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民国背影:政学两界人和事 作者: 张耀杰 >

第36部分

民国背影:政学两界人和事 作者: 张耀杰-第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学生运动而脱离之江大学。当年的胡山源是之江大学预科班的高材生和 学生领袖,两个人由此成为老校友。
1921年前后,陈彬和带着黄炎培的介绍信到上海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 协会总务处求职,接待他的恰好是担任文牍的胡山源。
1926年,胡山源在松江中学为钱江春主持校务时,陈彬和送妻舅汤建勋 到该校读书。
1927年,胡山源前往法租界应聘编译工作,发现招聘者竟然是自己的老 校友陈彬和,两个人由此建立合作关系:“他是与我讲明的:凡我为他所写任 何文字或文章,都不用我的名字而用他的名字;我有需要,可向他取钱,并不 固定每月多少。我很愿意,因为我的作品,如果用我自己的名字,不见得就有 人要,……而具名陈彬和的稿子,总有出路,并且也有较高的稿费。例如在商 务印书馆出版,据我所闻,至少也有一千字五元的代价。”
陈彬和随后有过一次短暂的日本之行,他拜访日本名流的几十份信稿, 都是由胡山源提前预备的。此时的陈彬和,还没有与负责情报工作的日本驻 上海总领事馆副领事岩井英一拉上关系。
1928年前后,已经成为日本职业特务的陈彬和,进人国民党著名女律师 郑毓秀任校长的上海私立法政大学担任总务长,胡山源也被他介绍到这所学 校担任英文教员。
1931年春天,胡山源从河南中山大学和杭州之江大学辗转回到上海,进 入世界书局担任编辑。陈彬和当时已经进人《申报》负责改版工作。在此期间, 胡山源多次充当陈彬和的英语翻译,还曾经替陈彬和向苏联塔斯社派驻上海 负责人苏托夫咨询到苏联访问的事情。
陈彬和离开《申报》后创办过一张叫做《早报》的小报,很快便宣告停办, 并且拖欠了许多员工及作者的薪水与稿费。陈彬和为此向胡山源表白说:在
政学奇人陈彬和| 219
上海,只有向前冲,别人才会看得起你;如果你只想老老实实过日子,那就非干 枯不可。向前冲,自会有出路。上海施展不开了,还有别地:香港、南洋、美国 ……“我是没有明天的!我只有今天! ”
与陈彬和的说法相印证,鲁迅在1930年3月27日致章廷谦信中,对于在上 海大唱政治高调的“左”派文人,另有更加经典的描述说明:“例如卖文生活,上 海情形即大不同,流浪之徒,每较安居者好。这也是去年‘革命文学’所以兴盛 的原因……”
关于陈彬和在日本侵略军支持下出任《申报》社长一事,胡山源回忆说: “后来见面时,他对我说:他是奉命来当‘两面派’的,那是奉上海职业教育社 之命,这社的主持人便是黄炎培等。因为他素来与这些人有渊源,他在抗战前 当申报馆总管理处负责人,便是由他们推荐的,所以他这样说,使我不能不相 信。”陈彬和在谈到自己主持的《申报》和《新申报》献媚日本人、攻击蒋介石的 政治立场时解释说:“我当然要骂他,因为他非但不买我的账,还在香港叫蓝衣 社来打我,我虽没有死,但受了伤。”
值得注意的是,胡山源眼中的陈彬和尽管有着种种劣迹,却并没有丧尽人 情天良。当日本宪兵逼迫胡山源充当汉奸时,是陈彬和一句“书呆子,不要理 他”救了胡山源。当有人问到陈彬和为什么不请胡山源帮忙办报时,陈彬和的 回答是:“人各有志,未便勉强。”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陈彬和对于国民党元 老蔡元培的帮助。抗日战争爆发后,蔡元培于1937年11月27日由上海乘船赴 香港。12月29日,蔡夫人周养浩携女儿晬盎、儿子怀新、英多抵港,一家暂时寄 居在坚尼地台12号楼下陈彬和家中。1938年1月29日另租九龙柯士甸道156号 皇家公园大厦2室居住。在此期间,蔡元培曾于1月13日为陈彬和主办的英文 《太平洋文摘》月刊写过一篇介绍词。同年4月30日,蔡元培在致许寿裳信中介 绍说:“弟于去年十一月杪来港,初寓旅馆,后迁商务印书馆之寄宿舍;十二月 杪,眷属来,先借住坚尼地台陈彬和兄家中;今年一月杪,始租得九龙柯士甸路 一五六号楼下二号之屋而住之,以至于今;但通讯仍由商务印书馆转〖香港之 商务分馆在大道中三十五号〉,而姓名则借用‘周子余’ 二字。此间相识之寓公
220 良阖噶“I 二
I ^政学两界人和事
太多,若宣布真姓名、真住址,将应接不暇也。”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病逝于香港养和医院。充当日本特务的陈彬和此前 并没有对这位党国元老构成任何威胁,足以证明他还没有堕落到不择手段、穷 凶极恶的地步。
总而言之,像陈彬和这样不学无术的所谓“学者”,竟然能够在中国的政学 两界左右逢源、天下通吃,常态思维中是与非、好与坏的价值判断已经很难界 定,笔者只好用相对模糊的“政学奇人”二字来形容他。话又说回来,人们一旦 明白了陈彬和的真实面目,中国历史上许多高深莫测、神圣伟大的人物与事 件,也就变得不再神圣和神秘了。
陈德征的真面目
陈德征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红极一时的党国要人,胡适和鲁迅都曾经提到 过他的名字。他的儿子陈星弼,是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九三学社成员。近年来,关于陈德征的“莫须有”的不实之词层出不穷,呈现在 世人面前的只是高度妖魔化的陈德征,而不是陈德征的真实面目。
一、余英时、王彬彬的不实之词
关于国民党时代的陈德征,余英时在《中国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中写道: “最近《胡适的日记》已在台北影印问世。我们可以看到胡适在发表了《知难、 行亦不易》一文之后,国民党方面的反应是多么强烈!但是最具代表性的则是 胡适的真正对手,还不是作了立法院长的胡汉民,而是一个名叫陈德征的人。 这个人当时是上海市党部中的重要角色,他连中学也没有毕业,写的骂人文 字充满了流气,正是一个典型的都市流氓。国民党在夺取政权过程中,它的中 下层干部已大量的流氓地痞化,即此一例可概其余。国民党上层中虽不乏知 识分子出身的人,如胡汉民、吴稚晖之流,但是在中下层‘党棍子’层层包围之 中,也不免自我异化了。后来在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正式全面推行‘党化教 育’,尤其是知识分子和国民党决裂的关键所在。1947年萧公权应聘到南京中 央政治学校任教。在就任后,教育长竟约同党方人员对他进行一场关于‘国父 遗教’的口试。这种事最能说明国民党对高级知识分子的轻侮达到了多么荒
氺文栽《南方都市报》,2008年4月17曰
222
“政学两界人和事
谬的程度。”
王彬彬接过余英时的话头介绍说:“余英时在《中国知识分子的边缘化》 一文中指出,国民党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中下层干部大量‘光棍化’、流氓 化,而陈德征便是典型代表。”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王彬彬大胆采用了以讹 传讹的道听途说:据说,在陈某执掌《民国日报》时,曾忽发奇想,在报上搞了 一次“民意测验”,“选举”中国的伟人。揭晓时,第一名是陈德征,第二名才是 蒋介石。蒋介石一怒之下;将陈某押到南京,关了几个月。但蒋对他的惩罚仅 此而已。陈某回到上海滩后,照样做他的官。
王彬彬的文章《胡适、鲁迅与陈德征》刊登于《南方周末》2006年12月14 日。在此之前;余世存也在《非常道》中写道:1926年,陈德征继任上海《民国日 报》的总编辑,随后又掌握了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和文教机关的大权。红极一 时,他便忘乎所以。一次,《民国日报》发起“民意测验”“选举”中国的伟人。揭 晓时,第一名竟是他陈德征,第二名才是蒋介石。老蒋一怒之下将陈押至南 京,关了几个月后,命令各机关,对陈“永世不得录用”。
二、陈德征的真面目
笔者在网络中简单搜索了 一下,很快找到如下信息:陈德征,字待秋,浙 江浦江人,杭州之江大学理学士。他早年曾在苏皖等地任教,后人民国日报社 担任编辑,并为新南社发起人之一。“四一二”政变前后,由于他主持的《民国 日报》发表大量拥蒋反共言论,得到国民党右派的赏识,他也因此飞黄腾达, 成了上海政界的红人。到1930年,当他被任命为通志馆筹备委员时,他不仅已 是市教育局局长、《民国日报》总编,而且还是国民党上海市党部的常委兼宣 传部长,掌握着大上海的文教、宣传大权。一时间的飞黄腾达竟然让他得意忘 形,居然在《民国日报》发起选举“中国伟人”的民意测验,并暗中替自己做了 手脚。选举揭晓,孙中山位居第一,蒋介石排名第三,而他竟名列蒋介石之前, 位于第二,致使蒋介石一怒之下将他传至南京拘押了起来。虽然数月之后他
陈德征的真面目1 223
人终被释放,但一个“永远不得叙用”的处分使他的政治生涯就此结束。
这段文字出自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袁燮铭的文章《上海市通志馆 筹备始末》,其中关于陈德征在南京被拘押的时间,见于当年的《上海市政府 公报》第74期。另据胡山源在《文坛管窥》一书回忆,他与陈德征是杭州之江 大学预科班的同学,一个是文科第一名,一个是理科第一名,按照名次被分配 到同一个寝室里。理科高材生陈德征与胡山源一样喜欢从事文艺创作。不过, 两个人的关系并不十分融洽:“我时常骂他,要他去洗洗干净,衣服被褥要洗, 身体尤其要洗。他嬉皮笑脸地对别人说:‘乖乖,不得了,一个晚娘管着我!’”
1920年,胡山源和陈德征同时从“相当于现在的专科”的之江大学预科班 毕业,胡山源因为参加学生运动受到扣发毕业证和停学处分,陈德征暗地里 与学校当局妥协,由学生运动走向了政治运动。
1923年3月15日,上海古今图书局出版弥洒社编辑的《弥洒》文艺月刊, 主要成员有胡山源、钱江春、赵祖康、陈德征。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 二集序》中谈到弥洒社时,提到了胡山源和陈德征的名字。关于陈德征的得罪 蒋介石,胡山源也采用了道听途说的“据说”:“陈德征在上海‘红得发紫’。 ……有一天,南京来电报召他进京。他兴匆匆地去了。不料一到‘国府’,蒋却 并没有见他,而是请他住到一个‘特别招待所’里软禁起来。如是者,一去三年 之久。……后来据陈德征自己说:大约三年后,吴稚晖来看他,邀他去街上走 走。他三年来第一次走到街上。过了一会,吴稚晖对他说:‘你不用回到现在的 住所了,回上海去吧。’就此他恢复了自由。”
1949年之后,自称是“没有出息的温情主义者”的胡山源,考虑到陈德征 “没有当汉奸,还有些人气”,曾经写信请对方吃饭。“以后,我不在上海,就没 有往来过。肃反和各种运动期间,都听到他一些消息,有的说他在什么地方 ‘劳改’。不知其详。”
陈德征是国民党夺取政权的急先锋,同时也是清除异党人士并且钳制自 由言论的人权杀手。1929年3月26日,上海报刊公开披露陈德征在国民党“三 全大会”上提交《严厉处置反革命分子案》的消息,引起胡适强烈反对。陈德征
224 I良闽嘴长
| ―政学两界人和事
很快写作一首标题为《“胡说”》的打油诗,刊登在他自己主编的《民国日报》上: “违反总理遗教,便是违反法律。违反法律,便要处以国法,这是一定的道理,不 容胡说博士来胡说的。”
当时与陈德征一同围剿胡适的,还有胡汉民、吴稚晖、杨杏佛等党国要人, 他们的相关言论其实并不比陈德征高明多少。早年留学日本的胡汉民几乎把 全部精力用在了搞女人与搞政治方面,他的正式学历及知识素养只能比陈德 征低而不可能比陈德征高。
三、陈德征与陈星弼
在九三学社的官方网站中,刊载有陈星弼的传记材料,其中介绍说:陈星 弼〖1931年1月28日一;),出生于上海。微电子学家。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 院士。2001年加人九三学社。陈星弼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祖籍浙江省浦江县 青塘镇。祖父曾为清朝武举人。父亲陈德征因家庭贫穷靠勤工俭学就读于杭 州之江大学化学系。五四运动时,其父成为杭州学生领袖之一,从此进入政界, 也曾算得一个红人。但不久得罪于蒋介石,被摘了乌纱帽且被软禁。这时陈星 弼出生了,因此取小名为“难儿”。他的父亲陈德征因宦海沉浮之经历,坚持让 他继续读书,直至学到科学技术而为国家做实事为止。再加上他一直进的是 国立中学,包括生活费在内一概公费,因此没有中断学习。
在这份传记材料中,还隐约透露了陈星弼一家在1949年之后的曲折遭遇: 陈星弼1952年从同济大学电机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厦门大学电机系担任助教。 第二年第二次院系调整时转到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1956年党中央号召向科 学进军,他被指定到新成立的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在的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 前身;)工作,同时被选送到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进修半导体。由于家庭 出身原因,他始终是受命教书。他认为要教好书,不仅要把所教内容融会贯通, 还要考虑学生如何能最好地接受。因此,他上课时不需讲稿,只带一张像香烟 盒大小的纸,写一点备忘纲要即可。他所教的课程一直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和
陈德征的真面目1225
称赞。陈星弼为人正直、坦率,由于不愿随俗加上家庭出身又不好,被一些人认 为清高。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首批打倒,但不久又被解放。1970年国家电视攻 关中被派往工厂支援研制氧化铅摄像管,他得知国外已研制硅靶摄像管,因此 建议研制这种新摄像管并获四机部批准。但是好景不长,刚刚见到图像他就被 点名去五七干校劳动,直至爱人病重才被调回。
1980年,陈星弼被派往美国深造。从这时开始,他进行新型半导体功率器 件的研究。1983年回国,他被选为系主任,不久建立了微电子研究所。在他率 领下,在中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