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不一样的人生 >

第11部分

不一样的人生-第11部分

小说: 不一样的人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重重。他们害怕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害怕朋友们比自己更成功,更富有,更具有社会影响力。
    我们该如何看待哲学恐惧和焦虑呢?首先,人们应该明确,商业上的受挫并不意味着自己一生的失败。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曾告诫说:“我们当今的经济体系是如此的庞大,它的原动力已经超出了个人的控制范围之外,比起个人的力量强大的多,人们完全没有必要为此感到惭愧。”确实,失业、破产以及工业上的长久混乱确实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不良后果,但无论是在自己的眼中,还是在家人的眼中,我们都没有必要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对经济问题的恐惧会给人们造成精神上的病态。在美国这个竞争激励的社会中,人们在各方面都进行着残酷的竞争,就像是参加马拉松比赛一样,行程仿佛难以看到尽头,很多人都为此深感忧虑。
    阿布拉拇卡丁纳博士的《社会心理学的前沿问题》一书引起了学术界的不少争论,在书中,他花了较大的篇幅来探寻人们追求成功的心理动机。他认为,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追求成功的心理冲动会对人造成很大的伤害,会导致精神崩溃,或者导致心脏衰竭而死。毋庸置疑,在我们这个社会中,多数人的是“一切朝钱看”的,有太多的人不懂得享受生活,他们的生活目标只是永不知足的索取和占有。他们无休止地追求财富,儿忽视了生活本身的乐趣和意义。这样的人,已经在精神上将自己扼杀了。在美国这样的社会中,各个阶层的人狂热地追求着物质上的富有。在追求奢侈和巨富的过程中,大部分人遭到了不可避免的失败,于是他们感到忧虑不安,蔑视自己。
    追求卓越,向往成功,这大概是人类的本性,本无可厚非。但我们又是如何误入心灵歧途的呢?我们不是将过多的精力用来创造真正的成就,而是在无端地耗费在神经质式的内在消耗中。在今天,借助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宗教可以帮助我们弄清楚,人们为什么会产生病态式的偶像崇拜。
    让人惊奇的是,人们崇拜的并非是金钱本身,金钱只不过是他们用来报复的工具罢了。金钱在他们看来就像是一支无坚不摧的宝剑,可以用来雪洗旧日的耻辱;同时,它又像是刀枪不入的盔甲,柔弱的孩子可以借着这种盔甲来保卫自己的幻想,以免受到伤害。很多人从未得到过精神上的真正满足,总是感到失意,其深刻原因在于:他们定下的目标并非自己真正的目标,只不过是别人眼中的价值尺度罢了。他们只是由于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刺激,才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或者是由于家里面的某个人比自己忧郁,总是支配他,才心生憎恶之感,定下自己的人生目标,决定要超越他。其实这些目标并未体现他们内心的真正渴求。





    正文 第五章 消除恐惧与焦虑的情绪(9)
    更新时间:2010…4…15 9:26:47 本章字数:1699


    许多人并不了解自己内心这种深层次的动力,却总是受着外界环境的刺激,一辈子都在为物质做苦工。他们会这样想:“我今后将有足够的金钱、足够的权势,来与你分庭抗礼,甚至将超过你。”他们这样定下自己的奋斗目标,其实无异于与虚无缥缈的鬼魂竞争,与很早以前的家庭成员进行成就上的角逐。所以,他们通常得到的东西并非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并未取得真正的胜利,又怎么可能会快乐起来呢?
    在当今拜物教盛行的时代,还有如下一种病态现象,这种想象几乎对每一个社区和团体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意味先生本来有一个很好的家庭,经济条件也不错,但在他的眼中,某一天这一切都变成灰色了。这是因为,他发现原来不如自己的人,现在已经让自己可望而不可即了,他为此感到消沉。这倒不是因为他没有足够的东西来满足自身的需求,而是因为别人比他拥有更多的财富。恰恰因为别人拥有更多,他就感到烦恼不已,蔑视自己,低估自己的真实成就。这种病态心理就像是一条吞噬自己的毒蛇。
    如此看来,我们应该对自己这样说:“我们拥有的财富只要能够保证家人和自己的尊严和安全就行了,而并不在乎别人拥有多少财富和权力如果谁总是喜欢在人与人之间进行对比,经常问这样的问题:‘谁更富有?谁更有权力?’我会觉得非常厌恶,我会对他们的这种行为嗤之以鼻。我要独立地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不是在别人的眼色下行事。对于成功,我有我自己的成熟理解。就是说,成功并非是虚假的,不是用来装饰人生,满足虚荣心的僵化物,它应该是人格的不断完善和自我的真正实现。我不愿意做追风的人,在空虚和无聊中度过自己的医生。我要过一种属于自己的,真实的生活,不仅仅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也追求现实的乐趣和享受。”
    在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中,也只有保持这样的人生态度和心境,才能避免对物质利益的病态崇拜。如果是一个诗人,自己的十四行诗不如莎士比亚,我们也没必要因此而责怪自己;如果是一个音乐家,自己谱得曲子没有贝斯音乐那样的震撼力,我们也不会因此而看不起自己。我们知道如何去接受自我,我们会为自己的每一个进步儿欢呼。如果我们是诗人或者音乐家,我们不会因为自己的艺术水平不及巨人儿自惭形秽、止步不前,丧失自己的艺术才华。
    心理学家认为,对自己要求过高或过严都是错误的。很多人认识到了这一点,从而走出了心灵的阴影。宗教应该吸取心理学的成果,告诫人们:没有必要无休无止地追求外在的物质财富,宗教应该帮助人们减轻对物质财富的盲目崇拜。房子、珠宝、汽车、冰箱、债券和股票,所有这些外在的财富,常常是我们借以进行人身攻击和报复的武器,我们用此来达到某种心理上的平衡,它们并非我们人生中的真正目标,我们应该摒弃这些虚幻的病态目的。在追求物质财富的时候,应该有所节制。这样的话iawm才会体会到真正的心灵宁静。
    我们不要因为幼年时代的失败而为自己树立一个虚假的目标,我们应该确定一个成熟的、符合内心真实想法的目标,并将自己的创造力投入到这个目标中去。唯有如此,我们的人格才会真正地成熟起来,我们才会感到幸福、快乐。
    对于经济问题的焦虑,我持有类似的看法。我们要认识到,在战争刚刚结束的最初几年内(作者写本书的时间为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不久——译者著),困难和艰辛将在一个阶段内长期存在,要在战争的废墟上建立新世界,需要我们每一个去贡献自己的才能和力量。要建立一个富强的性国家,每个人在智力和体力上的付出都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正迈向一个新时代。我们将建立医疗卫生保险制度、老年人福利保障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那时,在一个民主的社会中,社会各阶层的道德水平将获得普遍性地提高,人们再也不必为贫困、疾病和失业问题而感到忧虑。反之,如果社会中大量的人没有工作、社会不稳定、到处闹饥荒,那么这对整个社火将造成巨大的破坏。因此,我们要确保人们有相对体面的工作和稳定的社会地位。人类既然能够发明和生产杀伤力巨大的战争武器,我相信,在社会建设方面,人类同样能够施展自身的才能,去消除人们内心对经济问题的忧虑和恐惧。





    正文 第五章 消除恐惧与焦虑的情绪(10)
    更新时间:2010…4…15 9:26:48 本章字数:1551


    在信仰中克服恐惧
    在本章的最后,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宗教的、形而上的恐惧。多少年来,敏感的人们一直惧怕自己死亡,害怕自己被人遗弃。确实,有时候,我们会感到孤独,并会为生命的脆弱感到恐惧。想想人生的短暂和空虚,我们便可以更深刻地认识人类的本性。世界上那些影响力巨大的宗教,比如基督教和犹太教,都会告诉名为——人类的一切都来源于上帝,无论是在现时中的这个世界还是未来的世界,我们都没有必要为自己的命运儿感到忧虑。上帝已经赐予了我们足够的力量,我们我们可以借此去对付世界上的一切艰难困苦,建立一种美好的生活。倘若上帝乐意让我们在这个未来不可预测的社会上继续生存下去,他会赐给我们同样的力量去面对未来的一切。我们今天活着——我们可以呼吸,可以饮食,可以行走,还可以思考和幻想。与这个无限的宇宙相比,我们是非常渺小的!在我们的周围,涌动的是爱的巨流,我们无法完全理解,但我们的生命,却来自于这无边的宇宙中,这无边的爱!
    在《缅甸日记》一书中,作者记载了他与战争受难者的一段对话。当时,那个地方遭受了猛烈的炮火攻击,人们的情绪变得十分恐惧。有个人说:“‘上帝关心我们’,我的意思是,上帝会帮助我们逃离苦难,我们肯定会得到解救,最好的结局不会是死亡。我们受到了轰炸,那些富有爱心的人并不觉得这是上帝抛弃了我们。无论我们生或死,是受到轰炸还是没有受到损伤,上帝都关心我们,也就是说,我们永远活在上帝之爱中。最大的罪恶是缺乏爱,活在一个没有爱的世界中比死在一个有爱的世界中更加不幸。我们不可能避免一些人间灾难,但如果上帝关心我们,我们就可以远离人间的罪恶。”他的这一番话深深地感动了大家,给受难者精神上以极大的鼓舞。
    在这个充满了爱和关怀的世界中,神圣的力量拥抱着我们——世界是值得我们信赖的。如果我们相信爱,相信这个世界,我们便不再害怕生活,也不再害怕死亡。我们已经具备了博大超脱的胸怀。
    关于恐惧和忧虑的问题,我在这儿只论及了其中的一些方面。对所有人来说,一定的焦虑是在所难免的,是正常的。当今的社会,家庭的纽带越来越松散,国际关系仍旧紧张不堪,经济和社会也在动荡不安,人们感到焦虑,这是不可避免的。对于这些不可避免的事情,我们要学会承受;对于能够改变的,我们要经历去改变。这便是人生的智慧。一定的困难、悲剧、损失和失败是人类命运的一部分,我们要学会忍受。
    孩提时代的经历隐藏在潜意识中的想法,会影响今后的情感体验,只要我们弄清了恐惧背后的真正原因,便可以轻松地去克服这种情感。我们应该综合利用自然科学、医学、宗教、精神病学的成果,扫除心灵上的紊乱和荒凉。人类都有同样的情感体验,世间并非只有我一个人感觉到了恐惧和焦虑。我们应该坦然地接受自己,既看到自己的才能,又能看到自己的局限;既享受了生命中的快乐,也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悲伤。有了这种坦荡的胸襟,我们又怎么可能会有无谓的恐惧呢?
    如前所述,我们可以对恐惧的根源形成理性的认识,从而克服恐惧,或者通过坦然地接受自我来化解恐惧感。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努力工作来克服它。通过工作,我们将愤怒转化为一种创造性的力量,我们走出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封闭世界,不再自哀自叹;通过工作,人们实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
    ——工作给他们带来了人性的尊严;通过工作,人们创造了一个美好的社会,工作给人们以财富、安全和自由。
    我们还可以在信仰中克服恐惧,我们相信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所有的痛苦和努力都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对于我们有着特殊的意义,我们对此弥足珍贵。上帝不会将我们抛弃,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块价值非凡的砖石,上帝将用这些贵重砖石盖起他那宇宙之大厦。





    正文 第六章 消除悲痛的步骤(1)
    更新时间:2010…4…15 9:26:49 本章字数:1688


    第六章消除悲痛的步骤
    没有悲伤的存在,人类也许就不能做到以深刻的思想和认真的态度去生活。我们要敢于直面悲痛,并超越它。
    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为了帮助人们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宗教一直在想法设法地为人们提供慰藉和勇气。人生是苦短的,宗教已经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触及到了这个问题:宗教时常教导人们,在面对死亡时要保持坚忍克己的态度,坦然地接受这个无奈的事实;宗教也向人们宣称,死亡并非是什么不幸的事。其实,人死后就已经告别了这种让人觉得丑恶和丧气的世间生活,进入了不朽的天堂世界,那里有上帝的赐福。人们那颗战战兢兢的心灵也由此儿得到永久的抚慰。
    为了应对死亡带来的挑战,所有的、宗教都有属于自己的圣术,将生命的终点——死亡置于庄严肃穆的晕圈环绕之下。天主教堂创造了“安慰术”,它建立在圣乐和圣言的基础上,包括礼拜圣歌的音调,永恒赞美诗哀伤的演奏,以及关于死者美德和仁慈的追忆。天主教让活着的人,伴随着那些穿过黑暗深谷的人度过那段令人悲戚的时光。面对死亡的时候,各种宗教仪式不管在形式上和内容上有多大的差别,但它们都有两个共同的功能,即把死者安全地送过那条遗忘的河流,到达永恒的彼岸、;同时,造一座桥梁,让那些失去近亲密友的人从悲伤中解脱出来,开始新的生活。
    从一定意义上讲,宗教关于死亡问题做出的努力是一个英雄般的壮举。一方面,它断言死去的人已经从不满苦难的尘世生活中解放了出来,他们或者进入了一种上帝恩赐的永恒状态之中,或者进入了一个更加超越的王国;另一方面,它召唤着那些受过悲痛熏陶的依然还存活的人,使他们重新接纳新的赐福并承担起尘世生活的重负。
    换句话说,宗教在陷入困境之前总是不断地调整着自己,就像走钢丝的人一样,需要在空中不停地摆动着自己的躯体,以求达到平衡。为了避免沦为彻底的神秘主义,宗教必须认真对待那些即使是相互矛盾的观点。例如,一种观点是:人的一生不过是一种悲剧,短暂的一生无比地脆弱;另一种观点却又认为,人生尽管脆弱,但有其价值所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