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不一样的人生 >

第12部分

不一样的人生-第12部分

小说: 不一样的人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点是:人的一生不过是一种悲剧,短暂的一生无比地脆弱;另一种观点却又认为,人生尽管脆弱,但有其价值所在。宗教要抚慰死者的亲人和密友,但不能为此而打击他们的生活热情。如果宗教走向了极端,对这个世界持有贬斥的态度,片面的夸大其缺陷,实际上所起的作用不过是暗暗地鼓励一种病态的生活,是在宣扬悲观主义。这样,宗教就从人生的根基处销蚀了人们对生活的渴望,将心智健全的人引向了歧途。
    当所爱之人离开我们之时
    当所爱之人离你远去之时,你难免会产生消极悲观的想法。数十个世纪以来,面对死亡的威胁,诗人、文学家和哲学家已经写出了无数伤感的作品。命运的丝绸被无情地纺织成各种让人惨不忍睹和不堪耳闻的现实,这使他们痛苦不堪。他们用生动的语言来表达了这种无法忍受的分离之苦和命运的不公。正当热爱生命的人们痴迷地享受生活之时,命运总是无情地将匕首插进了他们那充满活力的躯体。年轻的时光中不断地缩减,衰老正在沿着迷茫之路向我们逼近,于是诗人哭泣了,我们也随之哭泣。在这个充满魔力的黑暗宇宙竟能够在一瞬间将谈笑风生、具有灵性的艺术家、科学家、儿子、母亲变为一间间空荡荡的黏土小屋,变为黑色的丧服和一抔冰冷的黄土,于是诗人反抗了,我们也跟随着反抗。大部分人都心中都充满了生活的渴望,但死神却总在不经意间凌驾在我们的头上,无情地统治着我们,这也许是诗人们全部怨恨之所在。
    无论给予怎样的解释,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文学中死亡的问题上更多表达的是积极反抗,而不是逆来顺受;不是眼泪和悲伤,而是勇往直前。顺便提一下,古代巴勒斯坦和古希腊的作家与同时代的诗人在死亡问题上的态度是一致的。尽管两千多年前的作家与现代的作家所使用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可能不尽相同,但他们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却没有多少本质上的区别,这也许说明了人类的理性总是有限的。如果缺乏良好的形式去表达我们的感情和思想的主旋律,我们都会成为充满困惑的孩子。二者之间的结合产生的新形式上无限的,但其根本的主旨是一致的:勇敢和懦弱,克制和自怜,因为悲痛而奋起或因为伤感而消沉。





    正文 第六章 消除悲痛的步骤(2)
    更新时间:2010…4…15 9:26:51 本章字数:1546


    当然,并非所有的宗教都在以同样的方式处理这个问题。东方宗教是建立在对现世的否定和对极乐世界的向往的基础之上的;基督教的一些流派对现世既肯定又否定,徘徊于其间;犹太教的主要传统上致力于减少病态和悲观,让其追随者对生与死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勇敢地将死亡这个角色承担起来,认可现世生活的乐趣,使人们免于过分的悲观失望或患得患失。
    从传统上来看,宗教是依赖信念来帮助人们去摆脱痛苦和死亡的困扰的。它尝试着通过宣扬人性不朽而对人民加以安慰,它告诫人们要听天由命。但对那些失去亲人和挚友而陷入悲痛之中的人来说,单单依靠逆来顺受是不够的,还要在情感上受到悲痛的熏染,这样才能够使他们积极而不是消极地驾驭痛苦与悲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已经总结出了摆脱悲痛的“精神胜利法”,诗人和哲学家也可能凭借直觉得出一些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适当地宣泄自己的悲痛情感
    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如何摆脱痛苦这个问题,还没有提出来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人们对这个问题仍旧存在着极大的分歧。是将悲痛的情感宣泄出来呢,还是要将其压抑在内心的深处?是要将痛苦表现出来呢,还是要隐藏起来?是让儿童直面痛苦,还是应该将他们与痛苦隔绝?这些问题总是要触及到人生中极其重要的领域——对我们注定要从这个地球上消失这一事实的情感反应。今天,残酷的战争必定会给无数个家庭带来噩梦,因此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愈加迫切。如果男人和女人不知道如何去面对失去亲人的事实、不能去调整自己,那么,其下一代就不可能过上真正的幸福生活。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那些拖着痛苦的身体和那些夹着病态的心灵,根本不可能成为幸福生活的设计者。我们将会看到,面对痛苦时,人们所采取的不明智态度,将是许多生活疾病和心理失调的根源。
    人的情感生活是极其重要的,但这个领域却常常被精神病理学家所忽视,他们总是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性、仇恨、生理缺陷所引发的精神疾病上。改变这一领域的先行者是哈佛大学的著名精神病理学家林德曼博士。他在马萨诸塞州医院的诊所里面对大量的病例进行了研究,发现了一些新的有关于正常和病态痛苦反应的结论。在一些病例中,如果病人失去了对他来说是至亲的人,那么,他的病理反应一般要持续几周,甚至是几个月。在这一段时间内,病人会感觉到身体疼痛,死者的影子也常常在他面前晃动,他对生活丧失了兴趣,总是怀有一种深深的负罪感,觉得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引导。
    几乎所有有过失去亲人经历的人都会产生上述反应,只是程度有轻有重。如果这些反应被看作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如果一个人足够明智,勇敢地将极度的悲伤承接下来而不是去逃避它,将这种情感发泄出来而不是去压抑它,重新调整与夺走他亲人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并能够建立起新的人际关系——如果能够做到这些,那么,我们就找到了一套真正应付悲痛的策略,从而为消除了将来可能患焦虑神经症的隐患。
    但是,林德曼博士发现,一些病人总是试图去压抑自己的悲伤情感,结果,这种压抑或早或晚地引起了一些病态的反应:有些病人开始对世界充满了敌意,时常会莫名其妙地大发脾气;还有一些人在亲人死后,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他们没有意识到,现在的焦虑其实和早期对悲痛的逃避有着必然性的联系。据统计,在40个患有糜烂型结肠炎的病人中,有33个人的病因与“在失去至亲的日子里”有关。如果精神病理学家能够帮助他们打开情感的闸门,从而解除掉那些使得悲伤无法宣泄的羁绊。患有心理疾病或者精神失常的病人的病情(无论这种精神失常表现为与社会完全隔绝,还是处于被压抑的焦虑之中)是能够得到改善的。这样,他们那种病态的悲痛反应就会变得更为正常,从而为建立起应付未来生活的健康的心理机制。





    正文 第六章 消除悲痛的步骤(3)
    更新时间:2010…4…15 9:26:52 本章字数:1665


    这位精神病学家出色的研究工作说明,在人的一生中,丧亲的痛苦经历是各种类型的焦虑神经病和心理疾病的根源,大多数的抑郁症和精神失常都是由它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有些人强烈地压抑着自己的悲痛情感,这种压抑是他们精神紊乱的罪魁祸首。当医生诱导这些病人去重新体验丧亲之时的悲痛,并让他们将这种撕心裂肺的痛苦无所顾忌地宣泄出来时(这些痛苦在亲人刚刚去世时就应该宣泄出来),病人压抑的情感得到了释放,灵魂也得到了净化。当医生说服这些病人,把本应该在亲人丧礼上以及亲人死后的那一段日子中表现的痛苦和哀伤宣泄出来时,他们的病情就得到了明显的好转,这种方法对舒缓悲伤情绪有着良好的效果。
    如此一来,动机心理学就能够协助宗教同人类的悲痛和忧虑作斗争了,这种悲痛和忧虑是成人们和孩子们都会遇到的。对于死亡的问题,我们也许再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了,但在对于死亡的态度上,我们却还有很多观点要阐述。当对悲痛所引起的病症进行治疗之时,,我们在林德曼博士的临床研究中发现了很多明显的宗教遗迹。心理学家的任务之一便是将正常悲痛和病态悲痛的感受区分开来并进行解释,然后,我们根据宗教体验和自己的需求去解释这些事实。
    我们必须抵制那些毫无根据的推论。整个人类有着各种各样的性格:有些人比另外一些人更加沉着冷静,这是由他们的某些生理特质所决定的;还有一些人则极其的敏感,即使是一点小小的失望和挫折也会让其痛苦不堪,好像这些失望和挫折是生活特意安排给他们的;有些人比较细心,而有些人则特别粗心。总之,社会上的人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性格,人类的个性也可以分为好几种类型。
    进一步讲,如果说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或者是一二前途光明的青年突然离世而去,他的家人就会陷入极度的悲痛之中。但是,如果是一位年龄已经远远地超过了社会平均寿命的老太太去世了,人们就会显得格外的冷静和沉默。我们必须明白的是,性格各异的人在面对他人的死亡时,其情绪反应也是各异的。有时人们不感到悲伤,有时人们感到悲伤并将其显露出来。但这些都是由一种富有生命力的、强有力的个性所决定的。有时候人们感觉了悲伤却将其压抑在心底,这种悲伤反过来却控制和支配了人的所有性情。研究表明,这种情况是极其有害的,是应该采取措施去避免的。
    现在,我们将开始分析一种悲痛下的体验,这种分析会确立起帮助心理获得健康的一系列原则。如果一个人失去了他的一位至亲,这位至亲和他有着非常亲密的个人的关系,那么,这种情况给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内心的极度悲伤和心理上的失衡。他会感到再也没有人去引导他的行为了,世界也再是过去那个样子了,而是变成了一个杂乱无章的垃圾场。悲伤、痛苦、孤独、绝望占据了他的整个心灵。在这种情形下,他是向这些痛苦的体验缴枪投降呢,还是要彻底地将其给击垮呢?
    一些人认为,将悲痛情绪发泄出来会导致人的崩溃,这种观点是对人性的极大误解。没有任何人会因为适度地去宣泄自己的情感而面临精神崩溃的危险。相反,误解、压抑以及对人类正常感情的否定却是导致精神崩溃的主要因素。人类的性格是坚忍不拔的,是能够经受得住许多不幸和折磨的。现代社会中流行着这样的一种观念“我们这些形形色色的男女必须要自我设防,珍爱自己,防止情感的过度迸发。这种说法是何等的荒谬!危害我们身心的原因并非情感的宣泄,而是当悲痛潜伏在我们内心之时,损坏和撕裂我们的灵魂之时,我们对此还视而不见。
    消除悲痛的三条原则
    当你失去至亲的时候,应该遵循的第一条原则应该是:“将你内心中的悲伤如实地宣泄出来。“千万不要因为你的强烈情绪而感到羞愧,也不要害怕因为精神的过度紧张而导致身心的崩溃,你现在感觉到的痛苦恰恰是你以后能够健康痊愈的必经之路。对丧亲者而言,朋友这时候能起到的作用就是要对他的悲痛产生共鸣,而不是去转移他的注意力,这是朋友在他痊愈期间应该采取的办法——寻求机会与他谈论一些关于死者的事情,和他遗弃回忆死者的美德和品质,从而将悲痛引发出来。





    正文 第六章 消除悲痛的步骤(4)
    更新时间:2010…4…15 9:26:54 本章字数:1726


    处于丧亲之痛中的人们应该遵循的第二条原则是:“我们必须将自己从对死者的回忆和幻想中解脱出来“。比如一堆夫妇,他们在一起工作,和睦相处,共同奋斗,相互分担着彼此的成功和失败,都希望这种婚姻模式能够永远地存在下去。如果其中的一个不幸离世了,这一美满的婚姻就出现了一个令人伤痛的空缺和无法弥补的裂缝。死亡是突如其来的事实,但让存活着的一方从刻骨铭心的伤痛记忆中摆脱出来,开始其新的生活,却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他(她)们整天幻想着爱人能够重新出现在自己的面前,尽管这种想法根本不可能实现。如果这种失去爱人的痛苦和孤独能够被勇敢地承受下来,他(她)就能够咬紧牙关,超越悲伤,而不是去躲避和压抑它,他(她)的精神就会很快地趋向平衡,生活也会很快地恢复正常。自身的语言也是一种魔力,它是一种天赋的能力,能够与药物配合治愈那些承载过重的心灵。向别人去倾诉吧!说一说逝去的爱人对你的重要性,这样,就会逐渐地承受住了丧偶之痛。
    从更深的角度而言,我们总是生活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上。和快乐的人在一起,我们也会感到快乐;和智者生活在一起,我们也会变得充满智慧,愿意去思考;和一位著名的画家在一起,我们也会体验到艺术的崇高和唯美。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座大矿藏,里面有着丰富的矿产,在等待着矿工的开采。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潜能,只是等待着我们的朋友、同事以及爱人来挖掘,将我们的热情、智慧和才能变成现实的力量。然而,在失去亲人的痛苦岁月中,许多人都在犯这样一个错误:他们自己将这一矿藏的大门紧紧地关闭起来,并把朋友拒之门外。他们不可能想到,正是这些新朋友和新同事能够从这一矿藏中挖掘出名贵的矿产。如果你整日郁郁寡欢,陷入了悲痛之中而不能自拔,这一矿藏最终会慢慢地荒废,最后,只剩下了破败的蜘蛛网挂在未被开采的矿坑上。
    离开我们的人,已经无法在生活的钢琴上演奏出什么优美的旋律了,单位名不应该因此而将琴键锁起来,让钢琴在生活的角落里布满灰尘。我们应该去寻找那些热情洋溢的艺术家,新的朋友,他们或许能够帮助我们再次踏上新的人生之途。在这条道路上,他们将和我们一道肩并肩,手拉手地前行。我们要先试着和他人在语言上交流,并逐步寻找机会显露自己的性情,从而确立起同他人交往的新方式,开始新的生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二条原则,照着此原则行事,我们不仅能够治愈生者的创伤,而且还能够告慰死者的在天之灵。
    第三条原则我们也可以这样表述:“如果死神将我们一条非常重要的关系纽带给斩断了,那么我们就去寻找另外一个人,用来全部或部分地修补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