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民国背影:政学两界人和事 作者: 张耀杰 >

第8部分

民国背影:政学两界人和事 作者: 张耀杰-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家的严修(范孙〉同住在北京横街圆通观,两个人因同吃同住而结为“金 兰之好”。考试结果是徐世昌中第154名举人,严范孙中第191名举人。两个人 随后又分别考中了进士。
1901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徐世昌负责文案处理。1908年11月宣统继
《新青年》教训徐世昌| 39
位,摄政王载沣当权。袁世凯于第二年被罢官,严范孙也因为替袁世凯申辩 而辞职。老于世故的徐世昌虽然因为与袁世凯关系密切而受到牵连,但他仍 然能够赢得摄政王载沣的信任。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徐世昌极力主张起用 袁世凯。1914年5月,他接受袁世凯的邀请出任国务卿。1915年,他窥测出袁 世凯称帝可能会引起政局动荡,便辞职回到河南辉县的水竹村。1916年11 月,徐世昌以北洋元老资格应邀到京,参与调解总统黎元洪与总理段祺瑞之 间的权力争夺,事后移居天津。1918年8月12日,时任大总统的冯国璋通电辞 职,段祺瑞认为徐世昌是易于操纵的文人,便指使由安福系主导的国会选举 其为大总统。1918年10月10日,徐世昌继任大总统,他一方面利用北洋军阀 内部的派系斗争维持自己的政治地位,一方面致力于树立和平总统的道德 形象。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北京政府成为直系军阀的天下,徐世昌被 迫离职。从1931年到1939年6月去世,日本当局几次设法争取徐世昌的合作, 都被他坚决拒绝。
徐世昌在位期间最值得称道的一件事,就是鼎力支持严修(范孙〕和张伯 苓创办私立南开大学。
1918年12月底,徐世昌专门约请赴美国考察归来的严修交流看法。1919 年1月9日,钱玄同在日记中写道:“午后到大学晤半农、幼渔、叔平、百年、秣 陵、孟和、尹默诸人。孟和说严范孙很说《新青年》好,但不赞成我骂‘桐城谬 种’、‘选学妖孽’。这真是可笑万分。我做《新青年》,严范孙有什么资格跑来管 我,况且文章的价值是怎样的,难道他又懂得吗? ”
北大教授、《新青年》轮值编辑陶孟和,是张伯苓在严修的私塾家馆中培 养出来的第一批优秀人才,当时正和他的连襟、同盟会元老黄郛(膺白〉等人 替徐世昌执笔写作《欧战后之中国》。他所传达的严修的意见,在某种程度上 就是徐世昌的意见。
1919年2月7日,徐世昌特约严修和张伯苓到北京与教育部长傅增湘、次 长袁希涛协商“为南开大学立案”之事。陶孟和于第二天专门在六味斋设宴招 待严修、张伯苓两位恩师,北大校长蔡元培、北大教授胡适等人出席作陪。
40 |良围臂炙
| ―政学两界人和事
私立南开大学开办之初,徐世昌不仅带头捐款,还号召北洋部属及各社 团、各银行、公私企业、各基金会捐款助学。资助周恩来等南开学子到法国留 学的“严范孙奖学基金”,就是在徐世昌、朱启钤等人大力支持下设立的。
事实上,对于北京大学及《新青年》杂志最为直接的败坏,并不是来自大 总统徐世昌,而是来自与陈独秀、胡适同为安徽籍的国务总理段祺瑞的安福 系。1919年3月18日,安福系机关报《公言报》在长篇社评《请看北京大学思潮 变迁之近状》中,全文录人林纾(琴南〉致蔡元培的公开信,并且进一步点评 说:“日前宣传教育部有训令达大学,令其将陈、钱、胡等三人辞退。但经记者 之详细调查,则知尚无其事。唯陈、胡等对于新文学之提倡,不第旧文学一笔 抹杀,而且绝对的菲弃旧道德,毁斥伦常,诋排孔孟,并且有主张废国语而以 法兰西文字为国语之议。其卤莽灭裂,实亦太过。”
教育部令北京大学辞退陈独秀、钱玄同、胡适一事虽然子虚乌有,但是, 在此后不久的1919年3月26日,教育部长傅增湘迫于包括大总统徐世昌、国务 总理段祺瑞在内的高层压力,不得不给蔡元培寄来劝告函:“自《新潮》出版, 辇下耆宿,对于在事员生,不无微词,比承过从,获谂尊旨,良用释然。……近 顷所虑,乃在因批评而起辨难,因辨难而涉意气,倘稍逾学术范围之外,将益 启党派新旧之争,此则不能不引为隐忧耳。……凡事过于锐进,或大反乎恒情 之所习,未有不立蹶者。”
据1919年4月1日《申报》报道,这件事的直接动因,是安福系参议员张元 奇认为鼓吹新思潮的北大教员和学生“实为纲常名教之罪人”,专门到教育 部请教育总长加以取缔:“当时携去《新青年》、《新潮》等杂志为证。如教育总 长无相当之制裁,则将由新国会提出弹劾教育总长案,并弹劾大学校长蔡元 培氏0
蔡元培因“五四运动”爆发而辞职南下后,徐世昌于1919年6月6日签发大 总统令:“任命胡仁源署北京大学校长。”此举虽然不利于蔡元培回北大复职, 从而遭到北大师生的强烈反对,但在依法行政的制度程序方面却是无可挑剔 的,并不存在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玩弄专制权术的嫌疑。前北大教授、代理
《新青年》教训徐世昌| 41
校长、蔡元培在上海南洋公学栽培过的优等生胡仁源,在北大师生的坚决反对 下也并没有到校就职。
另据萧超然《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一书介绍,1919年6月28日晚8点左右’ 大总统徐世昌请北京各校的请愿代表进总统府对话。面对代表们一致反对在 巴黎和约上签字的要求,徐世昌虽然不很情愿却还是选择了顺应民意:“政府 当然接……接受民意,不……不签字就是了。你们好好回去安心读书吧! ”代表 们立即说:“大总统既然答应拒绝签字,请立即拟好电文拍发出去。我们回去也 好向同胞交代。”徐世昌万分无奈,不得不令秘书当场拟好电文发往巴黎,命令 出席和会的中国代表顾维钧、王正廷拒绝签署巴黎和约。
1933年,刘半农在《初期白话诗稿序目》中回忆说:“黄侃先生还只是空口 闹闹而已,卫道的林琴南先生却要于作文反对之外,借助于实力^就是他的 ‘荆生将军’,而我们称为小徐的徐树铮。这样,文字狱的黑影就渐渐地向我们 头上压迫而来,我们就无日不在栗栗危惧之中过活。”而在事实上,当年的大总 统徐世昌以及国务总理段祺瑞的得力干将徐树铮,都没有过分为难“凡事过于 锐进,或大反乎恒情之所习”的北大教授及《新青年》同人。陈独秀被蔡元培免 除文科学长职务,以及《新青年》同人的分道扬镳,并不是由于“称为小徐的徐 树铮”所制造的“文字狱”,反而是由于“无日不在栗栗危惧之中过活”的《新青 年》及北京大学同人的内部争斗。由徐世昌任大总统的中华民国政府,基本上 容忍了《新青年》杂志致力于提倡“民主”与“科学”的自由言论。
遭遇“包围”的蔡元培
沈尹默在《我和北大》中写道:“蔡先生的书生气很重,一生受人包围, ……到北人初期受我们包围(我们,包括马幼渔、叔平兄弟,周树人、作人兄 弟,沈尹默、兼士兄弟,钱玄同,刘半农等,亦即鲁迅先生作品中引所谓正人君 子口中的某籍某系〉;以后直至中央研究院时代,受胡适之、傅斯年等人包围, 死而后已。”①
这段话语尽管存在着对于鲁迅的严重误解,其中所透露的“某籍某系”与 蔡元培之间“包围”与“被包围”的人际关系,却是基本上符合历史事实的,而 且直接关系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路径和中国教育文化史的整体走向。
―、“某籍某系”的由来
1925年5月7日,被女学生们驱逐出校的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 榆,在临时租用办公的西安饭店召集评议会,决定开除学生自治会职员蒲振 声、张平江、郑德音、刘和珍、许广平、姜伯谛的学籍。5月27日,由鲁迅撰稿, 并由鲁迅以周树人本名与马裕藻、沈尹默、李泰棻、钱玄同、沈兼士、周作人共 同签署的《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的宣言》在《京报》发表。
这一天恰好是星期三,是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陈源以西滢署名写作“闲 话”的日子。于是,在5月30日出版的《现代评论》“闲话”栏中,出现了这样一段
氺文载台北《传记文学》,2006年11月。原标题为《文人的派系之争^遭受“包围”的蔡
元培》。
遭遇“包围”的蔡元培| 43
话:“闲话正要付印的时候,我们在报纸上看见女师大七教员的宣言。以前我 们常常听说女师大的风潮,有在北京教育界占最大势力的某籍某系的人在暗 中鼓动,可是我们总不敢相信。这个宣言语气措辞,我们看来,未免过于偏袒 一方,不大公允,看文中最精彩的几句就知道了。……这是很可惜的。我们自 然还是不信我们平素所很尊敬的人会暗中挑剔风潮,但是这篇宣言一出,免 不了流言更加传布得厉害了。”
针对陈源的“闲话”,鲁迅当天就写出一篇反驳文章《并非闲话》,其中写 道:“凡事无论大小,只要和自己有些相干,便不免格外警觉。即如这一回女子 师范大学的风潮,我因为在那里担任一点钟功课,也就感到震动,而且就发了 几句感慨,……
然而,鲁迅与女师大的“相干”程度,并不限于“担任一点钟功课”。在此之 前,许广平在5月27日致鲁迅信中,已经把七人“宣言”记在了自己头上:“今 曰一一廿七一见报上发表的宣言,‘站出来说话的人’已有了,而且七个之 多。……诚恐热心的师长,又多一件麻烦,思之一喜一惧。”③
6月1日,《并非闲话》在孙伏园负责编辑的《京报副刊》公开发表。6月2日, 鲁迅又写作一篇《我的“籍”和“系”》,三天之后发表在他自己负责编辑的《莽 原》周刊第七期。在这篇文章里,从《新青年》时代开始一直采用化名从事写作 的鲁迅即教育部佥事周树人,第一次公开了自己的“籍”和“系”:“因为应付某 国某君的嘱托,我正写了一点自己的履历,第一句是‘我于一八八一年生在浙 江省绍兴府城里一家姓周的家里’,这里就说明了我的‘籍’。但自从到了‘可 惜’的地位之后,我便又在末尾添上一句道,‘近几年我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 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这大概就是我的‘系’了。我真不料我竟 成了这样的一个‘系’。”
陈源所说的“某籍某系”只是一个模糊概念,并不限于鲁迅所说的浙江籍 国文系,在更大程度上是指以河北籍的国民党元老李石曾为首领、以浙江籍 的北大教员为骨干的法日派。1927年2月,顾颉刚在日记中写道:“兼士先生与 我相处三年,而处处疑忌我为胡适之派,我反对伏园、川岛全是为公,而彼对
44 I
| ^政学两界人和事
人扬言,以为是党争。可见他之拉我,非能知我,乃徒思用我耳。―到了 1950 年,顾颉刚进一步回忆说:
蔡先生组织教授会,定出教授治校的办法,因此教授就有了权。权之所在成 了争夺的目标,于是马上分成英美派和法日派两大系,用团体的力量做斗争的 工作。……法日派的后台乃是李石曾。……他当时办有中法大学,又办有孔德学 校,适值北京政府积欠学校薪水,北大同人无法存活的时候,凡是接近他的人都 要插在他的学校里,所以他的势力就逐渐大起来。他不抢北大,因为知道英美派 人多,他抢到手也是麻烦;他专抢北京的各专科学校,抢的办法就是把原来的校 长骂倒,或利用学生要求“改大”,而后他介绍新校长给政府,这个学校就成他的 了。最明显的一个例,就是他利用鲁迅、周作人在报上攻击女师大校长杨荫榆, 而后他介绍易培基为该校校长。现在《鲁迅全集》具在,请大家看看,杨荫榆果有 何种不可恕的劣迹。李石曾这人很会拨弄人,使人在不知不觉间给他用了。如鲁 迅、周作人,我相信他们决不会帮李氏抢地盘的,只因他们会写文章,李氏就叫 人激动他们,使他们自己觉得发于正义感而攻击杨荫榆了。……当时北大有“三 沈”、“二马”之号,三沈是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兄弟;二马是马裕藻、马衡兄 弟。他们是法日派的中坚,鲁迅、周作人所以常写骂人文章就是由他们去刺激 的。其中沈尹默尤能策划,所以他的绰号是“鬼谷子”。陈独秀办《新青年》时,他 本来也是写文章的一个。他的新诗很有名,但他看着陈、胡的势力日张,安徽人 压例浙江人(三沈二马均浙江籍〉,总觉得受不了,所以他发动北大取消“分科 制”,校长直接管各系,这案通过,文科学长陈独秀就不得不去职了。因为他能策 划,所以李石曾特别器重他,托他主持孔德学校,后来又主持中法庚款。⑤
与顾颉刚的一面之词相印证,“某籍某系”的周作人,也在《知堂回想录》 中回忆说:“沈尹默与马幼渔很早就进了北大,还在蔡孑民长北大之前,所以 资格较老,势力也比较的大。实际上两个人有些不同,马君年纪要大几岁,人 却很是老实,容易发脾气,沈君则更沉着有思虑,因此虽凡事退后,实在却很
遭遇“包围”的蔡元培| 45
起带头作用。朋友们送他一个徽号叫‘鬼谷子’,他也便欣然承受,……但就是 不这样说,人家也总是觉得北大的中国文学系里是浙江人专权,因为沈是吴 兴人,马是宁波人,所以‘某籍某系’的谣言,虽是‘查无实据’,却也是‘事出有 因’;但是这经过闲话大家陈源的运用,移转过来说绍兴人,可以说是不虞之 誉了。我们绍兴人在‘正人君子’看来,虽然都是绍兴师爷一流人,性好舞文弄 墨,但是在国文系里我们是实在毫不足轻重的。”⑥
为了证明自己在“某籍某系”中确实是“不足轻重”,周作人接下来表白 说:“1922年3月4日,我应了适之的邀约,到了他的住处,和燕京大学校长司徒 雷登与刘廷芳相见,说定从下学年起担任该校新文学系主任事。……但是据 所谓‘某籍某系’的人看来,这似乎是一种策略,仿佛是调虎离山的意思,…… (我)在某系中只可算得是个帮闲罢了,又因为没有力量办事,有许多事情都 没有能够参加,如溥仪出宫以后,清查故宫的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