掩扉。看了四川,邓小平又坐车南下去看深圳,这已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五 个年头,即 1984 年的 1 月下旬。经过几天的旅行,1 月 24 日抵达深圳,第 2 天就去看深圳的渔村。
一进渔村,邓小平就激动了,这哪里是渔村,简直就是一个别墅区,只 见几十幢格式统一的两层小洋楼整齐地排列在道路两旁,林荫大道上,小汽 车进进出出。
渔村党支部书记吴伯森对邓小平说:“我们依靠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发 展养渔业,运输业和来料加工业,1979 年人均收入达到近 2 千元,1981 年户 户收入过万元,去年人均收入近 3 千元。”邓小平算了一下,平均每个劳动 力月收入 439 元,他高兴地说:“比我的工资还高呢。”
邓小平此行的目的,是来考察深圳特区的发展。建立经济特区最早是由 邓小平提出来的,早在 1979 年 4 月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期间,邓小平首先提 出了办特区的问题,他对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习仲勋、杨尚昆说:“可以划 出一块地方,叫做特区。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 杀出一条血路来。”
1979 年 7 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的深圳、珠海、
汕头、厦门试办特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届常委会于
1980 年 8 月第 15 次会议决定,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 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经 济特区条例》,完成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