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民国背影:政学两界人和事 作者: 张耀杰 >

第2部分

民国背影:政学两界人和事 作者: 张耀杰-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目录| 3
政学奇人陈彬和 丨212
陈彬和的传奇人生丨陈彬和与《日本研究》I陈彬和与《申 报》丨胡山源眼中的陈彬和
陈德征的真面目 /221
余英时、王彬彬的不实之词丨陈德征的真面目丨陈德征与陈
星弼
石家庄集中营的中共特支 I 226
石家庄集中营前史丨李振军与“六月特支”丨李振军与新邱 暴动丨李振军的后续经历丨张子元小组的谍报工作
附录:《历史背后》的错误和答谢 ! 236
林嘉明的纠错信件7《历史背后》的相关错谬乂以人为本的历 史记忆
“为宪政流血”的宋教仁
1913年4月13日,国民党上海交通部在张园举行宋教仁追悼会,没有到 场的孙中山送来的挽联是:“作民权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政流血,公真第 一人! ”因病缺席的黄兴送来的挽联是:“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 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确是袁世凯。”虽然迄今为 止的历史证据还不足以证明袁世凯及其中央政府是谋杀宋教仁的罪魁祸 首,孙中山写下的“为宪政流血,公真第一人”这句话,依然不失为宋教仁之 死的盖棺论定!
一、同盟会改组国民党
宋教仁,字遯初’又作钝初、遁初,自号桃源渔父,1882年出生于湖南省桃 源县上香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积极主动地变改朝换代的革命政党为和平 竞争的议会政党的现代政治家,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宪政意识和建设精 神的现代政治家。
1905年7月28日下午,宋教仁应约到《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社与孙中山 (逸仙〉第一次会面,在他所记录的孙中山谈话中有这样的文字:“一切破坏前 之建设,破坏后之建设,种种方面,件件事情,皆有人以任之,一旦发难,立文 明之政府,天下事从此定矣(逸仙之言,余尚多,不悉记〉。”①
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时,宋教仁继陈炯明担任起义机关的编制部部 长,“是役布告、文令,皆一出于先生之手。在港时,日与同事诸子,草定《民国 宪法草案》焉。则先生于破坏时代,固无时不为建设谋也。”②
2 |民围货农
I ^政学两界人和事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宋教仁与黄兴随后赶赴武昌,并 且在血与火中起草了《中华民国鄂州约法》。据时任鄂军都督府秘书的黄中恺 回忆:宋教仁〉一日入府谓予曰:革命之目的在造成立宪国家,当宪法未成之 先,虽有政府不过临时应急之设施,而临时政府不可无法令以资遵守。此种法 令法美先进国家皆曾经过,大抵名之曰‘临时约法’。今革命军初兴;诸事草创, 一般人士率亟亟以战事为务,无暇注意及此,一旦临时政府成立,仓促莫就,必 感困难。余不敏,日来闲居无事草成约法草案若干条,拟邀同志之有法律知识 者数人枉过寓所共相讨论。予亟服其伟识,欣然而往,至则陈登山、汤化龙、胡 瑞霖皆在。宋出其稿授余等传观。”③
对于宋教仁的“为宪政流血”,黄中恺解释说:“宋氏于危城之中穷数日之 力草定约法,其远见卓识诚足令人钦仰。且当时承专制之余,预想将来政府无 论何人不敢十分信任,为思患预防方针预加制限,以防流弊在所不免。时在九 月初旬,各项问题皆不可预测。待共和告成,实约法执法者苦其束缚,谓宋氏有 心对人,卒致以身殉法遭暗杀惨死,不亦哀哉! ”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宋教仁被任命为法制局 长,直接负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订丁。作,由他草拟的《中华民国鄂州约 法》;也因此成为“临时约法”的主要蓝本。
按照“临时约法”的规定,临时参议院在正式国会召集之前是国家的立法 机关。临时参议院成立后十个月内,临时总统应根据临时参议院制定的国会选 举法进行国会选举。国会成立后应进行正式总统的选举,并制定宪法以代替 “临时约法”。1913年1月5日,临时参议院决定国会采取两院制。8月10日,袁世 凯以总统名义颁布“国会组织法”及“参议院、众议院议员选举法”,下令在全国 范围内进行国会议员选举。
按照议员选举法的规定,选举人与被选人都有财产和社会地位的限制,工 农大众被严格排斥在初步建立的宪政民主制度的框架之外。在一个拥有四亿 人口的国家里,拥有选举权的“公民”仅占全部人口的左右。尽管如此,宪 政民主的制度框架巳经在中国大地初步确立。
“ “为宪政流血”的宋教仁| 3
中华民国成立后,国内人士纷纷组织政党社团参政议政,全国性的政治 团体达二十多个。1912年春天,为取得即将组成的正式国会的多数席位,各党 派纷纷改组合并。1912年5月,统一党、民社、国民协进会实现合并,组成以清 末立宪派人士张謇、程德全、赵凤昌、熊希龄、汤寿潜等人为中坚,以前革命党 人章太炎、孙武等人为奧援,以副总统兼湖北都督黎元洪为最高领袖的共和 党。同盟会为了与共和党抗衡,于同年8月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 党、共和实进会合并,改组成立国民党。孙中山、黄兴虽然被推举为理事长与 理事,但真正在宪政民主的制度框架之内建设和经营国民党的,是代理理事 长宋教仁。借用持共和党政见的著名记者黄远生的话说:“平心论之,宋君此 次主持国民党改组之功,于中华民国历史上必有不可磨灭者耳。”④
关于国民党改组的复杂背景,黄远生写道:“国民党之改组也,实系遁初 一人主持,而胡瑛、张耀曾、李肇甫、魏辰组及某某君等为之奔走密谋,皆与有 大力。当未改组前,记者一日面询胡君以改组之事,胡君答称在南京时,以孙 中山、汪精卫等不甚主持,故致中止,可见此中阻力之大。宋君居京既久,政治 思想,异于他人,实为国民党政界运动之中心,诸同盟会议员既亲附之,与之 连名,附于赞成改组之列,及改组事定,则国民党之议员,尤亲附之。其先同盟 会中诸激烈分子不满意于改组者,事定后乃议排斥宋君,不举为理事。于是同 盟会之议员某某有力者,乃暗中鼓动统一共和党出头,谓不举宋君为理事,则 我等合并之事可作罢。因是宋君乃始得为理事。故宋系云者自参议院中言之 也,至于院外宋君能有几许势力,尚难言之,盖宋君所以能于议院中占势力 者,以其为改组之原动一也。以其政治思想实与一般政客较为接近二也。大凡 首领之性质思想既异,则其部下即不能无派别。”
统一共和党由前同盟会员、国会议员谷钟秀、张耀曾、吴景濂等人组建于 1912年初,组建时曾经推举宋教仁为理事。宋教仁虽然公开辞去理事之职,却 一直与谷钟秀等人保持密切联络。1912年4月22日,《亚细亚日报》刊登《农 林总长与〈亚细亚日报〉记者一席谈》,其中记录了宋教仁的政党观:“宋氏谓 统一、同盟两党,政纲本无不同,故于两党皆有关系。惟同盟会分子复杂,本非政
4 |民围货农
I ^政学两界人和事
党组织,前此勉强改为政党,原非余之本意;且同盟会多有感情用事之举,尤 非政党所宜出。然感情用事,统一党人亦有不免,如将来两党均不能化除意 见,余意欲于两党外另求同志,更组织一党,以为国家效力之地。”
宋教仁所说的同盟会“前此勉强改为政党”,是1912年3月3日的事情。同 盟会南京本部于当天召开全体大会,通过新党章,以“巩固中华民国,实行民 生主义”为宗旨,选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黎元洪为协理,“决定大为扩张,以 完成民国之一最大政党”。⑤
至于“同盟会多有感情用事之举”,最为集中地表现在对于临时大总统袁 世凯极端妖魔化的谩骂攻击方面。1912年3月28日,由周浩筹资开办的国民党 激进派报刊《民权报》创刊发行,该报主笔戴天仇(季陶〉一上来就以《胆大妄 为之袁世凯》、《袁世凯罪状》、《讨袁世凯》为标题,猛烈抨击袁世凯“病民病国 之行,日以加甚,俨然帝制自为,且较亡清为尤甚”,并且公开告诫同盟会第一 大报《民立报》说:“〈袁世凯〉才足以帝制自为,智足以压服民党,魄力足以借 刀杀人。”⑥
湖南籍的革命党人邹永成,对于袁世凯就任大总统极度不满,以至于在 上海跳人黄浦江自尽,因被人及时救起才侥幸不死。他在绝命诗中写道:“轰 轰革命十余年,志灭胡儿着祖鞭。不谅猿猴筋斗出,共和成梦我归天。”⑦
当时的《民立报》被视为以于右任、宋教仁为代表的同盟会稳健派的主要舆 论阵地,与宋教仁关系密切的该报主笔徐血儿,反过来告诫激烈派说:“奈何群 俗侥(浇)薄,意气相尚,一有不当己意,即假共和假共和之声喧嚣于国中,挑起 无意识者之同感而隐以破坏大局于不顾也。……今兹新国家存亡绝续之交,创 造艰难,百废待举,民生困苦,疮痍满目,元气未复,补救之道,不可须臾缓。”⑧
二、孙中山挂名理事长
1912年7月21日,辞去农林总长后继汪精卫担任同盟会总务干事的宋教 仁,在已经迁到北京的同盟会本部的夏季大会上表示:“本党对于统一临时政
“ “为宪政流血”的宋教仁| 5
府内阁,巳决定,如不能达政党内阁,宁甘退让;如可改组政党内阁,虽他党出 为总理,亦赞助之。”⑨
8月11日,来自同盟会、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 的代表达成一致意见,合并组织国民党。第二天,远在上海的孙文(中山〉、黄 兴(克强〕联名致电同盟会各支部征求意见:
各支部鉴:据北京本部来电云:“连日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 党协商合并,另行组织,彼此提出条件于下:〈一)定名:国民党;(二)宗旨:巩 固共和,实行平民政治;(三)党纲五条:保持政治统一,发展地方自治,励行种 族同化,采用民生政策,保持国际和平;(四)用理事制,于其中推一人为理事 长。昨日开全体职员评议员联合会,合并条件已通过”云云。文等以上列条件 与本会宗旨毫不相悖。又得此多数政党同心协力,将吾党素所怀抱者见诸实 行,此非独同人之幸,亦民国前途之福也,文等深为赞成。且同盟会成立之始, 其命名本含有革命同盟会之义在,共和初建,改为政党,同人提议更名称者益 众,即此时而易之,可谓一举而两得矣。特此通电贵支部,务求同意,以便正式 发表。文等屡承袁大总统遣使持函来邀,已定十七日起程北上,赐复即交北京 同盟会本部为盼。孙文、黄兴。
8月13日,中国同盟会本部、统一共和党本部、国民公党本部、国民共进会 本部、共和实进会本部,联合发表《国民党宣言》;其中的核心理念是这样一段 话:“共和之制,国民为国主体。吾党欲使人不忘斯义也,故颜其名曰‘国民 党’。党有宗旨,所以定众志。吾党以求完全共和立宪政治为志者也,故标其义 曰:巩固共和,实行平民政治。”
同一天,统一共和党的吴景濂等人致电上海国民公党的岑春煊等人:“名 虽合党,实系新造,……同盟会牺牲一切,从我主张,尤为难得。”⑩
共和党方面的《亚细亚日报》,在此之前公开发表评论说:“宋遁初氏专选 优秀稳健一派而遗其暴烈分子,且欲牺牲其民生主义,以冀有完全之政党出
6 |良围噶崧
| ―政学两界人和事
现,此吾所深欢迎者也。”?
事实上,与黄兴联名致电同盟会各支部表示“深为赞成”的孙中山,对于 宋教仁等人改组国民党是持有保留意见的。他在随后写给宋教仁的书信中表 白说:“民国大局,此时无论何人执政,皆不能大有设施。盖内力日竭,外患日 逼,断非一时所能解决。若只从政治方面下药,必至日弄日纷,每况愈下而已。 必先从根本下手,发展物力,使民生充裕,国势不摇,而政治乃能活动。弟刻欲 舍政事,而专心致志于铁路之建筑,于十年之中,筑二十万里之线。”?
在宋教仁、黄兴死去多年之后,孙中山终于说出了自己当年的难言隐痛: “但当组织国民党之时,我已经辞了临时大总统。我当时观察中国形势,我已 经承认吾党立于失败之地位。当是时极为悲观,以为在吾党成功之时,吾党所 抱持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尚不能施行,更复有何希望?所以只有放去一切, 暂行置身事外。后来国民党成立,本部设在北京,推我任理事长,我决意辞却。 当时不独不愿意参加政党,且对于一切政治问题亦想暂时不过问。但一般旧 同志以为我不出而担任理事长,吾党就要解体,一定要我出来担任。我当时亦 不便峻却,只得答应用我名义,而于党事则一切不问,纯然放任而已。”@
与陈其美等人一起追随在孙中山身边的戴季陶,对宋教仁另有事后清 算:“用丢了革命性和主义的一群政治势力集团为基础,去与反革命的官僚妥 协,以图在短时期内掌握政权。公平的批判起来,革命党的第一个罪人,实在 是桃源渔父。”?
1912年8月24日,孙中山应袁世凯邀请来到北京。第二天,国民党成立大 会在湖广会馆举行;公推张继为临时主席。孙中山中途到会发表演说,重点阐 述了同盟会所坚持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今共和成功,民族、民权两 主义皆巳贯彻,此后宜注重民生主义。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同一意味云,故国 民党取民生政策为政纲。但何谓民生政策,人多误会,不知民生政策非均贫富 之意,乃预防资本家专制之意。昔我社会幼稚,经济未发达,因无所谓资本家。 若共和以后,日进文明,此种现象必见,不可不先以适当之政策预防。试观美 国贫富阶级悬绝,资本家之专横垄断,贫民之困苦颠连,不堪言状(引证实例
“ “为宪政流血”的宋教仁| 7
甚多乂孙君演说至此,有狂人大声疾呼,为警吏挟出我国宜以为鉴。”0
据上海《时报》报道’孙中山的演说大概持续了两个小时,他在演说结束 后休息几分钟便离开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