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子对了,事就成了-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圈子对了,事就成了》 第一部分
前言
FOREWORD
朋友的孩子就要读小学了。朋友在孩子择校上煞费苦心,最后硬是一咬牙,把孩子送进了北京某私立贵族学校。“在现代社会中,事业是否成功,跟你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其他很多因素,如圈子,就非常重要。”朋友说,“小学是孩子人生中接触的第一个社会圈子,自己给孩子择校,就是为了给他从小构建一个良好的圈子,让他赢在起跑线上。”
对朋友的这番说辞,我没有提出异议。靠近玫瑰的泥土,因为吸收了玫瑰的芬芳,便也能散发出玫瑰的香味。中国自古便有“近墨者黑,近朱者赤”之说,你和什么样人的相处,便容易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在前不久,我还亲身领略到了“圈子”对一个人的影响。
某天,我同太太开车顺道把友人10岁的小男孩W送回家。这事情也不是第一次了,但这次我却发现了小朋友的一个动作。他坐在后排,在中国没有要求坐在车后排的人一定要系上安全带,而W上车就把安全带系上了。其实距离他家也就3公里,并且都是一些塞车的路,车速很慢,系安全带似乎是多此一举。
W的举动一方面让我惊讶,另一方面我也感到合情合理,这便是习惯使然,是圈子的作用。因为他家里有这样一种圈子,让他潜移默化地意识到,系上安全带总比不系好。W的父亲是一家集团公司的老总,他也是一位非常有爱心的企业家。他参与了一个“外国儿童落户中国的活动”,这个组织具体的英文缩写名我记不起来了,就是一个外国儿童在中国合适的家庭吃、住、学一年。我的老友有幸成为合适的“寄养”家庭,这样他家里就来了个12岁的德国小男孩。这个小朋友我也经常见到,他也坐过我的车,上车就系安全带,无论坐到什么地方,当然,这是在德国养成的习惯。德国人严谨守纪、爱惜生命,这种严谨于日常细微的习惯,也被德国小男孩带到了中国,W自然是受他的影响。
相信很多人都读过这个故事:有只幼鹰在高山之巅被人抓住,带回家后被养在鸡笼里。幼鹰终日与鸡为伍,跟它们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跟鸡在一起生活时间长了,它便以为自己是一只鸡,也失去了飞翔的本领。同样,一个人在不同的圈子里,就会养成不同的习惯。而不同的习惯又决定着不同的命运——起码可以决定一个人能成就什么,或者在将来再去成就什么!
美国有句谚语:“和傻瓜生活,整天吃吃喝喝;和智者生活,时时勤于思考。”这句话反映出一个道理:朋友的高度决定你的高度。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在于和谁同行。
犹太经典《塔木德》里有句话:“和狼生活在一起,你只能学会嗷叫。”如果你想展翅高飞,那么请你多与雄鹰为伍,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如果天天与母鸡为伍,当然不大可能展翅高飞;如果天天在岸上奔跑,当然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水手。所谓“人从虎豹丛中健,天在峰峦缺处明”。比尔·盖茨说他成功的秘诀是因为有更多的成功人士在忘我工作。确实,和优秀的人打交道,势必会受到他们良好的影响。试想,一个经常和亿万富翁打交道的人,又怎么可能是个穷光蛋呢?
历史无数次地向我们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是什么?从微观的角度来理解,“人和”实际上讲的就是一个人所处的圈子,一个人的人脉关系。你可能拥有“天时”,你运气很好,机会总是光顾你;你可能占据地利,你做的行业是当下最流行、最火暴的行业;但这些都不如“人和”,唯有“人和”,才是成就大事最必要的条件。当你拥有了得心应手的朋友,无论你的起点多么低微,仍然可以鲤鱼跳龙门、麻雀变凤凰。
我接触和采访过众多的成功者,他们肯定都没有三头六臂,也同样经常需要别人的帮助,他们无论个人能力多么优秀和全面,都从来不可能靠自己一个人解决一切问题。但有一个共同点是,他们都拥有充足而良好的人脉圈子,而且关键的是,这些成功者的人脉圈子就算不是靠自己努力构建的,即使是从“父亲”那里继承过来的,他们本身也是有着高超的人脉维护和整合能力,而且他们知道构建一个怎样的圈子最能给自己带来帮助。
在一个题为“创造财富”的论坛上,一位发言人给现场听众做了这样一个小测试,他说:“请大家每人拿出一张纸,写下和你相处时间最多的6个人,也可以说是与你关系最亲密的6个朋友,记下他们的月收入,然后算出他们月收入的平均数,这个平均值便能反映你个人月收入的多少。”测试的结果让所有人都惊讶不已。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交什么样的朋友,就预示着有什么样的人生。如果你的朋友都是积极向上的人,你可能成为奋发有为的人,假如你希望更好的话,就一定要和比你更优秀的人在一起,因为只有他们才能提供成功的经验和良好的机遇。假如你老是跟同一群人做同样的事情,你的成长显然是有限的。经常与不思进取的人厮混,自己也会慢慢堕落;经常与投机钻营的人为伍,肯定不会忠厚老实;经常和抱怨发牢骚的人在一起,慢慢就会变得喜欢怨天尤人……
人是一种圈子动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圈子。区别在于,有些人圈子小,有些人圈子大;一些人圈子能量高,一些人圈子能量低;有的人善于经营圈子,有的人却不谙此道;有的人利用圈子左右逢源、飞黄腾达,有的人远离圈子捉襟见肘、一事无成。
因此,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和什么样的人形成势力范围,又和什么样的人组成圈子,其实是一个很严肃、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对待的问题,甚至是你终生思无穷尽的一件大事。
第1章 圈子对了,一切都对了(1)
在中国古代政治系统里,“圈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对圈子的研究和经营,可以说是古代官员仕途升迁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近些年社会多元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圈子现象”已经进入平民百姓的视野。时下,名目繁多的活动、聚会吸引了越来越多热衷于社交活动的人,也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圈子的重要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圈子就是扼住命运的那双手,圈子对了,世界便对了。
圈子
——共同标志符号的群体
圈子是个人资源与社会资源进行交换、整合、匹配的一种魔方。善于借用圈子、整合人脉,你将会左右逢源,平步青云。
世上本来没有圈子,聚的人多了,就成了圈子。
一个人从来到世界的第一天开始,就是从一个圈子到另一个圈子,从一个领域到另一个领域,从一个职位到另一个职业,总是不断地交叉突围、不断地“往高处走”的过程。人在社会上生存,就要与人交往,不管是因为兴趣爱好、脾气相合,还是利益关系,人终归会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圈子。这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必然过程,即使人类已经进入“地球村”时代,人们还是一边打破圈子,一边营建圈子。古往今来,圈子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特别受国人的推崇。由圈子而演化成的圈子文化,也在中国的主流文化中占了一席之地。
那么,什么是圈子?
“圈”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一伙人为了混口饭吃而蜷缩在一起。这样看来,我们可以把圈子理解为“有某一共同标志符号的群体”。共同的爱好,共同的经历,共同的回忆,共同的血缘,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利益……都会在我们的身边形成各种各样的圈子。爱好文学、音乐、摄影、动漫、旅游,会形成圈子;曾经的同学、同事,会形成圈子;喜欢某个共同的明星、名人,会形成圈子;炒房、炒股、炒基金,同样也会形成圈子……
我们每个人,实际上都在各种社会圈子里生息浮沉。我把这些林林总总的圈子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生活历程的圈子,它基本是以时间维度的;另一种是生活交往的圈子,它是以空间维度的,而一般人们所说的社会关系,说的就是这种圈子。现实社会生活的关系网络,由各种社会圈子构成,这些社会圈子,互相交叉叠加,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和观念取向。
社会交往圈子,概括地说,也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以血缘地缘关系为基础,另一类是以业缘关系为基础。过去人们把传统和现代截然分开,认为现代化就是从前者向后者的转变。其实传统的,并不一定就是落后的。现在人们越来越发现,社会圈子也可以转化为“社会资本”,人们通过社会关系的圈子,可以获得信息、信任、影响等各种社会资源。社会资本是不同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另一种资本形态。在社会学中,人们把前一种关系称为“强关系圈子”,后一种称为“弱关系圈子”。
对圈子,我曾固执地认为它不是个好事情——有帮派的性质,也有功利色彩,而且一旦建立和参与其中后,便不经然、不可避免地有了牵连性的排他性。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和生活阅历的积累,我开始逐渐改变这一思维定式,并且对圈子有了更深的体会。十几年中,为情、为义、为友、为事,我接触了许多不同的圈子,并在这样那样的圈子里,或欢笑,或苍凉,或得益,或受损;也在这样那样的圈子渐去渐远的时候,重新组建着新的圈子。对圈子的感情,也许每个人都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喜之、憎之、爱之、恨之,不一而足。但不管怎样,圈子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已经渗入了我们的生活当中。毕竟,这已经不是陶渊明笔下“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农耕时代了。
第1章 圈子对了,一切都对了(2)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社会交往的半径也在不断扩大。如今,“圈子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价值观念的体现,具有很浓的人情色彩。说白了,“圈子文化”在某一方面其实就是人情文化,找圈子就是找人情。联谊会、同学会、饭局、牌局等活动,都是一个圈子中的人交流沟通的手段。在圈子里混久了,彼此有了交情,就成了“自己人”,办起事来自然就顺利多了。什么程序、原则、手续、规则等,自然“网开一面”了。现实一点讲,这是加入圈子的直接好处。
圈子还意味着机会。一位跨国公司老总跟我聊天时说:“发现人才的渠道比较多,企业普遍的途径是通过在报纸、网上登广告,还有找猎头人士。但最好的方法是,经过一些朋友,或者经过一些协会,找情况比较了解的人。你可以通过社会交流,在各种场合注意观察,这个人才对我有没有可以合作的价值。”
圈子还是一个信息的汇集地。海外风险投资目前正在中国走红,那么,它们都是通过什么途径发现投资项目的呢?华平创投公司董事总经理孙强说:“这就像产品一样,一般来讲,最好的企业都是通过熟人的介绍,而不是靠广告去发现,因为广告往往掺杂很多水分。所以,我们通常都是通过国内的朋友,比如律师、财务顾问、审计师、会计师以及企业界朋友的介绍来寻找投资对象。我们都是在对相关企业有了比较多的了解之后,比如财务状况、融资需求等,才去与他们接触。”
我们根据自身需要,通过整理人脉,组建一个“自我”的圈子,形成一个事业平台;我们通过圈子的维护和运用,便可以将资源转化为财富。因此,有人说,圈子就是个人资源与社会资源进行交换、整合、匹配的一种魔方。善于借用圈子,整合人脉,处理人际关系,你便左右逢源、平步青云;否则,你永远只是孤军奋战,陷入“好汉双拳难敌四手、好虎架不住群狼”的境地。对个人来说,专业是利刃,人脉是秘密武器。专业如果加上人脉,个人竞争力将是一分耕耘,数倍收获。
我曾看到网上有一篇文章,对“圈子”作了精辟的论述:从社会学意义上讲,“圈子”就是“社群”、“部落”、“团体”,通俗地讲,圈子就是“关系网”。
衡量一个人能力大小,重要指标之一就是看他生活半径的大小,也就是圈子的大小。圈子没章程、没责任、没权利、没义务、没合约,组织形式和行为松散、无序、多变。圈子里的秩序依据名位、能力、资历、声望、人缘和对圈子的贡献自动形成。圈子可以是开放的,也可以是封闭的,许多事情只有圈子内的人才能知道,许多好处也只有圈子内的人才能享受。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处在一个个洋葱头结构的圈子里,每个圈子都有核心,有边缘,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说话的分量各异。但是有一样是相同的,那就是对圈子的依赖。
加入一个圈子,其实就是加入一个熟人社会;选择一个圈子,其实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我们也许曾经素不相识,但只要加入同一个圈子,就会慢慢变成熟人,相互交换信息,相互评价对方,相互提供帮助,相互感染,相互影响。不同的圈子有不同的能量,不同的圈子能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选择不同的圈子就会有不同的人生格局。圈子,就是一个非常集体性的场所,个性与共性同在,个性被共性逐渐融化的地方。所以,圈子尽管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一朝把握不准或错走一步,就会一失足而铸成千古恨。
第1章 圈子对了,一切都对了(3)
关系
——你的人脉就是钱脉
人脉决定钱脉。“机遇”的潜台词就是“关系”,人际关系越好,机遇相对就越多。人脉是专业能力的“杠杆”和“放大镜”,你的“人脉杠杆”越发达,撬起的钱脉就越“有分量”。
记得不久前在电视上看到这样一档节目:说五个主持人要推荐自己家族出的一张专辑,有的找了自己做海产生意的同学,有的找的是自己的仰慕者,有的找的是很著名的台湾主持人,有的甚至找了自己电视台的台长。一个简单的互动,却可以看出各位主持人各自人脉深厚的程度,也可以看出各位主持人在娱乐圈的“关系”如何。还有一个类似的节目,就�