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中等生的60个细节-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是它们的妈妈生出来的。”
“那它们妈妈的妈妈是从哪里来的?”
“当然是它们妈妈的妈妈的妈妈生出来的。”妈妈继续答道。
“那它们最早的妈妈是从哪里来的?”不料,达尔文仍然不厌其烦。这下妈妈笑了,说:“那应该是上帝创造出来的。”
“那上帝是从哪里来的?”没有给妈妈喘息的机会,达尔文又问出了一个问题。而对这个问题,妈妈也一时语塞了,因为当时的科学还没有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没有人可以解释这个问题。
于是,妈妈只好抱歉地对达尔文笑了笑,说道:“孩子,这个问题妈妈也不知道。我们的祖先说人类是上帝创造的,但是没有人见过上帝。你的这个问题太深奥了,等你长大了,自己去找到答案好不好?”达尔文这才点点头,停止了发问。
不过这个问题却在他的心里种下了一颗探索的种子,时刻引领他去思考。
达尔文的母亲实在是一位可敬的母亲,在一个个问题面前,她表现得是那样的宽容。达尔文后来对人类起源持续关注,并最终提出了进化论。不可否认,在这一项举世瞩目的进化理论里也有他母亲的一份功劳。
方法二: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
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尽量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立完整的思维,只是我们总是把他看做是大人的附庸,从来没有去关注过孩子的想法。
第五章 智力支持:提高中等生成绩的7种能…
在这方面,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小英爸爸的做法。
小英从小就爱提问题,为了锻炼她的独立思考能力,通常情况下,爸爸都不会马上把答案告诉她,而是让她先想一想。如果小英想不出来,爸爸就给她一个提示,引导她向前走一步。就这样,一步一步想下来,小英的思考能力就得到了一次次地锻炼。
与此同时,家长还可以随时随地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孩子多角度地看待事物和分析事物,使其逐渐养成换一条思路想想的好习惯。
比如,家里准备做红烧鲤鱼,这时候,家长可以问孩子:鱼除了红烧以外还有什么吃法?当孩子正在喝水时,也可以问孩子:水杯除了喝水的用途外,你还能说出别的用途吗?看到一盆冰,你可以问孩子:如何让冰迅速地融化?有几种方法?哪种方法最快?
……
发散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而多角度思考问题,就是训练孩子发散性思维的有效方法。家庭生活中的每一个事物,都可以作为启发孩子多角度思维的道具。因此,家长要注意随时引导和培养孩子的思维。
方法三:注意训练孩子的联想思维能力
家长可以给孩子出一个名词,让孩子围绕这个名词以一种极其快速的方式联想,从中引出新颖而具有价值的观念、信息或材料。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思维里会涌现出很多信息,对于这些信息,家长不要评价其好坏优劣,一律即刻记录下来。等联想结束后,再逐一评判其优劣,寻出最优答案。
下面是一位学生在家长引导下对“天空”一词出现5次而作出的5种不同的快速联想。
蓝蓝的天空,轻轻的白云,非常美丽;
飞机从天空飞过,十分壮观;
航天飞机往来太空,探测星球上的宝藏;
天空中星球多,人类设法到星球上去;
天空中太阳的热力,是宇宙间一笔巨大的能源。
细节29 动手能力决定未来实践能力
什么是动手能力?
顾名思义,动手能力就是指完成动手活动的能力。一个人动手能力的高低可以在使用仪器设备、组装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制作各种科技作品、安装和修理各种仪器设备、饲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等活动中表现出来。
古人说得好:“眼看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对于中等生来说,勤动手可以促进理解,增进记忆,增强对知识的感知,并且可以大大激发学习兴趣。从思维的发展看,动手活动的全过程,始终贯穿动脑的活动。因此,动手可以大大地促进孩子大脑的发育和思维的发展。
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皮亚杰就十分强调要让儿童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来获得直接的体验,从而领会知识。俄国小说家契诃夫则把操作能力列为智能培养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少年时期开始,达尔文就捕捉昆虫,制作标本,加上分析概括,终于写成了轰动世界的《物种起源》。李时珍数十年如一日上山采药,品尝百草,终于写成了《本草纲目》。
由此可见,动手能力是通往成功的阶梯。家长要培养中等生的创造能力,就必须从培养动手能力开始。然而,目前包括中等生在内的中小学生动手能力普遍都不高。
据北京市某教育研究机构最近完成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相当差。总体得分不及格,30%~40%的孩子从来没有洗过自己的袜子。
第五章 智力支持:提高中等生成绩的7种能…
在德国的一位中国留学生,曾经写信给国内的某家报纸,呼吁注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他认为中国人很会用脑,智商很高,这是外国人公认的,但中国学生的实验能力、动手能力都比较差,这是由于长期受到轻工重理、不重视手脑并用的传统教育方法的影响所导致的。我国的中学生在参加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中,取得的笔试成绩是优异的,但实验能力却比别国的学生差多了。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丁肇中教授说:“在中国部分人中存在着不愿动手的落后思想,我是搞实验科学而获得诺贝尔奖金的,搞实验科学非常重要。”
因此,培养中等生的动手能力,不仅有利于其当前的学习,对于其将来的事业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只要孩子能做的,就让他自己动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轻易地从一些小事上看出哪些学生在家干活,哪些学生在家不干活。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一般来说,在家干活的学生比在家不干活的学生做事更有条理、手脚麻利,能较快地掌握一项新技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因此,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增强中等生的智力,提高学习效率都很有帮助。
不过,孩子在家不干活和家长的教育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不少家长总是认为孩子还小,不能把事情做好,有时候还会越帮越忙,纯粹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因此,他们干脆把孩子本来能做的活儿全部包干。
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宁愿自己累点儿,也要让孩子多些时间学习。在他们看来,等将来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做家务了。殊不知,家长在无意中剥夺了孩子锻炼动手能力的机会。而现在孩子不会做家务,将来总有一天要补上这一课的。与其那样,还不如让孩子从现就开始学习。
事实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是特别愿意动手、愿意劳动的,但如果家长不让他们做,错过了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最佳时机,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懒散了。
因此,当孩子学习累了时,家长可以适当地让他做些家务,这样可以刺激大脑,缓解压力,对学习也会大有帮助。而且,孩子在做家务的过程中,可以培养一种责任感,更加珍惜家长对自己的付出,而这种责任感最终会转移到学习上,从而激励其更加努力学习。
方法二:鼓励中等生搞些小制作
事实证明,许多科学家、发明家都有着很强的动手能力。在他们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每一步都离不开动手实践。
发明大王爱迪生的一生几乎一直在动手做实验。在家时,地窖成了他的实验室;在火车上,吸烟室成了实验室;当电报员时,值班室又成了他的实验室。动手实验,使他把一个个的设想变成了现实。
牛顿从小就喜欢各种手工,一有时间就动手搞制作,从制作小四轮到水车,从制作风车到有实用价值的水钟。从少年时代就养成的这种超强的动手能力,使他在日后的实验研究工作中如虎添翼。
史蒂芬逊曾经长年擦洗机器,制作模型。他在推理想象的基础上,终于设计出第一台蒸汽机车。
因此,家长可以在课余时间鼓励中等生利用一定的工具材料,通过动手操作去完成某种实物作品。这种小制作在大人看来可能平淡无奇,但它对培养孩子的实际操作能力却意义重大。
星期天上午,初一学生小洋写完了作业,正在看电视。爸爸看见了,就建议他搞个小制作。
做什么呢?小洋想到了上周刚学的物理课上讲到了蒸汽机原理,于是就想动手制作一艘“蒸汽船”。
小洋先找来了一些青霉素药瓶、试管、橡皮管等常用材料。然后在爸爸的帮助下,小洋根据所学的蒸汽机工作原理,竟然制成了一艘小蒸汽船。看着小船真的在水面上慢慢地往前行驶起来,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家长还可以让孩子用沙石制作地理模型。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用沙石作为主要原料,模拟自然界的地貌形态,还可以通过隆、压、抹、划、缀等手法制作地理模型。这些原材料都很廉价,而且容易找到,操作起来简便灵活,而且充满了乐趣。
平时家里都会有一些废旧物品,家长可以让孩子把这些物品充分利用起来,制作出一个个精美的相框、易拉罐娃娃等丰富多彩的工艺品。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培养了审美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在此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在孩子动手之前一定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避免出现一些失误和安全问题。
比如,在孩子做物理实验中,如果不掌握稀释浓硫酸的知识和操作规程,就会把水往浓硫酸里倒,造成烧伤事故;在化学实验中,不懂得金属钠的有关知识,就会用手去拿钠,而造成伤害;在电学实验之中,如果不按照规程,电路连接错误,就会发生短路,造成电路烧坏。
所以,为了提高动手活动的成功率,在动手前家长有必要让孩子了解一些与动手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认真考虑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免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和危害。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学习。
总之,家长要站在长远的角度上,鼓励中等生从现在开始养成勤动手、多实践的学习习惯。因为离开扎扎实实的实践,再美好的设想也只能是一种空想,永远无法变成现实。
第六章 方法指导:提高中等生成绩的7种方…
细节30 课前预习利于提高听课效率
在学习上,孩子接受知识最主要的场所就是课堂。因此,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对孩子的听课质量十分关心。然而,许多中等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却令家长担忧。
“我们的孩子上课总是不专心,跟不上老师的节拍。”
“孩子上课时总是听不懂,这部分还没想明白,老师又开始讲下一部分了。”
“为什么别的同学能理解老师讲的,我们的孩子却不理解呢?”
……
诸如此类的话,我们经常可以从家长那里听到。事实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个别孩子的个性、兴趣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也容易被忽略的因素——课前预习。
简而言之,预习就是预先学习,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会对学习效率产生直接的影响。一位优等生说:“预习是合理的‘抢跑’。一开始就‘抢跑’领先,争取了主动,当然容易取胜。”
在一项对北京市2000名初一至高三学生的调查中发现:重点学校有25%的学生、普通学校只有17%的学生能够达到预习要求。也就是说,至少有75%的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而另一组调查数据也显示:在这些学生中,经常预习的学生的数学平均成绩要高于不做预习的学生的平均成绩,而且差异显著。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有的同学课前不预习,上课时才匆匆打开课本,对新课内容一无所知,听课完全处于一种盲目被动的状态,一节课下来有的听懂了,有的似懂非懂,有的甚至就像在听天书,长期这样下去,学习成绩必然会下滑。而有的同学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听课是有备而来的,对所学新课早已有了大概了解,对新课要讲什么,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已经心中有数,听起课来就很容易跟上老师的节拍,和老师的思想步调一致,这样自然更轻松、更专注,效率也更高。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事如此,学习亦然。因此,家长要想切实提升中等生的学习成绩,就必须从课前抓起,引导其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让孩子养成长期预习的习惯
家长必须要让中等生明白:预习应该持之以恒,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说:“学习这种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有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预习后,感到学习成绩并没有明显提高,就想放弃预习。其实学习成绩与多种因素相关,学生在做好预习的同时,还要搞好其他学习环节,并且长期坚持去做,这样才能取得显著的成效。
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学习是一件长期的任务,预习的质量也有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中等生对预习千万不可浅尝辄止,而应该长期保持。当中等生从预习中尝到了甜头,家长再引导孩子从课前预习逐步发展到单元预习和学期预习,从而实现上下学期学习内容的顺利衔接,彻底扭转学习上的被动局面。
方法二:帮助孩子有选择地预习
有些中等生也知道要预习,但在预习时只是把书本随便翻翻,这样不但收不到预习效果,反而会养成做事马虎的坏习惯。中等生预习的随意性还表现在有时间就预习,没时间就不预习。因为在预习之初缺乏一个明确的方向,这些中等生就很难收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第六章 方法指导:提高中等生成绩的7种方…
在刚开始的时候,不少中等生总是采取“遍地开花”的策略,门门都做预习。事实证明,这种策略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因为每个学生的课外时间除了做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