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追随内心 >

第13部分

追随内心-第13部分

小说: 追随内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认为史蒂夫就代表了硅谷最关键的一群人,史蒂夫事业的起伏就折射出了硅谷的变迁。”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史蒂夫和硅谷初生牛犊不畏虎,意气风发,有挑战行业巨头的勇气和魄力。然而到了80年代末期,这种势头渐渐消退,而新的行业动力在其他地方生根发芽:西雅图的微软,得克萨斯州的戴尔和康柏。可是90年代末,史蒂夫率领苹果公司走向复兴,北加利福尼亚又成为科技产业的中心,让科技股再次兴旺起来。
*?*?*
史蒂夫?乔布斯身上体现着硅谷的精髓,包含了一切闪光点,也不避讳任何阴暗之处。硅谷最臭名昭著的贪婪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体现了他对财富的矛盾心理。他性格矛盾,笃信精英主义,同时又对征服大众有着强烈的渴望。他想改变世界,可是自己的事业就是卖电脑,而且这些电脑并不真像他说的那样卓越。他的确想推动科技进步,然而他自己打造的品牌其实更需要优美的外观设计和开销不菲的广告费,而不是科技的创新。
史蒂夫骄傲自大,对任何事都有强烈的控制欲,可是他巨额的财富和成功也取决于他对其他人创新活动的无私支持。当事业坠入低谷时,他夹起尾巴做人,在人生的顶峰时,他又变成了人人畏惧的暴君。他让同一个人对他既爱又恨。
史蒂夫身边从来不乏对他五体投地的仰慕者,可是他也遭遇过批评者尖酸的嘲讽。大多数认识他、与他共事过的人都觉得史蒂夫是个复杂的人,是个矛盾的综合体。“坏人史蒂夫”令人无比厌恶,可“好人史蒂夫”却是充满创造力与号召力的领导者。反常的是,失败让他谦卑,成功却加剧了他的自大,而且这两个“史蒂夫”并不能分割开来。他们都存在同一个人的大脑和精神里,每一个都和史蒂夫的成功与失败密不可分。
30多年过去了,时光荏苒,文化变迁,可是史蒂夫并没怎么变。他总与时代精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又不尽相同。然而新千年走近时,史蒂夫抓住了时代的脉搏。苹果公司的急转直下让人瞠目结舌,关注史蒂夫?乔布斯的评论家再一次大胆质疑,苹果公司是真的东山再起了,还是只是昙花一现?史蒂夫真的是一个天才,还是个卖狗皮膏药的江湖郎中?评论家甚至质疑,作为一个独立的公司,苹果公司是否能够长期存活下去?
                  后记(1)
危机再次爆发
苹果公司的复兴在2000年上半年风头正劲,以至于最精明的专家都没有预测到它会在下半年陷入一场旷日持久的危机中。
这一年开始兆头不错。1月份,史蒂夫在旧金山麦客世界大会上做出了戏剧性的姿态—在拒绝接受头衔长达3年后,他宣布自己成为苹果公司的“常任”首席执行官。这象征着史蒂夫宣布最终胜利,让外界知道已经没有什么好证明的了。那年冬天,苹果公司的股价继续走高。3月23日,股票价格创下了每股150美元的历史新高,比1997年史蒂夫接管公司时的每股13美元的11倍还多。这个高价转瞬即逝:纳斯达克春季的恐慌情绪很快给苹果公司当头一棒,投资者担心互联网产业股票的价值言过其实,这大大拖累了整个科技产业。但是苹果公司很快从暂时的市场委靡中恢复了元气。6月21日,苹果公司把一股拆成两股,股价从3位数变成了两位数,继续高歌猛进。这一举动让一些小投资者也能买得起苹果公司股票,比如说,如果想买100股,花的钱就变少了。拆股也利用了人类心理的弱点,让高昂的股价看起来更加有价值,而其实这么做对股票价值没有任何影响。也许最重要的一点是,拆股是想让大众更加注意公司的上升趋势,向公众传达公司对未来前景的自信。
事后回想一下,拆股让苹果公司在即将崩盘之前到达了令人眩晕的巅峰,不过,在振奋的人心和普遍看涨的持续发展背后,麻烦和问题正接踵而至。7月份,苹果公司宣布3月到6月这个季度的收入比华尔街股票分析家的预测还要高。同时这也标志着另一个成功,史蒂夫接管苹果公司以来,公司股票已经连续11个季度赢利。在那段日子里,很少有人注意到另一条消息,那就是苹果公司的收益比分析家的预测要低,因为苹果比原计划少卖出了50万台iMac电脑。iMac电脑推出快两年了,大家对这个风靡一时的电脑逐渐失去了新鲜感,许多当初吵吵嚷嚷要买的都已经买了。按照公司的行话来说,市场几乎“饱和”了。
还有一个原因也造成了iMac电脑的滞销:史蒂夫步入中年危机,并且公开藐视互联网狂热。他脱离了大众文化,没有跟上时代的大趋势。作为使用计算机的新兴一代,他们喜欢功能强大的应用软件,最喜欢用电脑做的事情就是下载免费音乐(尽管是违法的),用崭新的可擦写光驱刻激光唱盘。1999年夏天,这些设备顿时走俏,但到了2000年冬天,40%的新电脑都包含了这些功能。想要拥有这类技术的青少年可以去买康柏、惠普或者戴尔的产品,但苹果公司的电脑却没有这种功能,而它本应该是计算机制造商中的创新者才对。2000年,市场上一共卖出了近3 000万台带有可擦写光驱的电脑,但没有一台是苹果公司的。极具讽刺意味的是,苹果公司在Mac旁边加字母“i”就是为了表明这是台网络计算机,但史蒂夫完全忽略了网络时代最火热的趋势。史蒂夫做什么事情都凭借直觉,可这一次没那么简单,不能只靠经验了。青少年喜欢“盗取”便宜的东西,但亿万富翁可不会。史蒂夫年轻时吃白食的技艺相当高超,但如今,他已经可以乘着自己的湾流Ⅴ型飞机横跨美国,所以再也没有当年“揩油”的精神了。
媒体没有抓住iMac销量日趋减少这一点来批评苹果公司,也没有对潜在的问题提出警告。这一问题的负面影响正越来越大,比如说在教育市场,苹果公司渐渐落后于戴尔,而在之前,苹果公司一直是这一领域的霸主。媒体忽视这一点的原因在于,科技领域的记者都争先恐后地吹捧史蒂夫伟大的下一步,那就是他将于7月份在纽约麦客世界大会上推出的新产品,他最新的戏法—一台叫“立方体”的计算机。这台计算机并不是真正的立方体,透明的机身高度为英寸,长、宽都为英寸,但是其象征意义很明显:史蒂夫觉得光拯救苹果公司还不够,他还想证明自己在NeXT的努力。早先在NeXT推出的“立方体”计算机美观大方,而且评论家也大加褒扬,可是过高的标价导致了最后尴尬的商业惨败。
                  后记(2)
事实证明,Mac“立方体”计算机具备了所有这些条件,是一种似曾相识的复仇。
作为一个设计作品,“立方体”小巧的外形确实让人叹为观止,强烈的极简主义和魅力无穷的半透明造型独具创意,甚至许多人看到这样的外观时,会觉得这就是一盒化妆纸。从科技层面看,这台机器也有很多亮点。“立方体”和其他电脑不一样,没有散热风扇,完全倚赖对流原理,运用“吸热器”散热。史蒂夫一直很讨厌电脑散热风扇的噪音。很久以前,当史蒂夫最初在苹果公司工作时,就指示工程师去掉电脑里的风扇,但在那时,电脑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所以除了散热风扇外别无选择。于是,工程师还是把风扇装进了电脑,但是一直小心翼翼地不要提起“风扇”这个词,生怕史蒂夫听到了会大发雷霆。所以,工程师就操起了暗语,用“香蕉”指代“风扇”,比如说“你那边的香蕉怎么样了”。
史蒂夫是顽固、执拗的典型代表,已经步入这个行业的第三个10年期,这时他终于推出了一款没有散热风扇的优雅立方体计算机。评论界对此一片好评。《新闻周刊》的史蒂文?莱维是业内最资深、最受尊敬的记者,他对苹果公司的立方体计算机赞不绝口,称之为“如纸巾盒般小巧可爱,却体现了绵绵禅意,犹如成龙功夫的锐不可当”。同时莱维也担心它定价太高—一台单机售价1 800美元,要买一台平板显示器还得另加1 000美元,但他还是满怀信心地给出结论:“这款电脑拥有最时尚的造型,史蒂夫和苹果公司将携其乘胜追击直到新产品推出。”《新闻周刊》的彼得?巴罗斯也同样热情高涨地写道:“立方体拥有一台优秀计算机的所有特征,能为苹果公司的上升之势再助一臂之力。”
苹果公司对立方体计算机的销售非常有信心,预测能卖出80万台。然而尽管舆论一片叫好,但“立方体”的销售从一开始就不怎么样。一些业内人士开始不以为然,觉得这只是暂时的现象,供货一跟上来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苹果公司并没有足够的平板显示器库存,一些有意购买的消费者还只是处于观望状态。但是几周过去了,人们开始意识到可能出现了本质上的问题。除了一群苹果公司的铁杆用户和对设计情有独钟的消费者,立方体计算机的市场并不乐观。对于年轻人和普通家庭来说,它太昂贵,对于那些肯掏钞票购买最新产品的制图专家和设计大师来说,它的功能又不够强大。现在它就尴尬地处在中间地带,不招任何一方待见。
从审美角度看,在Mac立方体上,史蒂夫重蹈了NeXT立方体的覆辙。iMac的成功归功于史蒂夫对大众审美的妥协,融合了麦金塔电脑可爱、亲民的造型和跳动的色彩。然而在设计两种立方体计算机时,史蒂夫都忽略了流行的审美观,一心诠释自己欣赏的精英主义风格—严谨、大气、极简、高雅、低调。iMac的推出似乎证明史蒂夫已经从过去吸取了教训,可是在取得巨大成功后,他又恢复了过去的傲慢自大,不去总结教训,企图为自己最大的失误翻案,结果当然是徒劳。史蒂夫似乎走入了一个怪圈:取得了耀眼的成功后,自大骄傲的内心就开始膨胀,一步步走向失败。在尝遍了失败带来的否定和羞辱后,他又大彻大悟,继而重新攀上人生的巅峰。他每一次重生时,自我毁灭的倾向都如影随形。
                  后记(3)
尽管有关于立方体计算机销量不佳的传闻,但苹果公司的股价却一直势头强劲,直到它大方地公布了真实的糟糕局面。9月29日,苹果公司发布消息,警告说在7月至9月的第三季度赢利可能会大大小于预期。华尔街的分析师预测,此季度苹果公司每股能赚45美分,可是公司自己的预测更保守—每股净收入为30~35美分。史蒂夫?乔布斯认为这只是行进路程上的“减速带”,投资者们却突然充满了怀疑和恐慌,生怕苹果公司重生只是一个谎言。在这种恐惧中,他们轻而易举地让苹果公司尝到了苦果,它的股价跌了近一半,从每股美元跌至28美元,给公司重重一击。这些投资者曾把史蒂夫奉为神明,而现在他们发现他并不是什么拥有魔力的奇迹制造者,他只是一个执行官,也会犯错、失误。于是,他们震惊了,愤怒了,觉得自己受到了背叛,要奋起报复。媒体和华尔街的看客们也一片哗然,人们纷纷觉得又看到了“皇帝新装”的真相。美林证券的分析师史蒂夫?福特纳(Steve Fortuna)说道:“我们不认为这只是偶然现象,这一季度的惨败预示了前方困难重重。”
讽刺的是,就在苹果公司股票崩溃的同一天,立方体计算机—这场危机的祸首却得到了计算机行业最有影响力的评论家的赞誉。沃尔特?莫斯伯格(Walt Mossberg)在《华尔街日报》的每周专栏上,大张旗鼓地为立方体计算机唱赞歌,说“他从来没体验过这么棒的计算机”,性能、键盘都表现出色,新颖的光学鼠标更是增色不少。他还说,立方体并不仅仅针对麦金塔电脑的老用户,更适合Windows英特尔用户,同时对于第一次购买计算机的客户来说,立方体电脑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莫斯伯格的专栏很有威信,因为他并不像其他记者那样,听完了史蒂夫的花腔就匆匆做出结论,他是在全面、仔细地检测完机器后才作出自己的评价。然而到了9月底,就连莫斯伯格也阻挡不了抱怨的声音。10月18日,苹果公司宣布赢利亿美元,每股净赚30美分,刚好达到史蒂夫之前定出的目标收益。可这还远不能让华尔街观望的人群满4意,苹果公司的股价继续下跌,从每股20美元跌至17美元。
股市一片颓势主要是因为投资者并没有根据证券分析的几个基本要素对苹果公司进行理性冷静的分析,而是一味地感情用事,反应过激。苹果公司的市场估价只有区区60亿美元,少得可怜。苹果股票的交易价格仅仅是预期收益的8倍,而其他竞争对手诸如康柏和戴尔的股票交易价格是预期收益的30倍或者40倍。然而苹果股价相比按照市盈率计算的还要低许多,因为公司还有充足的40亿美元现金储备(平均每股超过10美元)。这意味着投资者认为,公司运作的生意只有20亿美元,相当于年收益的3倍。这样看来,购买苹果的股票实在非常划算。晨星公司的首席股票分析师帕特?多西说,“如果你相信史蒂夫能再推出一款像iMac一样成功的产品,或者有它一半成功的产品,它的股票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这是最简单的事实”。
苹果公司股价暴跌,管理层的核心人物也开始出走。优先认股权无法给这些人带来巨额财富,所以他们也没理由继续忍受世界上监管最严、要求最高、脾气最差的固执老板。主管全球销售业务的高级副经理米奇?曼迪奇高调离开了苹果公司,随后市场沟通部门的副经理史蒂夫?威尔希特也辞职离去,他此前一直负责苹果公司的广告宣传工作,成绩斐然。
                  后记(4)
差不多到了感恩节时,史蒂夫?乔布斯只得面对大量的人才外流和可怕的滞销计算机的事实,苹果公司的库存从滞销5周开始持续到令人气馁的11周,不断下滑的股票也让人堪忧。就在一切都糟糕到不能再糟糕时,史蒂夫的老对手还公开羞辱了他:约翰?斯卡利在旧金山附近召开的计算机产业大会上说道,史蒂夫应当考虑把苹果公司与其他某个计算机制造商合并,这样才能逃过一劫。这句话成了各大媒体的头条。约翰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